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4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4)

1. 飧瀉

(醫書謂之水穀瀉)

〔錢〕食不消,脾胃冷,故不能消化,當補脾益黃散主之。〔潔〕乳食不消,初病忽然氣出冷,四肢亦冷,面白無光澤,精神不定,此乃胃氣不和,可以大溫藥治之,使君子丸、益黃散主之。若病泄瀉日久不瘥,乳食不化,是脾胃有風冷,先服益黃散二服,後用宣風散導之,胃宜再補宜參大科飧泄門用之。

《聖惠》厚朴散,治小兒水穀利,羸瘦面黃,不欲飲食。

白話文:

〔錢〕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,脾胃發冷,所以不能消化,應補脾益黃散來治療。〔潔〕吃乳食不能消化,剛開始生病時忽然覺得身體發涼,四肢也發冷,面色蒼白沒有光澤,精神不穩定,這是因為胃氣不和,可以用大溫藥來治療,使君子丸、益黃散為主。如果腹瀉已經很久了,乳食不消化,這是脾胃有風冷,先服益黃散兩劑,然後用宣風散來導氣,脾胃合宜再補氣,可用參大科飧泄門來治療。

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龍骨,黃連(去須,微炒。各半兩),丁香,當歸(銼,微炒),木香,白朮,肉豆蔻(各一分)

白話文:

厚朴(去除粗糙的樹皮,塗抹生薑汁,炙烤至香味濃鬱),龍骨,黃連(去除須毛,稍微炒一下。各半兩),丁香,當歸(切碎,稍微炒一下),木香,白朮,肉荳蔻(各一分)
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,日三四服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地榆散,治水穀利,日夜不止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搗碎,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時,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,一天可服用三四次。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。

地榆散用來治療水樣腹瀉,症狀為日夜不停。

地榆(微炙,銼)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。各三分),黃連(一兩,去須,微炒),阿膠(半兩,搗碎,炒令黃色)
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不計時候,以粥飲調下半錢。量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地榆(微微烘焙後,切碎),厚朴(去掉粗糙的樹皮,塗上生薑汁,烘焙到香郁熟透。各三分),黃連(一兩,去除鬚根,微微炒過),阿膠(半兩,搗碎,炒到呈現黃色)

《醫局》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腹脅滿,腸鳴㽲痛。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無度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「《醫局》中的胃風湯」,用來治療因風寒趁虛而入,侵入腸胃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腹瀉、腹痛不止,腹部及兩側脹滿,腸鳴咕嚕作響的情形。還有腸胃濕毒,下痢如豆汁,或有大便帶血的情形時,不論晝夜,都可以服用。

人參(去蘆頭),白茯苓(去皮),芎藭,桂皮(去粗皮),當歸(去苗),白芍藥,白朮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鬚根和蘆頭),白茯苓(去掉外皮),川芎,桂皮(去掉粗糙的外皮),當歸(去掉根須),白芍藥,白朮(各取等量)

上為粗散。每服二錢,以水一大盞,入粟米百粒,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,空心食前,小兒量減。

小兒大便青瓣飧泄,脈大手足寒,難已,脈小手足溫,易已。

白話文:

此藥性溫和,外表粗糙。每次取二錢,加水一大碗,加入粟米一百粒,一起煎煮到只剩下七成,去掉藥渣,稍稍加熱後服用,空腹飯前服用,小孩子的用量酌情減少。

2. 赤白痢

湯氏云:小兒痢疾,皆因飲食無節,或餐果食肉,不知厭足,乃脾胃尚弱,不能克化,停積於臟,故成痢也,熱搏則赤。風寒之氣入於腸胃,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。痢或夾青者,有驚積,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,大抵八痢,但冷熱赤白,藥性雖有不同,治法不相遠矣。又有赤白相雜者,當先去其熱積,須用大黃、枳實、朴硝之類,以去其熱毒,然後黃連、黃芩、黃柏解其熱,痢自止,疼自定,此妙法也。如痢不止,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,自然平復。

白話文:

湯氏說:小兒痢疾,都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,或是吃水果,或是吃肉,不知道厭足,於是脾胃虛弱,不能消化,停積在臟腑中,所以會形成痢疾,火熱攻搏則會變紅。風邪寒氣進入腸胃,導致津液凝滯,則會變成白色。痢疾或者夾雜青色,是有受驚後的積滯,或者像魚腦一樣,肚子劇烈疼痛,大體上來說,痢疾共有八種,只是冷熱、赤白不同,藥性雖然有區別,治療方法卻相差不大。還有赤白相雜的,應當先去掉火熱的積滯,必須使用大黃、枳實、朴硝之類的藥物,以去除火毒,然後再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來清熱解毒,痢疾自然會止住,疼痛自然會緩解,這是妙法。如果痢疾不止,則使用地榆、熟艾等藥物調理,自然會平復。

脾虛者,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,必致危困,須用沒石子、黃連、阿膠、地榆以止之,方為盡善,其枳殼、芍藥皆要藥也。噤口痢不能食者,石蓮散主之,香脯散亦可。冷痢如豆汁,肚疼者,胃風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脾虛的人,不要輕易使用罌粟、澀滯等藥劑,否則會導致危急情況,必須使用沒石子、黃連、阿膠、地榆來止瀉,這纔是最好的方法。枳殼和芍藥都是重要的藥材。噤口痢不能吃東西的人,可以使用石蓮散來治療,也可以使用香脯散。如果冷痢像豆漿一樣,肚子疼,可以使用胃風湯來治療。

脾毒痢,臟熱,當服香連丸、黃連香薷散去桂、五苓散(驚)、茅花湯,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地榆、川芎等劑,先與解毒退熱,卻與開胃進食,分利水穀,寬腸定痛,先與水浸丹、《局方》敗毒散(痘初熱)、地榆飲、寬腸枳殼散。有熱而痢不止者,三黃熟艾湯主之。積滯不通者,神芎丸亦可用。

白話文:

脾臟有毒導致的痢疾,是體內臟腑有熱造成的,應服用香連丸、除去桂花的黃連香薷散、五苓散(特別是驚悸)、茅花湯、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地榆、川芎等劑量,首先服用解毒退熱的藥,然後服用開胃進食、利水通便、緩解腹痛的藥物。首先服用水浸丹、《局方》敗毒散(痘初熱)、地榆飲、寬腸枳殼散。如果痢疾是由熱症引起的,而且無法停止,就服用三黃熟艾湯。如果痢疾是由積滯不通造成的,也可以服用神芎丸。

熱甚煩躁者,黃連解毒湯解之(煩躁),潑火散亦效。〔曾〕赤白之痢,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,白為陰為冷,或曰無積不成痢。至於調治,若以冷熱之劑互進,或投去積之藥,必難取效,不究其原,何由可療。且四時八風之中人,五運六氣之相勝,夏秋人多痢疾,《內經》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氣很重導致煩躁不安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解除煩躁,潑火散也有效。世人見到赤白痢疾,都認為赤色的屬陽屬於熱,白色的屬陰屬於冷,或說如果不積累就不能成痢。至於調理治療,如果以冷熱兩系的藥物交替服用,或投服祛積的藥物,必定難以見效;不查究根本原因,怎麼能夠治療好呢?而且在四時八風中感邪,五運六氣互相勝克,在夏季和秋季,人們多發痢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春天損傷於風邪,夏天就會發生飧泄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少陽在泉,火淫所勝、民病注泄。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,若專以積為論,豈一歲之中,獨於夏秋人皆有積,春冬不然。蓋風邪入胃,木能勝土,不為暴下,則成痢疾赤白交雜,此為陰陽不分,法當分正陰陽,五苓散以導其逆,理中湯以溫其胃,使色歸一,然後施治。

白話文:

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少陽在泉穴,是指火邪盛而勝,人會患痢疾流泄。《難經》說「赤白痢,非一歲之積也」這句話固然有道理,但如果只以積說來解釋,怎麼會僅限於夏季和秋季才會有人患痢疾呢?應該是風邪侵襲人的胃部,木能勝土,這時人就容易肚子痛,治法應分正陰陽,用五苓散來導逆,用理中湯來溫胃,使二者合歸於一,纔能夠有效治療。

若一分之後,仍赤白同下,則當究其所患之因,若先白後赤,乃內傷生冷,失於蓋覆,由元氣感於暑熱,治法先救其里,次解暑毒。若先赤後白,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冷,先宜解熱,後治其痢。有夾熱而痢者,則下純鮮血,此風能動血,宜冷服黃連香薷散(吐瀉)川草散、及當歸散(潮熱)加醋炒蒸柏葉,水薑煎服,或羌活散加三和湯,水薑倉米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段時間後,仍然出現紅色和白色物質一同排出的情況,就需要探究病因。如果是先排出白色物質再出現紅色,這可能是由於內傷生冷食物,保暖不當,導致元氣受到暑熱影響,治療時應該先調理內部,再解暑毒。如果是先排出紅色物質再出現白色,則是先受熱傷害之後又因為保暖不足而感受寒冷,治療時應當先清熱,再處理痢疾。對於有熱邪伴隨痢疾的情況,會排出純鮮紅血,這是因為風邪能動血,適合服用冷的黃連香薷散或川草散,以及當歸散加醋炒蒸柏葉,用水和姜煎服;或者使用羌活散加上三和湯,同樣用水、姜和倉米一起煎煮服用。

有挾冷而痢者,則下純白凍,或白上有粉紅色,或似豬肝瘀血,皆為陰證,蓋血得寒則凝澀故也,先用㕮咀五苓散加守中湯(瀉)煎投,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,或固真湯(慢驚)。倘不辨其虛實冷熱,妄行施治,必致脾胃愈虛,不能乳食,成噤口痢者則難療矣。又有裡急後重,蓋裡急為陽,後重為陰,未圊前腹痛為裡急,已圊後腹痛為後重,故里急者大腸澀也,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(急驚)和解,及羌活散水薑倉米煎服,次下寬腸丸。後重為氣虛,用㕮咀五苓散加人參、水薑煎服,並投香連丸。

白話文:

有的人因受寒而腹瀉,大便排出白色混凝物,或白色中帶粉紅色,或像豬肝樣的瘀血,都屬於陰證,這是因為血液在寒冷的環境下凝固所引起的。首先使用㕮咀五苓散加入守中湯煎服,然後服用附子理中湯和涼茶,或服用固真湯(慢驚)。如果沒有辨別清楚是虛症、實症,是寒症還是熱症,就隨便用藥治療,必定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,不能夠進食乳汁,變成噤口痢,那樣就難以治療了。另外,還有人有裡急後重的症狀,裡急是指陽症,後重是指陰症,在大便之前腹痛是裡急的症狀,在大便之後腹痛是後重的症狀,所以裡急是結腸乾燥,先用大順飲加入寬氣飲(急驚),和解後再用羌活散水、生薑汁、倉米煎服,然後服用寬腸丸。後重是氣虛引起的,用㕮咀五苓散加入人參、生薑汁煎服,並服用香連丸。

若二證俱作,前二丸子並進,或雙金飲、金粟丸亦佳。然瀉痢二字,自是兩證,糞夾水,來多而順者曰瀉,帶血凍白凍,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,輕重陰陽,於此而分,斯為治法。有膿血交雜,經久不止,晝輕夜重,或晝夜頻數,食減痛多,並用萬金散、神效散、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這兩種症狀同時出現,前面兩種丸藥並用,或者雙金飲、金粟丸也可以。然而,瀉痢這兩個字,本來就是兩種症狀,糞便中夾雜水,來勢多且順暢的稱為瀉,帶有血、凍白凍狀,每次來三到五滴而且疼痛的稱為痢,輕重陰陽,由此而分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如有膿血交雜,經久不癒,白天較輕晚上較重,或白天晚上頻繁發作,食量減少疼痛加劇,並用萬金散、神效散治療。

有五色痢者,乃因五臟蘊熱,日久不散,故有是證,蓋五臟受熱,榮衛不調,五穀不化,熏腐臟腑,神氣昏沉,此候已危,最苦是腹中刺痛,兒小者無治法,蓋五色者,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,兒大者可用《局方》三神丸,或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,或者可療,若投藥如故,不可為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五色痢,是因為五臟蘊熱,經久不散,所以有這個證狀。蓋因五臟受熱,榮衛不調,五穀不化,薰腐臟腑,神氣昏沉,此時病情已很危險,最痛苦的是腹中刺痛,小孩得了五色痢沒有治癒的方法,因為五色痢是五臟之色皆見於外,小孩如果長大了,可用《局方》三神丸,或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,或許可以治癒,如果服用藥物後病情依舊,就沒有辦法了。

又有風痢,多是黃褐色,與疳瀉頗同,但不臭為異耳,此風毒停滯於脾,宜去脾經風毒,瀉黃散主之,若見赤白同下,久而不禁,小便少,澀痛熱並作,唇裂眼赤,氣促心煩,坐臥不安,狂渴飲水,穀道傾陷,時復面容如妝,飲食不進者難治。〔薛〕錢仲陽云:瀉痢黃赤黑,皆熱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是叫做風痢,排泄物多為黃褐色,與疳瀉很相似,但不同的是沒有臭味,這是由於風毒滯留在脾臟所導致的,應該用瀉黃散來治療。

若是看到血與白便共同排出,持續了一段時間都無法止住,小便稀少、疼痛、發熱等症狀同時出現,嘴脣龜裂、眼睛發紅、呼吸急促、心煩意亂、坐臥不安、狂飲水、穀道下垂,有時臉上像是化了妝,沒有食慾者難以治癒。

〔薛〕錢仲陽說:瀉痢黃赤黑,都是熱引起的。

瀉痢青白,米穀不化,皆冷也。東垣云:白者濕熱傷於氣分,赤者濕熱傷於血分,赤白相雜,氣血俱傷也。海藏用四君、芎、歸治虛弱之痢,四君、乾薑治虛寒之痢。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,為實熱,用香連丸。手足指冷飲熱者,為虛寒,用異功散送香連丸。若兼體重肢痛,濕熱傷脾也,用升陽益胃湯。

白話文:

  1. 瀉痢大便呈青白色,大便中有未消化的米飯,都是由體內寒氣引起的。

  2. 東垣說:大便呈白色是濕熱之邪傷及氣分所致,大便呈紅色是濕熱之邪傷及血分所致,大便呈青紅相雜則氣血俱傷。

  3. 海藏派使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治療虛弱性瀉痢,使用四君子湯、乾薑治療虛寒性瀉痢。

  4. 我曾經治療過手足心熱、喜歡喝冷飲的患者,認為是實熱證,用香連丸治療。

  5. 手足心冷、喜歡喝熱飲的患者,認為是虛寒證,用異功散送服香連丸治療。

  6. 如果合併有身重肢痛的症狀,是濕熱之邪傷及脾臟所致,用升陽益胃湯治療。

小便不利,陰陽不分也,用五苓散。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,脾氣下陷也,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、柴胡。瀉痢兼嘔,或腹中作痛者,脾胃虛寒也,用異功散加炮薑、木香。或變而為瘧者,肝克脾也,用六君、升麻、柴胡、釣藤鉤。若積滯已去,痢仍不止者,脾氣虛也,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。

若因乳母膏粱厚味,六淫七情,致兒為患者,當各推其因,仍兼治其母,並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順暢,陰陽不協調的,可以用五苓散。如果濕熱退去了但痢疾卻長期不癒,這是脾氣下陷的表現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量的升麻、柴胡。如果是瀉痢合併嘔吐,或腹中疼痛的情況,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,可以用異功散加上炮薑、木香。或者是症狀變成瘧疾的樣子,這是肝臟剋制了脾臟的表現,可以用六君子、升麻、柴胡、釣藤鉤加味。如果積滯的症狀已經去除了,但痢疾還是沒有停止,這是脾氣虛的表現,可以用四君子湯送下香連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