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2)

1. 瘡疥

上為末。煉蜜丸,量兒服。

立效散,治鬢瘡、耳瘡、及一切瘡疥。

定粉(末),松香(末),黃柏(末),黃連(末),枯礬(末。各一兩)

上,各另為末,用清油、燭油、調搽。

敷藥解毒散,治一切毒瘡風疹癢痛。

大黃,黃柏,山梔,寒水石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水調搽。若破而膿水淋漓,用當歸膏或清燭油調,尤善。

柴胡梔子散發熱)四味肥兒丸疳)九味蘆薈丸疳)金黃散(天泡瘡)

熱毒瘡疥,因乳哺過早,或嗜甘肥,臟腑積熱,或母食膏粱厚味,或七情內火所致,當分臟腑所屬之因,病之虛實,調其血氣,平其所勝。如肝經實熱,用柴胡清肝散,虛熱用六味地黃丸。心經實熱,用導赤散,虛熱用補心湯。脾經實熱,用瀉黃散,虛熱用補中湯。肺經實熱,用瀉白散,虛熱用五味異功散。

腎經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大凡手足冷者,屬虛寒,手足熱者,屬實熱,脈沉數有力,作渴飲冷,大便乾實,此邪在裡,宜內疏。若脈浮數有力,作渴飲冷,此邪在表,宜發散。若脈浮大,按舉無力,或作渴飲湯,乳食少思,此真氣虛而發熱也,調理脾胃,其病自愈,切不可用寒涼之劑,復損真氣。嬰兒宜調治乳母為主。

一小兒脅間患此,寒熱如瘧,小便頻數。此稟肝火所致。先用柴胡清肝散,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。後因乳母肝火動而復發,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湯加牡丹皮、山梔,母子服之,並愈。一小兒腹間患此,發熱便血,面黃少食,或作嘔,或作瀉,手足時冷,右關脈弦數。此脾土虛弱,肝火為患。

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、山梔、益肝氣,清肝火,後用地黃丸滋腎水,生肝血,而愈。一小兒腿內股患此,色赤不愈,發熱,面色或赤或青。此稟腎陰不足,而木火熾盛。先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心,後用地黃丸以補肝腎而愈。一小兒肘間患此,作渴飲冷,右寸關脈數而無力。

此胃經積熱,傳於肺經也。先用瀉黃、瀉白、二散,漸愈,後用五味異功散、四味肥兒丸、而愈。一小兒嗜膏粱甘味,先患背胛,後沿遍身淋漓。此飲食之熱而傷脾血也。先用清胃、瀉黃、二散而愈,但形氣怯弱,用五味異功散而元氣復。

諸疳瘡疥,因脾胃虧損,內亡津液,虛火妄動,或乳母六淫七情,飲食起居失宜,致兒為患,當分其因,審其經而平之。如面青寒熱,或白翳遮睛,肝經之證也。面赤身熱,或作渴驚悸,心經之證也。面黃體瘦,或作渴泄瀉,脾經之證也。面白咳嗽,或鼻間生瘡,肺金之證也。

面黧體瘦,或喜臥濕地,腎經之證也。嬰兒宜調治乳母,若不審五臟勝負,形病虛實,妄行敗毒,多致不救。

〔湯〕,敷瘡藥方

剪刀草,黃連,苦參

上等分,為末。先洗淨,次用麻油、輕粉、調敷。

白話文:

[瘡疥]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丸,依據嬰兒的年紀服用。

立效散,可以治療鬢邊的瘡、耳朵的瘡,以及所有種類的瘡疥。

配方:定粉(磨成粉)、松香(磨成粉)、黃柏(磨成粉)、黃連(磨成粉)、枯礬(磨成粉),各一兩。

將以上藥材分別磨成粉末,用清油或蠟燭油調和後塗抹。

敷藥解毒散,可以治療各種因毒素引起的瘡、風疹和搔癢疼痛。

配方:大黃、黃柏、山梔、寒水石,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塗抹。如果瘡破了,流出膿水,可以用當歸膏或清蠟燭油調和,效果更好。

柴胡梔子散(用於發熱)、四味肥兒丸(用於疳症)、九味蘆薈丸(用於疳症)、金黃散(用於天泡瘡)。

熱毒引起的瘡疥,可能是因為太早餵奶、喜歡吃甜膩肥厚的食物,導致臟腑積熱;或是母親吃了過於油膩的食物,或因情緒波動導致內火產生。應當根據病症發生在哪個臟腑、疾病的虛實情況,來調理氣血,平衡體內的陰陽。例如,肝經有實熱,使用柴胡清肝散;肝經虛熱,使用六味地黃丸。心經有實熱,使用導赤散;心經虛熱,使用補心湯。脾經有實熱,使用瀉黃散;脾經虛熱,使用補中湯。肺經有實熱,使用瀉白散;肺經虛熱,使用五味異功散。

腎經有熱,使用六味地黃丸。一般來說,手腳冰冷屬於虛寒,手腳發熱屬於實熱。如果脈象沉而快且有力,口渴想喝冷飲,大便乾燥結實,這表示邪氣在體內,應該使用內疏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浮而快且有力,口渴想喝冷飲,表示邪氣在體表,應該使用發散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浮大,按下去卻無力,或者口渴只喝溫水,食慾不振,這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導致發熱,應調理脾胃,病自然會好,切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損害正氣。嬰兒的疾病,應以調理母親的身體為主。

曾有一個小孩脅肋間長瘡,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,小便頻繁。這是由於先天肝火旺盛所致。先用柴胡清肝散,後用加味逍遙散而痊癒。後來因為母親肝火旺盛,又復發,給母親和小孩都服用加味逍遙散以及八珍湯加牡丹皮、山梔,病才痊癒。有一個小孩腹部生瘡,發熱,大便出血,面色發黃,食慾不佳,有時想吐,有時腹瀉,手腳時冷,右關脈弦數。這是由於脾胃虛弱,肝火過盛所致。

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、山梔,來益肝氣、清肝火,再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,產生肝血,病才痊癒。有一個小孩大腿內側生瘡,顏色發紅,久治不癒,發熱,面色時紅時青。這是由於先天腎陰不足,導致肝火旺盛。先用柴胡梔子散來清肝心之熱,後用地黃丸來補肝腎之陰,病才痊癒。有一個小孩手肘生瘡,口渴想喝冷飲,右寸關脈快而無力。

這是由於胃經積熱,傳至肺經。先用瀉黃、瀉白二散,逐漸好轉,再用五味異功散、四味肥兒丸,病才痊癒。有一個小孩喜歡吃油膩甜膩的食物,先是背部生瘡,後來蔓延全身,流出膿水。這是飲食積熱傷了脾血。先用清胃散和瀉黃散,病才痊癒,但身體虛弱,再用五味異功散來恢復元氣。

各種疳瘡疥,是由於脾胃虧損,體內津液不足,虛火妄動,或是因為母親受到外感風寒、內傷七情、飲食起居不當,導致嬰兒生病。應當分辨病因,審察病變所在的經絡,進行治療。例如,面色發青,發冷發熱,或眼睛出現白翳,屬於肝經的病症;面色發紅,發熱,或口渴、驚悸,屬於心經的病症;面色發黃,身體消瘦,或口渴腹瀉,屬於脾經的病症;面色蒼白,咳嗽,或鼻子上生瘡,屬於肺經的病症;面色發黑,身體消瘦,或喜歡躺在潮濕的地方,屬於腎經的病症。嬰兒的疾病應以調理母親的身體為主,如果不了解五臟的盛衰,疾病的虛實,就胡亂用藥,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。

[敷瘡藥方]

配方:剪刀草、黃連、苦參,各等份,磨成粉末。先將患處洗淨,再用麻油、輕粉調和後敷在瘡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