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6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6)

1.

〔鄭〕夫汗者,心之所藏,在內為血,發外者為汗。蓋汗乃心之液,故人之氣血平則寧,偏則病。經云:陰虛陽必湊,則發熱而自汗,陽虛而陰必乘,則發厥而自汗。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。小兒血氣嫩弱,膚腠未密,若厚衣溫暖,熏蒸臟腑,臟腑生熱,熱搏於心,為邪所勝,故液不能內藏,熏出肌膚,則為盜汗也。又或傷於冷熱,冷熱交爭,陰陽不順,津液走泄,亦令睡中汗自出。

白話文:

汗液由心臟貯藏,在體內是血液,流露到體外就成為汗液。汗液是心臟中的液體,所以一個人氣血調和,身體就會安寧健康,否則就會生病。經典上記載,陰虛則陽氣就會過盛,就會發熱並且自動出汗;陽氣虛弱則陰氣一定會乘虛而入,就會發熱暈厥並且自動出汗。這些都是由於陰陽不能調和而引起的。兒童血氣嬌嫩,皮膚腠理不緊密,如果穿著厚重的衣服,用火烤得暖烘烘的,就會薰蒸內臟,使臟腑生熱,熱氣衝擊到心臟,被邪氣所勝,所以液體不能儲存在體內,薰蒸到皮膚表面,就會變成盜汗。另外,如果受到寒熱之邪的傷害,寒熱相互交爭,陰陽不能調和,體液就會走失泄漏,也會使睡眠中自動出汗。

其間有虛實之證,虛者謂諸病後、大汗後、血氣尚弱,液溢自汗,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,日久令人黃瘦,失治則變為骨蒸疳勞也。丹溪云:盜汗者,謂睡而汗出也,不睡則不出,汗出,方其睡熟也,濈濈然出焉,覺則止而不復出矣,亦是心虛,宜斂心氣,益腎水,使陰陽調和,水火升降,其汗自止。錢氏云:上至頭,下至項,謂之六陽虛汗,不須治之。

白話文:

在盜汗的病症中,有虛證和實證之分。虛證是指在各種疾病之後、大汗之後,血氣還很虛弱,津液外溢而自汗,或者潮熱或寒熱發作之後,身體發涼自汗,時間久了會使人面黃肌瘦,如果治療不當就會演變成骨蒸勞熱。丹溪說: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,不睡覺就不出汗,汗液是在睡熟時慢慢地流出來的,醒來後就不再出汗了,這也是心虛的表現,應該斂養心氣,滋益腎水,使陰陽調和,水火升降,盜汗就會自然停止。錢氏說:從頭頂到頸項出汗,稱為六陽虛汗,不需要治療。

2. 自汗

〔薛〕自汗者,汗不待發表而自出也。經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,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,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,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又曰:陰虛而陽必輳,則發熱而自汗,陽虛而陰必乘,則發厥而自汗。束垣云:表虛自汗,秋冬用桂,春夏用黃耆

白話文:

〔薛醫師說〕自發性盜汗,是汗液不經發散,自行出現的症狀。經典著作雲:飲食過飽,汗出於胃;驚嚇而消耗了精氣,汗出於心;拿著重物長途跋涉,汗出於腎;快速奔跑或恐懼,汗出於肝;搖動身體或過度勞累,汗出於脾。另外經典著作也說:陰虛了,陽氣必定聚集,就會發熱自汗;陽虛了,陰氣必定乘虛而入,就會發生暈厥自汗。束垣說:表虛所致的自汗,在秋冬使用肉桂,在春夏使用黃耆。

丹溪云:汗者,心之液也,自汗之證,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。巢氏云:虛勞病,若陽氣偏虛,則津液發泄而為汗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汗液是由心臟所分泌的,自汗的病症,沒有不是由心腎兩虛造成的,巢元方說:虛勞病,如果陽氣特別虛弱,就會使津液泄漏而成為汗水。

夫心為主陽之臟,火也,陽主氣,人身津液,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,亦隨其火所擾之處而泄,則為自汗矣。治法,當用參耆甘溫益氣之藥,使陽氣外固而津液內藏,則汗止矣。若元氣虛者,夏月用六君子湯山藥山茱萸,冬月用加減八味丸十全大補湯。血虛者四物加參耆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人體的主陽之臟,五行屬火,陽氣主導氣血津液的運行。人體津液的生成和消耗,都受陽氣和火氣的影響。當陽氣足,火氣旺盛時,津液就會生長旺盛。相反,當陽氣虛弱,火氣衰弱時,津液就會衰竭,容易出現自汗的症狀。

治療自汗,應當以參耆甘溫益氣的藥物為主,以固陽氣,使津液內藏,汗液就不會外泄了。若元氣虛弱者,在夏季可服用六君子湯,加山藥、山茱萸;冬季可服用加減八味丸或十全大補湯。血虛者可服用四物湯,加參耆。

有熱者,當歸六黃湯。氣血俱虛者,十全大補湯。心腎虛熱者,六味九。虛寒者,八味丸。心經血虛者,團參湯。胃經氣虛者,六君子湯。飲食勞倦者,補中益氣湯。嗜臥倦怠者,升陽益胃湯。熱傷元氣者,清燥湯。暑干心胞絡者,清暑益氣湯。外傷風邪者,惺惺散。虛勞羸瘦者,人參養榮湯

白話文:

  1. 有熱的人,適合服用當歸六黃湯。

  2. 氣血都虛弱的人,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。

  3. 心腎虛熱的人,適合服用六味丸。

  4. 虛寒體質的人,適合服用八味丸。

  5. 心經血虛的人,適合服用團參湯。

  6. 胃經氣虛的人,適合服用六君子湯。

  7. 飲食勞累的人,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。

  8. 嗜睡倦怠的人,適合服用升陽益胃湯。

  9. 熱邪傷害元氣的人,適合服用清燥湯。

  10. 暑氣乾傷心臟和包絡的人,適合服用清暑益氣湯。

  11. 外傷風邪的人,適合服用惺惺散。

  12. 虛勞羸瘦的人,適合服用人參養榮湯。

思慮傷脾者,歸脾湯。怒動肝火者,小柴胡湯。肝經虛熱者,加味逍遙散。肝經濕熱者,龍膽瀉肝湯。泄瀉脈微者,人參理中湯。手足汗者,補中益氣湯。胸腹汗者,四君子湯。當心一片有汗者、茯苓補心湯。黃汗者,茵陳五苓散。血汗者,血餘散敷之。此皆去汗之大法也,仍推五臟相勝主之。

白話文:

思緒過多、沉思憂慮,可能傷及脾臟,可以服用歸脾湯來調理。

因情緒憤怒而引發肝火旺盛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

肝經虛熱,可服用加味逍遙散。

肝經濕熱可以服用龍膽瀉肝湯。

腹瀉、脈搏微弱的,服用人參理中湯。

手足盜汗,服用補中益氣湯。

胸腹盜汗,服用四君子湯。

心口部位汗液較多,可以使用茯苓補心湯。

汗液發黃,服用茵陳五苓散。

血汗症,可以用血餘散敷於患處。

以上都是治療汗證的常用方法,仍以五臟相勝的原理作為依據。

若汗出如油,喘而不休,此為命絕。柔汗發黃,此為脾絕。汗出不流如貫珠者,為絕汗。數者並不治。若六陽虛,則汗出上至頭,下至項,亦多主難治。〔曾〕小兒脾虛自汗,多出額上,沾黏人手,速救胃氣,全蠍觀音散用薑棗煎湯調服,及沉香飲為治。脾虛瀉自汗,遍身冷而出有時,遇瀉則無,瀉過即有,此候太虛,急當補脾,投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

白話文:

如果汗出如油,喘而不停,這是致命的。柔汗發黃,這是脾臟衰竭。汗出不流動,像是貫穿的珠子,這是不治之症。上述幾種情況都不宜治療。如果六陽虛弱,那麼汗出上至頭部,下至頸部,也大多主治困難。〔曾〕小兒脾虛而自汗,多出於額頭,沾黏人手,必須迅速救援胃氣,用全蠍觀音散配合生薑和大棗煎成湯藥服用,以及沉香飲作為治療。脾虛瀉自汗,遍身寒冷而出汗有時,遇到腹瀉就不會出汗,腹瀉之後又會出汗,這種情況是太虛,應立即補益脾臟,服用益黃散、參苓白朮散、附子理中湯。

肺虛自汗,其候右臉色多㿠白,肺脈按之無力,蓋久因咳嗽,連聲不已,痰少不活,乃肺經虛氣上壅,致令汗出,宜令補肺散為治,及以藿香飲調脾,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。慢驚自汗,遍體俱有,其冷如水,此證已危,金液丹固真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肺虛自汗,症狀是右臉色多為白色,肺脈按起來沒有力氣,這是因為咳嗽時間長了,聲音連續不斷,痰少而且不流通,肺經虛氣向上擁堵,導致汗出,應該用補肺散來治療,並用藿香飲來調養脾胃,這是益母救子的道理。慢驚自汗,全身都有汗,而且汗冷如水,這種情況已經很危急了,可以用金液丹、固真湯來治療。

有實證自汗,外因感冒風邪,發熱無間,昏醒浸浸汗出,當救表解肌,用百解散水煎服,或間投五苓散溫白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有外感實證發汗,外因是感冒了風邪,發熱不斷,神志昏昏沉沉,汗水不斷冒出,此時應該救治表證來解除肌肉的鬱熱,可以用百解散加水煎服,或間隔著服用五苓散用溫開水調服。

〔錢〕治病有等,張氏三子病,大者汗遍身。次者上至頂下至胸。小者但額有汗。眾醫以麥煎散治之,不效。錢曰大者與香瓜丸。次者與益脾散。小者與石膏湯。各五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錢氏以不同方式治療三名病患:

大兒子:全身大汗,施以「香瓜丸」,五日後痊癒。

二兒子:從頭到胸出汗,施以「益脾散」,五日後痊癒。

小兒子:只有額頭出汗,施以「石膏湯」,五日後痊癒。

香瓜

胡黃連大黃瓜(黃色者一枚),大黃(濕紙裹煨),柴胡(去蘆),鱉甲(醋炙黃),黃柏黃連蘆薈青皮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胡黃連、大黃瓜(黃色的,一個)、大黃(用濕紙包裹,煨過)、柴胡(去掉蘆葦)、鱉甲(用醋炙黃)、黃柏、黃連、蘆薈、青皮(各等分)

上,除黃瓜外同為細末,將黃瓜割其頂,填入諸藥至滿,卻蓋口,用杖子插定,火內煨熟,將黃瓜及藥同用麵糊、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三丸,食後冷漿或新水下,大者五七丸,不及十丸。

白話文:

除了黃瓜之外,將原料研磨成粉末。將黃瓜的頂部切開,將藥物填入至滿,再蓋上口,並用小木棍固定,然後在火中烘烤熟。將黃瓜和藥物一同混合麵糊,並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二至三丸,飯後冷飲或涼水中送服,大劑量者可服用五至七丸,不要超過十丸。

胃怯汗,上至頂,下至臍,此胃虛,當補胃,益黃散主之。

〔錢〕六陽虛汗,上至頂,不過胸也,不須治之。喜汗,厚衣臥而額汗出也,止汗散主之。

止汗散,用故蒲扇灰研細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,無時。

薛氏方,十全大補湯,治諸虛不足,自汗不食,時發潮熱等證。

茯苓人參當歸白朮,黃耆(炒),川芎肉桂白芍藥(炒),熟地黃甘草(炒。各等分)

白話文:

白茯苓:白色茯苓,具有利水健脾、寧心安神的作用。

人參:補氣、益肺、養陰。

當歸:補血、活血、調經止痛。

白朮: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。

黃耆(炒):益氣固表、斂汗利尿。

川芎:活血行氣、祛風止痛。

肉桂:溫補脾胃、溫陽散寒。

白芍藥(炒):養血斂陰、緩中止痛。

熟地黃:補血益精、滋陰降火。

甘草(炒):補脾益氣、清熱解毒、調和諸藥。

上,每服三五錢,加薑棗,水煎服。

八珍湯(前方去肉桂、黃耆,治驗見各門)

人參養榮湯,治病後時自汗,或發潮熱,口乾食少,心虛驚悸,咳而下利。(前方去川芎,加陳皮五味子遠志。)

白話文:

「人參養榮湯」可以用來治療病人病後自汗、偶有潮熱,口乾、食慾不振、心虛驚悸,以及咳嗽和腹瀉的症狀。(改良前方的藥方,去川芎,加陳皮、五味子、遠志。)

升陽益胃湯(痢),加減八味丸(虛羸),清燥湯清暑益氣湯(並注夏),惺惺散(痘),歸脾湯(驚悸),柴胡湯(發熱),加味逍遙散(女科發熱),龍膽瀉肝湯(雜前陰諸疾),人參理中湯(瀉),茯苓補心湯(喑),茵陳五苓散(黃疸)

白話文:

  • 升陽益胃湯(適用於痢疾):

用升陽益胃的藥物,以增強脾胃之陽氣,扶助正氣。

  • 加減八味丸(適用於虛弱消瘦):

    在八味丸中加減藥物,以補益氣血,扶正培本。

  • 清燥湯

    適用於治療燥熱之症,以清熱養陰,滋陰潤燥。

  • 清暑益氣湯(專用於夏季):

    適用於治療暑熱之症,以清暑益氣,滋陰解暑。

  • 惺惺散(適用於痘症):

    適用於治療痘症,以清熱解毒,透發痘疹。

  • 歸脾湯(適用於驚悸):

    適用於治療驚悸之症,以養心安神,益氣補血。

  • 小柴胡湯(適用於發熱):

    適用於治療發熱之症,以疏解表裡之氣,調和營衛。

  • 加味逍遙散(適用於婦科發熱):

    在逍遙散中加減藥物,以疏肝清熱,養血調經。

  • 龍膽瀉肝湯(適用於雜前陰諸疾):

    適用於治療雜前陰諸疾,以清熱瀉火,平肝息風。

  • 人參理中湯(適用於瀉):

    適用於治療瀉痢之症,以補益中氣,固澀腸胃。

  • 茯苓補心湯(適用於喑):

    適用於治療喑啞之症,以補益心氣,化痰宣肺。

  • 茵陳五苓散(適用於黃疸):

    適用於治療黃疸之症,以清熱利濕,退黃消疸。

曾氏方

全蠍觀音散(吐瀉),沉香(吐瀉),益黃散(脾),苓白朮散(吐瀉),理中湯(吐瀉),補肺散(咳嗽),藿香(脾弱),金液丹固真湯(並慢驚),解散五苓散(並急驚)

白話文:

  • 全蠍觀音散:用於治療吐瀉。

  • 沉香飲:用於治療吐瀉。

  • 益黃散:用於治療脾虛。

  • 參苓白朮散:用於治療吐瀉。

  • 理中湯:用於治療吐瀉。

  • 補肺散:用於治療咳嗽。

  • 藿香飲:用於治療脾弱。

  • 金液丹:用於補腎。

  • 固真湯:用於治療癲癇。

  • 百解散:用於治療癲癇。

  • 五苓散:用於治療癲癇。

團參湯,治小兒虛汗,或心血液盛,亦發為汗,此藥收斂心氣。

新羅人參,川當歸(各三錢)

上銼細,用雄豬心一個,切三片,每服二錢,豬心一片,井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食前,兩次服。

白話文:

把上藥研成細末,用雄性豬的心一個,切成三片,每次服用二錢,加上一片豬心,井水一盞半,一起煎煮至一盞,於飯前服用,一日服用兩次。

牡蠣散,治血虎自汗,或病後暴虛,津液不固自汗。

牡蠣(煅),黃耆,生地黃(各等分)

銼散。每服二錢,或加浮麥煎。

撲汗方

黃連,牡蠣粉,貝母(各半兩)

上,用米粉一升,敷之。

血餘散,治汗不止。

用男子亂髮一握,煅,存性,為細末,以絹袋盛置,干撲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