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一·初生門 (4)
集之一·初生門 (4)
1. 聽聲
重實聲,重實雄聲體熱為,三焦氣壅在心脾,傷風咳嗽喉咽痛,結澀腸中糞出遲。
悲焦聲,聲悲焦有燥,恐怖欲生風,重濁聲沉靜,疳攻必耳聾。
啼哭聲,但哭無啼只是驚,多啼不哭痛分明,聲輕顫嗄風癇病,速緩聲頻吐瀉成。
㘂煎聲,㘂煎煩躁病難安,燥促聲音為感寒,語短氣微尿主澀,長遲聲細痢多般。
遲緩聲,語短聲遲緩,腸鳴泄瀉頻,嗄聲多不響,風熱肺家因。
白話文:
聲音沉重而有力,通常是體內有熱的表現,這是因為三焦之氣鬱積在心脾的緣故。會出現像是感冒、咳嗽、喉嚨痛,以及腸道阻塞、大便難解等症狀。
聲音悲傷焦慮,通常表示體內有燥熱,而且容易感到恐懼,進而引發風邪。聲音如果沉重混濁,則可能是疳症侵襲,甚至會導致耳聾。
哭鬧的時候,如果只有哭聲而沒有啼叫,通常是受到驚嚇;如果啼叫聲多於哭聲,則可能是疼痛所引起。聲音輕微顫抖嘶啞,可能是風癇病;聲音時快時慢而且頻繁,則可能是嘔吐或腹瀉。
聲音像油煎一樣的吵雜煩躁,表示病情難以安穩,聲音乾燥急促則可能是因為感受寒邪。說話短促、呼吸微弱、小便不暢,或是聲音細長遲緩,通常是痢疾的表現。
說話簡短、聲音遲緩,而且伴隨著腸鳴、腹瀉頻繁,或是聲音嘶啞不太能發出聲音,則可能是風熱侵襲肺部所導致。
2. 脈法
候兒脈,當以大指按三部,一息六七至為平和,八九至為發熱,五至為內寒。脈弦為風癇,沉緩為傷食,促急為虛驚,弦急為氣不和,沉細為冷,浮為風,大小不勻為惡候、為鬼祟,浮大數為風、為熱,伏結為物聚,單細為疳勞。凡腹痛,多喘嘔而脈洪者為有蟲,沉而遲、潮熱者胃寒也,溫之則愈。
訣曰:小兒脈緊風癇候,沉緩食傷多嘔吐,弦急因知氣不和,急促急驚神不守,冷則沉細風則浮,牢實大便應秘久,腹痛之候緊而弦,脈亂不治安可救,變蒸之時脈必亂,不治自然無過繆,單細疳勞洪有蟲,大小不勻為惡候,脈沉而遲有潮熱,此必胃寒來內冠,瀉利脈大不可醫,仔細酌量宜審究。(云岐子云:未及五歲、不可視聽者,未可別脈,五歲以上,方可以脈別浮沉遲數。
按:錢氏論,又不拘五歲上下也。)
脈應雜病:
諸數脈,為熱,屬腑。
諸遲脈,為冷,屬臟。
陽數脈,主吐逆,不吐必發熱。
陰微脈,主泄瀉,不瀉必盜汗。
沉數脈,寒熱,寒多熱少,亦主骨蒸熱。
緊數脈,寒熱,熱多寒少,又主骨熱,急則驚癇。
沉緊脈,心腹痛,短數同,亦主咳嗽。
沉細脈,乳食不化,亦主腹痛下痢。
沉伏脈,為積聚,亦主霍亂。
微緩脈,乳不化,泄瀉,沉緩亦同。
微澀脈,瘛瘲筋攣。
微急脈,寒熱唾血。
浮滑脈,宿食不消,亦主咳嗽。
浮緊脈,疳氣耳聾。
浮弦脈,頭疼身熱。
緊滑脈,吐血惡。
心脈急數,驚癇。不驚者疳淋。
肝脈急甚,顛癇風癇,痰涎流液。
肺脈浮實,鼻塞,並大小便不通。
關脈緊滑,主蛔蟲,尺脈沉,亦主蛔。
尺脈微細,溏泄冷痢,乳食不化。
尺脈微澀,便血,無血者必盜汗。
脈過寸口入魚際,主遺尿。
審脈逆順:
驚搐脈,浮數順,沉細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夜啼脈,微小順,洪大逆,身冷逆。
心腹痛,沉細順,浮大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傷寒脈,洪弦順,沉細逆,浮大順,微伏逆。
汗後脈,沉細順,洪緊逆,困睡順,狂躁逆。
溫病脈,洪大順,沉細逆,身熱順,腹痛逆。
咳嗽脈,滑浮順,沉細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霍亂脈,浮洪順,遲微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吐哯脈,浮大順,沉細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泄瀉脈,緩小順,浮大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諸痢脈,沉細順,浮大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諸渴脈,洪數順,微細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諸腫脈,浮大順,沉細逆,臟實順,腸泄逆。
腹脹脈,浮大順,虛小逆,臟實順,泄瀉逆。
痰喘脈,滑大順,沉細逆,身溫順,肢冷逆。
寒熱脈,緊數順,沉細逆,倦怠順,強直逆。
疳勞脈,緊數順,沉細逆,臟實順,脾泄逆。
蟲痛脈,緊滑順,浮大逆,身溫順,唇青逆。
諸失血,沉細順,浮數逆,身溫順,發熱逆。
中惡腹脹,緊細順,浮大逆,身熱順,身冷逆。
黃疸脈,浮大順,沉細逆,腹寬順,泄瀉逆。
火癉脈,浮洪順,沉細逆,身熱順,身冷逆。
錢仲陽云:小兒之脈,氣不和則弦急,傷食則沉緩,虛驚則促急,風則浮,冷則沉細,脈亂者不治。《水鏡訣》云:陰陽運合,男女成形,已分九竅四肢,乃生五臟六腑,部分既別,逆順難明,若憑寸口之浮沉,必乃橫亡於孩子,須明虎口,辨別三關,消詳用藥,始無差誤。
未至三歲,看虎口食指第一節名風關,脈初見易治,第二節名氣關,脈見病深難治,第三節名命關,脈見死不治。三關青是四足驚,赤是水驚,黑是人驚,紫色瀉利,黃色雷驚。三關通度,是極驚之症,必死。或青或紅、有紋如線一直者,是乳食傷脾,必發驚熱。左右一樣者,是驚與積齊發。
有三條、或散,是肺生風痰,或似齁䶎聲。有赤,是傷寒及嗽。如紅火,是瀉。紅黑相兼,主下痢,青多白痢,紅多赤痢,紫色相兼、加渴。虎口脈紋亂,主胃氣不和。青是驚與積。青黑髮慢驚。脈入掌,乃內釣。指紋曲里、風盛,彎外、食積。此論三歲以上之法。若三歲以下,更用一指按高骨,乃分三關,定其息數,呼吸八至為平脈,九至不安,十至危困。浮主風。
沉遲主虛冷。實主有熱。緊主癲癇。洪主熱盛。沉緩主虛瀉。微遲有積有蟲。遲澀主胃脘不和。沉主乳食難化。沉細主乳食停滯。緊弦主腹中熱痛。牢實主大便秘。沉而數者,骨中有熱。弦長是肝膈有風。緊數乃驚風為患,四肢掣顫。浮洪乃胃口有熱。沉緊主腹痛有寒。虛濡者有氣,又主慢驚。
芤主大便利血。四歲以下用一指袞轉尋三部,以關為準,七八歲移指少許,九歲次第依三關部位尋取,十一十二歲亦同,十四十五歲依大方脈部位診視。凡看脈,先定浮沉遲數,陰陽冷熱,沉遲為陰,浮數為陽。更兼看部位,青主驚風,白主虛瀉,赤主痰熱,黑色病甚,黃主脾疳。
以此相參,察病治療,庶無誤矣。《全幼心鑑》云:小兒半歲之際有病,當於額前、眉端、髮際之間,以名中食三指曲按之,兒頭在左舉右手,在右舉左手,食指為上,中指為中,名指為下,三指俱熱主感風邪,鼻塞氣粗,發熱咳嗽。若三指俱冷,主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發熱吐瀉。
若食中二指熱,主上熱下冷。名中二指熱,主夾驚之疾。食指熱,主胸滿食滯。又當參辨脈形主之。流珠形,主飲食所傷,內熱欲吐,或腸鳴自利,煩躁啼哭,用助胃膏消飲食,分陰陽,若食消而病仍作,用香砂助胃膏以補脾胃。環珠形,主脾虛停食,胸膈脹滿,煩渴發熱,用五味異功散加山楂、枳實健脾消食,後用六君子湯調養中氣。
長珠形,主脾傷飲食積滯,肚腹作痛,寒熱不食,先用大安丸消其積滯,次以異功散健其脾氣。來蛇形,主脾胃濕熱,中脘不利,乾嘔不食,此疳邪內作,先用四味肥兒丸治疳,後用四君子湯補脾。去蛇形,主脾虛食積,吐瀉煩渴,氣短喘急,不食困睡,先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健脾消積,次以七味白朮散調補胃氣。
弓反里形,主感冒寒邪,哽氣出氣,驚悸倦怠,四肢稍冷,小便赤色,咳嗽吐涎,先用惺惺散助胃氣,祛外邪,後以五味異功散加茯苓、當歸養心血、助胃氣,若外邪既解,而驚悸指冷,脾氣受傷也,宜用七味白朮散補之,若悶亂氣粗,喘促哽氣者難治,脾虛甚故也。弓反外形,主痰熱心神恍惚,夾驚夾食,風癇痰盛,先以天麻防風丸祛外邪,又用五味異功散調中氣。
槍形,主風熱生痰發搐,先用抱龍丸,如未應,用牛黃清心丸,若傳於脾肺,或過用風痰之藥而見一切諸症者,專調補脾胃。魚骨形,主驚痰發熱,先用抱龍丸治之,如未應,屬肝火實熱,少用抑青丸以清肝,隨用六味丸以補肝,或發熱少食,或痰盛發搐,乃肝木克脾土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補脾土以制肝木。
水字形,主驚風食積,胸膈煩躁,頓悶少食,或夜啼痰盛,口噤搐搦,此脾胃虛弱,飲食積滯而木剋土也,先用大安丸消導飲食,次以六君、釣藤鉤、補中清肝,若已服消食化痰等劑而病不愈者,用四君、升麻、柴胡、釣藤鉤升補脾氣、平制肝木。針形,主心肝熱極生風,驚悸頓悶,困倦不食,痰盛搐搦,先用抱龍丸祛風化痰,次用六君子加釣藤鉤平肝實脾。
透關射指形,主驚風痰熱,聚於胸膈,乃脾肺虧損,痰邪乘聚,先用牛黃清心丸清脾肺、化痰涎,次用六君子湯加桔梗、山藥補脾土、益肺金。透關射甲形,主驚風肝木剋制脾土之敗症,急用六君、木香、釣藤鉤、官桂溫補脾土,未應,即加附子以回陽氣,多得生者。嘗聞古人云:小兒為芽兒,如草之芽,水之漚,蓋因臟腑脆嫩,口不能言,最難投劑,當首察面色而知其所屬,次驗虎口以辨其所因,實為治法之簡要也。
流珠只一點紅色。環珠差大。長珠圓長。以上非謂圈子,總皆紅脈貫氣之如此。來蛇即是長珠,散一頭大,一頭尖。去蛇亦如此,分上下朝,故曰來去。角弓反張,向里為順,向外為逆。槍形,直上。魚骨,分開。水字,即三脈並行。針形,即過關一二粒米許。射甲,命脈向外。
透指,命脈曲里。雖然,余常治之亦有不專執其形脈而投劑者,蓋但有是症,即服是藥,而亦多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