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5)

1. 身痛

經云:諸寒為痛。又云:痛則為實,內快外痛,為外實內虛,外快內痛,為內實外虛。今痘瘡身痛者,是皮膚厚,肉理密,或為外寒相搏,或熱毒內作,或血虛不能榮養,宜審而治之。滄洲翁云:凡瘡發身痛,不為外寒所折,則肉腠厚密,宜分而治之。若紅點方見,為寒所折,而內體有熱,宜木香參蘇飲,輕者消毒飲,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。

肉腠密者,宜活血散合勻氣散。外寒搏者,必兼有表證,如和解湯、攻毒散去柴胡、前胡,皆可用。若兼發熱頭痛、惡寒咳嗽者,參蘇飲主之。熱毒內作血瘀而痛者,先用活命飲(瘡瘍),次用消毒救苦湯(痘大法)。血虛而瘀,因作痛者,四物湯之類。遍身如齧,色黑者,毒氣壅滯而血凝也,乃是危證,若二便秘結、喘急煩躁,用梔子仁湯,或豬尾膏血調片腦治之。自利不食者,不治。

消毒飲

牛蒡子(三錢,炒),荊芥(一錢),甘草(半錢,生用),防風(去蘆,半錢)

上細切。作一服,水煎。加生犀角尤妙。

葛根升麻加芍藥湯(升麻葛根湯、倍芍藥是也)

活血散(出不快)

勻氣散,(即《濟生方》八味順氣散、加木香也)

白朮,白茯苓,青皮,白芷,陳皮,烏藥,人參(各五錢),甘草(炙,二分半),木香(一分半)

上細切。作一服,水一盞,煎七分服。或細末,酒調亦可。

白話文:

身體疼痛

醫書上說:「各種寒氣都會引起疼痛。」又說:「疼痛就是屬於實證。如果身體外表感覺舒適,但內部卻疼痛,這是外實內虛的狀況;如果身體外表感覺疼痛,但內部卻舒適,這是內實外虛的狀況。」現在長痘瘡而感到身體疼痛,可能是因為皮膚厚實,肌肉紋理緊密,也可能是外來的寒氣侵襲,或是體內熱毒發作,或是因為血虛無法滋養身體。應該仔細辨別原因來治療。

一位名為滄洲翁的醫生說:「凡是長瘡而引起的身體疼痛,如果不是因為外來的寒氣所造成的,那就是因為肌肉紋理太過厚實緊密,應該分情況治療。」如果紅點剛出現,是因為寒氣侵襲,而體內又產生熱,應該使用木香參蘇飲;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使用消毒飲,或者葛根升麻加芍藥湯。

肌肉紋理緊密的人,適合使用活血散搭配勻氣散。如果外來寒氣侵襲,必定會伴隨有表證,像是和解湯、攻毒散去掉柴胡、前胡,都可以使用。如果還兼有發燒頭痛、怕冷咳嗽等症狀,則以參蘇飲為主。如果是因為體內熱毒發作,導致血瘀而疼痛,則先使用活命飲(瘡瘍類的),接著使用消毒救苦湯(痘瘡專用)。如果是因為血虛而血瘀,導致疼痛,則使用四物湯之類的藥方。如果全身疼痛如同被啃咬一般,皮膚呈現黑色,這是因為毒氣壅滯、血液凝固,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還有大小便不通暢、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則使用梔子仁湯,或是豬尾膏調和片腦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且不思飲食,則屬於無法治癒的狀況。

消毒飲

牛蒡子(炒過,15克),荊芥(3.75克),甘草(生的,1.875克),防風(去蘆頭,1.875克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成一服,如果加入生犀角效果更好。

葛根升麻加芍藥湯(就是升麻葛根湯,加倍芍藥)

活血散(出自不快)

勻氣散(就是《濟生方》的八味順氣散,再加木香)

白朮,白茯苓,青皮,白芷,陳皮,烏藥,人參(各18.75克),甘草(炙過,0.9375克),木香(0.5625克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一杯煎煮至七分,服用。也可以磨成細末,用酒調服。

2. 癢塌

訣云:虛則癢,實則痛,此大概言之。痘瘡之癢,其候不同,有初出時便身癢爬搔不停者,此邪氣欲出,皮膚閉密,其火遊移往來,故癢也,與傷寒太陽病身癢汗不出者同論,可發之,使皮膚縱緩,腠理開通,邪氣得泄,瘡出而癢去,所謂火鬱則發之者是已。有將收較而癢者,其膿已成,其瘡將回,邪氣散而正氣復,榮衛和暢,故癢也,與癰癤將痊而癢者同論,不須服藥,但謹護之,勿令撏掐,以致腫灌,所謂美疢者是已。

有起壯泡漿而癢者,當血已化水,水未成膿之時,其毒未化,渾身瘙癢,爬搔不寧,此惡候也,與傷寒陽明經病皮中如蟲行者同論,所謂虛風外搏,邪氣內強,癢而不止為泄風者是已。此視瘡之乾溼,以風藥佐之,必令癢去,方為佳兆,若癢甚不休,瘡壞皮脫,其毒復陷,謂之癢塌,必不能治矣。大抵出形而皮肉紅豔,起發而皮嫩多水者,其後常致癢塌也。

凡痘子瘙癢者,須於形色上詳審,如瘡一向起發紅活,光壯肥滿,忽然瘙癢者,此穢氣所觸也,宜內服十全大補湯(汗),外用茵陳熏法(起發),其破者以白龍散敷之。如瘡本乾燥又添瘙癢者,火甚也。如瘡原帶水,皮肉嫩薄,又癢者,此溫熱也。擺頭扭項,手足動作,昏悶者死證。

如初出身癢者,可發之,桂枝葛根湯(初熱)加制麻黃、牛蒡子、主之。如起發養漿而癢者,通用十全大補湯(汗)加防風、牛蒡子主之。起發身癢有二證,一則血氣不足,其癢為虛,十全大補湯主之。一則不能食淡、以致發癢,蟬蛻膏主之(初熱)。如瘡干而癢者,宜養血潤燥,以四物湯(失血)合消風化毒湯、奪命丹(起發)主之,外用茵陳熏法。

如瘡濕而癢者,宜養氣去濕,以四君子湯(不能食)合消風化毒湯、奪命丹主之,外用茵陳熏法。凡痘子已熟,忽作瘙癢抓破者,此脾胃虛弱,不能榮養肌肉也,內服四君子湯加黃耆、官桂,外以敗草散(潰爛)主之。如因自利脾胃虛,致癢塌者,陳氏木香散(泄利)、異功散(出不快)主之。

如瘡將收而作癢,誤犯破損,不肯幹較者,用白龍散貼敷。丹溪法:於形色脈上分虛實,實則脈有力氣壯,虛則脈無力氣餒。實癢則勢焮,虛癢則勢怯。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,實癢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,下其結糞。滄洲翁法:主血氣不足,用十補托裡散及木香散加丁香、官桂。

胃主肌肉,尤宜四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木香、紫草煎服。或患者不能忌口,因食毒物而作癢者,二物湯、百花膏,或四君子湯加解毒藥。陳氏法痘瘡作癢,抓破成瘡,膿水淋漓者,由血氣衰,肌肉虛也,宜用木香散(瀉)加丁香、肉桂,及敗草散(收靨),切忌用牛糞灰。聞人氏法:癢有二證,一則氣血不足,其癢為虛,活血散(出不快)或四君子湯加黃耆、枳殼主之(左中恕用十全大補湯、十宣內托散)。一則不能食淡以致癢,蟬蛻一物湯主之(痘腹痛)。

白話文:

[癢塌]

一般來說,虛弱時會感到癢,強壯時會感到痛,這是大致的說法。痘瘡的癢,情況各不相同。有的在剛開始長的時候就全身發癢,不停地抓撓,這是因為邪氣想從體內排出,但皮膚又閉塞不通,火氣在體內遊走不定,所以會癢。這種情況跟傷寒太陽病時身體癢卻不出汗的情況類似,可以採用發散的方法,讓皮膚鬆弛,毛孔打開,邪氣排出,痘瘡出來後癢就會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「火鬱則發之」。

有的在痘瘡快要收尾的時候才開始癢,這表示膿液已經形成,痘瘡快要好了,邪氣散去而正氣恢復,身體的氣血運行順暢,所以會癢。這種情況跟癰癤快要痊癒時發癢的情況類似,不需要吃藥,只要小心保護,不要抓撓,以免腫脹化膿,這就是所謂的「好轉的徵兆」。

有的在痘瘡長出水泡,裡面的液體還沒變成膿時感到癢,這是因為血液已經化成水,水還沒變成膿,毒素還沒完全消散,所以全身搔癢,抓撓個不停,這是一種不好的徵兆。這種情況跟傷寒陽明經病時感覺皮膚裡像有蟲子在爬的情況類似,都是因為虛弱的風邪侵襲,體內的邪氣又很強盛,所以才會癢個不停,這就是所謂的「風邪外泄」。這種情況要觀察痘瘡是乾燥還是濕潤,用一些帶有祛風效果的藥物來輔助治療,如果癢止住了,就是好轉的跡象。如果癢得很嚴重而且一直沒停,痘瘡破潰、皮膚脫落,毒素又重新侵入體內,就叫做「癢塌」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了。通常來說,痘瘡長出來的時候皮膚紅潤鮮豔,剛開始長的時候皮膚嫩而且水分多,之後常常會導致「癢塌」。

總之,痘子發癢,必須詳細觀察痘瘡的形狀和顏色。如果痘瘡一直長得紅潤飽滿,光澤健壯,突然開始發癢,這是因為接觸到不潔的氣體,應該內服十全大補湯來發汗,外用茵陳熏法來促使痘瘡發出,如果痘瘡破了,就用白龍散敷在上面。如果痘瘡本身就乾燥又開始發癢,那就是火氣太盛。如果痘瘡原本就帶有水分,皮膚又嫩又薄,又開始發癢,那就是體內有溫熱。如果還出現搖頭晃腦、手腳亂動、神志不清等情況,那就是不治之症。

如果痘瘡剛開始長就發癢,可以採用發散的方法,用桂枝葛根湯加上制麻黃、牛蒡子來治療。如果痘瘡長出水泡發癢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發汗,加上防風、牛蒡子來治療。痘瘡發出來時身體發癢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氣血不足,這種癢屬於虛弱的癢,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;另一種是不能吃清淡的食物導致的發癢,用蟬蛻膏來治療。如果痘瘡乾燥而且發癢,應該滋養血液,潤燥,用四物湯合消風化毒湯、奪命丹來治療,外用茵陳熏法。

如果痘瘡濕潤而且發癢,應該補養氣血,去除濕氣,用四君子湯合消風化毒湯、奪命丹來治療,外用茵陳熏法。如果痘子已經成熟,突然發癢抓破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滋養肌肉,應該內服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官桂,外用敗草散來治療。如果因為拉肚子導致脾胃虛弱,引起癢塌,可以用陳氏木香散、異功散來治療。

如果痘瘡快要收口時發癢,不小心抓破,不容易癒合,可以用白龍散敷貼在上面。丹溪的治療方法是根據痘瘡的形狀、顏色和脈象來區分虛實,如果屬於實證,脈象有力而且強壯,如果屬於虛證,脈象無力而且虛弱。實證的癢勢頭很猛,虛證的癢勢頭微弱。虛證的癢可以用補益氣血的藥物加上涼血的藥物來治療,實證的癢可以用少量的大黃等寒涼藥來治療,幫助排便。滄洲翁的治療方法是認為癢是由於氣血不足引起的,可以用十補托裡散和木香散,再加上丁香、官桂來治療。

胃主肌肉,所以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、木香、紫草煎服來治療。如果患者不忌口,吃了有毒的食物而導致發癢,可以用二物湯、百花膏,或者四君子湯加上解毒的藥物來治療。陳氏的治療方法認為痘瘡發癢,抓破後流出膿水,是因為氣血衰弱,肌肉虛弱,可以用木香散加上丁香、肉桂,以及敗草散來收斂傷口,切記不要用牛糞灰。聞人氏認為癢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氣血不足,這種癢屬於虛弱的癢,可以用活血散或者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枳殼來治療;另一種是不能吃清淡的食物導致的癢,可以用蟬蛻一物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