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二·肝臟部 (42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二·肝臟部 (42)

1. 咽喉

《心鑑》咽喉為一身之總要,與胃氣相接,呼吸之所從出,若胸膈之間蘊積熱毒,致生風痰,壅滯不散,發而為咽喉之病。喉內生瘡,或狀如肉腐,為腄為痛,窒塞不通,吐咽不下,甚則生出重舌,治之尤宜先去風痰,以通咽膈,然後解其熱毒,遲則有不救之患。又有熱毒衝於上齶而生瘡,謂之懸癰。

白話文:

《心鑑》中提到,咽喉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,與胃氣相連,是呼吸出入的通道。如果胸膈之間積聚了熱毒,就會產生風痰,阻滯在咽喉,導致咽喉疾病。咽喉內長瘡,瘡口可能像腐肉一樣,疼痛難忍,堵塞不通,吞嚥不下,嚴重時還會長出重舌。治療這種疾病,首先要祛除風痰,疏通咽膈,然後才能解除熱毒。如果延誤治療,就會危及生命。還有一種情況,熱毒衝擊上顎而導致長瘡,這種情況稱為懸癰。

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閉,吞吐不利。臨病詳審治之。咽喉之疾,本傷熱毒上攻也,四時受熱,藏心腑之間,一旦所觸,上攻咽喉,所謂腎傷寒也,然其證有單肉蛾、雙肉蛾,有重舌、木舌、痄腮,有懸癰腫脹,有裡外皆腫,甚者上攻頭面皆腫。大法,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胎,其次掃去風涎,如是單、雙肉蛾,可針則針,有不可針者,則用熏摻藥,退後,方依次用服藥。如是木舌,服藥之外,仍用摻藥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臟、肺臟有寒氣,也會導致咽喉閉塞,吞嚥困難。遇到此種情況,應仔細審視病情,再進行治療。咽喉疾病的根源在於熱毒侵犯,人體在四季都可能會受熱。熱氣藏在心臟和肺腑之間,一旦受到刺激,就會攻上咽喉,這就是所謂的「腎傷寒」。咽喉疾病的症狀包括單側或雙側扁桃體發炎、舌頭腫大、舌苔發黑、腮腺腫大、咽喉腫脹、甚至連頭面部都會腫脹。治療的總原則是:首先清除口腔和舌頭上的白色假膜,然後消除風涎。如果是單側或雙側扁桃體發炎,可以針灸治療,但如果不能針灸,可以使用燻蒸和敷藥的方法來退熱。退熱之後,再根據情況服藥治療。如果是舌苔發黑,除了服藥之外,還需要敷藥治療。

痄腮則用塗藥,輕者但服藥而自退,不須用針及藥,點其瘡而自消也。〔薛〕小兒喉痹,因膏粱積熱,或稟賦有熱,或乳母七情之火、飲食之毒,當分其邪蓄表裡,與證之輕重,經之所主而治之。若左腮色青赤者,肝膽經風熱也,用柴胡梔子散。右腮色赤者,肺經有熱也,用瀉白散

白話文:

如果腮腺腫脹,就用藥膏塗抹。病情較輕的,服用藥物後就會自行消退,不需要用針灸和敷藥,點一下瘡口就會消散。小兒喉嚨腫痛,是因為膏粱厚味積聚的熱邪,或天生的燥熱體質,或乳母的情緒火氣和飲食中毒所致,應根據邪氣在體表的蓄積情況和證候的輕重,以及經絡所主的部位進行治療。如果左腮發青發紅,是肝膽經有風熱,應服用柴胡梔子散。如果右腮發紅,是肺經有熱,應服用瀉白散。

額間色赤者,心與小腸經熱也,用導赤散。若兼青色,風熱相搏也,用加味逍遙散。鼻間色黃,脾胃經有熱也,用瀉黃散。若兼青色,木乘土位也,用加味逍遙散。兼赤色,心傳土位也,用柴胡梔子散。頦間色赤,腎經有熱也,用地黃丸。凡此積熱內蘊,二便不通者,當疏利之。

白話文:

額頭部位顏色發紅,是心臟和小腸經有熱的表現,可以使用導赤散治療。

如果額頭同時發青色,說明風熱互相搏擊,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。

鼻子部位顏色發黃,是脾胃經有熱的表現,應該使用瀉黃散治療。

如果鼻子同時發青色,說明木頭剋制了土的位置,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治療。

如果鼻子同時發紅,說明心臟傳熱到土的位置,應該使用柴胡梔子散治療。

下巴部位顏色發紅,是腎經有熱的表現,應該使用地黃丸治療。

所有這些積累的熱滯留在體內,導致小便和大便排泄不暢,應該疏通利尿。

風邪外客而發寒熱者,當發散之。外感風邪,大便閉結、煩渴痰盛者,當內疏外解。若因乳母膏粱積熱者,母服東垣清胃散。若因乳母恚怒肝火者,母服加味逍遙散。稟賦陰虐者,兒服地黃丸。大概當用輕和之劑,以治其本,切不可用峻利之藥以傷真氣也。一小兒喉間腫痛,驚悸飲水,服驚風降火之藥益甚,仍欲攻風痰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孩是因感冒引起發燒,應該服用能夠發散風熱的藥。如果小孩因感冒引起,導致大便不通、口渴、痰多,可以服用能宣散肺氣、解除表邪,又能降低胃氣的藥物。

如果小孩因為乳母飲食過於肥膩積熱,應該讓其服食能清化胃熱的藥物。如果小孩是因為乳母的情緒暴躁而導致肝火過旺,應該讓其服食能疏肝清熱的藥物。

如果小孩身體陰氣太盛導致,應該讓其服食滋陰補腎的藥物。總之,在治療小孩的疾病時,應該採用和緩的藥物來治療根本,不能使用攻伐劇烈的藥物來損傷小孩的正氣。

有一個小孩患有喉嚨腫痛,伴有驚悸,但服用了清熱降火藥物後病情加重,仍然想要攻逐風痰。

余曰驚悸飲水,心經虛證,蓋胃為五臟之本,先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,加桔梗甘草以消毒,諸證頓退,後用牛蒡子湯加柴胡而愈。一小兒發熱引冷,大便黃色,手足並熱,不能吮乳。視口內無患,捫其喉間則哭,此喉內作痛,乃脾胃實熱也。用瀉黃、清胃二散,各一劑,母子並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我說驚悸飲水,屬於心臟虛弱的證狀,因為胃是五臟的根本,先使用五味異功散來補益胃氣,再加上桔梗、甘草來清熱解毒,各種證狀頓時消除。之後使用牛蒡子湯加柴胡而治癒。

有一個小兒發熱並且引發畏冷,大便呈黃色,手足都很熱,不能吮吸乳汁。查看口腔內部沒有病症,用手摸其喉嚨部位就哭,這是喉嚨內疼痛,是小兒脾胃實熱引起的。使用瀉黃散、清胃散,各服用一劑,母子一起服用治癒。

後因乳母飲酒,兒躁不安,口內流涎,仍用前二散而愈。一小兒喉間腫痛,發熱咳嗽,大便秘結。此肝與大腸有熱也。先用牛蒡子湯加硝。黃一服,大便隨通,乃去硝黃,再劑頓愈。審其母有肝火發熱,用柴胡清肝散,母子並服而痊。

白話文:

後來由於乳母喝酒了,小孩於是煩躁不安,嘴巴一直流口水,仍然使用前兩種散劑而痊癒了。有個小孩子的喉嚨腫痛、發燒咳嗽,大便祕結。這也是肝臟和結腸有熱引起的。先用牛蒡子湯加硝黃服用一次,大便隨之暢通,於是去除硝黃,再服用一劑就馬上痊癒了。診察其母親有肝火發熱,用柴胡清肝散給母子一起服用也就痊癒了。

甘桔湯,治嬰孩感冒風熱,火氣熏逼痘瘡,蘊毒上攻,咽喉腫痛,痰氣不順,咳嗽失音。

白話文:

甘桔湯:用於治療嬰兒感冒風熱,火熱燻逼痘瘡,毒氣上攻,咽喉腫痛,痰氣不順,咳嗽失音。

人參(去蘆,半兩),桔梗(蜜浸,炒,一兩),甘草(半生半炙,三錢)

銼散。用水煎,不拘時候服。

立效散,治嬰孩小兒,咽喉痹痛,不能吞嚥。

硼砂,龍腦,雄黃,朴硝(各半錢)

上為極細末,乾摻。

吹喉散,治嬰孩咽喉腫痛,氣塞不通。

甘草(生,二錢半),朴硝(一兩)

上為極細末。乾摻喉中,如腫甚者,用小竹管吹入喉內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根莖,半兩),桔梗(用蜂蜜浸泡後炒製,一兩),甘草(一半生用一半炒製,三錢)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水煎煮,隨時可以服用。

立效散,治療嬰兒小兒咽喉痹痛,無法吞嚥。

硼砂,龍腦,雄黃,朴硝(各半錢)

以上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,乾撒使用。

吹喉散,治療嬰兒咽喉腫痛,呼吸阻塞。

甘草(生用,二錢半),朴硝(一兩)

以上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。乾撒在喉部,如果腫脹嚴重,可用小竹管吹入喉內。

牛蒡湯,主傷風發熱煩躁,鼻塞氣喘,痰嗽驚啼,及諸瘡赤紫丹毒,咽喉腫痛。

白話文:

牛蒡湯,主要治療傷風發熱煩躁、鼻塞氣喘、痰嗽驚啼,以及各種瘡赤紫丹毒和咽喉腫痛。

牛蒡子(三兩,略炒,細研),大黃(一兩半),防風(去蘆),薄荷(去老梗。各一兩),荊芥(去根梗,四兩),甘草(一兩一錢半)

白話文:

  • 牛蒡子(三兩,略炒,細研):將牛蒡子炒至略微焦黃,然後研磨成細粉。

  • 大黃(一兩半):使用一兩半的大黃。

  • 防風(去蘆):將防風的蘆葦去除。

  • 薄荷(去老梗。各一兩):將薄荷的老梗去除,並取一兩。

  • 荊芥(去根梗,四兩):將荊芥的根莖去除,並取四兩。

  • 甘草(一兩一錢半):使用一兩一錢半的甘草。

上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無時,溫服。

化毒湯,解風熱上攻,咽喉腫痛,飲食不便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一碗,煎至七分,不論時候,溫服。

化毒湯,用於解除風熱上攻引起的咽喉腫痛,以及飲食不便的情況。

桔梗(銼、炒,半兩),薄荷葉,荊芥穗,甘草(各二錢半),山豆根(取淨皮一錢半。以上五味俱焙為末),牙硝,硼砂,朴硝,雄黃,硃砂(各二錢。以上五味,乳缽細研)

白話文:

桔梗(切碎炒,半兩),薄荷葉,荊芥穗,甘草(各二錢半),山豆根(取淨皮一錢半。以上五種藥材都要烘烤成粉末),牙硝,硼砂,朴硝,雄黃,硃砂(各二錢。以上五種藥材,用乳缽細磨)

上,五味焙為末,五味研為末,同一處,再研勻。每用一字至半錢,乾點舌上化下,或以溫湯濃調,少與含咽,亦可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的五味成份焙製成粉末,再將另外五味成份研磨成粉末,把所有藥粉放在同一個地方,再次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時,取一字至半錢的藥粉,放在舌頭上自然溶化,或用溫水調成濃稠藥液,少量服用即可。

備急散,治小兒諸般骨哽,咽喉腫痛。

五倍子(一兩,研),先春茶末(半兩)

白話文:

備急散,用於治療小兒各種骨刺卡喉,咽喉腫痛。

五倍子(一兩,研磨),加上春茶末(半兩)。

上二味,和勻。抄一錢,溫湯半盞調化,無時,少與嚥下。依法服餌,不過三五次即效。如骨出或刺破處血來多者,硼砂末六錢,水煎消毒散飲調服,血止痛住,腫消食進。

牛蒡子湯

白話文:

將上述兩種藥材均勻混合。取一錢,用溫熱的水調和,不拘時辰,少量地慢慢嚥下。依此方法連續服用,不超過三到五次就會見效。如果是骨頭露出或刺破的地方出血太多,則取硼砂末六錢,加水煎煮後,再加入消毒散一起飲用,就能止血止痛,消腫增加食慾。

牛蒡子(炒,杵),玄參升麻,桔梗(炒),犀角(鎊),黃芩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牛蒡子(炒熟,搗碎),玄參,升麻,桔梗(炒熟),犀角(磨成粉),黃芩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
上,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

《拔萃》桔梗湯,治熱腫喉痹。

桔梗(炒),甘草(炒),連翹,梔子(炒),薄荷,黃芩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此方來自《拔萃》中的桔梗湯,用於治療熱性腫脹及咽喉閉塞。桔梗(炒過)、甘草(炒過)、連翹、梔子(炒過)、薄荷、黃芩(各取相同份量)。

消毒飲,解急驚風毒,赤紫丹瘤,壯熱狂躁,睡臥不安,胸膈滿悶,咽喉腫痛,九道有血妄行,及遍身瘡疥。

牛蒡子(六兩),荊芥穗(二兩),甘草(一兩),

上銼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無時,溫服。

白話文:

消毒飲」,能治療急驚風、毒性紅腫、丹毒的紅紫色腫塊,高燒煩躁、睡臥不安、胸悶、喉嚨腫痛,九孔都有血妄行,以及全身瘡疥。

柴胡飲(見積熱),東垣人參安胃散(見吐利),《三因》玉鑰匙九味蘆薈丸(見疳),《濟生》犀角地黃湯(見吐血),五味異功散(見吐利),柴胡清肝散(見發熱)

白話文:

  1. 柴胡飲(見發熱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湯劑,用於治療發熱。
  1. 東垣人參安胃散(見吐利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散劑,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。
  2. 《三因》玉鑰匙:這是一本中醫著作,記載了各種疾病的病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
  3. 九味蘆薈丸(見疳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丸劑,用於治療疳積。
  4. 《濟生》犀角地黃湯(見吐血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湯劑,用於治療吐血。
  5. 五味異功散(見吐利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散劑,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。
  6. 柴胡清肝散(見發熱):這是一劑傳統中藥散劑,用於治療發熱。

白話文:

  1. 東垣人參安胃散: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散劑,用來治療嘔吐和腹瀉。

  2. 《三因》玉鑰匙:這是一本中醫書籍,記錄了多種疾病的成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

  3. 九味蘆薈丸: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丸劑,用來治療疳積。

  4. 《濟生》犀角地黃湯: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湯劑,用來治療吐血。

  5. 五味異功散: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散劑,用來治療嘔吐和腹瀉。

  6. 柴胡清肝散:這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散劑,用來治療發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