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一·初生門 (5)
集之一·初生門 (5)
1. 死證
凡小兒囟腫囟陷,汗出不流,如珠如油,舒舌出口,舌腫發驚,瀉黑黯血,髮直如麻,皮膚無血色,此心絕也,並壬癸曰死。病重啼哭無淚,及病不哭下淚,爪甲青黑,眼深如陷,舌卷囊縮,發搐目斜,連唇口動,手如抱頭之狀或腳面直,《素問》云: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。肝絕也,並庚卒日死。
人中滿,人中黑,唇縮反張,唇焦枯燥,唇乾紫黑,唇不蓋齒,血腫尿血,舌縮或卷,鼻孔開張,齒禁冷涎如油,嘬口如囊,面如土色,四肢逆冷如濕石之狀,吃乳不收,瀉糞赤黑,脾絕也,並甲乙日死。有熱咽湯水並藥食喉中鳴,是胃脆直不能蔭肺,此證醫書少有,蓋累曾試之有驗,並死不治。
目直青鮮,氣喘不回,吃食噎嗽,痰涎塞口,喉中鳴響,鼻塞不通,鼻乾黑燥,肺脹胃膈,頭汗四肢冷,此肺絕也,並丙丁日死。面黑神昏,眼黑眼腫,目無光彩,耳輪青黃焦枯,疳牙齒落,發疏黃燥,皮膚黑燥,驚風咬乳,戛齒泄屁,黑色繞口,此腎絕也,並戊己日死。
小兒死證十五候,眼上赤脈下貫瞳人,囟門腫起,兼及作坑,鼻乾黑燥,肚大青筋,目多直視,睹不轉睛,指甲黑色,忽作鴉聲,虛舌出口,齧齒咬人魚口,氣急啼不作聲,蛔蟲既出,必是死形,用藥速救,十無一生。小兒病困,汗出如珠,著身不流者死。小兒病,其頭髮皆上逆者必死。
小兒病而囟陷,其口唇乾,目皮反,口中氣出冷,手足四垂,其臥如縛,掌中冷,皆不治。小兒中風熱,喘鳴肩息,脈緩則生,急則死。小兒痢疾,脈浮大而腹痛者必死。乳子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
白話文:
死亡徵兆
嬰兒囟門腫脹或凹陷,汗出卻不流動,像珍珠或油珠一樣,舌頭伸出口外,舌頭腫大並伴隨驚厥,腹瀉排出黑色的血便,頭髮僵硬像麻,皮膚沒有血色,這是心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若在壬癸日發作,則會死亡。重病時哭泣沒有眼淚,或者生病時不哭卻流淚,指甲青黑色,眼睛深陷,舌頭捲曲,陰囊收縮,出現抽搐、眼睛斜視、嘴唇顫動、手呈現抱頭的姿勢或腳背僵硬,如同《素問》所說:「其精華表現在指甲,其充養在筋絡。」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若在庚日發作,則會死亡。
人中飽滿、人中發黑、嘴唇萎縮外翻、嘴唇乾燥枯萎、嘴唇乾枯呈紫黑色、嘴唇不能覆蓋牙齒、血腫、尿血、舌頭萎縮或捲曲、鼻孔張大、牙關緊閉流出像油一樣的冷涎、嘴巴像袋子一樣收縮、面色土黃、四肢冰冷像濕石頭一樣、不吃奶、腹瀉排出紅黑色的糞便,這是脾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若在甲乙日發作,則會死亡。發熱時,吞嚥湯水或藥物,喉嚨發出聲響,這是胃氣衰弱無法滋養肺部,這種情況醫書上很少記載,但經過多次驗證確實如此,是無法治癒的死亡徵兆。
眼睛直視發青,呼吸急促無法恢復,進食時出現噎嗆咳嗽,痰涎堵塞口腔,喉嚨發出聲響,鼻塞不通,鼻子乾燥發黑,肺部脹大壓迫胃部,頭部出汗,四肢冰冷,這是肺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若在丙丁日發作,則會死亡。面色發黑、神志不清、眼睛發黑腫脹、眼神呆滯、耳輪發青黃焦枯、牙齒鬆動脫落、頭髮稀疏發黃乾燥、皮膚發黑乾燥、驚厥時咬牙、放屁、口周圍出現黑色,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表現,若在戊己日發作,則會死亡。
嬰兒死亡的十五種徵兆:眼睛出現紅色血絲直達瞳孔,囟門腫起或凹陷,鼻子乾燥發黑,肚子大而青筋暴露,眼睛直視不轉動,指甲黑色,突然發出烏鴉般的叫聲,虛弱無力伸出舌頭,咬牙切齒、嘴唇顫動、呼吸急促啼哭不出聲,蛔蟲排出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,應立即用藥搶救,但十之八九都無法救活。嬰兒生病虛弱,汗出如珠,附在身上不流動,就會死亡。嬰兒生病,頭髮都向上豎立,也必定死亡。
嬰兒生病囟門凹陷,嘴唇乾燥,眼皮外翻,口中呼出冷氣,手腳下垂,臥床像被束縛一樣,手掌冰冷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。嬰兒患風熱,呼吸喘鳴,肩膀聳動,脈搏緩慢尚有生機,脈搏急促則會死亡。嬰兒患痢疾,脈搏浮大且腹痛,必定死亡。餵奶的嬰兒發熱,脈搏細小且懸浮,手腳溫暖尚有生機,手腳冰冷則會死亡。
2. 襁褓
《千金》論云:小兒,用父故絮著衣,女用母故衣,勿使新綿,切不可過厚,恐令兒壯熱,生瘡發癇,皆自此始。巢氏云:兒始生,肌膚未成,不可暖衣,則令筋骨緩弱,宜時見風日,若都不見風日,則令肌膚脆軟,便易傷損。嬰兒若常藏在幃幕之內,重衣溫暖,譬如陰地草木,不見風日,軟脆不任風寒。
嬰兒皆當以故絮著衣,莫用新綿也。天氣和暖無風之時,令母將抱日中嬉戲,數見風日,則令血凝氣剛,肌肉硬密,堪耐風寒,不致疾病。嬰兒又當習薄衣之法,當從秋習之,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,則令兒中風寒。嬰兒冬月但當著夾衣及衲衣之類,極寒即漸加以舊綿,人家多愛子,乃以綿衣過厚,適所以為害也。已嬰兒又當消息無令汗出,汗出則致虛損,便受風寒,晝夜寤寐,皆當戒之。
初生兒出月,必須人襁褓,襁褓之道,必須得宜,如春夏之月,乃萬物生長之時,宜教令地臥,使之不逆生長之氣,如秋冬之月,乃萬物收藏之時,宜就溫暖之處,使之不逆收藏之氣,然後血凝氣和,則百病無自而入矣。丹溪曰:人生十六歲以前,血氣俱盛,如日方升,如月將圓,惟陰常不足,養之之道,不可不謹。
童子不衣裘帛,煎哲格言具在人耳,裳、下體之服,帛,溫暖甚於布者也,裘皮服,溫軟甚於帛者也,蓋下體主陰,得寒涼則陰易長,得溫暖則陰暗消,是以下體不與綿絹夾厚溫暖之服,恐妨陰氣,實為確論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嬰兒應該穿著父親舊的棉絮衣物,女嬰則穿母親的舊衣,不要用新棉,而且絕對不能穿太厚,以免嬰兒身體發熱,長瘡、發癲癇,這些問題都是從穿太厚開始的。巢元方說:嬰兒剛出生時,皮膚還很脆弱,不適合穿太暖的衣服,否則會導致筋骨軟弱無力,應該適時讓他們曬曬太陽、吹吹風。如果完全不接觸風和陽光,皮膚就會變得脆弱,容易受傷。嬰兒如果總是待在帳篷裡,穿著厚重的衣服保暖,就像陰暗處的草木一樣,見不到陽光,就會變得軟弱無力,經不起風寒。
嬰兒都應該穿著舊棉絮做的衣服,不要用新棉。天氣溫和無風的時候,母親應該抱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,多曬曬太陽、吹吹風,這樣可以讓嬰兒氣血凝結、肌肉結實,能夠抵禦風寒,不容易生病。嬰兒還應該從小習慣穿薄衣服,可以從秋天開始練習,不能在春夏突然減少衣服,這樣會使嬰兒受風寒。嬰兒冬天只要穿著夾層的衣服或納衣之類的,極冷時再逐漸添加舊棉絮就好。許多人疼愛孩子,給他們穿過厚的棉衣,反而會傷害他們。嬰兒還要注意不要讓他們出汗,出汗會導致身體虛弱,容易受風寒,所以無論白天還是晚上,醒著或睡著都要注意避免出汗。
初生嬰兒滿月後,必須用襁褓包裹,包裹的方法必須得當。像春天和夏天,是萬物生長的季節,應該讓嬰兒躺在地上,順應生長之氣;而秋天和冬天是萬物收藏的季節,應該讓嬰兒待在溫暖的地方,順應收藏之氣。這樣才能氣血和順,百病不侵。朱丹溪說:人生十六歲以前,血氣都很旺盛,像早晨的太陽正在升起,像滿月即將圓滿,只是陰氣常常不足,所以保養之道不能不謹慎。
孩子不應該穿裘皮或絲綢類的衣服,這是古人留下的格言。褲子等下半身的衣物,絲綢比布更保暖,裘皮則比絲綢更保暖。下半身主陰,受到寒涼則陰氣容易生長,受到溫暖則陰氣容易消散。所以下半身不應該穿著棉絮、絲綢等厚重保暖的衣物,以免妨礙陰氣生長,這才是正確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