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4)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4)
1. 耳聾
巢氏云,手太陽之經入於耳內,頭腦有風,入乘其脈,與氣相搏,故令耳聾。
《聖惠》治小兒風熱兩耳聾鳴方
遠志(去心),甘草(炙微赤,銼),柴胡(去苗),菖蒲(各一分),磁石(三分,搗碎,水淘去赤汁),麥門冬(去心,焙半兩)
上搗,細羅為散。每服,以蔥白湯調下半錢,日二服,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〔張渙〕,通鳴散,治耳聾。
菖蒲(一寸九節者),遠志(去心。各一兩),柴胡(去苗),麥門冬(去心),防風(各半兩),細辛,甜葶藶(各一分),以上搗羅,併為細末,次入磁石(一分,搗碎,水淘去赤汁),杏仁(二七個,湯浸,去皮尖,研)
上件,都研勻。每服半錢,煎蔥白湯調下,日二,乳後。
《聖惠》,細辛膏,治小兒耳聾,或因腦熱,或因水入,或因吹著,並宜用此。
細辛,防風(去蘆頭),川大黃(銼,微炒),黃芩(各一分),川椒(去目,十粒),蠟(半兩)
上件藥,細銼,用清麻油三合,煎藥紫色,濾過,下蠟候消為膏。每日三度,用一大豆大,點於耳中。
《聖惠》治小兒耳聾不瘥方
甜葶藶,杏仁(湯浸,去皮),鹽(各等分)
上件藥搗,研如膏,以少許豬脂和合,煎令稠,以綿裹如蕤核大,塞耳中,日一易之。
又方
松脂,菖蒲(末),烏油麻(各半兩)
上件藥相和搗熟,綿裹如一紅豆大,塞耳,日一易。
又方
菖蒲(末一分)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研如泥,半兩)
上相和研令乳入,每用少許,綿裹內耳中,日一易。
又方
上取蔥白於煻灰中煨令熟,以蔥白頭納耳中,日三易。
又方
蓖麻子(去皮十枚),棗肉(七枚)同搗如膏。每取蕤核大,綿裹少許,塞耳中,日一易。
又方
上,搗芥子令爛,以人乳和。綿裹少許,塞耳中,日一易之。
麝香散,治沉耳。
麝香(少許),白礬(一錢,火煅),五倍子(二錢)
上件,為末。紙捻子點入耳中少許。
白話文:
耳聾
巢元方說,手太陽經脈進入耳朵內部,頭腦如果有風邪,風邪會侵入經脈,與氣相搏擊,就會導致耳聾。
《聖惠方》治療小兒因為風熱引起的兩耳耳聾耳鳴的藥方:
遠志(去除心部)、炙甘草(稍微烤過,切碎)、柴胡(去除苗)、菖蒲(各一份)、磁石(三分,搗碎,用水淘洗去除紅色的汁液)、麥門冬(去除心部,烘乾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,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,用蔥白湯調服半錢,每天服用兩次,根據小孩的大小,自行增減用量。
[張渙]的通鳴散,治療耳聾:
菖蒲(選擇有九節的,一寸長)、遠志(去除心部,各一兩)、柴胡(去除苗)、麥門冬(去除心部)、防風(各半兩)、細辛、甜葶藶(各一份)。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,然後加入磁石(一份,搗碎,用水淘洗去除紅色的汁液)、杏仁(二十七個,用熱水浸泡,去皮尖,研磨)。
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煎好的蔥白湯調服,每天兩次,在哺乳後服用。
《聖惠方》的細辛膏,治療小兒耳聾,可能是因為腦部發熱、水進入耳朵、或是因為吹到風引起的,都適合使用這個藥方:
細辛、防風(去除蘆頭)、川大黃(切碎,稍微炒過)、黃芩(各一份)、川椒(去除籽,十粒)、黃蠟(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清麻油三合煎煮,直到藥油呈現紫色,過濾掉藥渣,再放入黃蠟,等黃蠟融化成膏。每天三次,取像一顆大豆大小的藥膏,點入耳朵中。
《聖惠方》治療小兒耳聾很久都沒好的藥方:
甜葶藶、杏仁(用熱水浸泡,去皮)、鹽(各等份)。
將以上藥材搗爛,研磨成膏狀,加入少許豬油混合,煎煮到濃稠,用棉花包成像棗核大小,塞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一次。
另一個藥方:
松脂、菖蒲(末)、黑芝麻油(各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搗熟,用棉花包成像紅豆大小,塞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一次。
另一個藥方:
菖蒲(末一份)、杏仁(用熱水浸泡,去皮尖,研磨成泥狀,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均勻,每次取少量,用棉花包裹放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一次。
另一個藥方:
取蔥白在煨熱的灰中煨熟,將蔥白的頭部放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三次。
另一個藥方:
蓖麻子(去皮十枚)、棗肉(七枚),一起搗爛成膏狀。每次取像棗核大小,用棉花包裹少許,塞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一次。
另一個藥方:
將芥菜籽搗爛,用人乳調和,用棉花包裹少許,塞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一次。
麝香散,治療耳鳴重聽:
麝香(少許)、白礬(一錢,用火燒過)、五倍子(二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紙捻子沾取少量藥粉點入耳朵中。
2. 耳鳴
巢氏云,邪氣與正氣相搏,故令耳鳴,久即邪氣停滯,遂成聾也。
菖烏散,治小兒耳自鳴,日夜不止。
菖蒲,烏頭(炒。各四分)
上為末。綿裹內耳中,日再。
白話文:
巢氏說,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,就會導致耳鳴,如果時間久了,邪氣停滯不散,就會變成耳聾。
有個方子叫「菖烏散」,可以治療小兒耳鳴,整天整夜不停的狀況。
藥材是:菖蒲、烏頭(炒過)。各取四分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好塞入耳朵中,一天兩次。
3. 耳中痛
《千金翼》治耳疼痛方
附子(炮,去皮),菖蒲,
上二味,等分,裹塞之。
白話文:
用炮製過的附子(去除外皮)和菖蒲,這兩味藥材等量混合,然後用布包好塞入耳朵中。
4. 耳瘡
證治見心部瘡瘍條
白話文:
關於耳瘡的證型和治療方法,請參考心部瘡瘍的相關條目。
5. 聤耳
巢氏云,耳宗脈之所聚,腎氣之所通,小兒腎臟盛而有熱者,熱氣上衝於耳,津液壅結,即生膿汁,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內,而不傾瀝令盡,水濕停積,搏於血氣,蘊結成熱,亦令膿汁出,皆為之聤耳,久不瘥即變成聾也。
〔張渙〕,紅藍花散,治聤耳久不瘥。
紅藍花(洗,焙乾),黃柏(銼。各一兩),烏魚骨,黃芩(各半兩),以上搗羅為細末,吹用
雄黃(水磨,細研,半兩),麝香(一分,研細)
上件,都研勻細。以綿纏搵藥,塞耳中,日再換。
〔田氏〕,紅玉散,治小兒膿耳。
枯白礬,干胭脂,麝香(各一錢)
上同研勻。先以綿裹杖子捻淨,摻之。
〔湯氏〕,龍黃散,治小兒停耳,汁出不止。
枯白礬,龍骨末,黃丹(炒。各半兩),麝香(一錢)
上同研細。先以綿杖子搌膿水盡,用散一字半分,為兩處吹入耳內,日二次。
〔丹〕停耳,硫黃末敷之,日一夜一,妙。
《秘要》用蛐蟮灰末吹入立效,有瘡者敷之。(孫真人方同)
薛氏云:諸外治方,但可治腑證之輕者,若系肝經風熱血燥等證,必依前方論內服合宜之藥,外用此以收膿濕,亦無不可,若專泥攻而失內治,誤矣。
白話文:
巢氏說,耳朵是所有脈絡匯聚的地方,也是腎氣通達的地方。小孩子腎臟的氣血旺盛,容易有熱,熱氣往上衝到耳朵,導致津液阻塞積聚,就會產生膿汁。也有因為洗澡時水進入耳朵,沒有徹底傾倒乾淨,水濕停留在耳內,與血氣相搏,鬱積形成熱,也會使膿汁流出,這些都稱為「聤耳」(耳道流膿)。如果長久不癒,就會變成耳聾。
〔張渙〕,紅藍花散,治療聤耳久治不癒。
紅藍花(洗淨,烘乾),黃柏(切碎。各一兩),烏魚骨,黃芩(各半兩)。以上搗碎研磨成細末,吹入耳中使用。
雄黃(用水磨細,研磨成細末,半兩),麝香(一分,研磨成細末)。
以上藥材,全部研磨均勻細緻。用棉花纏繞蘸藥,塞入耳朵中,每天更換兩次。
〔田氏〕,紅玉散,治療小兒耳朵流膿。
枯白礬,干胭脂,麝香(各一錢)。
以上藥材一同研磨均勻。先用棉花包裹木棒,清理乾淨膿液,然後再撒上藥粉。
〔湯氏〕,龍黃散,治療小兒耳朵停膿,膿汁流個不停。
枯白礬,龍骨末,黃丹(炒過。各半兩),麝香(一錢)。
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細末。先用棉花棒吸乾耳朵裡的膿水,然後用藥散一字半分,分兩處吹入耳朵內,每天兩次。
〔丹〕治療停膿,用硫黃末敷在患處,每天一次,效果很好。
《秘要》裡說,用蚯蚓灰末吹入耳朵,立刻見效,如果有瘡,就敷在患處。(孫思邈的方子也是這樣)
薛氏說:各種外用治療的方法,只能治療輕微的體表病症。如果屬於肝經風熱、血燥等情況,必須按照之前說的,配合內服適合的藥物,外用藥來收斂膿濕也是可以的。如果只執著於外治而忽略了內在的調理,那就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