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
1.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
2. 脾
〔錢〕脾主困。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。虛則吐瀉生風。脾病困睡泄瀉,不思飲食。脾胃虛寒則面㿠白,目無精光,口鼻氣冷,肌體瘦弱。吐水腹痛不思乳食,用益黃散。下利用調中丸。傷風手足冷者,脾臟怯也,先用益黃散補脾,後用大青膏發散。脾病見四季,皆放餘四臟治之,順者易治,逆者難治。
脾怯當面赤目黃。五臟相反,隨證治之。〔潔〕脾主濕,自病則泄瀉多睡,體重昏倦。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實則泄瀉赤黃,睡不露睛,瀉黃散主之。虛則泄瀉色白,睡露睛,白朮散主之。肝乘脾,賊邪,風瀉而嘔,茯苓半夏湯主之。心乘脾,虛邪,壯熱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。
肺乘脾,實邪,能食,不大便而嘔吐,嗽,煎檳榔、大黃湯下葶藶丸。腎乘脾,微邪,惡寒泄瀉,理中丸之類主之。〔劉〕凡脾之得病,必察肝心兩臟之虛實,根其源之所起,然後救療,蓋肝是脾之鬼,心是脾之母,肝氣盛則鬼勝,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,盛者抑之則退,虧者益之不乏,所以有抑脾氣、益心氣兩藥。診其脈,肝心兩臟俱和,則是脾自生疾,察其虛實而治之。
〔薛〕前證實者,病氣實而形氣虛也,若面色㿠白,吐瀉腹痛,口鼻氣冷,屬寒水侮土,宜用益黃散。若面青唇黯,吐瀉,手足並冷,此脾土虛寒,用乾薑理中湯。若面色痿黃,手足不冷,此脾土虛弱,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傷風手足並冷,吐痰咳嗽,吐瀉腹脹,此脾肺氣虛,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,加防風、升麻散外邪。若發於寅卯之時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補脾土,平肝木。
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,面赤者火生土為順,面青者木剋土為逆,當平其所勝,以補元氣為善。〔海〕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白朮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甘草。以甘補之,人參。以苦瀉之,黃連。脾虛,以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益黃散補之。虛則補其母,心乃脾之母,以炒鹽補心。
益黃散,〔錢氏〕,又名,補脾散,治脾胃虛寒。
陳橘皮(一兩),青橘皮,訶子肉,甘草(各半兩,銼、炒),丁香(二錢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食前溫服。
東垣云:閻孝忠編集錢氏方,以益黃散補土,又言風旺必克脾土,當先實其脾,昧者不審脾中寒熱,一例用補脾藥,又不審藥中有丁香、青皮,辛熱大瀉肺金,脾虛之證,豈可反瀉其子,為寒水反來侮土,中寒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口鼻中氣冷,益黃散神治之藥也。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、損其脾胃,或因暑天傷熱積熱、損其脾胃,而成吐瀉,口鼻中氣熱,而成慢驚者,不可服之。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,名人參安胃散。
薛氏云:脾土虛寒,寒水侮之,如東垣所云諸證,宜用此方。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如不應或手足俱冷,屬虛寒也,更加木香、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必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證,母服加味歸脾湯。
人參安胃散,治脾胃虛熱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(去白各一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半錢),白芍藥(七分),白茯苓(四分),黃連(少許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三錢,水煎五沸,去滓溫服。
四君子湯,六君子湯(二方見吐瀉)
〔海〕脾實,以枳實瀉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瀉黃散瀉之,實則瀉其子,肺乃脾之子,以桑白皮瀉肺。
瀉黃散,〔錢氏〕,又名,瀉脾散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子仁(一兩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三兩),防風(四兩,去蘆、切,焙)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至二錢,水一盞,煎至五分,溫服清汁,無時。
〔薛〕前證,若作渴飲冷,臥不露睛,手足熱甚,或遍身發黃,屬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若作渴飲湯,臥而露睛,手足並冷,屬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若面青搐搦,乳食少思,肝乘脾也,用秘旨補脾湯。若面赤驚悸,身熱昏睡,心乘脾也,用秘旨安神丸。若面白喘嗽,肢體倦怠,肺乘脾也,用補中益氣湯。
若唇黑泄瀉,手足指冷,腎乘脾也,用益黃散。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作渴,宜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膏粱厚味,七情鬱火所致,當審其因而治其母。
白話文:
【脾】
錢氏認為脾臟主管疲憊感。若脾臟實,會有睏倦欲睡、身體發熱及頻頻喝水的現象。若脾臟虛,則會出現嘔吐、腹瀉及易受風邪的狀況。脾臟疾病常伴隨著昏沉欲睡、腹瀉、食慾不佳等症狀。脾胃虛寒的人臉色蒼白,眼神無光,口鼻氣息冰冷,肌肉身體瘦弱。若孩子出現吐水、腹痛、不想吃奶等症狀,可用益黃散治療。若是腹瀉,可用調中丸。若受風導致手腳冰冷,代表脾臟功能弱,應先使用益黃散補脾,再使用大青膏散風。
脾臟在四季中易出問題,應根據其他四臟的情況來進行治療,順應者易治,逆反者難治。脾臟功能弱時,臉色可能泛紅且眼白泛黃。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,需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脾臟主管濕氣,自身生病時,常有腹瀉和多眠,全身沉重及精神疲憊的表現。脾臟怕濕,需快速食用苦味食物來祛除濕氣。若脾臟實,腹瀉且大便呈現赤黃色,睡覺時眼睛不閉合,可用瀉黃散。若脾臟虛,腹瀉且大便色白,睡覺時眼睛露出眼白,可用白朮散。肝臟對脾臟的侵犯,會造成風瀉和嘔吐,可用茯苓半夏湯治療。心臟對脾臟的影響,會造成體重增加、高燒及腹瀉,可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。肺臟對脾臟的影響,會造成胃口好但大便困難,並伴隨嘔吐和咳嗽,可用檳榔、大黃湯搭配葶藶丸治療。腎臟對脾臟的影響,會造成畏寒和腹瀉,可用理中丸類的藥物治療。
劉氏認為,處理脾臟疾病時,必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虛實,找出病因,纔能有效治療。肝臟是脾臟的「鬼」,心臟是脾臟的「母」,肝氣旺盛則脾氣被壓制,心氣不足則脾臟活力不足。對於強烈的影響,應抑制其發展;對於虛弱的影響,應加強其力量,因此有「抑脾氣」、「益心氣」兩種藥物。診斷脈象時,若肝臟和心臟都正常,則可能是脾臟自行產生疾病,應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。
薛氏認為,若脾臟實,代表病情實但形態虛,如臉色蒼白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口鼻氣息冰冷,代表寒水侵害脾土,可用益黃散治療。若臉色蒼白、嘴脣暗淡、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,代表脾土虛寒,可用乾薑理中湯。若臉色萎黃、手腳不冷,代表脾土虛弱,可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受風導致手腳冰冷、嘔吐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腹部脹滿,代表脾肺氣虛,可用五味異功散調理脾氣,再加防風、升麻散外邪。若在寅卯時間發病,可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升麻補脾土,平衡肝木。
然而,臉色黃是脾臟的基本顏色,臉色紅代表火生土,為順應,臉色青代表木剋土,為逆反,應平息其勝勢,以補充元氣為好。脾臟怕濕,需快速食用苦味食物來祛除濕氣,如白朮。脾臟想要緩和,需快速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,如甘草。以甘味補脾,如人參。以苦味清脾,如黃連。脾臟虛弱,可用甘草、大棗等補脾,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益黃散補脾。脾臟虛弱,應補其母,心臟是脾臟的母,可用炒鹽補心。
益黃散,又稱補脾散,治療脾胃虛寒。配方包括陳橘皮、青橘皮、訶子肉、甘草、丁香,製成細末後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盞煮至六分,飯前溫服。
東垣認為,閻孝忠編輯的錢氏方中,以益黃散補脾,又說風氣旺盛時會剋制脾土,應先實脾。有些人不懂脾臟中的寒熱,一律使用補脾藥物,又不考慮藥物中的丁香、青皮,這些辛熱藥物會大量消耗肺金,脾臟虛弱的情況下,怎麼可以反向消耗其子,導致寒水反來侵害脾土,引起中寒、嘔吐、腹痛、瀉痢青白、口鼻氣息冰冷,益黃散是神效的治療藥物。若因服用過量熱性藥物如巴豆,損傷脾胃,或因夏天受熱、累積熱氣,損傷脾胃,引起嘔吐、腹瀉,口鼻氣息熱,引起慢性驚嚇,不能服用益黃散。現在建立一個治療胃中風熱的方子,名為「人參安胃散」。
人參安胃散,治療脾胃虛熱。配方包括黃耆、人參、陳皮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黃連,製成粗末後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水煮五沸,去掉渣滓後溫服。
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,見吐瀉。
脾臟實,可用枳實清脾,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瀉黃散清脾,清脾時應清其子,肺臟是脾臟的子,可用桑白皮清肺。
瀉黃散,又稱瀉脾散。配方包括藿香葉、山梔子仁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,製成細末後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用水一盞煮至五分,溫服清汁,無定時。
薛氏認為,若口渴、飲冷、臥牀時眼睛不閉合、手腳非常熱,或全身發黃,代表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若口渴、飲湯、臥牀時眼睛露出眼白、手腳冰冷,代表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若臉色青、抽搐、食慾不佳,代表肝臟對脾臟的侵犯,可用祕旨補脾湯。若臉色紅、驚悸、身體熱、昏沉欲睡,代表心臟對脾臟的影響,可用祕旨安神丸。若臉色白、喘息咳嗽、肢體疲倦,代表肺臟對脾臟的影響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
若嘴脣黑、腹瀉、手腳指冷,代表腎臟對脾臟的影響,可用益黃散。病後津液不足、口乾、口渴,宜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食用膏粱厚味,七情鬱火所致,應根據原因治療母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