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34)
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34)
1. 虛中積
其候渾身微熱,不思飲食,昏昧神緩,抱著一似睡未覺,肚熱足冷者。多因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後而得此候,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,後用勻氣、醒脾散調理。常服萬靈丸、保童丸即愈。
〔王先生〕,靈砂丹,下虛中積、臟腑虛滑泄瀉,久經取轉,裡急後重,久積惡痢暴瀉久不止,神效。
通明硇砂(一錢),顆塊辰砂(通明、有牆壁者,二錢半。各細研)
上二味,袞研極細,用黃蠟半兩,先於盞內熔化,入去皮全巴豆三七粒煎,候巴豆紫色為度,漉豆出,細研,入前二味再研勻,於黃蠟內三分取一,再熔成汁,傾藥入內,急攪令勻,刮入瓷合收之。每服,暴瀉惡痢,旋絕三丸如綠豆大。濃煎艾湯,先呷三五口,然後吞下。水瀉,冷水吞下。
如取積,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,濃煎甘草湯,放冷吞下,臨臥服。其久積藥隨積下,其小可不動便安。
按:既是虛,即不宜用峻劑取積,仍須用四君子、益黃散之類,相兼服之。
白話文:
這種情況的症狀是全身微微發熱,沒有食慾,精神昏沉遲緩,看起來像睡著但又沒完全睡著,肚子發熱但腳卻冰冷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嘔吐、腹瀉等大病之後,或是經過攻伐治療後引起的。茅先生會先用青金丸來消除積滯,然後再用勻氣散、醒脾散來調理。經常服用萬靈丸、保童丸就能痊癒。
〔王先生〕的靈砂丹,可以用來治療因虛弱導致的積滯、臟腑虛弱而滑瀉、長期腹瀉反覆發作,伴隨裡急後重、長期積滯引起的嚴重痢疾,以及突然暴發的腹瀉不止,效果非常好。
藥方:明礬(一錢)、塊狀辰砂(品質好的、有壁面的,二錢半),分別研磨成極細粉末。
將以上兩種藥材,仔細研磨到極細,取黃蠟半兩,先在杯子裡融化,加入去皮的巴豆二十一粒煎煮,等到巴豆變成紫色時,撈出巴豆,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之前磨好的兩種藥粉一起研磨均勻。取三分之一份的黃蠟再次融化成液體,倒入混合好的藥粉,快速攪拌均勻,刮到瓷製的盒子裡收好。每次服用,如果拉肚子拉得很嚴重或是有嚴重痢疾,快要虛脫時,就吃三顆像綠豆大小的藥丸。先喝三五口濃煎的艾草湯,然後吞下藥丸。如果是水瀉,就用冷水吞下藥丸。
如果是要消除積滯,每次服用三顆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濃煎的甘草湯放冷後吞下,睡前服用。如果體內積滯時間較久,藥物會隨著積滯一起排出,如果積滯不多,則不會有明顯反應,病症自然會好轉。
提醒:既然是虛弱的體質,就不適合用強烈的藥物來消除積滯,仍然要搭配使用四君子湯、益黃散之類的藥方來輔助治療。
2. 實積
其候大便不通,風毒瘡癤,喉閉痄腮,咽中涎響。茅先生先用奪命散(急驚)吐下熱涎,後用勻氣散、醒脾散調理。常服牛黃膏、天竺黃散(並實熱)鎮心丸即愈。
白話文:
這種情況的症狀表現為大便不通暢,可能出現風毒引起的瘡癤,或是喉嚨腫痛閉塞、腮腺炎,以及咽喉中有痰液發出聲響。茅先生先使用奪命散(針對急驚風)來催吐並排出熱痰,之後再用勻氣散、醒脾散來調理。平時服用牛黃膏、天竺黃散(針對實熱體質),以及鎮心丸就能痊癒。
3. 積痛
仲陽云:積痛,口中氣溫,面色黃白,目無精光,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,或大便酸臭者,當磨積而痛自除,宜下積丸,甚者,白餅子下之,後和胃氣,用白朮散(渴)、小沉香丸、感應丸治之。又有食積肚痛,有熱者芍藥甘草湯(腹痛)加乾葛。吐者加半夏、生薑,或加枳實亦效。
小沉香丸,和中順氣,進食消痰。
砂仁,蓬朮(各四錢,煨),香附子(去毛,炒,一兩八錢),舶上丁香皮(二兩四錢),沉香(六錢),甘松(去土,三兩六錢),益智仁(微炒,一兩二錢),甘草(炙,一兩四錢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或四十丸,食後溫薑湯下,或嚼破更妙。
白話文:
仲陽說:積痛這種情況,會有口中感覺溫熱、臉色黃白、眼神無光,或者眼白很多、嗜睡且食慾不振,甚至大便酸臭等現象。這時應當磨去積滯,疼痛自然會消除。適合服用下積丸,情況嚴重的,可以服用白餅子來幫助排泄,之後再調理脾胃之氣,可以用白朮散(針對口渴)、小沉香丸、感應丸來治療。
另外,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肚子痛,如果有發熱現象,可以用芍藥甘草湯(針對腹痛)加上乾葛來治療。如果想吐,可以加上半夏、生薑,或者加上枳實也會有效果。
小沉香丸,可以調和脾胃,使氣機順暢,促進食慾並化解痰濕。
藥材組成: 砂仁(煨過)與蓬朮(煨過)各四錢、香附子(去除毛,炒過)一兩八錢、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、沉香六錢、甘松(去除泥土)三兩六錢、益智仁(稍微炒過)一兩二錢、甘草(炙烤過)一兩四錢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熱水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桐子(梧桐子)一樣。每次服用三十或四十丸,飯後用溫熱的薑湯送服,或者嚼碎服用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