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20)

1. 中惡

《聖惠》,桃奴散,治小兒中惡,心腹堅脹疼痛,顏色青黑,大便不通。

桃奴(五枚),甘草(一分,炙微赤,銼),麝香(細研,一錢),杏仁(二十枚,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桔梗(去蘆頭),赤芍藥,黃芩,柴胡(去苗),川升麻,川大黃(銼,微炒),鬼臼(去毛。各半兩)

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,以利為度,量兒大小,心意加減。

《聖惠》,鬼箭羽散,治小兒中惡,心堅強卒痛欲困。

鬼箭羽,真珠(末。各一分),羚羊角(屑),桔梗(去蘆頭),川朴硝,川升麻,赤芍藥,柴胡(去苗),黃芩(各半兩),桃仁(十枚,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大黃(一兩,銼,微炒)

上,制,服法同前。

《聖惠》,雄黃丸,治小兒中惡心痛,闢除邪氣。

雄黃(細研),真珠(末。各半兩),麝香,牛黃(各細研,一錢),巴豆(二十粒,去皮膜心,研,紙裹,壓出油)

上件藥,都研令勻,入棗瓤及煉蜜和丸,如粟米大。每服以薄荷湯下三丸,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

《嬰孺》,鬼箭羽湯,治小兒中惡,心腹堅強,卒痛欲困。

鬼箭羽(三分),硃砂(一分),羚羊角(屑),桔梗,鬼臼,朴硝(湯成下。各半分),升麻,芍藥,柴胡(各五分),黃芩(六分),大黃(八分),桃仁(四十九個,炒,去皮尖)

上以水四升,煮一升二合,二歲兒為四分,更量兒大小與服之。

《葛氏肘後》灸法,以繩圍其死人肘腕,男左女右畢,伸繩,從背上大椎度以下,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,此法三灸各三,即起。又,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,不起者,卷其手,灸下文頭隨年壯,又灸鼻中三壯也,又灸頤下宛宛中名承漿穴十壯,大效。又灸兩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壯,此華陀法,一云三七壯。又灸臍中百壯也。

白話文:

[中惡]

《聖惠方》中的桃奴散,用來治療小孩中邪,導致心腹脹滿疼痛、臉色青黑、大便不通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桃奴(五枚)、炙甘草(一分,稍微烤過並切碎)、麝香(磨成細粉,一錢)、杏仁(二十枚,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,用麩皮炒至微黃)、桔梗(去掉蘆頭)、赤芍藥、黃芩、柴胡(去掉苗)、川升麻、川大黃(切碎後稍微炒過)、鬼臼(去掉毛,以上各半兩)。

製法:將上述藥材搗碎,粗略篩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小杯水煎至剩下一半,去渣後溫服,不拘時間,以排便順暢為度,並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。

《聖惠方》中的鬼箭羽散,用來治療小孩中邪,導致心胸堅硬、突然疼痛、昏厥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鬼箭羽、珍珠(磨成粉,以上各一分)、羚羊角(磨成屑)、桔梗(去掉蘆頭)、川朴硝、川升麻、赤芍藥、柴胡(去掉苗)、黃芩(以上各半兩)、桃仁(十枚,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,用麩皮炒至微黃)、川大黃(一兩,切碎後稍微炒過)。

製法和服法:與桃奴散相同。

《聖惠方》中的雄黃丸,用來治療小孩中邪導致的心痛,可以驅除邪氣。

藥方組成:雄黃(磨成細粉)、珍珠(磨成粉,以上各半兩)、麝香、牛黃(磨成細粉,以上各一錢)、巴豆(二十粒,去皮膜和心,磨碎後用紙包裹,壓出油)。

製法: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均勻,加入棗肉泥和煉製過的蜂蜜調製成丸,大小如小米粒。每次用薄荷湯送服三丸,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。

《嬰孺方》中的鬼箭羽湯,用來治療小孩中邪,導致心腹堅硬、突然疼痛、昏厥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鬼箭羽(三分)、硃砂(一分)、羚羊角(磨成屑)、桔梗、鬼臼、朴硝(煎好後加入,以上各半分)、升麻、芍藥、柴胡(以上各五分)、黃芩(六分)、大黃(八分)、桃仁(四十九個,炒過後去皮尖)。

製法:用水四升,煮至剩下一升二合。兩歲小孩服用四分之一,並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量給藥。

《葛氏肘後方》記載的灸法:用繩子圍住病人的手肘關節,男性左手、女性右手,圍好後將繩子伸直,從背部大椎穴往下量,再從大椎穴往兩側量各半條繩子的長度,各灸三次。另外,讓病人抓撓人中穴來使其清醒,如果沒有反應,將手捲曲起來,灸手腕下方骨頭處,根據年齡大小灸,再灸鼻中三次,再灸下巴下方的凹陷處,也就是承漿穴十次,效果很好。再灸兩腳大拇指指甲根部聚毛的地方七次,這是華佗的方法,也有說是灸三次或七次的。最後再灸肚臍一百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