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
1. 集之三·心臟部一
2. 心
〔錢〕心,主驚。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,虛則困臥,悸動不安。心病,多叫哭驚悸,手足動搖,發熱飲水。視其睡,口中氣溫,或合面睡,及上竄咬牙,皆心熱也,導赤散主之。心氣熱則心胸亦熱,欲言不能,而有就冷之意,故合面臥。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,若合面臥,則氣不得通,故喜仰臥,使氣得上下通也,瀉心湯主之。
心病見冬,火旺,心勝腎也,當補腎治心,輕者心病退,重者下竄不語,腎怯虛也。(補腎、地黃丸,治心、瀉心湯)〔潔〕心主熱,自病或大熱,瀉心湯主之。實則煩熱,黃連瀉心湯主之。虛則驚悸,生犀散主之。肺乘心,微邪,喘而壯熱,瀉白散主之。肝乘心,虛邪,風熱,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主之。
脾乘心,實邪,泄瀉身熱,瀉黃散主之。腎乘心,賊邪,恐怖惡寒,安神丸主之。〔劉〕凡心臟得病,必先調其肝腎兩臟,腎者心之鬼,肝氣通則心氣和,肝氣滯則心氣乏,此心病先求於肝,清其源也。五臟受病,必先傳其所勝,水能勝火,則腎之受邪,必傳於心,故先治其腎,逐其邪也,故當退腎氣、益肝氣兩方。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,而心自生疾,然後審其心家虛實治之。
〔薛〕仰面臥者,因其心胸實熱,故喜仰面而向虛也。合面臥者,因心胸虛熱,故喜合臥而就實也。實則調治心肝,虛則調補脾肺,二者別之,盡其狀矣。其咬牙等證,多有雷同,不必拘泥。如用瀉心、導赤、等劑,邪氣雖去而病仍作,當調補元氣,或反甚,急溫補元氣。
其心氣冬見,或亥子時病益甚,或下竄不語者,乃腎水虛而心火甚也,用地黃丸,其乳下嬰兒,須母服之。若叫哭發熱,作渴飲水、抽搐有力,仰面而睡者,屬心經實熱,用瀉心湯、導赤散。若發熱飲湯,抽搐乏力,驚竄咬牙,合面而睡者,屬心經虛熱,用補心散。若喘嗽面赤,壯熱飲水,肺乘心也,用瀉白散。
若搖頭札目,身熱抽搐,肝乘心也,用柴胡清肝散。若合目昏睡、泄瀉身熱,脾乘心也,用瀉黃散。若竄視驚悸,咬牙足熱,腎乘心也,用安神丸。
〔海〕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五味子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芒硝。以咸補之,澤瀉。以甘瀉之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。心虛,以炒鹽補之。虛則補其母,肝乃心之母,以生薑補肝。如無他證,錢氏安神丸,是也。
安神丸(錢氏),治心虛疳熱,神思恍忽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,馬牙硝,白茯苓,乾山藥,寒水石(研),甘草(各半兩),硃砂(一兩,研),龍腦(一字,研)
上,末之,煉蜜為丸,芡實大。每服半丸,沙糖水化下,無時。
八物定志丸,(海藏)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治痰,去胸中邪熱,理肺腎。
人參(一兩半),菖蒲,遠志(去心),茯神(去心),茯苓(去皮。各一兩),硃砂(二錢),白朮,麥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,牛黃(二錢,另研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米飲湯、下三十丸,無時。
髓竭不足,加生地黃當歸。肺氣不足,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。心氣不足,加上黨參、茯神、菖蒲。脾氣不足,加白朮、白芍藥、益智。肝氣不足,加天麻、川芎。腎氣不足,加熟地黃、遠志、牡丹皮。膽氣不足,加細辛、酸棗仁、地榆。神昏不足,加硃砂、預知子、茯神。
心實,以甘草瀉之,如無他證,重則瀉心湯,輕則導赤散。
瀉心湯,(錢氏),瀉丁心。
黃連(一兩,去須)
上為極細末。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,臨臥,溫水調下。海藏云: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,乃實邪也,實則瀉其子。
導赤散(錢氏),瀉丙小腸。
生乾地黃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上,同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竹葉同煎至五分,食後溫服。一本,不用甘草,用黃芩。
〔薛〕瀉心散、導赤散,瀉心小腸實火之劑,蓋心為脾母,脾為心子,然心既病,則脾土益虛矣,用者審之。
生犀散(錢氏),治心經虛熱。
生犀(錯取末,二錢),地骨皮(自採,佳),赤芍藥,柴胡根,乾葛(銼。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一二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,食後。
〔薛〕前方云:治心經虛熱,其所用藥,多屬瀉心、瀉肝脾之劑,虛熱二字,恐魯魚也,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,用秘旨安神丸。脾虛奪心之氣而熱者,用秘旨補脾湯。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,用地黃丸。
秘旨安神丸,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,或受驚嚇而作。
人參,半夏(湯泡),酸棗仁(炒),茯神(各一錢),當歸(酒洗),橘紅,赤芍藥(炒。各七分),五味子(五粒),甘草(炙,三分)
上為末,薑汁糊、丸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生薑湯化下。
白話文:
標題: [心]
內容: 心臟主管情緒驚嚇。當心臟功能過盛,會出現尖叫哭泣、發燒及渴求喝水的症狀,甚至引起抽搐;若是功能衰弱,則會感到疲倦想躺臥,心跳加速且無法平靜。心臟疾病常伴隨驚嚇尖叫、心跳加速、手腳顫抖和發燒口渴的現象。觀察患者睡覺時,若發現他們口中有熱氣,或是臉朝下睡覺,以及突然的咬牙切齒,這些都是心臟過熱的徵兆,可使用導赤散來治療。心臟熱氣過多,胸部也會感到熱,說話困難且偏好涼爽環境,因此他們常選擇臉朝下睡覺。但當心臟功能過強,氣流在身體上下運行不暢,導致他們傾向仰臥,以便讓氣流上下流通,可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冬季心臟問題顯著,因為這時心火旺盛,壓制了腎臟的功能,應同時調理腎臟和心臟,病情輕微者,心臟問題會減輕;病情嚴重者,可能無法說話,這是腎臟虛弱的表現。對於心臟過熱的情況,可使用瀉心湯。若是心臟熱氣過多,可用黃連瀉心湯;若是心臟虛弱引發驚嚇心跳,可用生犀散;若是肺部影響心臟,導致喘息和高熱,可用瀉白散;若是肝臟影響心臟,造成虛弱邪氣,風熱問題,可用大羌活湯配合大青丸;若是脾臟影響心臟,導致腹瀉和體溫上升,可用瀉黃散;若是腎臟影響心臟,產生恐懼和寒意,可用安神丸。
劉先生認為,心臟疾病發生時,必須先調整肝臟和腎臟的狀態,腎臟是心臟的輔助器官,肝氣順暢,心氣就會和諧;反之,肝氣阻塞,心氣就會耗損,因此在治療心臟疾病時,要先考慮肝臟的狀況。五臟六腑生病時,通常會先影響到相剋的器官,例如水能剋制火,當腎臟受邪氣侵擾,必然會影響心臟,所以先治療腎臟,驅除邪氣。在診斷肝臟和腎臟都健康,但心臟仍然生病的情況下,再進一步分析心臟虛實,進行適當的治療。
薛先生認為,仰臥睡姿是因為心臟和胸部過熱,希望面對空氣;而俯臥睡姿是因為心臟和胸部虛弱過熱,希望接觸實質。若是心臟過熱,需調理心臟和肝臟;若是心臟虛弱,需調補脾臟和肺臟。咬牙等症狀可能類似,不必過度拘泥。若使用瀉心湯、導赤散等藥物後,雖然邪氣消失,但病情仍未改善,應調整補充元氣,或病情反而加重,應立即溫補元氣。
冬季心臟問題或深夜病情加重,或是無法說話,代表腎臟虛弱而心火過旺,可用地黃丸,對於哺乳期嬰兒,母親需服用。若尖叫發燒、口渴喝水、抽搐有力、仰臥睡覺,代表心臟實熱,可用瀉心湯、導赤散。若發燒口渴、抽搐無力、驚嚇咬牙、俯臥睡覺,代表心臟虛熱,可用補心散。若呼吸急促、臉色潮紅、高燒口渴,是肺部影響心臟,可用瀉白散。若搖頭瞪眼、體溫上升、抽搐,是肝臟影響心臟,可用柴胡清肝散。若閉眼昏睡、腹瀉體溫上升,是脾臟影響心臟,可用瀉黃散。若眼神飄忽、驚嚇心跳、咬牙腳熱,是腎臟影響心臟,可用安神丸。
海先生建議,心臟過鬆弛,應食用酸性食物,如五味子;心臟需要柔軟,應食用鹹性食物,如芒硝。用鹹性食物補充,如澤瀉;用甘性食物排瀉,如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。心臟虛弱,用炒鹽補充。虛弱時,補充其母親器官,肝臟是心臟的母親,用生薑補充肝臟。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安神丸。
安神丸(錢氏),治療心臟虛弱、消瘦發熱、神思恍惚。
麥門冬(去心,烘焙)、馬牙硝、白茯苓、乾山藥、寒水石(研磨)、甘草(各半兩)、硃砂(一兩,研磨)、龍腦(一字,研磨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芡實。每次服用半丸,用糖水溶解後吞服,不限時間。
八物定志丸(海藏),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治療痰症,去除胸中邪熱,調理肺臟和腎臟。
人參(一兩半)、菖蒲、遠志(去心)、茯神(去心)、茯苓(去皮,各一兩)、硃砂(二錢)、白朮、麥門冬(去心,各半兩)、牛黃(二錢,另研)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籽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若髓液不足,可添加生地黃、當歸。若肺氣不足,可添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。若心氣不足,可添加上黨參、茯神、菖蒲。若脾氣不足,可添加白朮、白芍藥、益智。若肝氣不足,可添加天麻、川芎。若腎氣不足,可添加熟地黃、遠志、牡丹皮。若膽氣不足,可添加細辛、酸棗仁、地榆。若精神混亂,可添加硃砂、預知子、茯神。
若心臟實熱,可用甘草排瀉,若無其他症狀,重度使用瀉心湯,輕度使用導赤散。
瀉心湯(錢氏),瀉心火。
黃連(一兩,去鬚)
以上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字至半錢或一錢,睡前,用溫水調和吞服。海藏先生表示,易老單方瀉心湯出自這裡,適用於實邪,實則排瀉其子。
導赤散(錢氏),瀉小腸火。
生乾地黃、木通、甘草(各等分)
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盞,加入竹葉同煮至五分,飯後溫服。另一版本,不使用甘草,改用黃芩。
薛先生指出,瀉心湯、導赤散用於排瀉心臟和小腸的實火,心臟是脾臟的母親,脾臟是心臟的兒子,然而當心臟生病,脾臟更會變得虛弱,使用時需謹慎。
生犀散(錢氏),治療心臟虛熱。
生犀(磨碎取末,二錢)、地骨皮(自行採集,佳)、赤芍藥、柴胡根、乾葛(切片,各一兩)、甘草(烤,半兩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一二錢,用水一盞,煮至七分,溫服,飯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