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)

1. 不乳食

〔薛〕經曰:胃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,人身氣血腑臟,俱由胃氣而生,故東垣之法,一以脾胃為主,所謂補腎不若補脾,正此意也。在小兒雖得乳食,水穀之氣未全,尤仗胃氣,胃氣一虛,則四臟俱失所養矣,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。若面色㿠白,目無晴光,口中氣冷,不食吐水,肌瘦腹痛,此胃氣虛寒之證,用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主之。若大便不實,兼脾虛也,加乾薑溫之。

白話文:

〔薛〕《內經》說:胃是水谷的貯藏之地,是六腑的主要來源。人體的氣血、臟腑,都是由胃氣產生的,因此,東垣的醫治方法,是以治療脾胃為主,所謂“補腎不如補脾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對於小兒,雖然喝了乳汁,但水穀之氣還沒有完全具備,更依靠胃氣,胃氣一虛弱,那麼四臟就會失去滋養,所以,丹溪說小兒大多患有肝脾疾病。如果面色發白,眼睛沒有神采,口中呼出冷氣,不吃東西只吐水,肌肉消瘦腹痛,這是胃氣虛寒的症狀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來治療。如果大便不成形,並且伴有脾虛,再加乾薑溫補脾胃。

中滿不利,脾不運也,加木香開之。喜冷便秘,胃實熱也,用瀉黃散涼之。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者,用八味丸補之。稟賦胃氣不足,亦用此丸。蓋下焦真陽充盛,則上生脾元,自能溫蒸水穀矣。

白話文:

小腹滿悶不舒暢,是因為脾臟功能不健全,可以加入木香來調理。怕冷、便祕,是因為胃中有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來清熱潤腸。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可以用八味丸來滋補。稟賦不足,胃中元氣不足,同樣可以用八味丸來調理。這是由於下腹部真陽充盛,則能生出脾臟的元氣,自然能夠溫暖蒸發水谷。

平胃散,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脹痛,口苦短氣,噁心噯氣吞酸,面黃體瘦,嗜臥體痛,霍亂吐瀉等證。

白話文:

平胃散,用於治療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脹痛,口苦短氣,噁心打嗝吞吐酸水,面黃體瘦,喜歡躺著睡,身體疼痛,霍亂吐瀉等證狀。

厚朴(薑汁,五兩),陳皮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蒼朮(米泔浸,焙,八兩)

白話文:

厚朴(五兩,用薑汁炒), 陳皮, 甘草(炙。各一兩), 蒼朮(用米泔浸泡,然後烘乾,八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薑棗水煎,沸湯點服亦得。常服調氣暖胃,化宿食,消痰飲,闢四時不正之氣。

愚按:前證,若乳食停滯,噯腐吞酸,嘔噦噁心者,宜服是方。若飲食既消,脾胃虛弱,嘔吐噁心者,則宜四君子湯

白話文:

我的看法是:前面提到的症狀,如果是因為乳食停滯、噯氣、吞酸、嘔吐噁心引起的,那麼應該服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是飲食已經消化,脾胃虛弱,嘔吐噁心引起的,那麼應該服用四君子湯。

調中丸,治脾胃虛寒。

白朮人參,甘草(炒。各五分)

八味地黃丸,即六味地黃丸肉桂附子、各一兩,治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,或飲食少思,及食而不化,腹臍疼痛,夜多漩溺等證,《內經》謂:益火之源以消陰翳。正此藥也。

白話文:

八味地黃丸,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再加入一兩肉桂和附子,用於治療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導致脾土虛寒,或者飲食少思,以及飲食不消化,腹臍疼痛,夜間小便次數過多等症狀。 《內經》說:增益命門真火的來源,以消除陰邪的侵襲。這正是八味地黃丸的作用。

錢氏益黃散(一名補脾散),治脾胃虛冷吐瀉。(方見前)

白話文:

錢氏益黃散(別名補脾散),用於治療脾胃虛寒、嘔吐腹瀉。

(具體配方見前文)

愚按:前方若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,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,或痰涎上湧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者,宜用此方。若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柴胡。如不應或手足俱冷者,屬虛寒,加木香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亦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者,其母、兼服加味歸脾湯

白話文:

我的看法是:如果前面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,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,或痰涎上湧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者,宜用此方。如果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柴胡。如果服藥後沒有效果或手足俱冷者,屬於虛寒,加木香炮姜。如果因乳母脾虛肝侮,亦治以前藥。如果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者,其母、兼服加味歸脾湯。

參苓白朮散,主脾胃虛弱,飲食不進,多困少氣,中滿痞噫嘔吐逆,此藥不寒不熱,性味和平,常服調脾悅色,順正去邪。

白話文:

參苓白朮散,主治脾胃虛弱,飲食不進、精神不佳、呼吸短促,胃中滿脹、痞悶、噯氣、噁心嘔吐、胃氣上逆等症狀。此藥不寒不熱,性味平和,經常服用能調理脾胃、潤澤容顏,調正體質、祛除邪氣。

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粉草,白朮,白扁豆(炒,去殼),山藥(去黑皮),縮砂仁薏苡仁桔梗(銼、炒。九味各一兩),蓮子肉(去心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除鬚根)、白茯苓(去除外皮)、粉草、白朮、白扁豆(炒熟、去除外殼)、山藥(去除外皮)、縮砂仁、薏苡仁、桔梗(切碎、炒熟,各一兩)、蓮子肉(去除蓮子芯)

上,銼焙為末。每服半錢至一錢,用棗湯空心調服,或溫米湯亦可。

健脾飲,建脾養胃,理嘔吐,治瀉痢,及諸病後氣色虛弱,有痰噁心,腹中微痛,飲食減,精神慢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健脾飲:具有補益脾胃、調理嘔吐、痢疾,以及各種疾病後引起的氣色虛弱、痰液噁心、腹中疼痛、飲食減少、精神萎靡的功效。因此,適合服用。

厚朴(去粗皮,銼碎,薑汁浸一宿,慢火炒乾,再入醇醋、淬透,仍以慢火炒),人參(去蘆。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肉豆蔻,半夏(湯者透濾,仍銼、焙乾),益智仁,淨香附良薑(銼片,東壁土炒),訶子肉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五錢)

白話文:

厚朴(去掉粗皮,切碎,用薑汁浸泡一夜,用文火炒乾,再放入醇醋中浸泡,然後用文火炒至透),人參(去掉蘆頭,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肉豆蔻,半夏(用湯浸泡透,然後切碎、烘乾),益智仁,淨香附,良薑(切片,用東壁土炒),訶子肉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五錢)。

上銼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二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無時服。

藿香飲,理虛化痰,及治脾胃不和,飲食少進,正氣除邪。

人參(去蘆),半夏(湯煮透濾,銼片、焙乾),赤茯苓(去皮)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蒼朮(去粗皮,米泔水浸一宿,濾干,銼片,用火炒至微黃色,二兩),陳皮(去白),藿香(去梗。各七錢半),厚朴(去粗皮,制,一兩半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除根須),半夏(用湯煮熟濾乾,切成薄片,烘乾),赤茯苓(去除外皮),甘草(烤過的。各一兩),蒼朮(去除粗糙的外皮,用米湯浸泡一晚,濾乾,切片,用火炒至微微泛黃,二兩),陳皮(去除白色的內皮),藿香(去除莖稈。各七錢半),厚朴(去除粗糙的外皮,經過處理,一兩半)

上件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二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空心溫服,或入燒鹽同煎。

治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少進。

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鹽湯點服。一方,加陳皮、縮砂。

治胃虛氣逆,吮乳不食。

用人參一錢,丁香、藿香葉、各半錢,水半盞煎熟,入乳汁少許煎服。

白話文:

取人參1錢,丁香、藿香葉各半錢,加半碗水煮至沸騰,加入少許乳汁後再煮一下,即可服用。

治胃弱吐逆,手足心熱,不進乳食。

用陳紅曲三錢半,白朮一錢半麩炒,甘草炙一錢,為末。每服半錢,棗湯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用陳紅曲三錢半(約10.5公克),白朮一錢半麩炒(約5.6公克),甘草炙一錢(約3.75克), 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半錢(約1.8公克),用煮過的棗湯或米湯送服。

治脾胃不和,嘔逆噁心,乳食不進。

用厚朴薑製一錢,白朮半錢,乾薑炮、甘草炙各三分,水一盞,姜二片煎,空心熱服。

治宿食傷脾,消食快膈。

用縮砂仁、橘皮三稜莪朮、神麯、麥櫱各半兩,香附子一兩,各炒,為末,麵糊、丸如麻子大。食後白湯下。隨大小加減丸數。

白話文:

  • 將縮砂仁、橘皮、三稜、莪朮、神麴、麥麩各半兩,香附子一兩,炒過後,搗成粉末。

  • 用麵糊將粉末和成小丸子,每個丸子的大小和麻子一樣。

  • 服用方法是在進食後,用溫水送服。

  • 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,調整丸子的數量。

〔茅先生〕勻氣散

桔梗(五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白姜(一分),縮砂仁,陳橘皮,茴香(洗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桔梗(250公克),甘草(炙熟,100公克),白生薑(5公克),縮砂仁(50公克),陳橘皮(50公克),茴香(洗淨,各50公克)

為末。半錢或一錢,霜木瓜煎湯調服,紫蘇鹽湯亦得。(《寶童》多厚朴、蒼朮、良薑、桂、烏梅,名養脾湯。)

白話文:

把藥材弄成細末。半錢或一錢,用霜木瓜煎出來的湯劑送服。也可以用蘇子鹽湯送服。(《寶童》書中所載的養脾湯,加入了較多的厚朴、蒼朮、良薑、桂皮、烏梅。)

木香,白朮(並濕紙、裹煨),人參,茯苓,草果子,甘草(炙),陳橘皮,厚朴(綱砂水煮),紫蘇子

白話文:

木香,白朮(用濕紙包好,煨熟),人參,茯苓,草果子,甘草(炙烤過的),陳橘皮,厚朴(用綱砂水煮過),紫蘇子。

上等分,為末。一錢,水六分,姜一片,棗半個,煎四分,通口服。

健脾散,治小兒胃氣。

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各一兩),厚朴(三兩,用薑汁炙)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四兩),陳橘皮(去白,五兩),甘草(二兩,半生半熟),草果子(去皮,二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白茯苓(去皮):1兩

  • 人參:1兩

  • 厚朴:3兩,用薑汁炙過

  • 蒼朮:4兩,用米湯浸泡一整晚

  • 陳橘皮(去白色部分):5兩

  • 甘草:2兩,一半生的一半熟的

  • 草果子(去皮):2兩

上件為末。每服一錢,薑棗同煎,隨大小分減服。

調中飲,治小兒諸疾。

肉豆蔻,白朮(炮),人參,陳橘皮(去白),訶子(炮,去核),茴香,甘草(炙),縮砂仁(各半兩),藿香,桂心,檳榔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肉豆蔻、白朮(炒過的)、人參、陳橘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、訶子(炒過的,去除果核)、茴香、甘草(烤過的)、縮砂仁(各半兩)、藿香、桂心、檳榔(各三錢)

上為末。每服半錢一錢,用薑棗煎水,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,通口服。

《寶童》壯脾去積進食。

京三稜,蓬莪朮(醋,紙裹煨),益智(去皮。各四兩),甘草(炙,四兩半),陳皮,青皮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京三稜、蓬莪朮(用醋將其包裹於紙中煨熟)、益智(去皮。各四兩)、甘草(炙製,四兩半)、陳皮、青皮(各二兩)

上為末。湯點一錢,不時服。薑棗煎亦得。

治患後脾胃虛弱,煩熱恍惚,睡中多驚,氣急煩亂,溫養脾胃,消進奶食,勻氣清神,調和臟腑,神朮散

白話文:

治療患病後脾胃虛弱、煩熱恍惚、睡中多驚、氣急煩亂的藥方:「神朮散」

**功效:**溫養脾胃,消進奶食,勻氣清神,調和臟腑。

組成:

  • 神曲:10克
  • 茯苓:10克
  • 白朮:10克
  • 甘草:6克
  • 生薑:3克
  • 大棗:10枚

用法:

  •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6克,每日2次,溫開水送服。

注意事項:

  •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。
  • 服藥期間忌飲酒。
  • 服藥期間若出現不適,應立即停藥並就醫。

白朮,人參,茯苓,石蓮肉(去心),鶯粟米,白扁豆,藿香,甘草(炙)

白話文:

  1. 白朮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溫中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  2. 人參: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,具有補氣養血、益精明目、補肺益腎的功效。

  3. 茯苓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健脾益氣、補心益腎、寧心安神、利水消腫的功效。

  4. 石蓮肉(去心)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
  5. 鶯粟米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氣健脾、益氣生津、養陰益肺的功效。

  6. 白扁豆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健脾益氣、化痰止咳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7. 藿香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解暑化濕、健脾止瀉、芳香化濁的功效。

  8. 甘草(炙):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中益氣、益氣和中、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的功效。

等分,細末。半小錢,棗湯調,空心、日午服。(漢東觀音散,少白朮粟米、多神麯白芷木香黃耆

白話文:

將藥物等分並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半小錢的藥量,用棗湯送服,早晚空腹服用。(漢東觀音散,白術和粟米要放少一點,神麯、白芷、木香和黃耆要放多一點)

《聖惠》治脾胃不和,見食欲嘔,心胸壅悶。前胡散

前胡蘆根(各三分),桂心(一分),人參,白朮,赤茯苓,枇杷葉(去毛,炙),甘草(炙),厚朴(姜炙,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前胡、蘆根(各三錢)桂心(一錢)人參、白朮、赤茯苓、枇杷葉(去毛,烘烤)甘草(烘烤)、厚朴(薑烘烤,各七錢五分)

粗羅。一錢,水一小盞,姜少許,煎五分,不時,量溫服。

〔張渙〕集香煎,治脾胃虛,不欲食,羸瘦。

藿香葉,厚朴(薑製),丁香,沉香,木香(各一兩),白茯苓,白豆蔻,白朮(炮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藿香葉、厚朴(用薑汁炮製)、丁香、沉香、木香(各一兩),白茯苓、白豆蔻、白朮(用火炮製。各半兩)

上為細末。入麝香一錢,水一升,蜜半斤,大棗三十枚,姜二十片,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,去薑棗,通風處陰乾,每皂子大,乳前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把它研磨成細末。加入麝香一錢,水一升,蜂蜜半斤,大棗三十枚,生薑二十片,放入錫製或石質容器中,以文火熬成膏狀,取出薑和大棗,放在通風處蔭乾,每塊如皁子般大小,放在乳房前,用米湯送服。

調中散,治小兒冷熱不調,致脾胃不和。

木香(銼),人參(去蘆頭),青橘皮(湯浸、去白,焙乾,各一兩),丁香,白朮,白茯苓,大腹皮(銼),甘草

白話文:

木香(切碎),人參(去掉鬚根),青橘皮(用熱水浸泡,去除白色部分,烘乾,各一兩),丁香,白朮,白茯苓,大腹皮(切碎),甘草

上件,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三片,煎五分,去滓溫服。

益胃丹,調冷熱,和脾胃。

當歸(洗,焙乾),木香,白朮,沉香(各一兩),白芍藥,人參(去蘆頭),蓬莪朮,縮砂仁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當歸(洗淨,烘乾),木香,白朮,沉香(各一兩),白芍藥,人參(去掉鬚根),蓬莪朮,縮砂仁(各半兩)

上件,搗羅為細末,白麵糊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至十五粒,點麝香湯下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將上等羅列丹搗碎成粉末,加入麵糊攪拌,並捏出約黍米般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粒到十五粒,並用麝香湯送服。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。

丁香黃耆散,治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飲食,已漸傷損榮衛,致令肌體羸瘦,時時下痢,面色青白。

白話文:

丁香黃耆散,用以治療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飲食,已經逐漸損傷了氣血,導致肌體消瘦,時常腹瀉,面色青白。

丁香,綿黃耆(銼),人參(去蘆頭),白朮,當歸(洗、焙乾),鱉甲(塗酥炙黃,去裙襉。各一兩),胡黃連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丁香、綿黃耆(切成碎末)、人參(去掉鬚根)、白朮、當歸(洗淨、焙乾)、鱉甲(塗上酥油烤黃,去掉裙邊。各一兩)、胡黃連、甘草(炙烤。各半兩)

上件,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入生薑二片,棗二枚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食前。

《千金》地黃丸,治胃氣不調,不嗜食生肌肉。

乾地黃大黃(各兩六銖),茯苓(十八銖),杏仁,柴胡,當歸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乾地黃:30公克

  • 大黃:30公克

  • 茯苓:22公克

  • 杏仁:15公克

  • 柴胡:15公克

  • 當歸:15公克

上為末,蜜丸如麻子。每服五丸,日三。

《嬰孺》治三七歲兒不食,或嘔,或頭熱,或下利,或渴,或手腳熱,有時冷。每日一劑,便能食。

白話文:

嬰兒和兒童治三歲到七歲的兒童不食,或是噁心嘔吐,或是頭部發熱,或是腹瀉,或是口渴,或是手腳發熱,有時又發冷。每天服用一劑藥,就能夠飲食。

鱉甲(一兩),當歸,甘草(炙),升麻(各二錢半),椒(五十粒,汗)

上切,水一升,煮八合,為三服,相去人行六七里,再服,覺身上潤,衣蓋取汗,微汗勿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