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39)
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39)
1. 痘後餘毒證治
如不退,服人參白朮散(痘渴)。若風熱咳嗽,咽喉不利,用桔梗甘草防風湯。竊謂前證有因熱毒未解者,有因胃氣虛熱者,有因胃氣實熱者,其因不能枚舉,當臨證制宜而藥之。一小兒咽痛壯熱,痘痕色赤,手微熱。此餘毒未解。用柴胡麥門冬散而安。七日之後復熱,手指初捏似熱,久捏則冷,此脾氣虛也,用五味異功散而痊。
一小兒痘咽痛,大便不實,口渴飲湯,手足不熱,此脾胃虛弱也。用人參白朮散而大便實,但不時寒熱,用加味逍遙散而愈。一小兒痘咽痛,發熱作渴,面赤飲冷。此胃經實熱也。用射干鼠黏子湯而愈。因食厚味復發,手足並熱,用瀉黃散一劑而痊。一小兒痘咽痛,發熱飲冷,大便黃色,手足指熱,此脾胃實熱也。
用瀉黃、清胃、二散各一劑而愈。後因乳母食厚味,兒口角流涎不能吮乳,仍用前藥治母而愈。小兒痘咽痛,足熱。余謂此稟足三陰虛,而無根之火上炎也。古人有云:痘歸腎經,必不可救,當用壯水之劑,亦有生者,奈彼不悟,翌日果腰痛咽啞,始信余言,乃用大劑地黃丸料加五味子,並補中益氣湯而愈。一男子出痘,上體甚熱,兩足俱冷,喉痛作渴,瘡亦不起發。
此稟腎經虛熱也。以六味地黃丸料煎與恣飲,漸愈,又用八珍湯而痊。一小兒面色素白,出痘咽痛,發熱面赤,作渴飲湯,手足指冷。此稟足三陰虛也。用大劑加減八味丸料煎與恣飲,又以益氣湯助其脾肺,以滋化源,痛止熱退而愈。
柴胡麥門冬散(痘發熱)
柴胡梔子散,治肝膽經有熱,瘡毒不愈,或發熱不止。
柴胡,山梔,牡丹皮(各一錢),川芎,芍藥,茯苓(各七分),白朮(炒),甘草(各五分),當歸,牛蒡子(炒。各七分)
上,水煎,母、子同服。
小柴胡湯,治發熱甚而嘔者,宜服之。
柴胡,人參,黃芩(各三兩),甘草(炙),半夏(各二兩半,湯泡七次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同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。咳嗽者,加五味子煎服。頭痛發熱,肢節疼痛者,四味升麻湯。大便不通者,四順飲。若大便自利黃黑色者,此毒亦有所出,不必廣與湯劑,恐重增他病,大便自然通,不得以溫藥助之,瘡疹亦稀少。自快利,只與四味升麻湯、荊芥散,雖大便利,不可以溫藥助之。
其下利甚者,卻與少溫之。
槐花散,治癍瘡餘熱不退。
槐花,赤小豆(各炒,二錢),麝香(少許)
上為細末。每服半錢,蜜湯調服,不拘時候。
黃耆散,治壯熱不退,可涼肌膚,散熱。
黃耆,柴胡,乾葛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薄荷三葉,水半盞,煎至三分,約三呷,空心服。此藥治發熱數日未退者,其熱是瘡疹者,量其虛實用之也。
白話文:
痘後餘毒的治療
如果痘疹消退後餘毒未清,仍有不適,可服用人參白朮散(針對痘後口渴)。若是因風熱引起的咳嗽,咽喉不適,則用桔梗甘草防風湯。我認為前述的各種情況,有些是因為熱毒沒有完全清除,有些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虛熱,有些則是因為胃氣過於旺盛導致實熱。病因繁多,不能一一列舉,應該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來決定用藥。
有一個小孩,咽喉疼痛,發高燒,痘疹痕跡顏色發紅,手微微發熱,這是餘毒未清的表現,使用柴胡麥門冬散後症狀就緩解了。七天之後又開始發熱,手指剛捏住的時候感覺熱,捏久了就感覺冷,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,使用五味異功散就痊癒了。
另一個小孩,長痘後咽喉痛,大便不成形,口渴想喝水,但手腳不熱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用人參白朮散後大便成形了,但仍然時不時感到寒熱,使用加味逍遙散後就痊癒了。
還有一個小孩,長痘後咽喉痛,發熱口渴,臉色發紅想喝涼水,這是胃經實熱的表現,用射干鼠黏子湯就痊癒了。後來因為吃了油膩食物又復發,手腳都發熱,用瀉黃散一劑就痊癒了。
一個小孩,長痘後咽喉痛,發熱想喝涼水,大便黃色,手腳指頭發熱,這是脾胃實熱的表現,使用瀉黃散、清胃散和二散各一劑就痊癒了。後來因為乳母吃了油膩食物,導致小孩嘴角流口水,無法正常吸吮母乳,還是用之前的藥給乳母治療後,小孩的症狀也好了。
一個小孩,長痘後咽喉痛,腳發熱。我認為這是因為足三陰經虛弱,導致沒有根基的虛火向上炎。古人有說:痘疹歸屬於腎經,一旦病到這個程度就難以救治,應該用滋補腎陰的藥物,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然而病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隔天果然出現腰痛和咽喉啞痛的症狀,這才相信我的判斷。於是就用大劑量的地黃丸加五味子,並配合補中益氣湯,才得以痊癒。
有一個男子,長痘後上半身發熱嚴重,兩腳卻冰冷,喉嚨痛口渴,痘疹也難以順利發出來,這是腎經虛熱的表現。讓他服用六味地黃丸煎劑,大量飲用後,症狀逐漸好轉,又配合八珍湯才痊癒。
一個小孩,面色蒼白,長痘後咽喉痛,發熱臉色發紅,口渴想喝水,手腳指頭卻冰冷,這是足三陰虛弱的表現。用大劑量加減八味丸的煎劑讓他大量飲用,又用益氣湯來幫助脾肺功能,補充身體能量,疼痛停止,熱也退了,病就好了。
柴胡麥門冬散 (適用於痘疹發熱)
柴胡梔子散,治療肝膽經有熱,導致瘡毒難以癒合,或是持續發熱。
組成: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(各一錢),川芎、芍藥、茯苓(各七分),白朮(炒)、甘草(各五分),當歸、牛蒡子(炒,各七分)
用法:水煎,母子同服。
小柴胡湯,治療發熱嚴重並伴有嘔吐的症狀。
組成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(各三兩),甘草(炙)、半夏(湯泡七次,各二兩半)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盞,加入生薑三片、棗子一枚,一同煎煮至半盞,去渣後溫服。如果咳嗽,可加五味子一起煎服。頭痛發熱,肢體關節疼痛,則用四味升麻湯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則用四順飲。如果大便自然排出黃黑色,這表示毒素正在排出,不必過多使用藥湯,以免增加其他疾病。大便自然通暢後,不要用溫熱藥物來幫助排便,否則瘡疹反而會減少。如果自行順暢地排便,只需服用四味升麻湯或荊芥散,即使排便順暢,也不要用溫熱藥物來幫助排便。如果腹瀉嚴重,則可適當使用一些溫熱藥物。
槐花散,治療瘡疹餘熱不退。
組成:槐花、赤小豆(各炒,二錢),麝香(少許)
用法: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用蜂蜜水調服,不限時間。
黃耆散,治療高熱不退,可清涼肌膚,散發熱氣。
組成:黃耆、柴胡、乾葛、甘草(炙,各等分)
用法:將藥材磨成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薄荷三葉,加水半盞,煎至三分,分三次空腹服用。這個藥方適用於發熱數日不退,且發熱是因瘡疹引起的,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來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