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5)
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5)
1. 腹脹
上,後三味煎水,用粟米煮粥,初用牽牛末,次用大腹末,三用錫灰,四用大黃,五用雷丸,六用青木香和劑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九丸,用薑湯熟水送下。此藥專治男子婦人積蟲氣塊,五勞七傷,赤白痢疾,便血注下,皮黃水腫,十般氣,十一般惡蟲。又進飲食除病,悅顏色,不與他藥相反,四季可服。
細末三四錢,量大小加減,服時不吃晚飯,三更用茶清下,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粒米盡,方可洗面,溫粥補之,傷寒孕婦,不可服。
東垣治脹,不犯上下二焦,用《素問》中滿者寫之於內之法。實者,分氣消積。虛者,升陽滋血。治者當師其意而活用之,勝前所用排擊諸方遠矣。
中滿分消丸
黃連,枳實,厚朴(各五錢),乾薑,薑黃,豬苓,砂仁,澤瀉,茯苓(各三分),陳皮,白朮(各一分),半夏(四分),黃芩(一兩二錢),甘草(一分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送下。
消痞丸,快利之劑。
黃連(半兩),枳實,黃芩,甘草,人參(各三錢),厚朴(七分),乾薑(四分),橘皮(一錢),薑黃(五分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三十丸,隨乳下。
〔丹〕腹脹。
蘿蔔子,蘇梗,乾葛,陳皮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如食減,加白朮煎服。
升陽滋血湯,二月間,一小兒未滿百日,病腹脹,不大便二日,便瘦弱,遍身黃色。宜升陽氣,滋血和血補血,利大便。
蠍稍(二分),神麯(三分),厚朴,當歸(各一錢),桃仁(十個),升麻(三分)
上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滓,食前服。
麻黃升麻湯,治小兒面色痿黃,腹脹食不下,正月、四月小兒服之,神效。
麻黃(二分),桂枝,杏仁,吳茱萸,草豆蔻,厚朴,曲末,羌活,白茯苓,升麻根,蒼朮,澤瀉,豬苓,陳皮,黃柏(各一分),柴胡根,白朮,青皮,黃連(各五分)
上㕮咀。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七分,去滓,食前熱服。
白話文:
腹脹
第一種藥方:
先將三種藥材煎水服用,然後用粟米煮粥食用。初期使用牽牛子粉末,接著使用大腹皮粉末,再來使用錫灰,第四種使用大黃,第五種使用雷丸,第六種使用青木香調和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五、七或九顆,用薑湯或溫開水送服。此藥專門治療男子婦女因積蟲引起的氣塊、五勞七傷、赤白痢疾、便血、皮膚發黃的水腫、十種氣病、十多種惡蟲。此外,還能增進食慾、消除疾病、使氣色好轉,不與其他藥物衝突,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。
第二種藥方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到四錢,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。服用時不要吃晚飯,在三更時分用茶水送服。第二天早上,排泄物中應可見到蟲積和像米粒一樣的東西都排出,這時才可以洗臉,然後用溫粥來滋補身體。患有傷寒或懷孕的婦女不可服用此藥。
東垣先生治療腹脹的觀點:
東垣先生治療腹脹,不論病在上、中、下哪一焦,而是採用《素問》中「腹部脹滿就應該疏導」的原則。對於實證,要用藥來疏散氣機、消除積滯;對於虛證,則要用藥來提升陽氣、滋養血液。治療時應該領會這些原則並靈活運用,這樣療效遠勝於之前所使用的排擊方法。
中滿分消丸
組成:黃連、枳實、厚朴(各五錢)、乾薑、薑黃、豬苓、砂仁、澤瀉、茯苓(各三分)、陳皮、白朮(各一分)、半夏(四分)、黃芩(一兩二錢)、甘草(一分)。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黍米一樣。每次服用三十顆,用溫酒送服。
消痞丸
組成:黃連(半兩)、枳實、黃芩、甘草、人參(各三錢)、厚朴(七分)、乾薑(四分)、橘皮(一錢)、薑黃(五分)。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黍米一樣。每次服用三十顆,隨奶水送服。
其他治療腹脹的藥方:
〔丹〕腹脹:
組成:蘿蔔子、蘇梗、乾葛、陳皮(各等分)、甘草(減半)。
用法:如果食慾有所改善,可以加入白朮煎服。
升陽滋血湯:
用於治療二月間,未滿百日的小兒腹脹,兩天不大便,身體瘦弱,全身發黃的情況。此方可以升提陽氣、滋養血液、調和氣血、補益血液、並促進大便。
組成:蠍梢(二分)、神麴(三分)、厚朴、當歸(各一錢)、桃仁(十個)、升麻(三分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煎至半碗,去渣,在飯前服用。
麻黃升麻湯:
用於治療小兒面色萎黃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。在正月和四月服用此藥,效果顯著。
組成:麻黃(二分)、桂枝、杏仁、吳茱萸、草豆蔻、厚朴、曲末、羌活、白茯苓、升麻根、蒼朮、澤瀉、豬苓、陳皮、黃柏(各一分)、柴胡根、白朮、青皮、黃連(各五分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,加水一大碗,煎至七分,去渣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