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35)
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35)
1. 積寒熱
《良方》,妙香丸,治小兒虛中積,潮發寒熱,心腹脹滿疼痛。
辰砂(一兩),牛黃,生龍腦,麝香(各二錢半),金箔(十四片),粉霜,膩粉(各一錢),黃蠟(二兩),巴豆(肥者,一百二十粒)
上,丸如彈子大。量虛實加減,龍腦漿水下,夜半後服。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,每服三丸如小豆,欲藥勢緩,即按令扁。疾堅者加至十丸,皆以針刺作數孔,以行藥力。小兒取積,丸如綠豆,治小兒吐逆尤效。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。
《嬰孺》治小兒自下後得寒熱,血結成癖氣在左脅下,或寒飲,或冷食積聚氣動,胸心留熱,不下食飲,暗瘦。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,後服紫雙丸去宿積,自充溢也。
飲子方
柴胡,茯苓,人參,白朮,鱉甲(醋塗,炙香熟。各半兩)
上,切如豆大,水二升,煮五合。空心分溫三四服。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,食粥將息。
白話文:
《良方》中的妙香丸,是用來治療小兒體質虛弱,導致體內積滯,出現像潮水般忽冷忽熱,以及肚子脹滿疼痛的症狀。
藥材成分有:辰砂(一兩),牛黃,生龍腦,麝香(各二錢半),金箔(十四片),粉霜,膩粉(各一錢),黃蠟(二兩),巴豆(選肥大的,一百二十粒)。
將以上藥材製成如彈珠般大小的藥丸。根據小孩的體質虛實調整用量,用龍腦和水調成的漿液送服,最好在半夜之後服用。如果小孩體質特別虛弱,就用龍腦米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顆,藥丸大小如小豆。如果希望藥效緩和一些,就把藥丸壓扁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增加到十顆,每顆藥丸都要用針刺幾個小孔,幫助藥力發揮。如果是要去除小兒體內積滯,可以將藥丸做成綠豆大小,治療小兒的嘔吐症狀特別有效。此藥最能去除胸中的煩悶和虛弱造成的積滯。
《嬰孺方》是用來治療小兒因為拉肚子之後出現的寒熱症狀,以及血液凝結成塊,在左側脅下形成硬塊,或是因為喝了冷飲、吃了冷食,導致積聚的氣在體內竄動,胸口有悶熱感,不思飲食,身體日漸消瘦。應該先服用少飲子來疏通氣機、幫助消化,之後再服用紫雙丸來去除體內宿積,就能使身體恢復正常。
飲子方
藥材成分有:柴胡,茯苓,人參,白朮,鱉甲(用醋塗抹後烤香至熟。各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,加兩升水煮到剩五合。在空腹時分三四次溫服,每次間隔約走一兩里路的時間,再繼續服用。服藥後要吃粥調養。
2. 痃癖
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,有結癖在腹成塊,如梅核大來去,或似卵大,常叫疼痛者。亦分數類,在左脅下痛者名痃氣,在右脅下痛者名癖氣,下蓬莪朮散、夾建脾飲(不乳食)與服即愈,如見面黑,眼直視,瀉黑血,鼻口冷,手足冷,不進食者死。錢氏論小兒病癖,由乳食不消,伏在腹中,乍涼乍熱,飲水或喘嗽,與潮熱相類,不早治,必成疳。
以其有癖,故令兒不食,致脾胃虛而熱發,故引飲過多,即盪滌腸胃,亡失津液,胃不能傳化水穀,其脈沉細,益不食,脾胃虛衰,四肢不舉,諸邪遂生,鮮不瘦而成疳矣。論癖為潮熱云:曹宣德子三歲,面黃時發寒熱,不欲食,而飲水及乳不止。眾醫以為潮熱,用牛黃丸、麝香丸不愈,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。
錢曰當下白餅子(見前),後補脾,乃以消積丸磨之(見前),此乃癖也,後果愈。何以故?不食但飲水者,食伏於管內不能消,致令發寒。服止渴藥吐者,以藥沖脾故也,下之即愈。仁齋曰:癖者,血膜包水,側僻於脅旁,時時作痛也。惟癖,為能發潮,為能生寒熱,故瘧家中脘,多蓄黃水,日久而復結癖,寒熱不已,有是疾者以此。
小兒臟腑和平,榮衛調暢,則津液自然流通,縱使多飲水漿,不能為病,惟乳哺失調,三焦關隔,以致水飲停滯腸胃,不能宣通,如冷氣搏之,則結聚而成癖,輕者用積滯木香丸。重者用取癖丸。
曾氏曰:嬰兒始生,稟賦未完,失於襁褓之不謹,乳哺之不節,外為六淫侵襲,內因五臟氣虛,冷積久停於脾,不能克化,結成癖,鬼突於脅下,或左或右,俗曰龜𤹔,其疾皆因積滯蘊作,致有寒熱,或腹肚疼痛,或晝涼夜熱。治療之法,氣實者,亦須溫正胃氣,後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,如過二三次,即以稀粥略止,候所作形證消盡,方投補益之劑。氣虛者,先與調脾胃,固真元,神色稍正,飲食進多,如前法下之。
若太虛甚,用三稜散、化癖丸、漸消之,順適陰陽,以平為期。然先補後瀉,行迎奪之法,則取去陳寒冷積,若面黃唇白,發豎肌瘦,乃為虛極,不可輕下,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。若兒小者,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,使藥從乳過,亦少助也。
〔茅先生〕,蓬莪朮散,主小兒痃氣,一切氣疾。
蓬莪朮,青橘皮,益智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,糯米(一兩)
上為末。每服一大錢,用陳米飲調下,日進四服。
《聖惠》,鱉甲散
用鱉甲(一枚,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
上搗,細羅為末。每服一錢,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,量兒大小,分減服之,日三服,神效。
化癖丸(曾氏),主癖結氣塊在脅之間,日久不化,乍寒乍熱,腑臟不調,米穀不消,哽氣喘促,胸腹滿悶。及理丁奚哺露。
南木香,陳皮(去白),莪朮(炮,銼),三稜(炮,銼),青皮(巴豆九粒、去皮膜心,微炒,去巴豆),枳殼(去穰,麩炒),檳榔(七味各半兩),白朮,丁香(二味各二錢),細辛(燒,存性,四錢)
上除木香、檳榔、丁香不過火,餘七味焙,同前三味為末,曲糊丸作麻仁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,清米湯、空心下。有寒熱往來,以柴胡飲間服,忌油膩生冷。
木香丸,治吐乳瀉乳,其氣酸臭,由啼叫不已,以乳與兒,停滯不化,是為乳積。肚硬熱渴吐瀉,由飲食無度,過飽即睡,是為食積。腹痛啼叫,利如蟹渤,由觸忤其氣,榮衛不和,淹延日久,是為氣積,瘧後肚內結癖成塊。
木香,蓬朮,砂仁,青皮(去白),硃砂(研細),代赭石(研。各二錢),大丁香,川巴豆肉(紙壓去油。各一錢)
上為細末,和勻,飛白麵糊為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三丸,乳傷,乳汁下,食傷,米飲下。
取癖丸,峻劑,非實積危甚不用。
甘遂(微炒),芫花(炒),牽牛(半炒半生,研取末),辣桂,蓬朮,青皮(去穰),木香,桃仁(浸,去皮,炒),五靈脂(各二錢)
上為細末,入去油巴豆一錢研和,十分細飛麵糊丸麻子大。每服一二丸,姜蜜煎湯灌下,泄後,冷粥補,仍和胃。
挨癖丸,治乳癖谷癥,腹中塊痛。
木香,青皮(去穰),蓬朮,代赭石(火煆,醋淬,細研),生地黃(各三錢),巴豆(壓,去油盡,一錢)
上為細末,醋麵糊丸麻子大。每服二丸,食後,擦姜泡湯下。
《外臺·必效》療大人小兒癖方
上,取車下李仁,微湯退去皮及雙仁,與乾麵相半,搗之為餅,如猶干,和淡水如常搜面,大小一如病人手掌,為兩餅,微炙使黃,勿令至熟。空肚食一枚,當快利,如不利,更食一枚,或飲熱粥汁即利,以快利為度。至午後利不止,即以醋飯止之。利後當虛,病未盡者,量力一二日更盡一服,以病盡為限。
小兒亦以意量之。不得食酪及牛馬肉,無不效。但病重者,李仁與面相半。輕者,以意減之。後服者,亦任量力。頻試瘥,神效。
《聖惠》,前胡丸,治小兒癖氣,腹痛。
前胡,桔梗(各去蘆),赤芍藥,赤茯苓,枳殼,川大黃,當歸,郁李仁(去皮,微炒。各半兩),鱉甲(一兩,炙令黃)
上件搗,羅為末,煉蜜和丸,如綠豆大。三歲兒,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《嬰孺》治小兒閃癖,身體壯熱,頻服冷藥,冷氣漫心成癖,下焦又冷,腸結大便難方
茯苓,川芎,鱉甲(炙),枳殼(炙),芍藥(各二分),柴胡(四分)
上銼,以水一大升三合。煎至三合。空心為二服,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。忌莧子。
〔朱氏〕,知母丸,治小兒腹痛不調,兼癖氣。
知母(六分),鱉甲(炙,四分),牡蠣,枳殼(麩炒。各三分),大黃(十二分,紙裹,煨熟)
上件為末,蜜丸如綠豆大。米飲下五丸,大人以意分減服。
治七八歲兒多睡或時壯熱,日加羸瘦,身雖不痛,有時痢膿,嘔逆不食,是癖氣之候,其疾似瘧疾,人多不識此患方
柴胡,黃芩(各一分),枳殼(炒,兩片),甘草,知母,芍藥(各二分),大訶梨勒(煨,取皮,一個,小者用二個)
上件為末,水一盞,煎服。
白話文:
茅先生討論小孩自出生五個月至七歲期間,可能在腹部形成一種如梅核般大小、會移動的硬塊,孩子經常喊痛。這種病症可分為兩種,如果硬塊在左邊肋骨下引起疼痛,稱為「痃氣」;在右邊肋骨下引起疼痛的則稱為「癖氣」。他推薦使用「下蓬莪朮散」、「夾建脾飲」來治療,特別是對於不願吃奶或食物的小孩,服用後通常能痊癈。
然而,如果孩子出現面色晦暗、目光呆滯、黑血便、鼻口冰冷、手腳冰涼,且食慾不振,這可能是病情嚴重的徵兆,可能導致死亡。錢先生認為小孩的癖病多半由於食物消化不良,長期積存在腹部,造成忽冷忽熱的症狀,甚至喝水或喘息都會咳嗽,這與潮熱類似,如果不早治療,最終可能發展成疳疾。
因為孩子有癖病,所以他們不願意吃東西,導致脾胃虛弱而產生熱症,因此他們過度飲水,進一步影響腸胃功能,失去津液,胃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脈象顯示出沉細,導致他們更加不想吃東西,脾胃虛弱,四肢無力,各種疾病隨之而來,孩子很快就會變得消瘦,最終發展成疳疾。
錢先生還分享了一個病例,一位三歲的曹宣德兒子,面色黃,時常發冷熱,不願進食,但喝水和喝奶卻不停止。許多醫生診斷為潮熱,使用牛黃丸、麝香丸治療,但並無效,甚至服用止渴乾葛散反而引起嘔吐。
錢先生建議應使用「白餅子」來治療,之後再補脾,使用「消積丸」來消除積食。這個病其實是癖病,後來確實痊癒了。為何只喝水不吃東西?因為食物積存在腸胃中無法消化,導致發冷。服用止渴藥後嘔吐,是因為藥物刺激到脾臟。一旦清除腸胃中的積食,病情就能好轉。
仁齋先生解釋,癖病是指血液包裹著水分,偏離正常位置,位於肋骨旁邊,偶爾會疼痛。只有癖病會引發潮熱和寒熱交錯的症狀,因此瘧疾患者上腹部常積存黃色水分,久而久之形成癖病,寒熱持續不退,這就是該病的原因。
小孩的臟腑和平,營養充足,津液自然流通,即使多喝水也不會生病,但如果哺乳失調,三焦功能受阻,導致水分停留在腸胃中無法排解,遇到冷氣影響,就會聚集成癖。對於較輕微的病例,可以使用「積滯木香丸」,嚴重的則需使用「取癖丸」。
曾先生表示,嬰兒初生,體質尚未完全成熟,如果照顧不慎,哺乳失調,受到外界六種病因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侵擾,或因五臟氣虛,長時間的寒涼積聚在脾臟,無法正常消化,最終結成癖病。這種病竈可能出現在左或右側肋骨下,俗稱「龜𤹔」,所有這些病症都是由於食物積滯在體內所致,導致寒熱交錯,或腹部疼痛,或白天涼爽晚上發熱。
治療方法,對於體質較強壯的孩子,應先溫補胃氣,然後使用「烏犀丸」或「水晶丹」來清除病竈。若已服用兩三次,應停止藥物,等到症狀消失,再開始補益治療。對於體質虛弱的孩子,應先調理脾胃,鞏固元氣,當精神狀態恢復,食慾增加,再依前述方法治療。
如果體質非常虛弱,應使用「三稜散」、「化癖丸」來緩慢消除病竈,遵循陰陽平衡原則,以達到病癒為目標。先補後瀉,採用適應陰陽的方法,去除體內的寒涼積聚。如果孩子面色黃、嘴脣白、頭髮枯黃、肌肉消瘦,表示體質極度虛弱,不宜輕易瀉下,應慢慢用藥來消化和調理。對於年紀小的孩子,讓母親常服用「藿香飲」,讓藥效透過母乳傳遞給孩子,也能有些許幫助。
茅先生的「蓬莪朮散」主要治療兒童的痃氣和各種氣疾。藥方包括蓬莪朮、青橘皮、益智、木香和糯米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用陳米飲調和吞服,每日四次。
《聖惠》中的「鱉甲散」,使用一整枚鱉甲,先塗上醋再烤至微黃,去掉裙襬部分,然後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以孩童尿液煎煮至一半量,根據孩子年齡調整劑量,每日三次,效果神奇。
曾氏的「化癖丸」,適用於脅間形成的癖結氣塊,久久不消,伴隨寒熱交替,腑臟運作失調,食物消化不良,呼吸困難,胸腹滿悶等症狀。此外,還可用於調理乳食過多的情況。
配方包含南木香、陳皮、莪朮、三稜、青皮、枳殼、檳榔、白朮、丁香和細辛。除木香、檳榔和丁香不經過火處理,其餘七味藥材烘焙後,與前三味一同研磨成粉末,再用酒糊做成麻仁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一丸,以清米湯空腹吞服。若伴有寒熱交錯,可間歇服用柴胡飲。避免食用油膩和生冷食物。
「木香丸」,適用於嬰兒吐奶、拉肚子,氣味酸臭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孩子哭鬧不止,哺乳時食物無法消化,形成乳積。肚子硬熱、口渴、嘔吐和腹瀉,是因為飲食過度,吃飽就睡,導致食積。腹痛、啼叫、大便像蟹醬,可能是氣積,由氣息不順,營養失調引起,拖延時間長,成為氣積。瘧疾後肚子裡形成癖結。
配方包括木香、蓬朮、砂仁、青皮、硃砂、代赭石、大丁香和川巴豆肉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均勻混合,用飛白麵糊做成麻仁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至三丸,乳積用母乳送服,食積用米湯送服。
「取癖丸」是一種強烈的藥物,除非病情非常嚴重,否則不建議使用。配方包括甘遂、芫花、牽牛、辣桂、蓬朮、青皮、木香和桃仁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去油巴豆研磨均勻,再用飛白麵糊做成麻仁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至二丸,用薑蜜煎湯灌服,瀉後用冷粥補充,同時調理胃部。
「挨癖丸」,適用於乳癖、谷癥和腹部疼痛。配方包括木香、青皮、蓬朮、代赭石、生地黃和巴豆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麵糊做成麻仁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丸,飯後服用,用薑湯送服。
《外臺·必效》中有一個治療大人和小孩癖病的方子。取車下李仁,先用溫水去除皮和雙仁,然後與乾麵粉以1:1的比例混合,揉成餅狀。如果太乾,可加入清水,揉成常規面團的硬度。餅的大小應與患者手掌相似,分成兩塊,稍微烘烤至微黃,但不要完全熟透。空腹時吃一塊,會很快產生效果,若無效,再吃一塊,或者喝熱粥汁,直到快速排泄。如果下午排泄仍未停止,可用醋飯止瀉。排泄後會感到虛弱,若病情未完全消除,可酌情在一至兩天內再服用一次,直到病情完全消除為止。
小兒服用時,應根據其年齡調整劑量。服藥期間,不可食用乳酪和牛馬肉,治療效果顯著。病情嚴重者,李仁與麵粉的比例為1:1,病情較輕者可適當減少李仁的用量。後續服藥時,也可根據自身狀況調整。多次實驗證明,此方效果神奇。
《聖惠》中的「前胡丸」,適用於小兒癖氣引起的腹痛。配方包括前胡、桔梗、赤芍藥、赤茯苓、枳殼、川大黃、當歸、郁李仁和鱉甲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五丸,空腹時用粥飲溶解送服,根據孩子年齡調整劑量。
《嬰孺》中有一個治療小兒閃癖的方子,症狀包括身體高熱,頻繁服用冷藥,導致冷氣漫心形成癖病,下焦又冷,腸道結塞,大便困難。配方包括茯苓、川芎、炙鱉甲、炙枳殼和芍藥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一大升三合的水煎煮至剩三合,空腹時分兩次服用,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第二次。服藥期間,應避免食用莧菜。
朱氏的「知母丸」,適用於小兒腹痛不調,伴有癖氣。配方包括知母、炙鱉甲、牡蠣、炒枳殼和大黃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米湯送服,成人可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劑量。
最後,有一個適用於七八歲兒童的方子,症狀包括嗜睡、時有高熱、逐漸消瘦、偶爾痢疾帶膿、嘔吐、不願進食,這是癖氣的症狀。這種病類似瘧疾,但很多人無法辨認。配方包括柴胡、黃芩、炒枳殼、甘草、知母、芍藥和訶梨勒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水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