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3)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3)
1. 驚搐
〔錢〕瘡疹搐由風火相勝也,惟癍疹能作搐,疹為脾所生,脾虛而肝旺乘之,木來勝土,熱氣相擊,動於心神,心喜為熱,神氣不安,因搐成癇。癍子為心所生,心生熱,熱則生風,風屬於肝,二臟相搏,風火相爭,故發搐也。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,栝蔞湯主之(方見驚)。
海藏云: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火無論虛實,皆從心火上說,脾虛則肝乘之,肝與心火相合,故用栝蔞湯。若脾土實,火旺逆乘而成癇者,此實邪也,便結者瀉青丸,便軟者瀉青湯,亦當以脈別之。〔翁〕經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然痘出之始,雖有四臟,心實主之,心火熱盛,肺金受克,不能制伏肝木,熱則生風,風火相搏,神氣不安,故發驚搐。
醫者當辨痘疹驚搐,不可遽投涼心之藥,苟不審而概以驚藥治之,則心寒而肌斂,毒氣內陷,痘何由而出也。治法,當平肝木利小便為切要,瀉肝則風去,利小便則心熱退,風熱既定,則痘隨出而驚搐自愈矣。然痘先驚者多吉,痘後驚者多凶,何也,痘未出之先,熱蘊於內,故作驚搐,痘出驚止而內無凝滯,故吉。痘出之後,氣血虛弱,復感風寒,熱毒反滯,又毋敢輕易發散清利,故凶。
然有非痘證而慢驚者亦屬於肝,而治法專理脾土何也。蓋由平日或吐或瀉,脾土虛弱,不能當肝木所克,此非肝木之本病也,治法只須溫補脾土為主,而肝木自寧,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載,故無風而自動,栽培者當厚填其土,使根深本固,而自無風邪之害也。痘後有此證者,亦由氣血虛極使然也,必為難治。
《瘡疹論》挾熱吐瀉,不可投燥藥。傷寒身熱,不可投涼藥。瘡疹發搐,不可投驚藥。此皆外同而內異,蓋瘡疹出於心,驚搐亦出於心也。瘡疹本熱,熱則動心,此理之自然,夫心火獨盛於上,肺金受火克而不能制伏肝木,熱則生風,木氣盛則脾土衰,熱氣動於心神,心喜為熱,心肚癍,脾肚疹,瀉肝則風去,利小腸則熱退也,風熱既退,則驚搐自愈矣。昧者不知,投以銀粉、腦、麝、青黛、硃砂、硝石涼心損胃之藥則誤矣。
故見證似驚風,用藥當作瘡疹防之。蓋瘡疹之初,似驚風者多,大抵瘡疹發驚,必先咳嗽痰涎,心悸煩躁,嘔吐唇紅,頰赤發渴,耳冷足冷,脈數舌白,如有此數證,則銀粉等涼藥切不可用。蓋心涼則並損胃而毒氣斂伏,又況心主血,寒則血凝而不行,且中焦既冷,上焦熱愈不降,何由運出。又有小兒平常無病,忽然發搐者,必是瘡疹,尤當審諦。
蓋毒氣內盛,但當發散,如惺惺散、消毒散、升麻湯、紅綿散,兼以快氣、利小便、祛風等藥與之,待其熱氣得泄,心氣亦自定矣。或有風寒與內熱相搏而驚搐者,各隨證治如前法,但加勻氣藥為妙,張氏云:瘡疹氣勻即出快,氣勻則榮衛無滯,有毒亦散,瘡疹當自出矣(諸方並見初熱)。如大吐,面青,唇眼動,手足時搐,慢脾風證也。
白話文:
驚搐
疹子發抽搐,通常是因為體內風邪和火熱互相作用造成的。只有斑疹和疹子會引起抽搐。疹子是脾臟功能失調所產生,當脾虛弱時,肝氣就會過旺而來侵犯脾,就像木來剋土一樣。熱氣在體內互相衝擊,影響到心神。心本身就喜歡熱,當心神不安時,就會因為抽搐而導致癲癇。
斑疹是由心臟功能失調所產生,心臟產生熱,熱就容易生風,風邪歸屬於肝臟。當心臟和肝臟互相影響時,風和火互相爭鬥,就會引發抽搐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要瀉心火和肝火,並補益它們的母親(心火的母親是肝,肝火的母親是腎)。可以考慮使用栝蔞湯。
海藏說:「所有的疼痛、搔癢、瘡瘍,都與心臟有關。無論是虛火還是實火,都從心火上來論。當脾臟虛弱時,肝氣就會侵犯它,肝氣和心火結合在一起,所以使用栝蔞湯。」如果脾土功能強,火氣旺盛而向上逆行導致癲癇,這是屬於實邪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使用瀉青丸;如果大便稀軟,可以使用瀉青湯。具體用藥還是要根據脈象來判斷。
翁氏說:「各種頭暈目眩、肢體抖動等風症,都歸屬於肝木。」然而,在痘疹剛開始發作時,雖然涉及四個臟腑,但主要是心臟在主導。心火過旺時,肺金就會受到壓制,無法制約肝木,熱就容易生風。風火互相搏擊,心神不安,所以會引發驚搐。
醫生在診斷痘疹引起的驚搐時,不能馬上使用涼性的藥物來清心。如果沒有仔細診斷就一概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,會使心臟變冷,皮膚收縮,毒氣內陷,痘疹就無法順利發出來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要平肝氣、利小便,這是最重要的。瀉肝火可以去除風邪,利小便可以使心熱消退。當風熱平定後,痘疹自然就會發出來,而驚搐也會痊癒。
痘疹在發作前就出現驚搐,通常是比較好的現象,而痘疹發出來後才出現驚搐,通常是比較危險的現象。為什麼呢?因為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,熱積聚在體內,所以會出現驚搐。當痘疹發出來後,驚搐停止,體內沒有熱邪的阻塞,所以是好的現象。而在痘疹發出來之後,氣血比較虛弱,又受到風寒侵襲,熱毒反而滯留在體內,而且不敢輕易使用發散清利的藥物,所以是比較危險的現象。
然而,有些並非痘疹引起的慢性驚風,也屬於肝臟的問題。治療方法應該著重在調理脾土,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平時可能有嘔吐或腹瀉,導致脾土虛弱,無法抵抗肝木的侵犯。這並非肝木本身的問題。治療方法只要以溫補脾土為主,肝木自然就會平靜。就像土壤貧瘠,上面長著大樹,無法承載它,所以沒有風,樹也會自己搖晃。栽種的人應該把土壤填厚,讓樹根扎深,自然就不會受到風邪的侵害。痘疹之後出現這種症狀,也是因為氣血過度虛弱造成的,通常很難治療。
《瘡疹論》中提到:「發熱又吐又瀉的情況,不能使用燥熱的藥物。因為外感風寒而發熱,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因為瘡疹發抽搐,不能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。」這都是外表相似,但內在病因不同的情況。瘡疹是由於心臟的問題引起的,驚搐也是由於心臟的問題引起的。瘡疹本來就是熱性的,熱就會影響心臟,這是自然規律。如果心火過旺,肺金就會受到壓制,無法控制肝木,熱就容易生風。木氣旺盛,脾土就會衰弱,熱氣影響心神。心喜歡熱,心掌管斑疹,脾掌管疹子。瀉肝火就可以去除風邪,疏通小腸就可以使熱退去。當風熱退去後,驚搐自然就會痊癒。不明事理的人不了解這些,反而使用銀粉、冰片、麝香、青黛、硃砂、硝石等寒涼的藥物來清心,反而會損傷脾胃。
所以,當看到症狀像是驚風時,用藥應該要當作瘡疹來預防治療。因為瘡疹剛開始發作時,很像驚風。一般來說,瘡疹引發的驚風,一定會先出現咳嗽痰多、心悸煩躁、嘔吐、嘴唇發紅、臉頰發紅發熱、口渴、耳朵發冷、腳發冷、脈搏加快、舌苔發白等症狀。如果有這些症狀,就絕對不能使用銀粉等寒涼的藥物。因為心臟變涼會連帶損傷脾胃,毒氣會隱藏起來。而且,心臟主管血液,寒冷會使血液凝結而不流通,再加上中焦寒冷,上焦的熱反而無法下降,毒素就無法排出。有些小孩平時沒有生病,卻突然發作抽搐,通常也是因為要發瘡疹,更要仔細診斷。
毒氣如果積聚在體內,應該要發散出來,可以使用像是惺惺散、消毒散、升麻湯、紅綿散等藥物,同時搭配疏通氣機、利小便、祛風等藥物。等到熱氣發散出來,心氣自然就會平定。有些人是因為風寒與內熱互相衝擊而引發驚搐,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,像之前講的方法,但可以加一些調和氣機的藥物。張氏說:「瘡疹的氣機調和順暢,痘疹就會快速發出來,氣機順暢則營衛沒有阻滯,毒素也會散開,痘疹自然就會發出來。」(各種藥方都在「初熱」篇章中)。如果出現大吐、臉色青、嘴唇眼睛顫動、手腳不時抽搐,這是屬於慢脾風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