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二·肝臟部 (39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二·肝臟部 (39)

1.

〔曾〕按《內經》大奇論曰: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證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。肺脈沉搏為肺疝。蓋疝者,寒氣結聚之所為,故令臍腹絞痛者是也。又,巢元方曰:諸疝者,陰氣積於內,復為寒氣所傷,榮衛不調,二氣虛弱,風冷入腹而成。

白話文:

曾氏注:《內經》中《大奇論》篇說:腎脈脈象大且急且沉,肝脈脈象大且急且沉,都是腹股疝的症狀。心脈搏動滑利而急,是心疝。肺脈搏動沉伏而急,是肺疝。疝病是寒氣聚集而造成的,所以引起臍下腹疼痛。又,巢元方說:各種疝氣,都是由於陰氣積聚在體內,又受到寒氣的侵襲,營衛不調和,氣血虛弱,風寒侵入腹部而成的。

故《脈經》云:急者,緊也,緊則為寒,為實,為痛,血為寒泣(音澀)則為瘕,氣為寒聚則為疝,皆因本臟氣虛,外感於寒濕,內傷於生冷,遂使臍腹絞刺激搏而痛,無有定處,倉卒之際不堪忍者,謂之疝也。並宜先用五苓散沸湯調服和解,輕則但以白芍藥湯、烏梅散、釣藤膏為治,重者金茱丸、散氣丸,未有不愈也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中記載:急脈,就是緊脈,緊脈是寒證,也是實證,也是痛證。血遇寒則凝結成塊,形成硬塊;氣遇寒則聚集凝聚,形成疝氣。這些都是由於本臟氣虛,外感寒濕,內傷生冷,導致臍腹絞痛,疼痛劇烈,沒有固定的部位,倉促間難以忍受,這就是疝氣。治療時,應先用五苓散的熱湯劑調服,以和解表裡、祛除寒濕,輕症時僅用白芍藥湯、烏梅散、釣藤膏治療即可,重症時可服用金茱丸、散氣丸,沒有治不好的。

〔仁齋〕㿗疝者,陰核氣結腫大而釣痛也,多因小兒啼怒不止,動陰氣,故陰氣下系,結聚不散而得之,或胎婦啼泣過傷,令兒生下,小腸氣閉,亦變此證,惟是陰氣不得流行,加以風冷入焉,白水聚焉,故水氣上乘於肺,先喘急而後疝痛,其狀有如李者,亦有稀軟者,亦有並腎腫大者,亦有大硬者,臍下痛楚,皆不能忍,用藥行心氣逐腎邪、利其大小二便,更無補法。

白話文:

〔仁齋〕所謂的疝氣,是指陰核氣結腫大而疼痛的疾病。多因小兒啼哭不止,動了陰氣,所以陰氣下行,結聚不散而得之,或因胎婦哭泣過傷,導致嬰兒出生後,小腸氣閉,也會變成這種疾病。疝氣是陰氣不得流行,加上風寒侵入,白水聚集,所以水氣上升到肺部,先喘急,後疝痛。其狀有的像李子,有的稀軟,有的並腎腫大,有的堅硬,臍下疼痛,皆不能忍。用藥行心氣,逐腎邪,利大小二便,沒有補法。

〔薛〕小兒陰腫疝氣者,多屬肝腎氣虛,及坐臥寒濕之地,或風邪所傷,血氣相搏,或啼叫氣逆,水道不行,或稟父肝經虛熱,或妊娠肝氣鬱結,或乳母怒動肝火而致者。若兒肝經熱,用梔子清肝散。兒啼躁怒,用勻氣散。乳母恚怒,用柴胡清肝散。肝火氣逆,用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〔薛承禹〕兒童出現陰囊腫大、疝氣等症狀,多半是肝腎氣虛導致的,另外,久坐濕地或被寒氣濕氣侵襲,或是被風邪侵襲,以致血氣相搏;或者兒童常哭鬧、氣往上逆,導致水液代謝受阻;或者先天的肝經虛火症狀;或者母親在孕期肝氣鬱結;或者乳母生氣導致肝火上炎,都會引發陰囊腫大、疝氣。

如果是兒童肝經熱盛引起的,可以服用梔子清肝散來清肝熱;如果是兒童哭鬧不止,情緒暴躁,可以服用勻氣散來調和氣血;如果是乳母生氣導致的,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散來清肝熱、解鬱;如果是肝火上逆導致的,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來疏肝理氣、清肝熱。

小腹作痛,小便澀滯,用龍膽瀉肝湯。久坐冷地,小便不利,用四苓散加柴胡、山梔、車前子。不時寒熱者,加味小柴胡湯。經云:肝氣熱則莖痿,宗筋弛縱,腎莖腫脹,或出白液癢痛,或裡急筋縮,挺縱不收,或精隨便下者,此名筋疝,俱屬肝火,不繫於腎,宜詳治之。

白話文:

小腹疼痛,小便解澀不通,用龍膽瀉肝湯。長時間坐在地上,小便不利,用四苓散加柴胡、山梔、車前子。時常寒熱交替的,加味小柴胡湯。經雲:肝氣過熱,就會莖部痿弱、筋脈鬆弛、腎莖腫脹,可能會分泌出白色液體並伴隨癢痛,或裡急後重、筋縮、挺起不能收縮,或者精液隨著小便一起排出,這叫做筋疝,都屬於肝火旺盛,與腎沒有關係,宜詳細診治。

茱萸內消丸,治小兒陰㿗,偏大上攻,臍腹㽲痛,膚囊腫脹,或生瘡瘍,時出黃水。

白話文:

「茱萸內消丸」,用於治療小兒陰虛,導致偏頭痛、臍腹絞痛、皮膚腫脹,甚至產生瘡瘍,並時常流出黃水的症狀。

川楝子(炒,一兩半),大腹皮,五味子,海藻(洗),玄胡索(各一兩二錢半),桔梗,青皮,山茱萸(去核,各一兩),木香(七錢半),蘹香(炒),桂心,川烏頭(炮,去皮臍),吳茱萸,桃仁(麩炒,另研),食茱萸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川楝子(炒,一兩半)、大腹皮、五味子、海藻(清洗乾淨)、玄胡索(各一兩二錢半)、桔梗、青皮、山茱萸(去核,各一兩)、木香(七錢半)、蘹香(炒)、桂心、川烏頭(炮製後去除皮和臍)、吳茱萸、桃仁(麩炒後另研)、食茱萸(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,溫酒送下。

當歸散,治小兒㿗疝。

白話文:

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調成丸劑,大小如同麻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,用溫酒送服。

當歸散,用於治療小兒疝氣。

牽牛(微炒,取仁),辣桂(各半兩),當歸,大黃(各二錢半),全蠍(一錢半),桃仁(湯泡,去皮尖,二錢半)

白話文:

牽牛(微微地炒熟,把種子取出),肉桂(各半兩),當歸,大黃(各二錢半),全蠍(一錢半),桃仁(用熱水泡過,去皮及尖頭,二錢半)

上銼碎。每服三錢,水一鍾,入蜜半匙,煎至五分,食前服。以利為度。

川楝丸,治小兒㿗疝,小腹痛引腰脊,攣曲身不能直。

白話文:

上藥材磨碎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加入半匙蜂蜜,煎煮至剩五分之三,飯前服用。以通利為準。

川楝丸,用於治療小兒疝氣,小腹疼痛連及腰背,身體蜷縮無法伸直。

木香,檳榔,三稜,蓬莪朮(炮)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),川楝肉,芫花(米醋浸,炒。各半兩),辣桂,牽牛(生,取仁。各三錢),巴豆(不去油,一錢)

白話文:

木香、檳榔、三稜、蓬莪朮(炮製過)、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川楝肉、芫花(用米醋浸泡,炒製,各半兩)、辣桂、牽牛(生,取仁,各三錢)、巴豆(不除去油,一錢)

上為細末,飛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丸,空心,用生薑湯送下。

五苓散(方見驚搐)

白話文:

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飛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同麻子。每次服用三丸,空腹時,用生薑湯送服。

五苓散(配方詳見驚搐篇)

〔曾〕,白芍藥湯,治冷疝腹痛,及誤汗誤下,即壞證傷寒是也,並宜先服,次投對證之劑。

白話文:

曾氏的「白芍藥湯」,可以治療冷疝腹痛以及誤汗誤下所造成的壞證傷寒,需要先服下這劑藥,之後再投下針對證狀的藥方。

白芍藥(一兩半),澤瀉(去粗皮,七錢半),甘草(二錢,炙),薄桂(去粗皮,一錢半)

白話文:

  • 白芍藥:15克

  • 澤瀉:7.5克(去除粗皮)

  • 甘草:2克(炙甘草)

  • 薄桂:1.5克(去除粗皮)

上件,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空心,溫服。誤汗、誤下,加人參、南木香各二錢,臍下痛,入生薑及鹽同煎,或加釣藤亦好。

烏梅散,治腹疼,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,疝氣等疾。

白話文:

上列藥方,使用㕮咀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上一杯水,煎煮到剩下七分滿,趁空腹時溫熱服用。如果誤服了發汗的藥物或誤服瀉藥,則可以加入人參和南木香各二錢。如果臍下疼痛,可以加入生薑和鹽一起煎煮,或者加入釣藤也可以。

烏梅(去核),玄胡索,粉草(半生半炙。各五錢),乳香,沒藥,釣藤(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  • 烏梅(去除果核):烏梅具有酸澀收斂之性,可斂肺滋陰、生津止渴。

  • 玄胡索:玄胡索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
  • 粉草(一半生曬一半炒炙):粉草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之效。

  • 乳香:乳香具有活血止痛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
  • 沒藥:沒藥具有活血化瘀、止痛消腫之效。

  • 釣藤:釣藤具有祛風濕、活血通絡之效。

上件,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空心、溫服。

金鈴散,治疝氣腹痛,投諸藥後,愈而復作,宜服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切碎。每次使用兩錢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七分滿,空腹時溫熱服用。

金鈴散,用於治療疝氣引起的腹痛,在服用其他藥物後症狀反覆出現的情況下,適合服用。

金鈴子肉(六錢),三稜(炮,銼),莪朮(醋煮,銼)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。各二錢半),赤茯苓(去皮),蘹香(各半兩),南木香(二錢),甘草(炙,四錢),檳榔,枳殼(去瓤,麩炒黃),釣藤(和鉤。各三錢)

白話文:

金鈴子肉(六錢),三稜(炮製過且磨碎的),莪朮(在醋中煮過且磨碎的),青皮(去除白色的),陳皮(去除白色的,各二錢半),赤茯苓(去除表皮),蘹香(各半兩),南木香(二錢),甘草(經炙過且為四錢),檳榔,枳殼(去除果瓤,放入麩子中炒黃),釣藤(和鉤子。各三錢)

上,除檳榔、木香、不過火,余銼焙,仍同檳榔、木香為末。每服半錢至一錢,仍用炒蘹香煎無灰酒,空心,調服。不飲酒者,煎炒蘹香湯調下。

釣藤膏(方見夜啼)

金茱丸,治冷疝氣痛及膚囊浮腫。

金鈴子肉(一兩),家園茱萸(半兩)

白話文:

除了檳榔、木香不要經過火,其他的藥材切碎後烘焙,然後和檳榔、木香一起研成細末。每次服藥半錢到一錢,用炒過的益智仁煎無灰酒,空腹時服用。不喝酒的人,可以用炒過的益智仁湯送服。

上研末,酒煮麵糊丸,麻仁大。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空心,溫鹽湯下。溫酒亦可。兒小者丸粟粒大,丸數、下法、同前。

散氣丸,理諸疝氣小便利或不通,臍下作痛、不可忍者。

白話文:

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和麵糊調和煮成丸子,大小如麻仁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空腹時用溫鹽湯送服。也可以用溫酒送服。對於小孩,則將丸子做成粟米大小,丸子的數量、服用方法與大人相同。

海藻(湯浸洗七次,焙乾),澤瀉(去粗皮),蘹香(炒),車前子(焙),蘿蔔子(瓦上、慢火干焙),川楝肉(用斑蝥九枚去翅足,同炒、少時,去斑蝥),大腹皮(淨洗,焙乾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海藻(浸泡在水中七次,然後烘乾),澤瀉(去掉粗皮),蘹香(炒熟),車前子(烘乾),蘿蔔子(在瓦片上用文火慢慢烘乾),川楝肉(用九隻斑蝥去掉翅膀和腳,一起炒熟,過一會兒,去掉斑蝥),大腹皮(清洗乾淨,烘乾。每種一兩)

上,銼焙為末,酒煮麵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南木香煎酒,空心下,或防風、牡丹皮、煎酒下,不能飲者,於木香湯、防風、丹皮湯中,各少入酒,並空心投,亦可。再,用鹽炒蘹香煎湯尤妙。

〔湯〕,治小腸疝氣家傳妙方

白話文:

上等白芷,搗碎後烘烤研磨成末,用米酒煮麵糊為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三十丸至五十丸,用南木香煎煮的酒送服,空腹服用。或防風、牡丹皮煎煮的酒送服。不能喝酒的人,可以在木香湯、防風、丹皮湯中少量加入酒,空腹服用也可以。另外,用鹽炒蘹香煎煮的湯送服效果更好。

芫花(醋浸,炒),木香,檳榔,三稜(各半兩),茯苓,青皮,全蠍,桂枝,附子,硇砂(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芫花(用醋浸泡後,再炒熟),木香,檳榔,三稜(各半兩),茯苓,青皮,全蠍,桂枝,附子,硇砂(各二錢半)。

上為末,將硇砂浸,澄去土,頓在湯瓶上,候成膏子,和糖醋打麵糊為丸,如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、溫酒下。未效,再服。

勻氣散,主調補通利後及冷疝腹痛,氣滯不和。

白話文:

將上面剩下的藥粉,和硃砂浸泡一天,之後把雜質沉澱去除,然後把藥汁倒進湯瓶裡,加熱到藥汁變成膏狀,再加入糖醋和麵糊,搓成如黃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吃三十粒,空腹時,用溫酒送服。如果沒有效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

桔梗(二兩,銼,炒),陳皮(去白,一兩),縮砂仁,蘹香(各半兩),白薑(二錢半,炮),粉草(四錢炙)

白話文:

桔梗(二兩,切碎,烘烤),陳皮(去白色外皮,一兩),縮砂仁,蘹香(各半兩),白生薑(二錢半,烘烤),粉草(四錢,烘烤)

上,銼焙為末。每服半錢或一錢,空心,沸湯調服。冷疝腹痛,燒鹽湯調下。

木香飲,治小兒小腸氣痛。

白話文:

取藥材,磨碎烘焙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空腹時用開水調勻服用。如果是冷疝引起的腹部疼痛,可用熱鹽水調服。

木香飲,用於治療小兒小腸氣痛。

川楝肉(十個,用巴豆七粒,同炒令黃色,去巴豆不用,入蘹香半兩),玄胡索(半兩),南木香(二錢),使君子(五枚,去殼)

上,為極細末。用米飲,食前調服。

白話文:

川楝肉(十個,與巴豆七粒一起炒至黃色,去除巴豆不用,加入半兩蘹香),玄胡索(半兩),南木香(二錢),使君子(五枚,去除外殼)

梔子清肝散柴胡清肝散(二方並見發熱)

白話文:

梔子清肝散

方劑組成:梔子仁、菊花、桑葉、薄荷、淡竹葉、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地黃、白芍、生甘草。

功用主治:清肝熱、瀉肺火、止煩躁、除煩熱。

適應症:用於火熱內盛證,症見高熱煩躁、口乾咽痛、咳嗽痰稠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祕結。

柴胡清肝散

方劑組成:柴胡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薄荷、桂枝。

功用主治:清肝利膽、散熱退黃、止癢。

適應症:用於肝膽溼熱證,症見發熱、黃疸、皮膚瘙癢、口苦、脅肋疼痛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祕結。

龍膽瀉肝湯,治肝經濕熱不利,下部生瘡,兩拗腫痛,或腹中作痛,小便澀滯等證。

白話文:

龍膽瀉肝湯,用於治療肝經濕熱不調,下腹部生瘡,兩腿彎曲處腫痛,或腹中疼痛,小便澀滯等症狀。

龍膽草(酒拌,炒黃),澤瀉,車前子(炒),木通,生地黃(酒拌),當歸(酒拌),山梔,黃芩(炒),甘草(各三分)

上,水煎,食前服。

四苓散即五苓去桂

小柴胡湯(方見發熱)

白話文:

  • 龍膽草(用酒泡過,炒至金黃色)

  • 澤瀉

  • 車前子(炒過)

  • 木通

  • 生地黃(用酒泡過)

  • 當歸(用酒泡過)

  • 山梔

  • 黃芩(炒過)

  • 甘草(各取三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