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48)
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48)
1. 疳熱
上為末,每服用小麥一匙頭,藥一匙頭,水一盞,同煎六分。去滓服。
六物黃芩湯,治少小腹大短氣,熱有進退,食不安穀,為之不化。
黃芩,大青,甘草(炙),麥門冬(去心),石膏(碎。各半兩),桂皮(三錢)
上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。去滓溫服。
〔莊氏〕,青黛丸,治疳熱。
青黛(研,一兩),胡黃連,宣連,天竺黃(研。各半兩),硃砂(水飛,二錢半),麝香(研,一錢),肉豆蔻(二個),牛黃(半錢,研),乾蟾(一枚,端午日取者,酒浸,洗去腸肚,塗酥炙黃)
上件,除研藥外,為末再同研勻,綠豆粉煮糊、丸如芥子大。每服空心、夜後,熟水下三丸。恐綠豆粉難和丸,綠豆麵作糊亦得。
〔王氏〕,使君子散,治疳熱。
上用使君子不以,多少曝乾,為末。空心米飲下。大者一錢,小者半錢,取蟲出為度。
豬肚黃連丸(直指),治疳熱流注,遍身瘡蝕,或潮熱肚脹,或渴。
用雄豬肚(淨洗,一具),宣連(淨五兩),銼細,水和潤,納肚中,線縫,放五升粳米上蒸至爛,入臼中,加少蒸飯,搗千杵,丸小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仍服調血清心之劑佐之。(凡兒病,不出於疳,則出於熱,熱則生痰,常須識此。)
柴胡飲,治骨蒸疳氣,五心煩熱,日晡轉盛,口乾無味,渴多身瘦,胸滿痰緊,小便黃色,食減神昏。
北柴胡(去蘆,淨洗),人參(去蘆),當歸(酒洗),黃芩,赤芍藥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大黃(生用),桔梗(去蘆,銼,炒),北五味子(去梗),半夏(湯煮透,去滑。各半兩)
上銼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烏梅一亞,姜二片,煎七分。無時溫服。
白話文:
[疳熱]
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,取小麥一匙尖、藥粉一匙尖,加水一杯,一起煎煮至六成。濾去藥渣後服用。
六物黃芩湯,治療小孩腹部腫大、呼吸短促、發熱時好時壞、食慾不佳、消化不良。
藥材包含:黃芩、大青、炙甘草、麥門冬(去心)、石膏(打碎。各半兩)、桂皮(三錢)。
每次取藥粉三錢,加水一杯,煎煮至七成。濾去藥渣後溫服。
[莊氏] 青黛丸,治療疳熱。
藥材包含:青黛(磨成粉,一兩)、胡黃連、宣連、天竺黃(磨成粉。各半兩)、硃砂(水飛處理,二錢半)、麝香(磨成粉,一錢)、肉豆蔻(二個)、牛黃(半錢,磨成粉)、乾蟾(一枚,端午節採集的,用酒浸泡,洗去內臟,塗上酥油烤黃)。
將以上藥材,除了磨粉的藥材外,都磨成粉末,再與磨粉的藥材混合均勻,用綠豆粉煮成的糊作成藥丸,大小如芥菜籽。每次在空腹和晚上睡前,用溫開水服用三顆。如果覺得綠豆粉難以成丸,可以用綠豆麵糊代替。
[王氏] 使君子散,治療疳熱。
藥材是使君子,不論多少,曬乾後磨成粉末。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大的小孩服用一錢,小的服用半錢,以驅出寄生蟲為止。
豬肚黃連丸(出自《直指方》),治療疳熱引起的流注,全身潰爛、發熱、腹脹、口渴等症狀。
藥材包含:雄豬肚(洗淨,一個)、宣連(洗淨,五兩),切碎,用水潤濕,放入豬肚中,用線縫好,放在五升粳米上蒸至軟爛,取出放入臼中,加入少量蒸熟的米飯,搗一千下,作成如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用米湯送服。同時服用調和氣血、清心火的藥物來輔助治療。(凡是小兒疾病,不是疳病就是熱病,熱病會產生痰,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。)
柴胡飲,治療骨蒸疳氣,五心煩熱、傍晚加重、口乾無味、口渴、身體消瘦、胸悶痰多、小便黃、食慾不振、精神昏沉。
藥材包含:北柴胡(去除蘆頭,洗淨)、人參(去除蘆頭)、當歸(用酒洗)、黃芩、赤芍藥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、大黃(生用)、桔梗(去除蘆頭,切碎,炒過)、北五味子(去除梗)、半夏(用湯煮透,去除黏滑物質。各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時,取藥材二錢,加水一杯,加入一個烏梅、兩片生薑,煎煮至七成。不拘時間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