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19)

1. 瀉利

凡瘡未出而利者,邪氣並於里,腸胃熱甚,而傳化失常也,黃芩湯主之。如自利清白色者,為裡寒,理中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當瘡未癒合而出現腹瀉時,邪氣會同時在體內作祟,腸胃熱氣太盛,導致傳化失去正常功能,這時應服用黃芩湯來治療。

如果腹瀉的糞便清白稀薄,則為體內寒氣盛,此時應服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黃芩

黃芩(一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,白芍藥(六錢)

上銼細。加大棗二枚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,食前。

瘡已出而利者,邪氣並於表,正氣方逐邪氣,主乎表而不主裡,則裡氣虛,不能停納水穀,故亦自利也,宜從氣虛而治(九味理中湯人參,加黃耆、白芍藥)。

白話文:

當瘡口已經癒合,且呈現順利狀態時,邪氣聚集於體表,正氣剛開始驅逐邪氣,因此著重於治療體表,而忽略了治療體內,導致體內氣虛,無法停積和容納水穀,所以也會自動出現腹瀉的症狀;此時應根據氣虛加以治療(可選用:九味理中湯,加倍人參,再加上黃耆、白芍藥)。

九味理中湯

人參(二錢),白朮乾薑(炮),訶子肉,茯苓木香,藿香葉,肉豆蔻(煨),甘草(炙,各一錢)

白話文:

人參(二錢),白朮、乾薑(炮)、訶子肉、茯苓、木香、藿香葉、肉豆蔻(煨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

人參(二錢),白朮、乾薑(炮製過)、訶子肉、茯苓、木香、藿香葉、肉豆蔻(煨製過)、甘草(炙製過,各一錢)

水煎,食前通口服。

瘡疹所忌,內虛泄瀉,凡覺腹疼,或漉漉響趨小腹者,皆欲作利,宜先以法治之(九味理中湯)。治之不止,此開腸洞泄,惟澀劑可以收之(豆蔻丸,不止,則用真鴉片配蓮肉粉止之)。

白話文:

瘡疹所忌諱的是內虛泄瀉,凡是覺得肚子痛,或咕嚕嚕響聲往小腹移動的,都是想拉肚子,應該先用方法來治療(九味理中湯)。治了之後還是沒有好,這是得了腸胃道瘡洞型泄瀉,只能用收斂劑來收斂(豆蔻丸,如果還是沒有好,就用真鴉片配蓮肉粉來止瀉)。

庸醫每不敢用澀藥,恐澀住邪氣,不知邪氣之盛,莫如傷寒,而張仲景治挾熱自利,每用石脂,蓋澀劑之去滑,猶寒劑之去熱,熱劑之去寒,是謂對證之藥,今既滑泄不已,自當收澀,又何疑焉。如服澀劑而又不止,則根本已撥,無能為矣。經曰: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
白話文:

庸碌的醫生每每不敢使用澀藥,擔心澀住邪氣,卻不知道邪氣盛盛,沒有比傷寒更加嚴重的了,可是張仲景醫治夾雜熱邪而自行滑洩的病人,常常使用石脂(具有澀作用的藥物),因為澀劑消除滑脫,就像寒劑消除熱、熱劑消除寒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針對證候的藥物。如今已經滑泄不止,理應收斂澀止,又何必懷疑呢?如果服用了澀劑仍然止不住,那就說明病人的根本已經被毀壞了,已經無能為力了。經典上說:倉庫中穀子不儲存,那是門戶不要了的緣故。

《金匱要略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止。五奪之中,此為最甚,但正氣內脫者淹延而死,邪氣內陷者煩渴而死,此為異耳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上說:六腑之氣外脫,手腳寒冷;五臟之氣外脫,腹瀉不止。五種脫證之中,這兩種證最嚴重。但若是正氣內脫導致死亡的情況,死亡會拖延一些時間;若是邪氣內陷導致死亡的情況,則會煩渴而死亡,這就有所區別了。

陳氏豆蔻丸,治痘疹泄瀉。

木香,砂仁,白龍骨,訶子肉,肉豆蔻(麵裹煨。各半兩),赤石脂,枯白礬(各七錢半)

白話文:

木香、砂仁、白龍骨、訶子肉、肉荳蔻(用麵粉包裹後煨熟。各半兩),赤石脂、枯白礬(各七錢半)。

上為末。糊丸,如黍米大。一歲三十丸,三歲百丸,溫米飲下。瀉止,勿服。

自起發以至收靨,大便常宜堅實,忽然自利者,理中湯丸主之。

理中湯丸

人參,白朮,甘草,乾薑(各等分)

上銼碎。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溫服。若欲為丸,研細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。每用一丸,白湯化下。

參朮丸,治小兒脾胃傷冷,外熱裡寒,不思飲食,身常壯熱,大便或溏,色白。或患瘡疹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或冷藥過度,或瀉,或腹脹,或已出瘡疹瘢白無血色。此由裡寒脾胃伏冷,榮衛不行,致令毒氣內伏不出,宜服之,其瘡瘢白無血色者,皆從瘢白四圍,紅暈再起,作膿結痂而愈。

白話文:

參朮丸,用於治療小兒脾胃受到寒冷傷害,外熱內寒,不想吃東西,身體經常發燒,大便或者稀溏,顏色白色。或者患有瘡疹,身體有很熱的感覺,由於吃了冷的食物或服用過量的寒性藥物,或者腹瀉,或者腹脹,或者已經出現瘡疹的疤痕白色沒有血色。這是由於體內脾胃寒邪伏藏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毒氣內伏不出,應服用參朮丸。那些瘡疤白色沒有血色的,都從疤痕周圍,紅暈再次出現,化膿結痂而痊癒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一分)

上為細末。米糕泡糊、為丸如麻子大。每服百餘丸,溫水吞下,或米飲亦得,乳食前服。前世之書如仲景諸論治傷寒云: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四逆湯。此乃胃足陽明經而感寒邪,脾胃乃為中州之府,故用理中湯,曰辛甘發散為陽,以退寒邪也。理中湯煉蜜丸而嚼下,曰理中丸,蓋添蜜,甘以入脾胃,嚼而便化於中焦。

白話文:

將原藥材磨成細末。將米糕用糊水泡軟,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 100 多粒,用溫水吞服,也可以用米湯送服,在吃乳食前服用。之前的書上,比如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說:輕症時服用理中湯,重症時服用四逆湯。這是因為胃足陽明經受到寒邪侵襲,脾胃是中州的府庫,所以使用理中湯,其中辛甘發散為陽,用以驅散寒邪。將理中湯煉製成蜜丸,嚼服,叫做理中丸,因為加入了蜂蜜,使藥物甘甜,能夠進入脾胃,嚼服後藥物就能在中焦化開。

今參朮丸以粳米糕為丸,取其難化,服在脾胃,滲漉漸得消化,則中焦得暖,脾土喜燥,其熱自歸,此所以能治熱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參朮丸以粳米粉做丸劑,取它不易消化的特性,服用後停留在脾胃,慢慢地滲透而逐漸消化,便能使中焦溫暖,脾土喜燥,體內的熱自然消退,這就是治熱的原因。

胃主腐熟水穀,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,故食多少,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,大便滑澀,可以知人臟腑之冷熱,大便如常,是亦瘡疹之一順也。如起發之時,忽然泄瀉,此宜急止之,恐腸胃虛,真氣脫也,須辨冷熱虛實,如瀉而手足冷,面色青白,瘡不紅綻者,冷證也,理中湯丸、豆蔻丸、益黃散(脾),甚則陳氏木香散異功散(出不快)皆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分解食物,大腸的主要功能是輸送已經消化好的食物殘渣。所以,通過觀察一個人吃多少東西,可以知道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強還是弱;通過觀察大便的通暢與否,可以知道臟腑是寒還是熱;大便正常,也是瘡疹順利發展的一個方面。如果在瘡疹發作的時候,突然發生腹瀉,這是需要趕緊止瀉的,因為擔心腸胃虛弱,真氣脫離。需要辨別是寒熱虛實,如果腹瀉時手腳冰涼,面色青白,瘡口沒有紅腫破裂,就是寒證,可以用理中湯丸、豆蔻丸、益黃散(脾)來治療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用陳氏木香散、異功散(排出不暢快)來治療。

瀉下之物黃又酸臭,渴,手足心熱,面赤,瘡紅綻焮發者,熱證也,黃芩湯、五苓散(驚)主之。脾胃怯弱,精神慢而不食者為虛,當溫養之,益黃散。身熱中滿,渴而不食者為實,當清利之,五苓散。其人或臟氣自脫,或因服寒藥,致令瘡毒陷入大腸,瀉下如豆汁,或便膿血,或便黑汁,口內臭氣,唇焦目閉,加腹脹者,必死之證。

白話文:

腹瀉的糞便呈黃色且發出酸臭,口渴,手足心熱,臉色發紅,瘡口紅腫破裂並發光,這是熱證的表現,應使用黃芩湯、五苓散治療。脾胃虛弱,精神萎靡不振,不想吃東西的人是虛症,應溫養之,服用益黃散。身體發熱,胃脘疼痛、腹脹,口渴,不想吃東西的人是實症,應清除積熱,服用五苓散。有些人可能是臟腑氣虛,也可能服用寒性藥物時,導致瘡毒侵入大腸,腹瀉時糞便像豆汁,或排膿血,或排黑色糞便,口內有臭味,嘴脣焦黑,眼睛緊閉,加腹部腫脹,這是必死的症狀。

如因飲冷水自利者,所謂濕勝則濡泄也,宜溫中利小便,以理中丸溫中,以五苓散利小便去水。

如因傷食自利者,所出酸臭,所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也,宜先去其積,丁香脾積丸(傷食),後補脾胃,益黃散(脾)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消化不良,就會出現酸臭的排泄物,所謂的「飲食自倍」,是指腸胃受損的表現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先去除積滯,可以使用丁香脾積丸(治療飲食積滯),然後再補益脾胃,可以使用益黃散(治療脾虛)。

如結痂之時暴泄不止者,消息所出之物,痂皮膿血者順,水穀不分者逆,如利膿血不止者,此熱毒下流也,香連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當痂皮快好時,若下瀉不止,則病變發展所見之物,像瘡痂與膿血,如果排泄順暢,那麼食物和水不會混雜在一起,如果膿血排出不止,就是熱毒下行,這時服用香連丸來治療。

香連丸(一名香橘丸

黃連(一兩,以茱萸五錢同炒,去萸不用),木香(半兩),石蓮子(取肉,二錢半),陳皮(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黃連:一兩,與五錢的茱萸一起炒,炒好後去除茱萸,不用。

  • 木香:半兩。

  • 石蓮子:取肉,二錢半。

  • 陳皮:半兩。

上為末。醋調神麯糊、為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陳倉米湯下。

〔丹〕陳牙兒十九歲,出痘,有紅癍,吐瀉而渴。

蒼朮(一錢),白朮(三錢),陣皮(二錢),黃耆,茯苓,甘草(炙),縮砂,當歸(各一錢半)

白話文:

蒼朮(六公克),白朮(十八公克),陣皮(十二公克),黃耆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縮砂、當歸(各九公克)

姜三片,同煎服。

從子六七歲時,患瘡痘發熱,微渴自利。一小方脈視之,用木香散,每帖又增丁香十粒,予切疑焉。觀其出遲,因問自利而氣弱,察其所下皆臭滯陳積,因腸胃熱蒸而下也,恐非有寒而虛,遂急止之,已投一帖矣。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白朮,與十帖以解丁香之熱,利止瘡亦出,其後肌常有微熱,而手足生癰癤,與涼劑調補,逾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在從子六七歲時,得了一場瘡痘發熱的病,稍微口渴和腹瀉。一位小醫師為他看病,使用了木香散,並在每帖藥中額外添加了十粒丁香。我對這個處方感到懷疑。

我看見從子的大便瀉出緩慢,於是問了他關於腹瀉和氣虛的問題。我檢查他所排出的糞便,發現都是臭味難聞、滯留在體內的陳舊糞便,這都是因為腸胃過於燥熱而導致的。我擔心從子不是因為體內有寒氣而導致虛弱,所以趕緊停止了服用木香散,只給他服了一帖。

接著,我給從子開了黃連解毒湯,並添加了白朮,服用十帖以緩解丁香的燥熱。腹瀉停止了,瘡痘也出現了。之後,從子的皮膚經常有輕微的發熱,手腳上長出了瘡癤。我給他開了清涼劑進行調理和補充,一個多月後就好了。

一男子十餘歲出痘,熱時出,根腳密,嘔吐不食,腰背骨節痛,大渴喉痛,腹亦痛,全不食者半月餘,脈浮弦洪而數。與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半、茯、生薑煎服之。至五日色淡,又加桂些少,歸、耆再用酒製。至七日癢甚,加丁香三粒、附子些少,癢止。至八日九日渴大作而腹泄瀉,癢甚。

白話文:

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出痘瘡,發燒時痘瘡長出來,痘瘡遍佈身體,密集排列。男孩嘔吐不吃東西,腰背骨節疼痛,非常口渴、喉嚨疼痛,肚子也痛,半個月來都吃不下東西。男孩的脈搏浮、弦、洪大且數。我給他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生薑煎劑。到了第五天,痘瘡顏色變淡,我又加了一些肉桂,再用酒把當歸、黃耆製成藥物。到了第七天,痘瘡非常癢,我加了三粒丁香、少量附子,痘瘡就不癢了。到了第八天和第九天,男孩非常口渴,腹瀉嚴重,痘瘡非常癢。

至十日寒戰,遂用白朮為君,耆、陳、苓、炙甘、芩、歸為臣。至十一日不靨,或癢,或譫語,但守前藥,半月後自吐出痰多而安。

白話文:

到了第十天開始發寒戰,於是使用白朮為主藥,耆、陳、苓、炙甘、芩、歸為輔助藥物。到了第十一天沒有出汗,或者發癢、說胡話,仍然繼續服用原來的藥物,半個月後自己吐出很多痰就安好了。

〔陳〕,十一味木香散,治疹痘腹脹、渴,其效如神。(必須審察的是寒證、六脈虛細、身不甚熱,或發寒,或嘔吐肚腹痛,或身體四肢俱冷者可用。此方出《集驗》)。

白話文:

[陳氏方]:十一味木香散,治療疹瘡、痘瘡、腹脹、口渴,效果如神。(必須審慎觀察的是,寒證、六脈虛細、身不熱,或發冷、嘔吐、腹痛,或身體四肢俱冷的患者可用。此方出自《集驗》)。

木香,大腹皮,人參,官桂,赤茯苓青皮(去白),前胡,訶子皮,半夏,丁香,甘草(炙。各三兩)

白話文:

木香,大腹皮,人參,官桂,赤茯苓,青皮(去白),前胡,訶子皮,半夏,丁香,甘草(炙。各一兩)

上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煎,空心,溫服。

異功散《集驗方》瘡痘頭溫足冷,腹脹瀉渴。(方見痘出不快)

〔海〕瘡疹不渴,藏寒下利,四君子加乾薑減半主之。痘疹大便不固,痘漸黑陷,小兒乳母同服。

人參,白茯苓,肉豆蔻,黃耆(各半兩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㕮咀。每服一錢,水半盞,姜五片,棗一枚,煎三分。乳母倍服。若大瀉手足厥冷,加附子,用驗。

治中散,虛寒瀉利,不進飲食。

黃耆,人參,茯苓,白朮,川芎,當歸,肉桂(各五錢),肉豆蔻(麵包煨熟取去油),丁香(一錢半),木香(三錢)

白話文:

黃耆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肉桂(各 25 公克),肉豆蔻(以麵包煨熟後,取出油脂)、丁香(7.5 公克)、木香(15 公克)。

上為末。每五歲用五分,好熱酒調下,衣被蓋暖,少頃,痘變紅活而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