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5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5)
1. 寒熱
寒熱者,證如瘧狀,陰陽相勝也,先寒而後熱陽不足,先熱而後寒陰不足,寒多而熱少,陰勝陽也,熱多而寒少,陽勝陰也,寒熱相半,陰陽交攻也,寒熱隔日陰陽乍離也,陽盛發熱,陰盛發寒也。其有頭疼汗出者,有嘔吐不食者,有憎寒而飲水者,壯熱而飲湯者,有筋骨疼痛者,或瀉或秘,或內寒而外熱,或內熱而外寒,又有寒而腹中痛,熱而腹中鳴,是有食積也。治法,因於食積者,當用白餅子下之,次行補助,以錢氏白朮散。
寒多熱少者小柴胡湯加桂。熱多寒少者白虎湯加桂。寒熱相半者並用小柴胡湯主之。〔薛〕經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寒熱往來,此乃陰陽相勝也,故寒氣並於陰則發寒,陽氣並於陽則發熱,寸口脈微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尺脈弱為陰不足,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,陽不足則先寒後熱,陰不足則先熱後寒,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。
又上盛則發熱,下盛則發寒,陽勝則乍熱,陰勝則乍寒,陰陽相勝,虛實不調,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,或乍寒乍熱也。少陽膽者,肝之府,界乎太陽陽明之間,半表半裡之分,陰陽之氣,易於相乘,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,以小柴胡湯加減調之。若只見寒熱,起居如常,久而不愈,及大病後元氣未復,悉屬陰虛生熱,陽虛生寒,宜用八珍湯補之,甚者,十全大補湯。有食積為病,亦令寒熱,用保和丸消之。
若兼嘔吐泄瀉,用六君子湯。厥冷飲熱,人參理中丸。作渴不止,七味白朮散。食積既消,而寒熱尚作者,肝邪乘脾,所勝侮所不勝也,用異功散加柴胡、山梔。其瘧證寒熱,詳見瘧門。
白餅子(癖),白朮散(渴),小柴胡湯(半表半裡熱),白虎湯(表裡俱熱),八珍湯(虛羸),十全大補湯(虛羸),保和丸(宿食),六君子湯(脾),人參理中丸(吐瀉),異功散(吐瀉)
白話文:
所謂的寒熱,症狀就像瘧疾一樣,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之氣互相抗衡造成的。如果先感到寒冷後發熱,代表陽氣不足;反之,先發熱後感到寒冷,則是陰氣不足。如果寒冷多於發熱,表示陰氣勝過陽氣;反之,發熱多於寒冷,則表示陽氣勝過陰氣。寒冷與發熱交替出現,表示陰陽之氣正在互相攻擊;如果寒冷與發熱隔天出現,表示陰陽之氣暫時分離。陽氣旺盛就會發熱,陰氣旺盛就會發冷。
有些人會頭痛、出汗,有些人會想吐、不想吃東西,有些人怕冷卻想喝水,有些人發高燒卻想喝熱湯,有些人會感到筋骨疼痛,有些人會腹瀉或便秘,有些人會感到體內寒冷但體表發熱,有些人則感到體內發熱但體表發冷。還有些人會感到寒冷時肚子痛,發熱時肚子叫,這些情況多半是因為有食物堆積在體內。
治療方法上,如果是因為食物堆積引起的,應該先用白餅子來幫助消化,接著再用錢氏白朮散來補養身體。如果寒冷多於發熱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;如果發熱多於寒冷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桂枝。如果寒冷與發熱交替出現,則主要使用小柴胡湯。
古書上說:「陽氣虛弱,體表就會感到寒冷;陰氣虛弱,體內就會產生熱;陽氣旺盛,體表就會發熱;陰氣旺盛,體內就會感到寒冷。」寒冷與發熱交替出現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抗衡的緣故。寒氣聚集在陰分就會發冷,陽氣聚集在陽分就會發熱。如果寸口脈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侵入陽分就會怕冷;如果尺脈虛弱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侵入陰分就會發熱。陽氣不足就會先感到寒冷後發熱,陰氣不足就會先發熱後感到寒冷。當陰陽之氣不能各安其位時,就會互相爭鬥,導致寒熱交替出現。
另外,如果上焦(頭面)氣盛就會發熱,下焦(腹部)氣盛就會發冷。陽氣旺盛就會突然發熱,陰氣旺盛就會突然發冷。陰陽之氣互相抗衡,虛實不調和,所以邪氣就會反覆發作,導致寒熱交替出現,或是時冷時熱。少陽膽經,是肝臟的輔助,介於太陽與陽明之間,屬於半表半裡的位置,陰陽之氣容易互相影響,因此寒熱多半是肝膽經的病症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理。如果只是出現寒熱,但日常生活沒有受到影響,而且久久無法痊癒,或是大病初癒後元氣尚未恢復,大多屬於陰虛生熱、陽虛生寒,可以使用八珍湯來補養身體,情況嚴重的話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因為食物堆積而生病,也會導致寒熱,可以使用保和丸來幫助消化。
如果同時出現嘔吐或腹瀉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;如果感到手腳冰冷但又想喝熱的,可以使用人參理中丸;如果口渴不止,可以使用七味白朮散。如果食物堆積的問題已經解決,但仍然出現寒熱,可能是因為肝邪侵犯脾胃,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作,可以使用異功散加上柴胡、山梔來治療。至於瘧疾引起的寒熱,可以參考瘧疾病的相關說明。
*白餅子(用於消化食物積滯) *白朮散(用於口渴) *小柴胡湯(用於半表半裡的發熱) *白虎湯(用於表裡都有熱的症狀) *八珍湯(用於身體虛弱) *十全大補湯(用於身體極度虛弱) *保和丸(用於消化宿食) *六君子湯(用於脾胃虛弱) *人參理中丸(用於嘔吐腹瀉) *異功散(用於嘔吐腹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