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6)
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26)
1. 出不快
〔錢〕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(鼠黏子湯之類。)如瘡發後不多出,即加藥(如一日一帖即加至二帖。)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(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。)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證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當利小便(四聖散、六一散、四苓、之類,)小熱者當解毒,若不快,勿發,勿下攻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
〔婁〕錢氏消毒散、化毒湯,《活人》鼠黏子湯,皆發瘡痘溫平溫涼藥,錢氏所謂微發之者是也。如微發不出者,即就與前項藥該每服二錢者,即加至三四錢,該每日二服者,即加至三四服,如加藥又不出者,即用升麻、葛根、麻黃、桂枝大發之。如大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事者,即瘡稀不可更發。
如脈洪有熱,有大熱者當用四聖、導赤、八正輩利小便,有小熱者當用芩、連及金花丸輩解毒。若利小便解毒後,又不快,則勿發勿下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此錢氏心法也。〔潔〕若出不快,清便自調,知其在表不在裡,當微發,升麻葛根湯。若青乾黑陷,身不大熱,大小便澀,則是熱在內,煎大黃湯下宣風散。
若身表大熱者,表證未罷,不可下。若癍已出,見小熱,小便不利,當以八正散利之。
〔海〕太陽出不快(身之後也),荊芥甘草防風湯。
陽明出不快(身之前也),升麻加紫草湯(聖惠方升麻、葛根加紫草。)
少陽出不快(身之側也),連翹防風湯(即連翹散)。
四肢出不快,防風芍藥甘草湯。
〔呂〕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,臨病審而調之。一證,天時嚴寒,為寒所折,不能起發,宜散寒溫表,冬三月,寒甚,紅癍初見,宜五積散、正氣散、參蘇飲、楊氏調解散(俱初熱)、陳氏木香散(泄利)。一證,炎暑隆盛,煩渴昏迷,瘡出不快,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黃、麥門冬湯調服。
身熱者,小柴胡加生地黃。熱甚煩渴而便實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輕者,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(俱傷寒)煎服。一證,服涼藥損傷脾胃,或胃虛吐利,當溫中益氣,宜理中湯(泄利)。吐利甚者加附子,或陳氏異功散(出不快)、木香豆蔻丸(泄利)。一證,或成血疱,一半尚是紅點,此毒氣發越不透,必不能食,大便如常者,宜半溫里半助養之劑,用四聖散加減,及紫草木香湯、絲瓜湯、阮氏萬全散、湯氏安癍湯。一證,外實之人,皮膚厚,肉腠密,毒氣難以發泄,因出不快,宜消毒飲、透肌散。
如大便秘實,於消毒飲內加大黃、梔子仁煎服。瘡出太稠,宜犀角地黃湯、張氏解毒防風湯。血氣不足,宜十奇散。咽嗌不利,宜如聖湯加薄荷、枳殼。口中氣熱,咽痛口舌生瘡,宜甘露飲子。驚風搐搦,宜抱龍丸。煩渴,宜獨參湯、黃耆六一湯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三日都沒發出來,或是發的不順利,就要稍微催發一下(可以使用鼠黏子湯之類的藥方)。如果疹子發出來後不多,就要增加藥量(例如本來一天吃一帖就加到兩帖)。如果加藥後還是發不出來,就要大力催發(可以使用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的藥方)。如果疹子發出來後不多,而且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疹子本身就稀少,不必再催發了。如果有發高燒,就要利小便(可以使用四聖散、六一散、四苓散之類的藥方),如果發低燒就要解毒,如果還是不順利,就不要催發,也不要瀉下,只要用抱龍丸治療。
錢氏的消毒散、化毒湯,《活人》的鼠黏子湯,都是催發疹子的溫和藥物,錢氏所說的稍微催發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稍微催發還是發不出來,就將原本一服藥二錢的劑量加到三四錢,原本一天吃兩服的加到三四服,如果加藥還是發不出來,就用升麻、葛根、麻黃、桂枝大力催發。如果大力催發後疹子還是不多,而且脈象平和沒事,那就是疹子稀少,不需要再催發。
如果脈象洪大而且發熱,有高燒就要用四聖散、導赤散、八正散之類的藥利小便,有低燒就要用黃芩、黃連以及金花丸之類的藥解毒。如果利小便和解毒後還是不順利,就不要催發也不要瀉下,只要用抱龍丸治療。這是錢氏的心法。如果發疹不順利,但大便正常,表示病在表不在裡,應該稍微催發,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。如果皮膚發青發黑凹陷,身體沒有發高燒,大小便不暢,那就是熱在裡,要煎大黃湯來瀉下,並配合宣風散。
如果身體發高燒,表示表證還沒結束,不能瀉下。如果斑疹已經發出來,而且有低燒,小便不暢,要用八正散利小便。
太陽經的疹子發不出來(在身體後側),要用荊芥甘草防風湯。
陽明經的疹子發不出來(在身體前側),要用升麻加紫草湯(聖惠方用升麻、葛根加紫草)。
少陽經的疹子發不出來(在身體兩側),要用連翹防風湯(也就是連翹散)。
四肢的疹子發不出來,要用防風芍藥甘草湯。
凡是痘瘡發不出來,有五種情況,要根據情況來調理。第一種情況,天氣嚴寒,被寒冷所阻礙,無法發出來,要散寒溫表,在冬天三個月,天氣非常寒冷,剛開始看到紅斑,要用五積散、正氣散、參蘇飲、楊氏調解散(都是針對初熱)、陳氏木香散(針對拉肚子)。第二種情況,天氣炎熱,煩渴昏迷,疹子發不出來,要用辰砂五苓散煎煮生地黃、麥門冬湯調服。
如果身體發熱,要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。如果發熱嚴重又口渴,而且大便乾硬,要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症狀較輕微,要用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(都是針對傷寒)煎煮服用。第三種情況,因為服用寒涼藥物損傷脾胃,或是因為胃虛吐瀉,要溫中益氣,要用理中湯(針對拉肚子)。如果吐瀉嚴重,要加附子,或用陳氏異功散(針對疹子發不出來)、木香豆蔻丸(針對拉肚子)。第四種情況,或是出現血泡,一半還是紅點,這是毒氣無法透發,必定會食慾不振,但大便正常,要用半溫補半助養的藥劑,可以使用四聖散加減,以及紫草木香湯、絲瓜湯、阮氏萬全散、湯氏安癍湯。第五種情況,體格強壯的人,皮膚厚實,肌肉緊密,毒氣難以發散,因此疹子發不出來,要用消毒飲、透肌散。
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在消毒飲中加入大黃、梔子仁煎服。如果疹子發得太密集,要用犀角地黃湯、張氏解毒防風湯。如果血氣不足,要用十奇散。如果咽喉不適,要用如聖湯加薄荷、枳殼。如果口中發熱,咽喉疼痛,口舌生瘡,要用甘露飲子。如果出現驚風抽搐,要用抱龍丸。如果煩渴,要用獨參湯、黃耆六一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