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1)

1.

〔錢〕脾主困。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。虛則吐瀉生風。脾病困睡泄瀉,不思飲食。脾胃虛寒則面㿠白,目無精光,口鼻氣冷,肌體瘦弱。吐水腹痛不思乳食,用益黃散。下利用調中丸。傷風手足冷者,脾臟怯也,先用益黃散補脾,後用大青膏發散。脾病見四季,皆放餘四臟治之,順者易治,逆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[脾臟] 主宰睏乏。脾實則睏倦嗜睡,身體發熱,飲水。脾虛則嘔吐腹瀉,產生風邪。脾臟有病會出現睏倦嗜睡、腹瀉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。脾胃虛寒則面色慘白,眼睛沒有神采,口鼻氣息寒冷,身體瘦弱。嘔吐腹痛,不想吃奶,可用益黃散治療。腹瀉可用調中丸治療。傷風手足發冷的人,是脾臟虛弱造成的,先用益黃散補益脾臟,然後再用大青膏發散。脾臟疾病在四季都可能出現,治療時都要考慮到其他四臟的狀況,順著病勢發展治療容易治癒,逆著病勢發展治療難以治癒。

脾怯當面赤目黃。五臟相反,隨證治之。〔潔〕脾主濕,自病則泄瀉多睡,體重昏倦。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實則泄瀉赤黃,睡不露睛,瀉黃散主之。虛則泄瀉色白,睡露睛,白朮散主之。肝乘脾,賊邪,風瀉而嘔,茯苓半夏湯主之。心乘脾,虛邪,壯熱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脾主消化吸收,所以如果脾虛就會有面色發紅發黃,眼睛偏黃。五臟相剋,所以根據所表現出來的症狀,採取相應的方法治療。

脾主濕,如果脾氣虛弱,就會引起腹瀉、嗜睡、身體沉重、精神倦怠。脾苦濕,所以需要吃苦味食物來祛濕,如果脾氣過盛,就會腹瀉發黃,吃不下東西,睡覺不能很好地閉上眼睛。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瀉黃散治療。如果脾虛,就會腹瀉發白,睡覺時眼睛張開,可以用白朮散治療。

肝木剋脾土,如果肝氣太盛就會侵犯脾胃,會造成腹瀉和嘔吐。可以用茯苓半夏湯治療。心火剋脾土,如果心火旺盛就會侵犯脾胃,會造成壯熱、身體沉重和腹瀉。可以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療。

肺乘脾,實邪,能食,不大便而嘔吐,嗽,煎檳榔、大黃湯下葶藶丸。腎乘脾,微邪,惡寒泄瀉,理中丸之類主之。〔劉〕凡脾之得病,必察肝心兩臟之虛實,根其源之所起,然後救療,蓋肝是脾之鬼,心是脾之母,肝氣盛則鬼勝,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,盛者抑之則退,虧者益之不乏,所以有抑脾氣、益心氣兩藥。診其脈,肝心兩臟俱和,則是脾自生疾,察其虛實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肺臟侵犯脾臟,邪氣很盛,能夠吃東西,但是不能大便,反而會嘔吐和咳嗽,可以用煎好的檳榔、大黃湯加葶藶丸來治療。腎臟侵犯脾臟,邪氣較弱,會怕冷、腹瀉,可以用理中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凡是脾臟生病,一定要辨別肝臟、心臟這兩個臟腑的虛實,探究病根所在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鬼,心臟是脾臟的母親。肝氣旺盛,鬼氣就會強盛;心氣虧虛,脾臟的生氣就會不足。所以,如果肝氣旺盛了,就要用藥物來抑制它,使它減弱;如果心氣不足了,就要用藥物來補益它,使它充足。因此,治療脾臟疾病時,有抑制脾氣、補益心氣兩種藥物。診脈的時候,如果肝臟、心臟這兩個臟腑都正常,那麼就是脾臟自己生病了,可以根據虛實情況來治療。

〔薛〕前證實者,病氣實而形氣虛也,若面色㿠白,吐瀉腹痛,口鼻氣冷,屬寒水侮土,宜用益黃散。若面青唇黯,吐瀉,手足並冷,此脾土虛寒,用乾薑理中湯。若面色痿黃,手足不冷,此脾土虛弱,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傷風手足並冷,吐痰咳嗽,吐瀉腹脹,此脾肺氣虛,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,加防風、升麻散外邪。若發於寅卯之時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補脾土,平肝木。

白話文:

薛氏:先前證實,病氣實而形氣虛,若面色蒼白,吐瀉腹痛,口鼻氣息寒冷,屬於寒水侵犯土,宜用益黃散。若面色青黑,嘴脣黯黑,吐瀉,手足並冷,此脾土虛寒,用乾薑理中湯。若面色發黃,手足不冷,此脾土虛弱,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傷風手足並冷,吐痰咳嗽,吐瀉腹脹,此脾肺氣虛,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,加防風、升麻散外邪。若發病於寅卯之時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補脾土,平肝木。

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,面赤者火生土為順,面青者木剋土為逆,當平其所勝,以補元氣為善。〔海〕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白朮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甘草。以甘補之,人參。以苦瀉之,黃連。脾虛,以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益黃散補之。虛則補其母,心乃脾之母,以炒鹽補心。

益黃散,〔錢氏〕,又名,補脾散,治脾胃虛寒。

白話文:

疲倦面黃是脾臟的本色,面部發紅是火生土為正常,面部發青是木剋土為不正常,應當使之平順為好,以補益元氣。

脾臟屬陰,容易被濕所傷。如果脾臟生濕,可以用苦味來燥濕,比如白朮。患有脾臟虛症的病人,需要緩補脾臟。緩補脾臟,要用甘味藥來緩補,比如甘草、人參。患有脾臟虛症的病人,可以用苦味藥來瀉熱,比如黃連。脾虛的人,可以用甘草、大棗之類的補藥來補益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錢氏益黃散來補益。虛則補其母,心臟是脾臟的母臟,可以用炒鹽來補益心臟。

陳橘皮(一兩),青橘皮,訶子肉,甘草(各半兩,銼、炒),丁香(二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食前溫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陳橘皮(一兩):乾燥成熟的橘子皮,具有化痰止咳、理氣健脾的功效。

  • 青橘皮(半兩):新鮮的橘子皮,具有疏肝理氣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  • 訶子肉(半兩):訶子樹的果實,具有化痰止咳、清熱潤肺的功效。

  • 甘草(半兩,銼、炒):甘草的根莖,具有補中益氣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丁香(二錢):丁香樹的花蕾,具有溫中止痛、化痰止嘔的功效。

東垣云:閻孝忠編集錢氏方,以益黃散補土,又言風旺必克脾土,當先實其脾,昧者不審脾中寒熱,一例用補脾藥,又不審藥中有丁香、青皮,辛熱大瀉肺金,脾虛之證,豈可反瀉其子,為寒水反來侮土,中寒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口鼻中氣冷,益黃散神治之藥也。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、損其脾胃,或因暑天傷熱積熱、損其脾胃,而成吐瀉,口鼻中氣熱,而成慢驚者,不可服之。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,名人參安胃散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閻孝忠編輯的錢氏方,用益黃散來補益脾土,又說風旺盛必然剋制脾土,應該先補益脾土。那些不明事理的人,不知道脾胃寒熱,一概用補脾的藥物,而且也不明白藥物中含有丁香、青皮,辛熱的藥性會大量瀉肺金,脾虛的證狀,怎麼可以反過來瀉它的子臟肺,造成寒水反過來侵害脾土,中寒出現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口鼻中的氣息寒冷,益黃散是治療這種情況的特效藥。如果是因為服用了熱藥巴豆之類的藥物過量,損傷脾胃,或者因為夏天暑熱傷了脾胃,導致吐瀉,口鼻中的氣息發熱,出現慢驚的,不可以服用益黃散。現在立一個方劑來治療胃中的風熱,叫做參苓貝母散。

薛氏云:脾土虛寒,寒水侮之,如東垣所云諸證,宜用此方。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如不應或手足俱冷,屬虛寒也,更加木香、炮薑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必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證,母服加味歸脾湯。

人參安胃散,治脾胃虛熱

白話文:

薛氏說:脾胃虛寒,寒水侵犯,出現東垣所說的諸種症狀,宜用此方。若因脾胃虛弱而致嘔吐腹瀉者,用六君子湯加入柴胡,若無效或手足都冰冷,屬於虛寒,再加上木香、炮薑。若因乳母脾虛肝火旺,必須先用前面所說的藥方治療。若乳母鬱怒,導致小孩患有上述症狀,母親可服用加味歸脾湯。
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(去白各一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半錢),白芍藥(七分),白茯苓(四分),黃連(少許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三錢,水煎五沸,去滓溫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二錢):增強免疫力、補氣、利尿

  • 人參(一錢):補氣、益氣、改善疲勞

  • 陳皮(去白,一錢):理氣、健脾、燥濕

  • 生甘草(半錢):補益氣血、緩解咳嗽

  • 炙甘草(半錢):補益氣血、緩解疲勞

  • 白芍藥(七分):養血、柔肝、緩解疼痛

  • 白茯苓(四分):健脾、利濕、寧心

  • 黃連(少許):清熱、燥濕、瀉火

四君子湯六君子湯(二方見吐瀉)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(這兩種方子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)。

〔海〕脾實,以枳實瀉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瀉黃散瀉之,實則瀉其子,肺乃脾之子,以桑白皮瀉肺。

瀉黃散,〔錢氏〕,又名,瀉脾散

白話文:

脾胃實證,用枳實來瀉下治療。如果沒有其他證狀,可以使用錢氏的瀉黃散來瀉下治療。實證就要瀉其子,肺是脾的兒子,用桑白皮來瀉肺。
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子仁(一兩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三兩),防風(四兩,去蘆、切,焙)

白話文:

藿香葉(七錢):具有除濕氣、發表外邪,以及化解暑熱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夏季風濕感冒。

山梔子仁(一兩):具有清熱燥濕、涼血止血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濕熱證型,如黃疸、痢疾、瘡癤腫痛等。

石膏(半兩):具有清熱涼血、消渴除煩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。

甘草(三兩):具有補氣益中、調和藥性的功效,常被用於緩和藥性、增強藥效。

防風(四兩,去蘆、切,焙):具有祛風解表、發汗散寒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感冒、風寒痺痛、頭痛等症狀。
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至二錢,水一盞,煎至五分,溫服清汁,無時。

白話文:

將藥物上等粉末,與蜂蜜酒一起稍微的炒香,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,配一盞水,煎煮到剩五分之二,趁溫熱時服用清澈的藥汁,沒有時間限制。

〔薛〕前證,若作渴飲冷,臥不露睛,手足熱甚,或遍身發黃,屬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若作渴飲湯,臥而露睛,手足並冷,屬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若面青搐搦,乳食少思,肝乘脾也,用秘旨補脾湯。若面赤驚悸,身熱昏睡,心乘脾也,用秘旨安神丸。若面白喘嗽,肢體倦怠,肺乘脾也,用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〔薛〕前證,如果口渴想喝冷水,睡覺時眼睛不閉,手足非常熱,或全身發黃,屬於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如果口渴想喝熱水,睡覺時眼睛閉不上,手足都冷,屬於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如果面色青黑、四肢抽搐,乳食少思,是肝乘脾,用祕旨補脾湯。如果面色紅赤、驚悸,全身發熱昏睡,是心乘脾,用祕旨安神丸。如果面色蒼白、喘嗽,肢體倦怠,是肺乘脾,用補中益氣湯。

若唇黑泄瀉,手足指冷,腎乘脾也,用益黃散。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作渴,宜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膏粱厚味,七情鬱火所致,當審其因而治其母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嘴脣發黑、腹瀉、手腳冰冷,便是腎臟影響脾臟所致,此時宜用益黃散來治療。若生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感覺口渴,宜服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因飲食豐厚、口味濃膩,加上七情中鬱積的火熱所導致,應仔細觀察並診斷其誘發原因,並治療乳母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