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0)

1. 發熱四五六日始出

如發熱四日至五六日後始出者,須審視曾有外感內傷否,蓋傷風寒傷食之熱,久而不去,則所蘊瘡痘之毒,亦能乘間而出,不可以過期論。惟無內傷外感之因,一向熱而不出,此裡氣虛,不能驅逐其毒,使之即出,而毒邪得以留連停伏於臟腑腸胃之間,宜先用托裡之劑,令其快出,次以和中之劑多服之,可以無伏無陷無倒靨,托裡宜托裡快癍湯或十宣散,和中宜四君子湯加黃耆,或保元湯合勻氣散主之。

托裡快癍湯

當歸,黃耆,川芎,木香,青皮,牛蒡子,紫草,連翹,木通,防風,桂枝,蟬蛻

上銼細。加淡竹葉十片,水煎,溫服,無時。

十宣散(一名十奇散,一名托裡十補散)

黃耆,人參,當歸(各二錢),厚朴(薑製),桔梗(各一錢),桂心(三分),川芎,防風,甘草,白芷(各一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或二錢,木香湯調下。

增損八物湯

人參,黃耆,白朮,甘草,當歸,川芎,牛蒡子(炒),赤芍藥,防風,荊芥穗,連翹,桔梗,葛根

上,用水煎服。

勻氣散

木香,青皮(各五錢),山楂肉(二錢半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甘草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燒四到五六天才開始出疹子,必須仔細檢查先前是否有感冒或內傷。因為傷風受寒或飲食不當引起的發燒,如果持續不退,那麼體內潛藏的瘡痘病毒,也可能趁機爆發出來,不能因為過期就忽略不管。但如果沒有內傷或感冒的原因,一直發燒卻不出疹子,這表示身體內部氣虛,無法驅逐病毒,使其及時發出來,導致病毒滯留在臟腑腸胃之間。這時應該先用托裡的藥方,促使疹子快速發出,接著再用調和脾胃的藥方多服用,就可以避免疹子潛伏、陷落或倒靨等情況。托裡的藥方可以使用托裡快癍湯或十宣散,調和脾胃的藥方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黃耆,或是保元湯合勻氣散來治療。

托裡快癍湯

當歸、黃耆、川芎、木香、青皮、牛蒡子、紫草、連翹、木通、防風、桂枝、蟬蛻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淡竹葉十片,用水煎煮,溫服,沒有固定時間。

十宣散(又名十奇散、托裡十補散)
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(各八克),厚朴(用薑製過)、桔梗(各四克),桂心(一點二克),川芎、防風、甘草、白芷(各四克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四克或八克,用木香湯調服。

增損八物湯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牛蒡子(炒過)、赤芍藥、防風、荊芥穗、連翹、桔梗、葛根。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勻氣散

木香、青皮(各二十克),山楂肉(十克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四克,用甘草湯調服。

2. 應出不出

痘疹之出,自有常期,如過期應出不出,有數證不同不可不辨。如內素實之人,皮厚肉密,毒氣難於發越,一旦恃其體厚,不怯風寒,又為外邪所襲,或體素弱者,風寒易感,以致腠理閉密,氣血凝澀,故應出不出也,其證頭痛,四肢拘急,偎倚蓋覆,常惡風寒,此類宜發之。氣強者用雙解散,氣弱者用參蘇飲或惺惺散(俱初熱)。

或內虛者,脾弱食少,宜用補脾之劑加行氣發表藥,四君子湯(不能食)、調元湯(即參耆飲)、(見大法)並加木香、青皮、黃耆、桂枝。或臟腑自利,宜用溫里之劑,黃耆建中湯(腹痛)、益黃散(脾)、並與奪命丹合進,利未止者,豆蔻丸(泄利)合進,蓋里溫則氣不消削,氣不消削則不陷伏矣。若依上法分治,猶不出者,此毒壅伏於三焦,不久而變生焉。

加減參蘇飲

人參,紫蘇葉,葛根,陳皮,前胡,白芷,桔梗,枳殼,甘草,羌活,防風

上,用竹葉為引,熱服。

加減調中湯

人參,白朮,黃耆,甘草(炙),木香,桂枝,白茯苓,藿香,白芍藥(酒炒),陳皮

上,用生薑為引,煎服。

聞人氏槻云:是痘疹證熱數日而不發見者,進退皆難,便欲大發之,懼其本稀而成癍爛,不發之,又無以出其毒氣,古人立論,始以藥微發之,微發不出,則加藥,加藥不出,則大發之,大發之後,所出不多,氣候和平無他證者,即是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以此言之,發不至太過,守不至不及,乃用藥之丸活也。

愚按:古方用發表者,升麻葛根湯輕劑也,惺惺散重劑也,謂微發,謂加藥者,或先用輕劑,後用重劑,或只用本劑先小作湯少飲之,後漸加大多飲之,非謂於本方之外,再加辛熱大發之藥也。

凡痘疹過期,應出不出者,或因外感風寒,依上發表之法,或因內虛泄瀉,依上和中之法,如按法調治,猶不出快,熱反甚,大渴腹脹滿,大便硬結不通,煩躁不安者,此毒邪壅伏於內,三黃丸、七味升麻丸(初熱)擇而用之,甚則三乙承氣湯主之(大便秘)。

聞人氏云:且身熱脈數,大便秘而腹脹,此熱毒壅遏,未見形狀者,當微下之,非微下則熱不減,此是始者,熱在裡癍未出之時也,若癍點隱隱在皮膚中者,是已發越在表,瘡正發時,則不可妄下也。又有結膿窠痂疕之際,脈尚洪數能食,而大小便秘,此表已罷,里有熱毒,宜微利之,大抵臟腑有熱,往往利大小便者,以其主出而不內故也。

張氏從道云:瘡痘氣勻即出快,蓋氣勻則榮衛無滯,勻氣之藥,如桂枝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薄荷葉,所以行在表之氣,而使之無滯也,故凡發表之劑多用之。木香、青皮、枳殼、木通,所以行在裡之氣,而使之無滯也,故凡和中之劑多用之。又,瘡出之時,常宜和暖如三春發生之氣,則氣血和暢,自然其出快,其發透,其靨齊,若偏於太熱,則壯火食氣,其氣反虛,而不能行,偏於太寒,則氣凝澀而不得行矣。

痘瘡之證,其初不免於發熱者,未出毒邪在裡,煎熬氣血,熏蒸臟腑而然,瘡既現形,則毒泄而熱解,所以瘡出熱退者,瘡本必疏,若瘡已出,熱不少減,此毒蘊於中,其勢方張,其瘡必密,宜急解其毒,連翹升麻湯加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,或解毒防風湯(大法)加升麻,或東垣黍黏子湯(本條),兼服代天宣化丸(預防)。

服藥之後,瘡或不出,或再出,其熱頓減者為氣和也,熱若不減,瘡漸加多,再消詳大小便何如,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(初熱)。小便不利連翹湯(小便不利)。小大便俱不通八正散(小便不利)。自利者黃芩湯(自利)加白頭翁、酒黃連、調赤石脂末。裡氣和,毒解矣,如更加渴,煩躁不已,或譫妄,或腹脹滿氣促,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,此逆證,勿治。

白話文:

痘疹(出疹)延遲不發

痘疹的發出,本來有一定的規律。如果過了時間卻沒有發出來,情況會很複雜,必須仔細辨別。

像是體質原本就強壯的人,皮膚厚實肌肉緊密,體內毒氣難以散發。一旦仗著自己體質好,不注意保暖,又受到外邪侵襲;或是體質虛弱的人,容易感受風寒,導致毛孔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疹子應該發出來卻沒有發出來。這種情況的症狀是頭痛、四肢僵硬、喜歡靠著東西蓋著被子、常常怕冷。這類情況應該用藥幫助發散。體質強壯的用雙解散,體質虛弱的用參蘇飲或惺惺散(都是在發熱初期用)。

如果是體內虛弱的人,因為脾胃虛弱食慾不佳,就應該用補脾的藥,加上一些疏通氣機、幫助發表的藥。像是四君子湯(如果食慾不振)、調元湯(就是參耆飲)(相關用法請參考其他說明),可以再加木香、青皮、黃耆、桂枝。如果出現腹瀉,就應該用溫補脾胃的藥,像是黃耆建中湯(如果腹痛)、益黃散(如果脾虛),還可以搭配奪命丹一起服用。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就再加豆蔻丸一起服用(針對腹瀉)。這是因為溫補脾胃後,氣就不會被削弱,氣不被削弱,疹子就不會潛伏下去。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治療,疹子還是沒有發出來,這就表示毒素壅塞在三焦(上中下三焦),不久就會產生其他變化。

加減參蘇飲

人參、紫蘇葉、葛根、陳皮、前胡、白芷、桔梗、枳殼、甘草、羌活、防風。 服用時,用竹葉做藥引,趁熱服用。

加減調中湯
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炙甘草、木香、桂枝、白茯苓、藿香、酒炒白芍、陳皮。 服用時,用生薑做藥引,煎煮後服用。

聞人氏槻說:「痘疹發熱幾天卻沒有發出來,進退兩難。想讓它大發出來,又怕疹子本來就少,結果變成斑爛;不發出來,又無法排出毒氣。古人認為,一開始要用藥稍微發散,如果稍微發散沒有效果,就加重藥量;如果加重藥量還沒有效果,就大發散。大發散之後,如果疹子出的不多,而且情況穩定沒有其他症狀,就表示疹子本來就少,不能再發散了。總之,發散不能過度,保守治療也不能不及時,這才是用藥的精髓。」

我認為:古方用來發散的藥,升麻葛根湯是輕劑,惺惺散是重劑。所謂的稍微發散、加重藥量,就是可以先用輕劑,再用重劑;或是只用原本的方子,先少量煮成湯藥服用,再逐漸增加劑量。而不是說在原本的方子之外,再加用辛熱的藥來強行發散。

凡是痘疹過了時間卻沒有發出來,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,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發散;也可能是因為體內虛弱導致腹瀉,就按照上面的方法調理脾胃。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調理,疹子還是沒有快點發出來,反而發熱更嚴重、口渴、腹脹、大便乾燥不通、煩躁不安,這就是毒邪壅塞在體內。這時候可以用三黃丸或七味升麻丸(發熱初期)來治療,嚴重的話就用三乙承氣湯(針對大便秘結)。

聞人氏說:「如果身體發熱、脈搏快、大便秘結且腹脹,這是熱毒壅塞,疹子還沒有顯現出來。這時候應該稍微用瀉下的藥,如果不瀉下,熱就不會退。這是開始的情況,熱在體內,疹子還沒出來的時候。如果疹子只是隱隱約約在皮膚裡面,就表示已經開始向外發散了,疹子正在發的時候,就不能亂用瀉下的藥。還有,在結膿、結痂的時候,如果脈搏仍然洪大有力而且食慾不錯,只是大小便不通,這是表面已經痊癒,但是體內還有熱毒,應該稍微用瀉下的藥。總之,如果體內有熱,通常會通過大小便排出,因為這是熱往外走的表現,而不是往內收斂。」

張氏從道說:「疹子要發的順暢,氣機必須均勻。氣機均勻,營衛之氣就不會阻塞。像是桂枝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薄荷葉這些藥,就是用來疏通在表之氣,讓它沒有阻礙。所以凡是發散的藥方,都會多用這些藥。木香、青皮、枳殼、木通這些藥,是用來疏通在裡之氣,讓它沒有阻礙。所以凡是調理脾胃的藥方,都會多用這些藥。另外,出疹子的時候,應該保持溫暖,就像春天萬物生長的氣候一樣,這樣氣血才會和暢,疹子自然會發的快、發的透徹、長得均勻。如果太過燥熱,就會消耗正氣,導致正氣虛弱而無法推動;如果太過寒冷,則氣機凝滯而無法運行。」

痘疹發病初期,一定會發熱,這是因為毒邪在體內煎熬氣血,蒸騰臟腑所導致。等疹子出來之後,毒邪就被排泄出去,熱也會退去。所以,疹子順利發出來之後,熱就會消退。疹子本來就應該疏鬆,如果疹子已經出來了,熱卻沒有減退,這就表示毒邪還蘊藏在體內,而且正在擴張,這時疹子一定會長得很密集。應該趕緊解毒,可以用連翹升麻湯,加上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;或是解毒防風湯(用法請參考其他說明),加上升麻;或是東垣黍黏子湯(本條),同時服用代天宣化丸(預防)。

服藥之後,如果疹子沒有出來,或是又再出來一些,而發熱的情況明顯減輕,就表示體內氣機平和了。如果發熱沒有減退,疹子反而越來越多,就必須仔細觀察大小便的情況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用七物升麻丸(發熱初期)。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用連翹湯(針對小便不利)。如果大小便都不通,可以用八正散(針對小便不利)。如果是腹瀉,可以用黃芩湯(針對腹瀉),加上白頭翁、酒黃連,並用赤石脂粉調和後服用。只要體內的氣機平和,毒素就會被解除。如果出現口渴加劇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腹脹氣悶、腹瀉不止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就屬於病情逆轉,不要再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