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4)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4)
1. 飧瀉
(醫書謂之水穀瀉)
〔錢〕食不消,脾胃冷,故不能消化,當補脾益黃散主之。〔潔〕乳食不消,初病忽然氣出冷,四肢亦冷,面白無光澤,精神不定,此乃胃氣不和,可以大溫藥治之,使君子丸、益黃散主之。若病泄瀉日久不瘥,乳食不化,是脾胃有風冷,先服益黃散二服,後用宣風散導之,胃宜再補宜參大科飧泄門用之。
《聖惠》厚朴散,治小兒水穀利,羸瘦面黃,不欲飲食。
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龍骨,黃連(去須,微炒。各半兩),丁香,當歸(銼,微炒),木香,白朮,肉豆蔻(各一分)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,日三四服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地榆散,治水穀利,日夜不止。
地榆(微炙,銼)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。各三分),黃連(一兩,去須,微炒),阿膠(半兩,搗碎,炒令黃色)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不計時候,以粥飲調下半錢。量大小加減。
《醫局》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腹脅滿,腸鳴㽲痛。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無度,並宜服之。
人參(去蘆頭),白茯苓(去皮),芎藭,桂皮(去粗皮),當歸(去苗),白芍藥,白朮(各等分)
上為粗散。每服二錢,以水一大盞,入粟米百粒,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,空心食前,小兒量減。
小兒大便青瓣飧泄,脈大手足寒,難已,脈小手足溫,易已。
白話文:
飧瀉
(醫書上稱作水穀瀉)
〔錢〕因為食物無法消化,是脾胃虛寒的緣故,所以不能消化食物,應以補脾益氣的益黃散為主來治療。〔潔〕幼兒因為乳食無法消化,剛發病時突然有冷氣排出,四肢也冰冷,臉色蒼白沒有光澤,精神不穩定,這是因為胃氣不調和,可以用溫熱藥來治療,用使君子丸、益黃散為主。如果腹瀉很久都沒好轉,乳食仍然無法消化,這是因為脾胃有風寒,先服用兩次益黃散,再用宣風散來疏散風邪,並且應該再補養胃氣,可參考醫書中飧泄門的相關內容。
《聖惠》厚朴散,治療幼兒因水穀不化而引起的腹瀉,導致身體消瘦、臉色發黃、食慾不振。
藥材包括:厚朴(去除粗皮,塗上生薑汁後烤香),龍骨,黃連(去除鬚根,稍微炒過),丁香,當歸(切碎,稍微炒過),木香,白朮,肉豆蔻(各取少量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用米粥調服半錢,每日服用三四次。用量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。
地榆散,治療因水穀不化而引起的腹瀉,日夜不止。
藥材包括:地榆(稍微烤過,切碎),厚朴(去除粗皮,塗上生薑汁後烤香,各取少量),黃連(大量,去除鬚根,稍微炒過),阿膠(少量,搗碎後炒至黃色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,研磨成細末。不計時間,用米粥調服半錢。用量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。
《醫局》胃風湯,治療風寒侵入虛弱的腸胃,導致水穀不化,腹瀉不止,腹部和脅肋脹滿,腸鳴腹痛。以及腸胃濕毒導致大便像豆汁,或排出瘀血,日夜不停,都適合服用。
藥材包括:人參(去除蘆頭),白茯苓(去除外皮),芎藭,桂皮(去除粗皮),當歸(去除苗),白芍藥,白朮(各取等量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散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大碗,加入一百粒小米,一同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後稍微溫熱服用,最好在空腹、飯前服用,兒童用量應酌情減少。
幼兒大便出現青色瓣狀,且腹瀉不止,如果脈象大而手腳冰冷,則難以治癒;如果脈象細小而手腳溫熱,則容易治癒。
2. 赤白痢
湯氏云:小兒痢疾,皆因飲食無節,或餐果食肉,不知厭足,乃脾胃尚弱,不能克化,停積於臟,故成痢也,熱搏則赤。風寒之氣入於腸胃,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。痢或夾青者,有驚積,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,大抵八痢,但冷熱赤白,藥性雖有不同,治法不相遠矣。又有赤白相雜者,當先去其熱積,須用大黃、枳實、朴硝之類,以去其熱毒,然後黃連、黃芩、黃柏解其熱,痢自止,疼自定,此妙法也。如痢不止,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,自然平復。
脾虛者,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,必致危困,須用沒石子、黃連、阿膠、地榆以止之,方為盡善,其枳殼、芍藥皆要藥也。噤口痢不能食者,石蓮散主之,香脯散亦可。冷痢如豆汁,肚疼者,胃風湯主之。
脾毒痢,臟熱,當服香連丸、黃連香薷散去桂、五苓散(驚)、茅花湯,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地榆、川芎等劑,先與解毒退熱,卻與開胃進食,分利水穀,寬腸定痛,先與水浸丹、《局方》敗毒散(痘初熱)、地榆飲、寬腸枳殼散。有熱而痢不止者,三黃熟艾湯主之。積滯不通者,神芎丸亦可用。
熱甚煩躁者,黃連解毒湯解之(煩躁),潑火散亦效。〔曾〕赤白之痢,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,白為陰為冷,或曰無積不成痢。至於調治,若以冷熱之劑互進,或投去積之藥,必難取效,不究其原,何由可療。且四時八風之中人,五運六氣之相勝,夏秋人多痢疾,《內經》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
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少陽在泉,火淫所勝、民病注泄。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,若專以積為論,豈一歲之中,獨於夏秋人皆有積,春冬不然。蓋風邪入胃,木能勝土,不為暴下,則成痢疾赤白交雜,此為陰陽不分,法當分正陰陽,五苓散以導其逆,理中湯以溫其胃,使色歸一,然後施治。
若一分之後,仍赤白同下,則當究其所患之因,若先白後赤,乃內傷生冷,失於蓋覆,由元氣感於暑熱,治法先救其里,次解暑毒。若先赤後白,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冷,先宜解熱,後治其痢。有夾熱而痢者,則下純鮮血,此風能動血,宜冷服黃連香薷散(吐瀉)川草散、及當歸散(潮熱)加醋炒蒸柏葉,水姜煎服,或羌活散加三和湯,水姜倉米煎。
有挾冷而痢者,則下純白凍,或白上有粉紅色,或似豬肝瘀血,皆為陰證,蓋血得寒則凝澀故也,先用㕮咀五苓散加守中湯(瀉)煎投,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,或固真湯(慢驚)。倘不辨其虛實冷熱,妄行施治,必致脾胃愈虛,不能乳食,成噤口痢者則難療矣。又有裡急後重,蓋裡急為陽,後重為陰,未圊前腹痛為裡急,已圊後腹痛為後重,故里急者大腸澀也,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(急驚)和解,及羌活散水姜倉米煎服,次下寬腸丸。後重為氣虛,用㕮咀五苓散加人參、水姜煎服,並投香連丸。
若二證俱作,前二丸子並進,或雙金飲、金粟丸亦佳。然瀉痢二字,自是兩證,糞夾水,來多而順者曰瀉,帶血凍白凍,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,輕重陰陽,於此而分,斯為治法。有膿血交雜,經久不止,晝輕夜重,或晝夜頻數,食減痛多,並用萬金散、神效散、主之。
有五色痢者,乃因五臟蘊熱,日久不散,故有是證,蓋五臟受熱,榮衛不調,五穀不化,熏腐臟腑,神氣昏沉,此候已危,最苦是腹中刺痛,兒小者無治法,蓋五色者,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,兒大者可用《局方》三神丸,或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,或者可療,若投藥如故,不可為也。
又有風痢,多是黃褐色,與疳瀉頗同,但不臭為異耳,此風毒停滯於脾,宜去脾經風毒,瀉黃散主之,若見赤白同下,久而不禁,小便少,澀痛熱並作,唇裂眼赤,氣促心煩,坐臥不安,狂渴飲水,穀道傾陷,時復面容如妝,飲食不進者難治。〔薛〕錢仲陽云:瀉痢黃赤黑,皆熱也。
瀉痢青白,米穀不化,皆冷也。東垣云:白者濕熱傷於氣分,赤者濕熱傷於血分,赤白相雜,氣血俱傷也。海藏用四君、芎、歸治虛弱之痢,四君、乾薑治虛寒之痢。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,為實熱,用香連丸。手足指冷飲熱者,為虛寒,用異功散送香連丸。若兼體重肢痛,濕熱傷脾也,用升陽益胃湯。
小便不利,陰陽不分也,用五苓散。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,脾氣下陷也,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、柴胡。瀉痢兼嘔,或腹中作痛者,脾胃虛寒也,用異功散加炮薑、木香。或變而為瘧者,肝克脾也,用六君、升麻、柴胡、釣藤鉤。若積滯已去,痢仍不止者,脾氣虛也,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。
若因乳母膏粱厚味,六淫七情,致兒為患者,當各推其因,仍兼治其母,並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。
白話文:
湯氏指出:小孩的痢疾,大多因為飲食沒有節制,可能過量食用水果或肉類,不知滿足,然而他們的脾胃功能尚弱,無法有效消化這些食物,導致食物殘留在腸胃中,於是形成了痢疾,熱度高時便呈現紅色。若是風寒之氣進入腸胃,使得腸胃中的液體凝結不暢,就會形成白色的痢疾。如果痢疾中夾雜青色,可能是由於驚嚇或食物積累,或是像魚腦那樣的黏稠物伴隨劇烈的腹痛,這大致上就是所謂的八種痢疾。雖然冷熱、紅白的痢疾藥性不同,但治療的方法差別不大。也有紅白混合的痢疾,這種情況應先去除熱度和積累,使用大黃、枳實、朴硝等藥物以去除熱毒,接著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來降火,痢疾自然會停止,疼痛也會緩解,這是很好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痢疾持續不止,則可以使用地榆和熟艾等藥物來調理,自然可以恢復健康。
對於脾虛的人,不可以輕易使用罌粟等收斂性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危險,應該使用沒石子、黃連、阿膠、地榆等藥物來控制痢疾,這樣纔算是妥善的治療。其中,枳殼和芍藥都是重要的藥物。對於不能進食的噤口痢疾,可以使用石蓮散,香脯散也可以。對於冷痢,像豆汁那樣的質地,伴有劇烈的腹痛,可以使用胃風湯。
對於脾毒痢疾,臟器發熱的情況,應服用香連丸、黃連香薷散去桂、五苓散(驚)、茅花湯等藥物,先解毒退熱,再開胃進食,分離水谷,寬腸止痛,可以使用水浸丹、《局方》敗毒散(痘初熱)、地榆飲、寬腸枳殼散等藥物。對於熱度高且痢疾不止的情況,可以使用三黃熟艾湯。對於積累不消的情況,神芎丸也可以使用。
對於熱度高且煩躁的情況,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來降火(煩躁),潑火散也有效。對於紅白痢疾,很多人認為紅色代表陽性和熱度,白色代表陰性和寒冷,或者認為沒有積累就不會有痢疾。但在實際治療中,如果交替使用冷熱藥物,或者使用消除積累的藥物,很難取得效果。如果不探究原因,就無法進行治療。四季中的風邪會影響人體,五行中的木能剋制土,如果不能快速排便,就會形成痢疾,紅白交雜,這是陰陽不分的情況,應該使用五苓散來引導身體的陰陽平衡,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胃部,讓痢疾的顏色統一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
如果經過調整後,仍然出現紅白交雜的情況,應該進一步探究病因。如果是先有白色後有紅色,可能是因為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身體受涼,然後受到暑熱影響,治療方法應先救裡,然後解暑毒。如果是先有紅色後有白色,可能是先受到熱度影響,然後受涼,治療方法應先解熱,然後治療痢疾。對於伴有熱度的痢疾,會出現純鮮血的情況,這是因為風邪會影響血液,應該使用黃連香薷散、川草散以及當歸散,加入醋炒蒸柏葉,用水和薑煎服,或者使用羌活散加上三和湯,用水、薑和倉米煎服。
對於伴有寒冷的痢疾,會出現純白色的情況,或者上面有粉紅色,或者像豬肝瘀血,這都是陰性表現,因為血液遇到寒冷會凝固,可以先使用五苓散加上守中湯,用水和薑煎服,然後使用附子理中湯,稍微涼一下再服用,或者使用固真湯。如果不區分虛實冷熱,隨意治療,可能會導致脾胃更虛弱,無法攝取營養,形成噤口痢疾,這就很難治療了。對於裡急後重的情況,裡急是陽性表現,後重是陰性表現,排便前腹痛是裡急,排便後腹痛是後重,所以裡急表示大腸有問題,可以使用大順飲加上寬氣飲來調理,以及羌活散用水、薑和倉米煎服,然後使用寬腸丸。後重表示氣虛,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人參,用水和薑煎服,同時使用香連丸。
如果兩種情況都存在,可以同時使用前面提到的藥物,或者使用雙金飲、金粟丸。對於膿血交雜的痢疾,如果長期不止,白天輕晚上重,或者日夜頻繁,食慾減退,疼痛增多,可以使用萬金散、神效散來治療。對於五色痢疾,這是因為五臟內有熱度,長時間不散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,五臟受到熱度影響,氣血失調,食物不能消化,腐蝕臟腑,精神萎靡,這種情況已經很危險,最痛苦的是腹部劇烈疼痛,對於年幼的孩子,沒有治療方法,因為五色痢疾表示五臟的顏色都外顯,對於年長的孩子,可以使用《局方》三神丸,或者小來復丹,用五苓散送下,可能可以治療,但如果治療效果不佳,就無法治療了。
對於風痢,通常是黃褐色,與疳瀉類似,但不會有臭味,這是因為風毒滯留在脾臟,應該去除脾經風毒,使用瀉黃散來治療。如果出現紅白交雜的情況,長期不止,小便少,尿道疼痛,嘴脣乾裂,眼睛紅腫,呼吸急促,心煩意亂,坐立不安,極度口渴,肛門下陷,臉色像化妝一樣,無法進食,這很難治療。錢仲陽指出:黃色、紅色和黑色的瀉痢都是熱度引起的。青色和白色的瀉痢,食物不能消化,都是寒冷引起的。東垣指出:白色的瀉痢是氣分受到濕熱影響,紅色的瀉痢是血分受到濕熱影響,紅白交雜表示氣血都受到影響。海藏使用四君子、川芎、當歸來治療虛弱的痢疾,使用四君子、乾薑來治療虛寒的痢疾。我曾經治療過手指熱、喜冷飲的人,這是實熱,使用香連丸。手指冷、喜熱飲的人,這是虛寒,使用異功散送服香連丸。如果身體沉重、肢體疼痛,這是濕熱影響脾臟,使用升陽益胃湯。小便不順利,這是陰陽失調,使用五苓散。如果濕熱消退,但長期痢疾不愈,這是脾氣下陷,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使用升麻和柴胡。瀉痢伴隨嘔吐,或者腹痛,這是脾胃虛寒,使用異功散加上炮薑和木香。如果變成瘧疾,這是肝臟剋脾臟,使用六君子、升麻、柴胡和釣藤鉤。如果積累已經消除,但痢疾仍然不止,這是脾氣虛弱,使用四君子送服香連丸。
如果母親食用高脂肪、高蛋白的食物,或者受到六淫、七情的影響,導致孩子患病,應該根據具體原因進行治療,同時也要治療母親,參考冷熱瀉以及積累腹痛等症狀進行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