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5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5)

1. 出太密

〔丹〕又解瘡毒藥

絲瓜,升麻,芍藥(酒炒),甘草(生),山楂,黑豆,赤小豆,犀角
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

或云:一見皮肉累累紅點稠密,急用纏豆藤燒灰加制砂,連進三四服。或薄荷湯調退火丹進之,仍以牛蒡子為末,敷囟門上,以散熱毒。非惟能使痘疏,且免侵眼之患。用纏豆藤燒灰為末,加入退火丹內,又用燈草、木通、蟬蛻、地骨皮煎,水調退火丹,連進二三服,則痘之稠密不分者遂分明矣,後再用干葡萄五十個,茜草根一兩,荔枝連肉殼核五個,芫荽子五錢,無子,莖葉亦可,用好酒二碗,煎一碗,徐徐以熟水攙薄,常與服之,服盡,滓再用水煎,准茶常與之服,則痘之稠者以退,不作害,未退者遂令如水珠起壯,灌膿結靨矣。

凡痘子初出,磊磊落落,似稀疏之狀,其後施加,日多一日,此毒伏於裡,裡氣虛弱,不能托之即出,要大補兼解毒,或什可救其一二也,十宣散加無價散主之。

十宣散(見前),無價散(倒靨)

王汝言曰:痘瘡多者,是毒氣多,便先宜解毒,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,故隨亦宜兼補藥,以助成膿血。痘毒自內出外,一二三日方出齊,毒氣尚在內,出至六日,則當盡發於表,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。若毒氣盛,不能盡出,過六日,毒反內入臟腑,故須於六日以前,毒氣該出之時,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出之,六日以後,醫無及矣。

白話文:

[出太密]

這個方子是關於治療瘡毒的藥方。

將絲瓜、升麻、炒過的芍藥、生甘草、山楂、黑豆、赤小豆、犀角這些藥材一起磨碎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有一種說法是:如果看到皮膚上出現密密麻麻的紅點,要趕緊用纏豆藤燒成灰,加入研磨過的硝石,連續服用三四次。或者用薄荷湯調和退火丹服用,同時將牛蒡子磨成粉末,敷在嬰兒的囟門上,以散熱毒。這樣做不僅可以讓痘疹變得稀疏,而且能避免侵犯眼睛。可以用纏豆藤燒成灰磨成粉,加入退火丹一起服用。另外用燈草、木通、蟬蛻、地骨皮煎煮,用水調和退火丹,連續服用二三次,就能讓那些密密麻麻、分不清的痘疹變得清晰。之後再用五十個葡萄乾、一兩茜草根、五個連肉帶殼帶核的荔枝、五錢芫荽子(沒有果實,用莖葉也可以),用兩碗好酒煎成一碗,慢慢地加入熟水稀釋,經常服用。喝完後,藥渣再加水煎煮,當茶一樣經常飲用。這樣就能讓密集的痘疹消退,不至於產生危害。那些沒有消退的痘疹,就會像水珠一樣隆起,化膿結痂。

一般來說,痘疹剛開始出現時,稀稀疏疏的,好像很稀少的樣子,之後會越來越多,一天比一天多。這是因為毒邪潛伏在身體內部,身體虛弱,無法將毒邪順利排出。這時候,需要大補身體同時解毒,或許還能救回一二個人。可以用十宣散搭配無價散來治療。

王汝言說:痘瘡多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毒氣太盛,所以要先解毒。但痘瘡多也可能導致氣血不足,所以同時也要服用補藥,幫助化膿生血。痘毒從內向外排出,大概需要一到三天的時間才能完全顯現出來。毒氣還在體內,到第六天,應該全部發到體表,第七、八、九天會化膿結痂。如果毒氣太盛,無法完全排出,超過第六天,毒氣反而會進入臟腑。所以,必須在第六天之前,也就是毒氣該排出體表的時候,趕緊服用涼血解毒的藥,把毒氣驅趕出去。超過第六天,醫生就束手無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