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3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3)

1. 久瀉

大法補虛,消積,鳳髓經歌云:脾中有積熱遲留,至使終年瀉不休,項軟見人多哽氣,更兼清水鼻中流,少間有似黃金色,若有垂腸更不收,形證又看胸膈上,胸前深赤汗如油,唇赤生瘡眼脈赤,若不調脾命即休。

《千金》七味散,治利下久不瘥。

黃連(八分),龍骨,赤石脂,厚朴,烏梅肉(各二分),甘草(炙,一分),阿膠(炙,三分)

上,治下篩。漿水服二方寸匕,日二,小兒一錢匕。

華陀治老小下利,柴立不能食,入口即出,命在旦夕,久利神驗方。

黃連(末),亂髮灰,醇苦酒,蜜(各半雞子殼許),白蠟(方寸匕),雞子黃(一枚)

上六味,於銅器中、炭火上,先內酒蜜蠟雞子黃攪勻,乃內黃連末、發灰,又攪煎,視可,取出為丸,久困者,一日一夜盡之。

《外臺》療久利無間,冷熱疳痢,悉主之。

棗一枚去核,勿令皮破,內胡粉令滿,於炭火中燒如炭,瓷器中研之,米飲和服。一歲以下,分服之,不過三服,瘥。

《聖惠》治久利赤白,漸羸,胃虛不食。丁香散

丁香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黃連(去須,銼微炒),當歸(銼微炒),訶梨勒(煨,用皮),白朮(銼,微炒),伏龍肝(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,赤石脂(一兩)
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,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,日三四服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《聖惠》,黃連丸,治小兒暴利,經久不斷,增減有時。

黃連(去須,微炒),人參(去蘆頭),赤石脂,龍骨,甘草(炙微赤,銼),黃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、炙令香熟),白茯苓,枳殼(去瓤,麩炒微黃。各半兩),烏梅肉(一分,微炒)

上件藥,搗羅為末,煉蜜和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以粥飲下七丸,日三四服,量兒大小,臨時加減。

〔譚氏〕斗門散,歌曰:小兒瀉利甚青黃,久患時多轉滑腸,下部脫肛頻努咽,朝朝焦瘦漸羸尫。

訶子,枳殼,地榆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,一歲以下半錢。

《嬰孺》龍骨湯,治下利不住。

龍骨,甘草(炙),黃連(各四分),當歸,乾薑(各一分)

上,以水四升,煮一升二合,食前,溫分三服。

龍骨湯,治服藥下後,不止。

龍骨(五分),甘草(炙),乾薑,當歸,黃連,赤石脂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,前胡(各三分)

上,以水四升,煮一升二合,為五服,旦服,至午令盡。

黃連煎,治冷熱利,經時不止,體羸不堪,余治瘥而又發。用好黃連二兩,水七升,

蜜八合,煎一升三合,絞去滓,百日兒服半合,二百日一歲服一合。

雞骨丸,治下利經久不斷,羸瘦,脾胃冷弱,食不消化。

雞骨(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,一具),黃連(六分),厚朴(三分),神麯(炒),甘草(炙),白朮(各四分),麥櫱(炒),烏梅肉(各二分),人參,赤石脂,黃芩,白龍骨(各五分),桔梗(二分)

上為末,蜜丸小豆大。白飲下二十五丸,日二服。量兒大小與之。

溫白丸,治久瀉脾虛不食,食即瀉下,米穀不化。

白朮(一分,米泔浸,切焙),丁香(半錢,炒),半夏(一錢半,湯泡洗七遍)

上為末,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半歲每服三丸,三五歲五七丸,淡生薑湯吞下,早晚各進一服。

惺惺散,治久瀉脾困,不思乳食,恐作脾風。

天麻,全蠍(炒,各半錢),木香(炮),糯米,人參,茯苓(各微炒),白扁豆(炒),山藥(焙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
上為末。每服嬰孺一字,二三歲半錢,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,棗子半片,煎十數沸,服。

〔張渙〕治瀉利久不瘥。香礬丹

木香,枯白礬(各一兩),訶梨勒皮(微炮),酸石榴皮(炒黑。各半兩)

上件搗,羅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,粥飲下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〔劉氏〕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陳皮,藿香,丁香,木香,肉豆蔻

上等分,為末。每服二錢,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,或姜水煎亦可。

臟腑滑泄。四君子加訶子五分,米飲調下。

白話文:

[長時間腹瀉]

主要治療原則是補充體力,消除積滯。古籍「鳳髓經」中的詩歌描述:如果脾臟中存有積熱未能及時排除,就會導致整年不停歇的腹瀉。病人在看到人時常常會出現打嗝的症狀,甚至清水會從鼻子中流出。偶爾,排泄物會呈現黃金色,如果直腸下垂而無法回縮,身體情況就更加糟糕。診斷時,還應觀察胸部上方的情況,例如胸部皮膚呈現深紅色且汗水像油一樣。此外,嘴脣泛紅、長口瘡,眼睛周圍泛紅,如果不調理脾臟,生命可能危在旦夕。

「千金要方」中的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長期腹瀉未見好轉的情況。

成分包括黃連、龍骨、赤石脂、厚朴、烏梅肉、甘草以及阿膠,分別按照特定比例混合。將這些藥材磨碎過篩後,每天服用兩次,每次服用量根據年齡調整。

華陀有一個用於治療老少皆適用的嚴重腹瀉,患者站立困難且無法進食,食物入口即吐,生命危在旦夕,對於長期腹瀉有顯著效果的配方。

成分包括黃連、亂髮灰、濃醋、蜂蜜、白蠟以及雞蛋黃,將這些材料在銅製容器中,炭火上加熱,先加入酒、蜂蜜、蠟和雞蛋黃,攪拌均勻後再加入黃連末和髮灰,再次攪拌煎熬,直到適宜的稠度,然後取出製成丸藥,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,一天一夜內需將丸藥全部服完。

其他古籍中也記載了多種針對不同情況的腹瀉治療方法,例如用於長期腹瀉,冷熱交錯的疳痢,以及因胃虛而無法進食的情況。藥方成分包括丁香、厚朴、黃連、當歸、訶子、白朮、伏龍肝、木香、赤石脂等,使用時需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,每日服用3-4次,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。

還有一些特別的藥方,例如用於治療兒童突然發生且持續不止的腹瀉。成分包括黃連、人參、赤石脂、龍骨、甘草、黃芩、厚朴、白茯苓、枳殼、烏梅肉等,這些藥材同樣需磨成粉末,然後用煉蜜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時用粥湯送服,每日服用3-4次,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。

還有「鬥門散」,適用於兒童腹瀉顏色偏青黃,長期患病且容易滑腸的情況。成分包括訶子、枳殼、地榆,這些藥材需按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用米湯調和,一歲以下兒童服用量減半。

以上只是部分古籍中記載的治療腹瀉的藥方,實際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年齡調整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