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0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0)
1. 惡核瘰癧
皂角子丸,治肝膽經風熱,項脅兩側結核。
皂角子(用仁,炒,二兩),連翹(八錢),當歸,柴胡,芍藥(炒),山梔(炒),川芎(各一兩),桔梗(炒),龍膽草(酒拌,炒黑),甘草(炒。各四錢)
上為末,米糊、丸綠豆大。量兒大小加減,滾湯下。
人參敗毒散,治小兒風熱瘙癢,頑核毒瘡,或解脫衣裳,風邪所傷,惡風發熱,胸膈生痰,頭目不清。(方見後)
九味柴胡湯,治肝經熱毒下注,患便毒腫痛,或小腹脅間結核,凡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,或風毒惡核瘰癧。
柴胡(炒),黃芩(炒,各五分),人參,山梔(炒),半夏,龍膽草(炒),當歸,芍藥(炒。各三分),甘草(二分)
上,水煎服。若腫痛赤色,元氣無虧者宜用。潰後腫消痛止者不宜用。大凡腫硬不潰,潰後不愈者,因元氣虛也,午前宜用四君、歸、耆、升麻;午後宜用四君、芎、歸、柴胡為主,佐以九味蘆薈丸。若飲食少思者,宜用五味異功散專補胃氣。若膿水清稀而見一切諸證,皆因血氣內虧,但溫補脾胃,飲食加進,血氣化生,諸證自退。
設治瘡邪,是虛其虛也,禍不旋踵矣。
琥珀膏,治瘰癧不潰,或潰而不愈,變成漏證。
琥珀,木通,桂心,當歸,白芷,防風,松香,硃砂,丁香,木香,木鱉子(肉。各二兩)
上,先用琥珀、丁香、桂心、硃砂、木香為末,其餘㕮咀。以麻油二斤六兩,慢火煎至白芷焦黑,濾去渣,徐下黃丹一斤,以柳枝不住手攪至黑色,滴水捻軟硬得中,卻入琥珀等末,攪勻,於瓷器盛之。用時取少許攤貼。
益脾清肝散,治肝火侮脾,飲食少思,發熱或寒熱往來,瘡不能消散。(方見後)
補陰八珍湯,治元氣虛弱,不能潰斂,或內熱、晡熱,肌體消瘦。即八珍湯加酒炒黑黃柏、知母。
白話文:
皂角子丸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肝膽經的風熱,症狀是脖子兩側和脅肋(胸腔兩側)出現結核。
藥材包含:皂角子仁(炒過,二兩)、連翹(八錢)、當歸(一兩)、柴胡(一兩)、芍藥(炒過,一兩)、山梔子(炒過,一兩)、川芎(一兩)、桔梗(炒過,一兩)、龍膽草(用酒拌過炒黑,四錢)、甘草(炒過,四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用量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調整,用熱開水送服。
人參敗毒散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小兒風熱引起的皮膚搔癢、頑固的結核瘡瘍,或是因為脫衣服、吹風受寒引起的疾病,症狀有怕冷發熱、胸膈有痰、頭暈目眩。(藥方在後文)
九味柴胡湯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肝經熱毒向下流注引起的疾病,症狀有陰部腫痛、或小腹脅肋間出現結核,凡是肝膽經部位的所有瘡瘍、或是風毒引起的惡性結核。
藥材包含:柴胡(炒過,五分)、黃芩(炒過,五分)、人參(三分)、山梔子(炒過,三分)、半夏(三分)、龍膽草(炒過,三分)、當歸(三分)、芍藥(炒過,三分)、甘草(二分)。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腫痛發紅,但元氣沒有虧損的人適合服用。如果潰爛後腫消痛止,就不適合再服用。一般來說,腫硬不破潰、或是破潰後不癒合的,都是因為元氣虛弱。上午宜服用四君子湯、當歸、黃耆、升麻;下午宜服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、柴胡為主,搭配九味蘆薈丸。如果食慾不振,宜服用五味異功散來專門補養胃氣。如果膿水清稀並出現其他症狀,都是因為血氣內虛,只要溫補脾胃,增加飲食,血氣就能化生,其他症狀也會自然消退。
如果治療瘡瘍的方法是虛上加虛,那很快就會帶來禍患。
琥珀膏
這個藥膏用來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不破潰、或是破潰後不癒合、變成漏證(瘻管)。
藥材包含:琥珀(二兩)、木通(二兩)、桂心(二兩)、當歸(二兩)、白芷(二兩)、防風(二兩)、松香(二兩)、硃砂(二兩)、丁香(二兩)、木香(二兩)、木鱉子肉(二兩)。
先將琥珀、丁香、桂心、硃砂、木香磨成粉末,其餘藥材切碎。用麻油二斤六兩,用小火煎至白芷焦黑,濾去藥渣,再慢慢加入黃丹一斤,用柳枝不停攪拌至黑色,滴水測試軟硬度適中,最後加入琥珀等粉末,攪拌均勻,放入瓷器中保存。使用時取少量攤開敷貼。
益脾清肝散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肝火過旺而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食慾不振,發熱或忽冷忽熱,瘡瘍難以消散。(藥方在後文)
補陰八珍湯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元氣虛弱,導致瘡瘍難以破潰或收斂,或是出現內熱、午後發熱、身體消瘦等症狀。這個藥方是八珍湯加上用酒炒黑的黃柏、知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