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1)

1. 水腫

〔演山〕腫脹二證,此由虛中有積,久患失治,日漸傳變,證候多喘,隨輕重、察盛衰、審表裡以主治,先固其本,後正其標,斯無恙矣。〔錢〕腫病,腎熱傳於膀胱,熱盛逆於脾胃,脾虛而不能制腎水,反克脾土,脾隨水行,脾主四肢,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。若加喘者重也,何以然?腎水勝而克退脾土,反勝心火,心又勝肺,肺為心克,故喘。

或問曰,心刑肺,肺本見虛,令何喘實?曰此有二,一者肺大喘,此五臟逆。二者腎水氣上行,傍侵於肺,故令大喘,此皆難治。

曾氏治法,原腫病之由,標本之疾,腎主元氣,天一之水生焉,肺主沖化,地四之金屬焉,腎為本而肺為標,皆至陰以積水,其為病也,腎者胃之關鍵,關鍵不利,樞機不轉,水乃不行,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,當推究內外所因,而為施治。兒大者,憑脈以明虛實,古方有十種論證,短氣不得臥,為心水。

兩脅緊痛,為肝水。大便鴨溏,為肺水。四肢苦重,為脾水。腰痛足冷,為腎水。口苦咽乾,為膽水。乍虛乍實,為大腸水。腹急肢瘦,為膀胱水。小便閉澀,為胃水。小腹急滿,為小腸水。然脈浮為風為虛,沉伏為水病,沉則脈絡虛,伏則小便難,即為正水,脾脈虛大,多作脾腫,因循不治,乃成水腫。

蓋脾屬土,喜燥而惡濕,常感濕氣,濕喜傷脾,血化為水,土敗不能制水,則停蓄不行,留滯皮膚,故作浮腫。初得病時,見眼胞早晨浮突,至午後稍消,以羌活散(赤白痢)疏解,次醒脾散(慢驚)主之,及間投南星腹皮散。其脾冷困,則燥以草果、縮砂之類。然此證,夏與秋冬治之頗易,惟春不然,蓋四時之水,無如春水泛溢,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,不能受水,所以難療,進退不常,須徐徐調理取效。

若脾熱而困,又以熱藥燥之,雖火能生土,亦可勝水,奈何燥之太過,土不敵火,則熱愈甚而不食,發熱煩渴,醫者又進之以燥劑,由此而面目轉浮,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,蓋手足背與臍凸,即脾之外候。

有未經發表,遽用下藥以瀉之,則一瀉而腫消,乃曰得瀉之力,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,不逾旬月,其腫如初,此世人只知瀉腫為最,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,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,通利小便,春以七寶散(傷寒)加麻黃、桂枝、赤茯苓,水薑蔥煎服。夏以五苓散(驚)加麻黃、車前子、薏苡仁。

秋以清肺飲(嗽)加羌活、細辛、商陸。冬以沖和飲(傷寒)白朮、生川烏、赤小豆。以上三藥,並用水薑蔥煎,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,乃為良法,更以香陸胃苓丸、赤蒼飲頓服,自然獲安。蓋《內經》云:開鬼門(發汗),潔淨府(利小便),平治權衡,以平為期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水腫這種病症,是由於體內虛弱又有積滯,長期患病沒有好好治療,病情逐漸發展變化,常常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。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、體質的盛衰、以及病在體表或體內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治療方向。首先要鞏固身體的根本,然後再針對外在的症狀進行治療,這樣才能確保痊癒。

腫脹這種疾病,是因為腎的熱邪傳到膀胱,熱邪過盛又會逆行到脾胃,導致脾虛不能控制腎水,反而被腎水反制,脾土也因此受損。脾臟會隨著水液運行,而脾主管四肢,所以水液流竄導致全身和臉部都腫起來。如果加上呼吸困難就更嚴重了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腎水過於強盛,反而抑制了脾土,進而反過來壓制心火,心火又會壓制肺,肺被心火克制,所以才會出現呼吸困難。

有人問,心會克制肺,而肺本身就虛弱,為什麼會出現呼吸困難的實證呢?這是因為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肺本身功能衰弱導致的呼吸困難,這是五臟功能失調造成的;另一種是腎水氣向上侵犯到肺,也會導致呼吸困難。這兩種情況都比較難治療。

曾氏的治療方法,會探究水腫發生的原因,並區分是本質上的問題還是外在的症狀。腎主管人體的元氣,腎水是人體生命力的源泉。肺負責將人體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,肺屬金。腎是根本,肺是表象,兩者都屬於陰,會積聚水液。水腫發病的原因,腎是胃的關鍵,這個關鍵不利索,就像樞紐轉不動一樣,水液就無法正常運行,滲透到經絡和皮膚,導致浮腫。所以要探究導致內外失調的原因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年紀大的病人,要通過脈象來判斷虛實。古代的醫書裡有十種關於水腫的證型:氣短無法平躺,是心水;兩脅脹痛,是肝水;大便稀溏,是肺水;四肢沉重,是脾水;腰痛腳冷,是腎水;口苦咽乾,是膽水;時好時壞,是大腸水;腹部急痛,肢體消瘦,是膀胱水;小便不通暢,是胃水;小腹脹滿,是小腸水。脈象浮是風邪或虛證,沉伏是水邪導致的疾病。脈沉是脈絡虛弱,脈伏是小便困難,這些都是水腫的正證。脾脈虛大,多是脾腫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發展成水腫。

脾屬土,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,經常會受到濕邪的侵襲,濕邪容易傷害脾,導致血轉化為水,脾土功能衰敗,無法控制水液,水液就會停留在體內,積聚在皮膚表面,形成浮腫。剛開始發病時,會出現眼皮早上浮腫,到下午會稍微消退的現象。可以使用羌活散來疏通經絡,然後用醒脾散來調理脾胃,也可以間歇性地使用南星腹皮散。如果脾胃虛寒,可以用草果、縮砂等溫燥的藥物來治療。水腫這種病症,在夏天和秋冬季比較容易治療,但春季比較難治。因為一年四季的水液,以春季最為氾濫,加上肝木旺盛,會克制脾土,導致脾土無法承受水液,所以春季的水腫比較難以治癒,病情反覆不定,需要慢慢調理才能見效。

如果脾胃有熱邪,又用熱性藥物來燥濕,雖然火可以生土,也可以壓制水,但是如果燥濕過度,土就無法抵擋火,反而會讓熱邪更嚴重,導致食慾不振、發熱煩渴。如果醫生再用燥濕的藥物治療,就會導致面部浮腫更加嚴重,甚至脾臟衰敗,手腳背部都腫起來,手腳背部和肚臍凸出都是脾臟功能衰敗的外在表現。

如果沒有好好發汗解表,就直接使用瀉藥來排泄水液,可能會暫時消腫,但這只是表面現象。實際上,過度地使用瀉藥會讓脾氣更加虛弱,過不了多久水腫就會復發。世人只知道瀉水可以消腫,卻不知道「十補勿一瀉」的道理。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根據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藥物來解表,並通利小便。春天用七寶散,加入麻黃、桂枝、赤茯苓,用水、薑、蔥一起煎煮服用;夏天用五苓散,加入麻黃、車前子、薏苡仁;秋天用清肺飲,加入羌活、細辛、商陸;冬天用沖和飲,加入白朮、生川烏、赤小豆。以上三種藥方,都要用水、薑、蔥一起煎煮。然後再服用滋潤脾胃、幫助水液排泄的湯劑,這樣才是比較好的治療方法。可以再服用香陸胃苓丸、赤蒼飲來加強療效,自然可以痊癒。《內經》說:打開鬼門(發汗),疏通潔淨府(利小便),保持平衡,以平和為最終目標,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