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二·肝臟部 (30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二·肝臟部 (30)

1. 慢脾風

黑附湯(即前黑附子湯無人參)

金液丹

舶上硫黃(十兩,研細,用瓷合盛,令八分,水和赤石脂封縫,鹽泥固濟,曬乾,地上埋一小甑子,盛水滿,安合子在上,又以鹽泥固濟,以炭火煆三日三夜,候冷取出,為末),

上以柳木槌、乳缽,研極細,每服二錢,生薑湯下。

生附四君子湯

上以四君子湯加生附子四分之一,厥逆者對加,每服一錢,姜三片,煎一匙,送下。

異功散

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,橘紅,木香(各等分)

上銼散。每服三字,薑棗煎。一方,無木香。

天麻飲六柱散(二方並見前。)

大醒脾散,治慢脾風,內虛昏悶不省。

人參,茯苓,木香(炮),全蠍(焙),南星(炮),白朮,陳皮,石蓮肉,甘草(炙),丁香,砂仁,白附子(炮。各等分),陳米(一撮,炒)

上銼碎。每服二錢,用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至五分,不拘時服,量兒大小加減與服。

實脾散,治脾胃虛冷,吐瀉不止,乳食不進,慢脾等證。

人參,白茯苓,白朮,砂仁,麥芽,神麯,陳皮,石蓮肉,乾山藥,良薑(炮),青皮,冬瓜仁(各五錢),丁香,木香,薏苡仁(炒),扁豆(姜炒),香附子(炒),甘草(炙),陳米(炒。各二錢),肉豆蔻(二枚,煨)

上為細末。每服半錢或一錢,用米湯,不拘時調服。

固真湯(方見前)

上,皆慢脾風之主藥也。

白話文:

慢脾風

黑附湯(就是之前的黑附子湯,但沒有人參)

金液丹

將舶上硫黃(十兩,研磨成細粉,用瓷罐裝,裝八分滿,用水和赤石脂把縫隙封住,再用鹽泥加固,曬乾,在地上挖一個小甑子,裝滿水,把瓷罐放在上面,再用鹽泥加固,用炭火燒煉三天三夜,等冷卻後取出,研磨成粉末),

用柳木槌和乳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湯送服。

生附四君子湯

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四分之一的生附子,如果出現厥逆症狀,就加倍附子用量,每次服用一錢,加三片生薑,煎好後服用一匙,送服。

異功散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橘紅、木香(各等份)

以上藥材切碎混合。每次服用三字(約一錢),用生薑和紅棗煎的水送服。另一種配方,不加木香。

天麻飲六柱散(這兩個配方都在前面提過。)

大醒脾散,治療慢脾風,症狀為內裡虛弱、昏迷不醒。

人參、茯苓、木香(炮製過)、全蠍(焙過)、南星(炮製過)、白朮、陳皮、石蓮肉、甘草(炙過)、丁香、砂仁、白附子(炮製過,各等份)、炒過的陳米(一小撮)

以上藥材切碎混合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碗,加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煎到剩下一半,不拘時間服用,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。

實脾散,治療脾胃虛寒、嘔吐腹瀉不止、不吃奶或食物、慢脾風等症狀。

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砂仁、麥芽、神麴、陳皮、石蓮肉、乾山藥、良薑(炮製過)、青皮、冬瓜仁(各五錢)、丁香、木香、薏苡仁(炒過)、扁豆(用薑炒過)、香附子(炒過)、甘草(炙過)、炒過的陳米(各二錢)、肉豆蔻(兩枚,煨過)

以上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米湯,不拘時間調服。

固真湯(配方在前面提過)

以上這些都是治療慢脾風的主要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