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20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20)

1. 麻疹

麻疹浮小而有頭粒,隨出即收,不結膿疱,北人謂之糠瘡,南人謂之麩瘡,吳人謂之痧,越人謂之喑,古所謂麻,聞人氏所謂膚疹是也。與前所謂脾為疹者不同。小兒有出一二次者,出輕而日數少者名奶疹子,出稍重而日數稍多者名正疹子,又,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,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。

白話文:

麻疹浮小而有頭粒,隨出即消散,不結膿皰。北方人稱之為麩瘡。在南方人,又稱為痧。越人稱之為喑。古代所說的麻,是聞人氏在說的皮膚疹子。這與前面說的脾所引起的疹子不同。小兒麻疹分出一、兩次,出的輕微且次數少,叫奶疹子。出的稍微嚴重而次數稍微多,叫正疹子。此外,在痘痘之前出的,叫奶疹子。在痘痘之後出的,叫正疹子。

初出亦與痘瘡相似,但痘發於臟,麻發於腑,臟屬陰,其病本深,故難出難收,而藥於溫平為宜。腑屬陽,其病本淺,故易出易收,而藥於清涼為宜。萬氏云:痘大而焮腫者,少陽三焦火也,陽道常饒,故大而腫。疹小而碎者,少陰心火也,陰道常乏,故小而密。三焦水穀之道路,脾胃主納水穀,治痘專以脾胃為主。

白話文:

痘疹初發時,也有與痘瘡相似的跡象,但痘瘡是由內臟引發的,麻疹是由腑臟引發的。內臟屬陰,因此麻疹病勢深,難以發作和收斂,所以適用溫和的藥物。腑臟屬陽,因此痘瘡病勢淺,容易發作和收斂,所以適用清涼的藥物。萬氏說:痘瘡大而紅腫,是少陽三焦火引起的,陽道經常充足,所以痘瘡大而腫。麻疹小而密集,是少陰心火引起的,陰道經常虛乏,所以麻疹小而密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,脾胃負責輸納水穀,治療痘疹主要以脾胃為主。

心肺屬陽,而位乎上,心火旺則肺受之,治疹專以肺為主。觀其咳嗽者,火炎則肺葉焦舉也。鼻流清涕者,鼻為肺之竅,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。目中淚出,肺熱則移於肝,肝之竅在目也。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,肺熱證也。

白話文:

1、心和肺屬於陽性,並且位於身體上方。如果心火旺盛,肺臟就會受到影響。治療疹子的方法主要以肺為主。

2、觀察咳嗽的人,是因為肺葉因為火氣旺盛而灼燒。

3、鼻子流清鼻涕,是因為鼻子是肺的外竅,火氣會損傷肺金,導致鼻涕自動流出來。

4、眼睛流淚,是因為肺熱轉移到肝臟,肝臟的外竅在眼睛。

5、如果手掐眉目、嘴脣、鼻子和臉部,也是肺熱的徵兆。

按:既是心火刑肺金,即是賊邪,其證當重,何反輕於痘,余每治麻疹,但據見證以瀉白散加減,大劑投之,即至危困之證無不愈者,其他時師用苦寒降火,辛溫發表,而阽於危亡者不可勝數,安在其為心火刑肺也。

白話文:

既然是心火刑肺金,也就是賊邪,其證狀應該很嚴重,怎麼反而比痘疹還輕呢?我每次治療麻疹,只根據所見的證狀以瀉白散加減,大劑量投與,即使是到危急的證狀也都能夠治癒,其他時代的醫生使用苦寒降火、辛溫發表的藥物,而導致危亡的患者不計其數,哪裏是心火刑肺呢?

春溫、夏暑、秋清、冬寒,此四時之正氣也,冬應寒而反溫,陽氣暴泄,火令早行,人感之者,至於來春必發瘡疥,未出痘疹者,必感而出,雖曰胎毒,未有不由天行者,故一時傳染,大小相似,但見疹痘之出,即宜先服三豆湯、代天宣化丸(二方俱見前預防)以預解之。

白話文:

春天溫暖、夏天炎熱、秋天清爽、冬天寒冷,這是四時正氣的運行規律。如果冬天應當寒冷,卻反而是溫暖的,陽氣突然泄出,火令提前運行,人受到這種氣候的影響,到了來年春天必定會發瘡疥,沒有出過痘疹的人,也一定會受到影響而發病,即使說是胎毒引起的,也沒有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發生的。所以這種病一旦傳染,無論大人小孩都相似,只要看到痘疹出現,就應該先服用三豆湯、代天宣化丸(這兩種藥方都見前文的預防措施)來預先解除病邪。

麻疹初出,全類傷風發熱,咳嗽鼻塞,面腫涕唾稠黏,全是肺經之證,有末傳泄利者,有一起即兼泄利者,肺與大腸相表裡,表裡俱病也,惟不可觸冒風寒,及於正蒸熱時啖食,能變輕為重,不可不慎。麻疹形證亦同,有如發風疹疙瘩,擁起如雲頭,色赤成癍,隨見隨沒者。

白話文:

麻疹發作之初,症狀與傷風感冒相似,有發熱、咳嗽、鼻塞、面腫、鼻涕和唾液黏稠等症狀,這些都是肺經受病的證據。有些患者會在麻疹發作後出現腹瀉,這是因為肺與大腸表裡相通,肺病累及大腸所致。要注意不要在麻疹期間觸犯風寒,也不要在正值蒸熱的時候飲食,以免病情加重。麻疹的形態症狀也有所不同,有些患者會出現像風疹疙瘩一樣的皮疹,這些皮疹會像雲朵一樣擁起,顏色發紅,隨即出現又消失。

有如粟米頭糠,三番俱見而不沒,至三日後方收漸沒者。然皆謂之麻疹,其於欲出未出之際,當用發表之藥發之,則易出易愈也。麻疹,有發熱至十餘日始見者,大抵主在發散肺經之熱毒者、始事也,調理補養病後之元氣者、終事也,其間或兼風,或兼痰,或傷食,並隨宜加對證之藥,其有變證,即隨病用對證之藥,要不亂投湯劑,則兒無事矣。

白話文:

像粟米粒或麩糠一樣的小紅點,連續三天都會出現,但之後會逐漸消失,這種都叫做麻疹。在麻疹想要發作但還沒有完全發出來的時候,應該使用發表的藥物將它發出來,這樣比較容易痊癒。麻疹有些會在發燒十幾天後纔看的到,基本上主要是散發肺經的熱毒,這是第一階段。等到病情暫告一段落後,要調理身體,益補元氣,這是第二階段。這期間可能還伴隨風寒、痰濕、飲食不當等問題,應該適當加入相應的藥物。如果有出現其他症狀,就要根據病情使用相應的藥物,不能亂投醫,否則對孩子的身體有害。

疹喜清涼,痘喜溫暖,此法人皆知之,然疹子初出,亦須和暖則易出,所以發苗之初,只要發出得盡,則毒便解,非若痘必苗而秀,秀而實,而後毒解也,痘子成實之時,若大溫熱,則反潰爛不收,是痘之後,亦喜清涼也,故治痘疹者,無過熱,無過寒,溫涼適宜,陰陽自和,是為得之。

白話文:

疹子喜歡清涼的環境,痘瘡喜歡溫暖的環境,這是人人都知道的,但是疹子剛開始發出來的時候,也需要溫暖的環境才容易發出來,所以疹子剛發出來的時候,只要能全部發出來,毒素就會解除,不像痘瘡一定要發苗才能開花,開花後才能結果,然後毒素才能解除。痘瘡結痂的時候,如果天氣太溫熱,反而會潰爛不止,所以痘瘡結痂後,也喜歡清涼的環境。所以治療痘瘡和疹子的人,不能過熱,也不能過寒,要溫涼適宜,陰陽調和,這樣纔是最好的。

【初熱】痘疹發熱之初,多似傷寒,惟麻疹則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胞腫,其淚汪汪,面浮腮赤,或嘔惡,或泄利,或手掐眉目鼻面,此為異耳。輕者以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主之,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,兼泄利者,合升麻葛根湯,以白芷代葛根。此余創立治法,用之無不效者,即十分危證,守而勿失,終於必濟,每見諸書所定方,類皆苦寒辛涼發表之劑,不盡對證對經,恐有誅罰無過之失,用者詳之。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際,雖寒勿用桂枝。

白話文:

【初熱】痘疹發熱的初期,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麻疹還有咳嗽、噴嚏、鼻涕清澈、眼瞼腫脹、淚汪汪、臉浮腫、腮部發紅,或嘔吐、或腹瀉,或用手掐眉、目、鼻、面,這些都是不同的表現。症狀較輕的,服用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為主藥進行治療,症狀較重的,服用金沸草散為主藥進行治療,伴有腹瀉的,合用升麻葛根湯,用白芷代替葛根。這是我創立的治療方法,使用它沒有不有效的,即使十分危重,也要堅持治療,最終一定能治癒。我經常看到其他醫書中規定的治療方法,大多是苦寒辛涼的發表劑,不完全根據病情和經絡,恐怕有誅罰無辜的錯誤,用藥者要仔細斟酌。總之,疹子要出或剛出的時候,即使是寒症,也不能用桂枝。

雖虛勿用參朮。雖嘔而有痰勿用半夏、南星。大忌認作傷寒,妄汗妄下,汗之則增其熱,為鼻衄,為咳血,為口瘡咽痛,為目赤痛,為煩躁,為大小便不通。下之則虛其里,為滑泄,為滯下,多至不救,慎之慎之。〔萬〕如手足稍微冷,惡寒而無汗,面色青慘而不舒,左額有青紋者,傷寒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即使虛弱,也不要使用參朮。即使嘔吐而有痰,也不要使用半夏、南星。最忌諱認為是傷寒,而隨意發汗、瀉下。發汗會增加熱度,導致鼻出血、咳血、口腔潰瘍、咽喉疼痛、眼睛發紅疼痛、煩躁、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瀉下會虛耗腸胃,導致腹瀉、帶下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,所以要特別謹慎。

如果手腳稍微寒冷,惡寒而無汗,面色青慘而不舒展,左額有青色紋路,這是由傷寒引起的熱症。

手足稍微溫,發熱有汗,面赤而光者,傷風之熱也,並宜惺惺散(痘初熱)發散之。目胞腫而右頰有青筋,發熱而頭額腹肚最甚,或兼嘔吐腹疼者,傷食之熱也,備急丸(痘初熱)下之。面色青紅,額正中有紋,手掌心有汗,時作驚惕,手絡脈微動而發熱者,此驚熱也,瀉青丸(肝)、補氣(痘煩躁)主之。身熱而倍能食,唇紅頰赤,大小便秘,脅下汗者,此風熱也,宣風散主之(痘發熱)。

白話文:

  • 手腳微溫、發燒、出汗、臉色發紅且有光澤的人,是傷風發熱,應服用惺惺散(痘瘡初期發熱)疏散風熱。

  • 眼皮腫脹、右臉有青筋,發燒且頭部、額頭、腹部、肚子疼痛最嚴重,或兼有嘔吐、腹痛的人,是傷食發熱,應服用備急丸(痘瘡初期發熱)瀉下。

  • 臉色青紅,額頭正中有一條紋路,手掌心出汗,時常驚嚇惕惕,手上的脈搏微弱且發熱的人,這是驚熱,應服用瀉青丸(肝)和補氣(痘瘡煩躁)來治療。

  • 身體發熱,卻非常能吃,嘴脣紅潤、臉頰發紅,大便、小便都不順暢,脇下出汗的人,這是風熱,應服用宣風散(痘瘡發熱)。

以上諸熱,久而不去,內外感發,則所蘊瘡疹之毒,亦能乘間而出矣。疹子只怕不能得出,若出盡,則便毒解,故治疹子者,發熱之時,當察時令寒暄,以藥發之,如時太寒,以桂枝葛根湯發之。太熱,以升麻葛根湯(俱痘初熱)合人參白虎湯發之(痘渴)。不寒不熱,以荊防敗毒散發之(痘夾疹)。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些熱症,若是長時間不去除,內外共同影響發作,那麼所蘊藏的瘡疹之毒,也能夠趁機出來了。疹子最怕不能夠出來,如果出盡了,那毒性就解除了,所以治療疹子時,發熱的時候,應該觀察當時的天氣是寒冷還是炎熱,以藥物來發出疹子,像是天氣太冷,就用桂枝葛根湯發出來。天氣太熱,就用升麻葛根湯(都是痘疹初發的熱症)和人參白虎湯發出來(痘瘡口渴)。不冷也不熱,就用荊防敗毒散發出來(痘瘡夾雜疹子)。

如兼疫癘之氣,以人參敗毒散發之(痘初熱)。如盡一劑不出,再作本湯發之,外用胡荽酒(見形)以苧麻蘸酒遍身憂之,務令亟出。如三四作更不出,加腹中脹痛,氣上喘促,昏悶譫妄者,必死證也。

瀉白消毒散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存在疫癘之氣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發散,如果服了一劑後還是不見效,再用原方發出。在外則用胡荽酒,以薴麻沾酒遍身擦拭,務必使痘疹迅速發出。如果三四次治療後痘疹還是不出,並且伴有腹中脹痛、氣上喘促、昏悶譫妄等症狀,這就是必死的徵象了。

桑白皮,地骨皮(二味、自採鮮者,各三錢),牛蒡子(炒研),荊芥穗(各一錢半),桔梗,甘草(各一錢),浮萍(曬乾,二錢)

白話文:

桑白皮、地骨皮(這兩種藥材若能採用新鮮的自行採摘來使用,效果更佳,各三錢),牛蒡子(炒過並磨碎),荊芥穗(各一錢半),桔梗、甘草(各一錢),浮萍(曬乾,二錢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五錢,水一盞,煎六分,濾清服。

加味金沸草散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,然後過濾掉渣滓飲用。這就是加味金沸草散的服用方法。

旋覆花(去梗),麻黃(去節,水煮去沫,曬乾),前胡(去蘆。各七錢),荊芥穗(一兩),甘草(炙),半夏(湯泡七次,薑汁拌炒),赤芍藥(各五錢),鼠黏子(炒),浮萍(各七錢)

白話文:

旋覆花(去除梗),麻黃(去除根節,以水煮過去除沫,曬乾),前胡(去除蘆。各七錢),荊芥穗(一兩),炙甘草,半夏(以湯泡七次,再與薑汁拌炒),赤芍藥(各五錢),炒鼠黏子,浮萍(各七錢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生薑二片,薄荷葉三五片,煎。

防風解毒湯(如溫暖之時,以此辛涼之藥發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兩片生薑和三到五片薄荷葉,用水煎煮。

防風解毒湯(在天氣溫暖的時候,用這種辛涼的藥來發散)。

防風,薄荷,荊芥,石膏,知母,桔梗,甘草,牛蒡子,連翹,木通,枳殼,竹葉

黃連解毒湯(如暄熱之時,以此辛寒之藥、發之)

白話文:

防風、薄荷、荊芥、石膏、知母、桔梗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、木通、枳殼、竹葉,這些藥材組成的黃連解毒湯,可以用來治療燥熱症狀。

防風,黃芩,黃連,荊芥穗,知母,石膏,黃柏(酒炒),梔子仁,大青,玄參,甘草,桔梗,木通

桂枝解毒湯(如大寒之時,以此辛溫熱之藥、發之)

白話文:

防風:具有祛風、解表之效。

黃芩:具有清熱、瀉火、解毒之效。

黃連:具有清熱、燥濕、解毒之效。

荊芥穗:具有疏風、解表、闢穢之效。

知母:具有清熱、生津、潤燥之效。

石膏:具有清熱、瀉火、生津之效。

黃柏(酒炒):具有清熱、燥濕、解毒之效,酒炒後藥性增強。

梔子仁:具有清熱、除煩、潤腸之效。

大青:具有清熱、涼血之效。

玄參:具有清熱、涼血、滋陰之效。

甘草:具有補中益氣、調和諸藥之效。

桔梗:具有宣肺、祛痰之效。

木通:具有利水、通淋之效。

桂枝,麻黃(酒炒),赤芍藥,防風,荊芥,羌活,甘草,桔梗,人參,川芎,牛蒡子,生薑

升麻解毒湯(如時暖時寒,以此辛平之藥、發之)

白話文:

桂枝:一種樹皮,具有溫熱、解肌的作用。

麻黃(酒炒):麻黃是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發汗、解熱的作用。酒炒後,藥性更溫和,副作用更小。

赤芍藥:一種中草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
防風: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解表、散寒、止痛的作用。

荊芥: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發汗、解熱、止咳的作用。

羌活: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祛風濕、止痛的作用。

甘草:一種中草藥,具有補益氣血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

桔梗: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宣肺、止咳、祛痰的作用。

人參:一種名貴的中草藥,具有補氣、益氣、生津、安神的作用。

川芎:一種中草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止痛的作用。

牛蒡子:一種草本植物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便的作用。

生薑:一種常見的香料,具有發汗、解熱、止咳的作用。

升麻,乾葛,荊芥穗,人參,柴胡,前胡,牛蒡子,桔梗,防風,羌活,赤芍藥,淡竹葉,連翹,甘草

白話文:

升麻、乾葛、荊芥穗、人參、柴胡、前胡、牛蒡子、桔梗、防風、羌活、赤芍藥、淡竹葉、連翹、甘草。

上方,雖曰因時制宜,亦不可拘泥,如冬月亦有不宜麻桂而宜石膏者,正當以脈證為主耳,若株守而不知通變,必有失,不如用首二方之為妥當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,雖然需要根據不同季節服藥,但也不要死板。例如冬天,有些人不適合吃麻桂,而更適合吃石膏,藥物還是根據脈象和體徵來判斷。如果過度遵循古法,不懂得靈活變通,必定會出錯。所以,以頭兩方的做法來治療疾病,比較妥當。

發熱六七日以後,明是疹子,卻不見出,此皮膚堅厚,腠理閉密,又或為風寒襲之,曾有吐利,乃伏也,急用托裡發表之劑,麻黃調檉葉散發之,外用胡荽酒(見形)蘸麻刮之。如一向未更衣者,毒甚於里,伏而不出也,以七物升麻丸解之,發之解之再不出者,死證也。

白話文:

發燒六七天以後,明顯是出疹子的病症,卻不見出疹,這是因為皮膚堅厚,毛孔閉塞,或者曾經被風寒侵襲,曾經有嘔吐腹瀉,因此疹子伏而不發。趕快使用發汗解表的藥方,用麻黃湯和荊芥散發散風寒,外用香菜酒(在發疹處)蘸著麻布刮擦。如果一直沒有更換衣服,毒邪在體內積聚,疹子伏而不發,可以用七物升麻丸來解毒,發汗解毒後仍然不出疹,就是不治之症了。

麻黃湯

麻黃(去根節,制過),升麻,牛蒡子(炒),蟬殼(洗淨,去足翅),甘草(各一錢)

煩渴,加石膏末四錢。

上銼細。加臘茶葉一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服。

檉葉散

白話文:

麻黃湯

麻黃(去掉根部和節點,經過處理),升麻,牛蒡子(炒過),蟬殼(洗乾淨,去掉足和翅膀),甘草(每種各一錢)

如果感到煩躁口渴,可以加入四錢的石膏粉。

將上述材料切碎。再加上一錢的茶葉,用一盞水煎煮至剩下七分,濾去藥渣後飲用。

檉葉散

檉,亦名西河柳,亦名垂絲柳,青茂時採葉曬乾,為末,每服一二錢,茅根煎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檉,也叫西河柳,也叫垂絲柳,在青翠繁茂的時候採摘葉子曬乾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茅根煎煮的湯劑調服。

疹子初發熱時,未見出現,咳嗽百十聲不止,上氣喘急,面浮目胞腫,宜甘桔湯、消毒散、瀉白散三方合用,內桑白皮,採鮮者多用,熱盛煩渴,加石膏末、知母、黃芩、天花粉。

白話文:

在疹子剛開始發熱的時候,疹子還沒有出現,咳嗽百十聲不停,上氣喘促,臉浮腫,眼睛腫脹,應當服用甘桔湯、消毒散、瀉白散三種藥方合用,內服桑白皮,採摘新鮮的比較常用,如果出現發熱盛,煩渴的症狀,則應加上石膏末、知母、黃芩、天花粉。

疹子發熱,或自汗出,或鼻衄者,不須止之,亦發散之義,汗則毒從汗散,衄則毒從衄解,但不可太過,如汗太多,人參白虎湯(痘渴)合黃連解毒湯(痘煩躁),或黃連湯主之。衄太多,玄參地黃湯(失血)茅花湯主之。

黃連湯

白話文:

如果患疹子發熱,或自動出汗,或鼻孔出血的,這不用止住,也是發散的道理,流汗那麼毒就會從汗液中散發出去,鼻孔出血,那麼毒就會從鼻血中化解出去,但不要太過分,如果汗出太多,可以用人蔘白虎湯(口渴)合黃連解毒湯(煩躁),或黃連湯來治療。鼻血太多,可以用玄參地黃湯(失血)茅花湯來治療。

黃連,麥門冬,當歸,黃柏,黃芩,生地黃,黃耆

白話文:

黃連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痢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、腸炎、瘡瘍腫毒等。

麥門冬:具有滋陰潤肺、清心除煩、益氣生津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等。

當歸: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血虛等。

黃柏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痢、固澀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、腸炎、瘡瘍腫毒、白帶過多等。

黃芩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痢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、腸炎、瘡瘍腫毒等。

生地黃:具有清熱涼血、滋陰養血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陰虛發熱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等。

黃耆:具有益氣補中、固表止汗、託毒排膿的功效。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、自汗、盜汗、膿腫瘡瘍等。

水煎,去滓,調敗蒲扇灰服之。

茅花湯

茅花,真鬱金,生地黃,梔子仁,黃芩

水煎,調百草霜服。

白話文:

用水煎煮,去渣後,加入敗蒲扇灰調勻服用。

茅花湯

材料:茅花、鬱金、生地黃、梔子仁、黃芩

做法:用水煎煮,然後加入百草霜調勻服用。

疹子發熱吐利,乃火邪內迫,純是熱證,不可作寒論。上焦多吐,宜黃芩湯(痘泄利)加茅根、蘆根、枇杷葉。下焦多利,宜黃芩湯送下香連丸(大科泄瀉)。中焦吐利俱多,宜黃芩湯多加蘆根、茅根煎調六一散(痘初熱)。自利甚,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,宜加味黃芩湯調六一散。大抵疹家吐利滯下,宜於疹家求之,不可作吐利滯下而治。

加味黃芩湯

白話文:

疹子引發發熱和嘔吐腹瀉,是火熱邪氣內迫引起的,都是熱性病症,不能當做寒證治療。上焦多嘔吐,宜用黃芩湯(痘瀉)加入茅根、蘆根、枇杷葉。下焦多腹瀉,宜用黃芩湯服用香連丸(大科泄瀉)。中焦嘔吐腹瀉都多,宜用黃芩湯多加蘆根、茅根煮成湯服用六一散(痘初熱)。如果腹瀉嚴重,出現裡急後重而變成腹瀉,宜用加味黃芩湯服用六一散。總的來說,疹子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瀉,應從疹子本身尋找治療方法,不能單純作為嘔吐腹瀉腹瀉來治療。

黃連,黃芩(各一錢半),白芍藥(三錢),甘草(七分),滑石末(三錢)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芩各一錢半,白芍三錢,甘草七分,滑石末三錢。

水煎服。若滑石不煎、調服,止於一錢。血痢,加地榆二錢。

銅璧山人黃芩湯

黃芩,黃連,赤芍藥,生地黃,木通,枳殼,甘草,當歸梢,人參

白話文: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滑石不煎煮而是直接調服,用量不要超過一錢。如果是血痢的情況,則需要加用地榆二錢。

銅璧山人黃芩湯的成分包括:黃芩、黃連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木通、枳殼、甘草、當歸梢和人參。

水煎,去滓,調天水散服之。初加酒大黃微利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物用水中煎煮,濾去殘渣,加入天水散服用。初期可加入酒和大黃,以促進排便。

疹出之時咽喉腫痛者,乃毒火上熏而然,勿作喉痹治法,妄用針刺,喉痹、內作癰腫,故宜決去惡血。痘疹只是咽乾作痛,宜甘桔湯加玄參、牛蒡、連翹,或射干鼠黏子湯細細嚥之,錢氏甘露飲子(俱咽喉)亦可。外用十全散、玉鎖匙點之。

十全散

白話文:

當疹子出現時,如果咽喉腫痛,那是由於毒火向上燻蒸而引起的,不要把它當作喉嚨疾病來治療,也不能隨意使用針刺。喉嚨疾病會在體內形成膿瘡,所以應該清除惡血。痘疹只會讓咽喉乾燥疼痛,應該服用甘桔湯,並加入玄參、牛蒡、連翹,或者服用射干鼠黏子湯,慢慢嚥下。也可以喝錢氏甘露飲(都能治療咽喉疾病)。外用十全散、玉鎖匙點塗。

黃連,黃芩,黃柏(各一錢),苦參,孩兒茶,雄黃(各五分),硼砂,玄明粉(各三分),乳香(一分),片腦(少許,臨時入)

共為極細末。每用五釐吹之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芩、黃柏(各 1 錢),苦參、孩兒茶、雄黃(各 5 分),硼砂、玄明粉(各 3 分),乳香(1 分),冰片(少量,最後加入)

疹子渴喜飲水,純是火邪,肺焦胃干,心火內亢故也。初發熱渴者,前發散藥中多加石膏、天花粉,或葛根麥門冬散。疹子出見渴者,人參白虎湯(痘渴)加天花粉、麥門冬,渴甚者,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當疹子患者感到口渴且喜歡大量喝水時,這乃是火邪導致,肺部和胃部乾燥,心火的內在亢進所造成的。對於初發時有發熱、口渴的患者,在前期的發散藥中,多添加一些石膏、天花粉或葛根麥門冬散。當疹子出現但仍有口渴的患者,可服用人參白虎湯(痘渴)加天花粉、麥門冬,對於十分口渴的患者,可服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來解決。

葛根麥門冬散

乾葛,麥門冬(各一錢),石膏,升麻,赤芍藥,甘草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

上銼細。加淡竹葉七片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

白虎合解毒湯

白話文:

葛根麥門冬散

乾燥的葛根和麥門冬各一錢,石膏、升麻、赤芍藥、甘草、茯苓、人參各五分。

將上述藥材切細。加入七片淡竹葉,用水一盞煎煮至剩七分,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
白虎合解毒湯

石膏(研粗末,四錢),知母,天花粉,黃芩,黃連,山梔仁(各一錢),生地黃,麥門冬(各二錢),入淡竹葉十片,水二鍾,煎一鍾,更磨入犀角汁,索湯水則與之。覺胃熱渴,甚宜以此方多與之,胃清乃止,庶免牙疳之害,直至疳成,而後清胃涼血解毒,往往噬膚無及,慈親仁人,宜早為之所,毋事姑息。

白話文:

石膏(研磨成粗末,四錢),知母、天花粉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仁(各一錢), 生地黃、麥門冬(各二錢),加入淡竹葉十片,水二鍾(約300毫升),煎煮成一鍾(約150毫升),再加入犀角汁磨勻,病人想喝水時就可以給他喝。如果病人覺得胃熱口渴,此方尤為適宜,多喝此方可清胃熱而止渴,從而避免牙疳的危害。等到牙疳形成後,再清胃熱涼血解毒往往效果不佳,慈愛的父母和仁慈的醫生應當及早治療,不要姑息養奸。

【見形】痘瘡,貴三四次出,謂出勻。麻疹,貴一齊湧出,謂出盡。麻疹只要得出,便輕減,以火照之,遍身如塗朱之狀,此將出之狀,出形細密,與痘瘡密者相似,但疹子隨出隨沒,非若痘子之以漸長大也。出形鮮紅與傷寒發癍相似,但疹子粒粒成瘡,非若癍之皮紅成片,如蚊蚤之跡也。

白話文:

【痘瘡和麻疹的出形】痘瘡,以第四次出為貴,稱為出勻。麻疹,以一次全部湧出為貴,稱為出盡。麻疹只要能出,病情就會減輕,用火照之,遍身就像塗了硃砂一樣,這是將要出的徵兆,出形細密,與痘瘡密者相似,但疹子隨出隨沒,不像痘子那樣逐漸長大。出形鮮紅與傷寒發癍相似,但疹子粒粒成瘡,不像癍那樣皮紅成片,就像蚊蚤叮咬的痕跡。

疹痘之色不可同論,大抵痘子怕太紅,皮嫩易破,必生瘙癢。疹子喜通紅,疹發於心,紅者火之正色也。若色淡白者,心血不足,養血化癍湯主之。色太紅殷,或微紫者,血熱也,或出太甚者,並宜大青湯主之。黑者,死證也。

白話文:

疹子與痘痘的症狀不同,痘子怕太紅,因為皮嫩容易破裂,必定會發癢。疹子則喜歡通紅,疹子發於心,紅色是火的正色。如果顏色淡白,是心血不足,需要用養血化癍湯來治療。顏色太紅或微紫,是血熱,或出疹太嚴重,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用大青湯來治療。如果疹子是黑色,是死亡的徵兆。

養血化癍湯

當歸身,生地黃,紅花,蟬蛻,人參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生薑一片,煎六分,去滓溫服,無時。

大青湯

大青,玄參,生地黃,石膏,知母,木通,甘草,地骨皮,荊芥穗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水一盞,淡竹葉十二片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

白話文:

養血化癍湯

當歸身、生地黃、紅花、蟬蛻、人參(各等分)

將上述材料切細。用水一碗,加入一片生薑,煎至六成水量,去掉渣滓後溫服,隨時可服用。

大青湯

大青、玄參、生地黃、石膏、知母、木通、甘草、地骨皮、荊芥穗(各等分)

將上述材料切細。用水一碗,加入十二片淡竹葉,煎至七成水量,去掉渣滓後溫服。

疹子出沒,常以六時為準,假如子後出者,午時即收,午後出者,子時即收,乃陽生陰成,陰生陽成,造化自然之數也。凡此旋出旋收者輕。若一出連綿,三四日不收者,乃陽毒太甚,宜大青湯解之,逡巡不出者,乃風外束,皮膚閉密也,宜荊防敗毒散主之(夾疹)。

白話文:

疹子出現和消失,通常以六個時辰為準。假如疹子在子時之後出現,那麼它會在午時消失;疹子在午後出現,那麼它會在子時消失。這是因為陽生陰成,陰生陽成,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如此。那些疹子出現後又很快消失的,病情較輕。如果疹子一開始出現就連續好幾天不消失,這就說明陽毒太盛,應該服用大青湯來解毒。如果疹子遲遲不出,這就說明風邪束縛在體外,皮膚閉塞不通,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來治療(夾疹)。

瘡疹非熱不出,疹子欲出,則遍身發熱,或煩躁,或頭眩,或身拘急,及既出,則身便涼,諸病悉解,此一層疹子隨收矣。如疹子既出,熱甚不減,此毒壅遏,宜大青湯解其表。便澀者,以黃連解毒湯(痘煩躁)合白虎湯(發熱)解其里。大便不通者,四順清涼飲主之(發熱)。

加味地骨皮散,治疹出,發熱不退,飲食不進。

白話文:

瘡疹不因熱不發作,疹子快要發作,則遍體發熱,或煩躁,或頭暈,或身體拘急,及既發作,則身體便涼爽,諸病都消解,這一層疹子就此收住。如疹子已經發作,熱勢還不減退,這是毒熱鬱結,應該用大青湯疏散體表。大便乾燥的,服用黃連解毒湯(疹子煩躁)合白虎湯(發熱)來通裏。大便不通的,用四順清涼飲來治療(發熱)。

地骨皮(鮮者,三錢),桑白皮(鮮者,二錢),麥門冬(二錢),銀柴胡,赤芍藥,乾葛(各一錢),甘草,生犀屑(各五分)

水煎,調大小無比散五七分(方見痘初熱)。亦治喘急不止。

白話文:

  • 地骨皮(新鮮的,三錢)

  • 桑白皮(新鮮的,二錢)

  • 麥門冬(二錢)

  • 銀柴胡、赤芍藥、乾葛(各一錢)

  • 甘草、生犀屑(各五分)

凡疹子,只要出得盡,則毒邪解散,正氣和平。如拂拂發熱,煩悶不寧,如蛇在灰,如蚓在塵之狀,或嘔吐,或注泄,此毒邪壅遏,尚未出盡。煩熱者,黃連解毒湯(煩躁)。嘔泄者,柴胡橘皮湯。並外用胡荽酒(見形)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。待疹子出盡,則煩熱自去,嘔泄自止矣。俱可用大小無比散兼服。

白話文:

凡是出疹子,只要出得盡,則毒邪解散,正氣和平。如果輕微發熱,煩悶不安,像蛇在灰中蠕動,像蚯蚓在塵土中爬行的樣子,或者嘔吐,或者腹瀉,這是毒邪壅遏,尚未出盡。煩熱者,用黃連解毒湯(煩躁)。嘔吐腹瀉者,用柴胡橘皮湯。同時外用胡荽酒(見形)用薴麻蘸酒遍身刷洗。等到出疹子出盡,那麼煩熱自然消失,嘔吐腹瀉自然停止。都可以用大小無比散一起服。

柴胡橘皮湯

柴胡,橘皮,黃芩,半夏,人參,白茯苓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加竹茹一團,生薑三片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橘皮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白茯苓(各等分)

將以上草藥切成細末。加入一團竹茹和三片生薑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下七成水量,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,不限定服藥時間。

疹子欲出未出之時,宜早發散,以解其毒,則無餘災。若不預解使之盡出,以致毒蓄於中,或為壯熱,日久枯瘁,或成驚癇,或為瀉痢,或咳血喘促,或作疳䘌而死,此雖一時戾氣之染,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者。

白話文:

當疹子即將爆發但尚未完全爆發的時候,應該儘早透過發散的方式來解除毒素,這樣就不會有其他的災難。如果沒有事先解除毒素,讓疹子全部爆發出來,導致毒素積聚在體內,可能會導致高燒的情況,長時間下去會導致人體枯竭。或者可能演變成驚癇,或者腹瀉和痢疾,或者咳嗽吐血、呼吸急促,或者成為疳積而死亡。儘管這些都是由於暫時的戾氣造成的,但都不是沒有人為疏忽而引起的。

【收後】疹子收後,身有微熱者,此虛熱也,不須施治,待氣血和暢,自然退去。若熱太甚,或日久不減,以柴胡麥門冬散。甚則以黃連解毒湯(煩躁)合人參白虎湯(痘渴),與前方相間服之。如發枯毛豎,肉消骨立,漸漸羸瘦者,柴胡四物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【收後】當疹子消退後,身體仍微微發熱的人,這是虛熱,不需要治療,等氣血通順後,自然會退去。如果發熱太嚴重,或者長期不消退,可以服用柴胡麥門冬散。情況嚴重時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(針對煩躁)和人參白虎湯(針對口乾)混合服用,與前述藥方交替服用。如果出現頭髮枯黃豎立,肌肉消瘦骨骼突出,逐漸消瘦的人,可以服用柴胡四物湯治療。

疹子初起,多瀉不妨,惟愈後最忌重熱,此不可不調治者。蓋疹子發熱,多至十一二日,少亦不下五七日,熱久元氣虛矣,加之疹出飲食不進,而復重熱,陰陽耗竭,不死何待。故再熱者必大補氣血可也。余見忽以為常,而死者屢矣。

柴胡麥門冬散

白話文:

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多瀉無妨,但疹子好轉後最怕再次發熱,這一點不可不治療。疹子發熱,多到十一、十二天,少也不下五、七天,發熱時間長了,元氣就會虛弱,再加上疹子出現後飲食不進,而再次發熱,陰陽耗竭,不死等著什麼。所以再次發熱時一定要大補氣血。我見過很多以為是常事,而死亡的例子。

柴胡(五分),龍膽草(三分),麥門冬(八分),甘草(二分),人參,玄參(各半錢)

白話文:

柴胡(30克),龍膽草(18克),麥門冬(48克),甘草(12克),人參,玄參(各3克)

上銼細。水煎服。

柴胡四物湯

柴胡,人參,黃芩,當歸身,川芎,生地黃,白芍藥,地骨皮,知母,麥門冬,淡竹葉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成細末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白芍藥、地骨皮、知母、麥門冬、淡竹葉

將這些藥材切成細末,加入一碗水,煎至剩下七分量,濾去渣滓,溫熱時服用,不限定時間。

疹後熱不除,忽作搐者,不可與急驚風同論,用導赤散(心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送服安神丸(痘譫妄),小便清者可治,短少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出疹之後熱度沒有消退,忽然抽搐的,不能與急驚風混為一談,應用導赤散(犀角心)加上人參、麥門冬,然後服用安神丸(痘疹譫妄),小便清澈的可以治癒,小便短少、減少的不能治癒。

凡疹後牙齦黑爛,肉腐血出,臭息沖人者,曰走馬疳,馬鳴散主之(痘餘毒)。若面頰浮腫,環口青黑,頰漏齒脫,唇崩鼻壞者,死證也。如唇口多瘡,其聲嗄啞者,曰狐惑,以化䘌丸主之(痘餘毒)。更煩躁昏悶失聲者,死證也。

文蛤散,麻毒入胃,牙肉黑爛出血,走馬疳證。

白話文:

  1. 凡是出疹子後,牙齦變黑腐爛,肉爛出血,散發出難聞氣味,稱為「走馬疳」,此時應使用「馬鳴散」治療(這是痘瘡餘毒)。如果患者的臉頰浮腫,嘴巴周圍青黑,臉頰潰爛,牙齒脫落,嘴脣和鼻子潰爛,則為不治之症。

  2. 如果患者嘴脣和口瘡很多,聲音嘶啞,稱為「狐惑」,此時應使用「化䘌丸」治療(這是痘瘡餘毒)。如果患者出現煩躁、昏悶、失聲等症狀,則為不治之症。

雄黃(五錢),五倍子(二錢),枯礬(五分),蠶蛻紙(燒、存性,一錢)

白話文:

雄黃:五公克

五倍子:二公克

枯礬:○.五公克

蠶蛻紙:將蠶蛻紙燃燒,保存其性質,一公克

上細末。米泔水洗淨,以藥搽之。

雄黃散,治同上。

雄黃(一錢),黃柏(二錢),麝香(一分)

先用艾湯淨洗,後搽藥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用米泔水清洗患處,然後塗上藥粉。

雄黃散的使用方法和治療效果與上述相同。

配方包括:雄黃(一錢),黃柏(二錢),麝香(一分)。

先用艾湯清潔患處,再塗抹藥粉。

疹退之後,微微咳嗽者,此餘毒未盡也,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。若咳甚氣喘,連聲不住,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,此熱毒乘肺而然也,宜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,見血,加茅根汁、阿膠珠主之。但見胸高如龜殼,肩聳而喘,血出口鼻,擺手搖頭,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,皆不可治也。

門冬清肺湯

白話文:

  1. 疹子退去後,出現輕微咳嗽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餘毒未清,可以用瀉白散和消毒散來治療。

  2. 若是咳嗽劇烈、氣喘吁吁,連續不斷,甚至連飲食湯水都會嗆出來的,這是因為熱毒侵犯肺部所致,應選用門冬清肺湯,加上枇杷葉,若咳血、鼻出血,則添加茅根汁、阿膠珠。

  3. 但如果患者的胸部高聳如龜殼,肩膀聳起而喘,血從口鼻中湧出,手舞足蹈、搖頭晃腦,臉色發青或發紅或發白而枯萎,這些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,貝母,桔梗,款冬花,甘草,牛蒡子,杏仁(去皮尖,研),馬兜苓,桑白皮,地骨皮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(去除中間的芯),麥門冬(去除中間的芯),知母,貝母,桔梗,款冬花,甘草,牛蒡子,杏仁(去除尖端的外皮,研磨成粉),馬兜苓,桑白皮,地骨皮(以上材料各取等量)。

疹出之時,曾作泄利,未經清解。至疹退之後,變為休息痢,不問赤白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此餘毒在大腸也,以黃芩湯送下香連丸。虛者、加人參。滑者、加椿根白皮。俱於丸藥內加之,勿入煎藥。

白話文:

在出疹子的時候,曾經用瀉利的方法治療,沒有經過清熱解毒治療。直到疹子消退以後,變成休息痢,不管是大便帶血還是白色的、裏急後重、白天黑夜地拉個不停,這是餘毒在大腸裏,可以用黃芩湯送服香連丸。虛弱的病人,加人蔘與柴胡。腸滑的病人,加椿根白皮。這些藥都加在丸藥裏,不要放入煎藥中。

疹子既收,其毒不解,邪火拂鬱,渾身發熱,晝夜不退,發枯膚瘁,漸成疳瘵,以清熱除疳丸主之。若不早治,以致睡則揚睛,口鼻氣冷,手足厥逆,微微瘛瘲,變為慢風,不救者多矣。

清熱除疳丸

白話文:

當疹子消退後,但毒性並沒有消散,邪火在體內鬱結,導致全身發熱,晝夜不退。頭髮枯黃,皮膚粗糙,逐漸發展成疳瘵病。可以使用清熱除疳丸來治療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患者在睡覺時眼睛睜開,口鼻氣息微弱,手腳冰涼,身體微微抽搐,病情轉變為慢性的風疾,很多患者最終難以挽回。

黃連,當歸(各二錢),龍膽草,青皮,陳皮,蘆薈(各一錢五分),川芎,乾蟾頭(燒,各一錢),使君子(一錢二分)

共為末。神麯糊為丸。米湯下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當歸(各兩錢),龍膽草、青皮、陳皮、蘆薈(各一錢五分),川芎、乾蟾蜍頭(燒成灰,各一錢),使君子(一錢二分)

如渾身壯熱,未至羸瘦,但多搐掣,煩躁不寧。此熱在心脾二經也,以當歸養血湯、黃連安神丸、間而服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全身發熱,不至於消瘦和衰弱,但時常抽搐、煩躁不安。這是熱病在心脾二經造成的,可以用當歸養血湯和黃連安神丸交替服用。

當歸養血湯

當歸,川芎,生地黃,麥門冬(去心),木通,甘草,淡竹葉,山梔仁,燈心

便秘,少加大黃。

黃連安神丸

白話文:

當歸養血湯的成分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麥門冬(去掉中心部分)、木通、甘草、淡竹葉、山梔子仁和燈心草。如果便秘的話,可以稍微加一點大黃。

另外提到了黃連安神丸。

黃連,當歸,龍膽草(各二錢),石菖蒲,茯神(各一錢五分),全蠍(七個)

白話文:

黃連、當歸、龍膽草各兩錢,石菖蒲、茯神各一錢五分,全蠍七個。

共為細末,湯浸蒸餅杵豬心血丸,硃砂為衣。燈草湯下。

白話文:

研磨細末,將藥末加入湯中,以蒸好的餅杵和豬心血丸一同服用,再用硃砂作為外衣包覆。以燈草湯送服。

幾見疹子收完之後,出入動止如常,忽然心腹絞痛而死者,還是元氣虛弱,曾受疫癘之氣,外雖無病,裡實虧損,所以一發而死也,謂之中惡。間有用人參湯研蘇合香丸而蘇者。

白話文:

有些在疹子收完後,日常作息一切都如常的人,卻突然得了心腹絞痛之後死去,這其實是因為他的元氣虛弱,曾受過疫病的毒氣,從表面上看沒有病,體內其實已經虛弱不堪了,所以一發作就會死,這就叫做「中惡」。有時用人參湯研蘇合香丸也能讓人甦醒過來。

【禁忌】疹家禁忌,比痘家禁忌尤甚,若誤食雞魚,則終身但遇天行之時,又令重出也。鹽醋食之,令咳不止。五辛食之,令生驚熱。所以通禁,必待四十九日之後,方無禁也。大熱未退,不可與食,與傷寒同。一發之時,既表之後,切戒風寒、冷水、瓜果之類,如一犯之,則皮毛閉塞,毒氣難泄,遂變紫黑而死矣。如極渴欲水,只宜少與蔥白,以滋其渴耳。

白話文:

【飲食禁忌】出疹子的病人飲食禁忌比出痘瘡的病人還要嚴格。如果誤食雞、魚,那麼一生中每逢有流行病時,就會再次發病。吃鹽和醋,會令咳嗽不止。吃五辛,會誘發發熱驚悸。所以必須全面禁止,等到四十九天以後,才能解除禁令。熱症沒有完全消退前,不能吃熱性食物,與傷寒症的飲食禁忌相同。發疹之時,在發疹在體表後,一定要注意避免風寒、冷水、瓜果等,如果不小心犯了這些禁忌,就會導致皮毛閉塞,毒氣難以排出,最終變成紫黑色而死亡。如果極度口渴想喝水,只能少量喝一點蔥白水,以滋潤咽喉緩解口渴症狀。

必須使皮竅中常微汗潤澤可也。又忌梅、桃、魚、蜂蜜、香鮮之物,恐惹疳蟲上行。

白話文:

保持皮膚表面微微出汗,潤澤光滑就可以了。另外,忌諱食用梅子、桃子、魚、蜂蜜、香鮮之物,以免誘發疳蟲上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