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4)

1. 驚搐

宜小異功散加升、柴、木香、乾薑、治之。〔潔〕凡未出而發搐者,是外感風寒之邪、內發心熱之所作也,當用茶粉下解毒丸、犀角地黃湯主之。〔世〕治瘡痘欲出,身熱煩躁,忽發驚搐,宜驅風膏、小如聖飲。小便不通,八正散。涎盛,利驚丸、抱龍丸量證施之。〔丹〕欲發瘡疹,先身熱驚跳搐搦,此非驚風,宜發散藥。

〔薛〕前證,痘疹未見而先發搐者,乃毒氣自心經出也,若病勢輕緩,或形氣虛弱者,不宜用峻厲之劑,恐元氣內損,則毒氣內陷,而瘡不能起發也。或外感風寒之邪,內因瘡疹之熱而相搏,或肝血虛,火動而內生風,當補元氣為主,佐以見證之劑。然前方多峻厲之劑,審有是證方可用,須察其色赤白,而以脾胃為主,虛則用溫補,實則用解毒。

〔張〕痘瘡始作,未形見之間,忽發驚搐,是毒氣自心經而出也,苟不以內外證辨明之,便用銀粉、青黛、等藥,則心寒而毒氣內陷,往往氣絕之際,或隱癍方出,已無及矣。治法,但當以導赤散加防風、辰砂末,與瀉青丸合而治之。搐甚者,抱龍丸。如再不止,小便利者可治以導赤散送下牛黃清心丸或粉紅丸。

小便不利者,勿治。

惺惺散(初熱),升麻湯(初熱)

紅綿散,解表之藥。

全蠍(五個),麻黃(去節),殭蠶,白芷,川芎,桔梗,天麻(各二錢),甘草,蘇木(各一錢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加紅綿少許,水煎。有熱,加荊芥稍熱服。一方,入薄荷葉三片,好酒四五點同煎。

羌活散,調三制辰砂末,加防風、荊芥表之。(方見初熱證治)

〔世〕,麻痘風搐方

人參,羌活,防風,殭蠶(醋炒),南星(薑製),白附子(薑製),甘草(炙)

上等分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其搐立止。

上皆解表之劑,潔古所謂外感風寒之邪,丹溪所謂宜發散藥者是也。

解毒丸

寒水石(研),石膏(研,各一兩),青黛(半兩)

上,以二石細研如粉,入青黛和均,湯浸蒸餅為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,新汲水化下,或細嚼姜水下亦可。三歲兒服半丸,量歲數加減服之。

犀角地黃湯(失血)

柴胡二連丸,治肝經實火。

柴胡,宣黃連,胡黃連

上為末。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下。

上解毒、涼血、瀉肝火之劑,有熱者宜之。

導赤散(心臟),八正散(小便不利),六一散(熱)

上利小便之劑,小便不利者宜之,然瀉丙火以瀉肝之子,乃治驚搐第一要法,不獨小便不利者為當用也。

紫草快癍散(即加減大紫草散有木通、無黃耆,方見痘灰白),東垣消毒散(即消毒救苦湯,見大法),參耆四聖散(灌膿),八物湯(虛羸),柴胡梔子散(即梔子清肝散,見五臟熱),地黃丸(腎臟),小異功散(即四君子湯、加陳皮),益氣湯(即補中益氣湯)

白話文:

治療驚搐,可以用小異功散,加上升麻、柴胡、木香、乾薑來治療。

如果驚搐發作在疹子還沒出來之前,通常是外感風寒的邪氣,加上體內心火所引起的。這時應該用茶粉搭配解毒丸,或是犀角地黃湯來治療。

如果疹子快要出來時,身體發熱煩躁,突然出現驚搐,可以用驅風膏、小如聖飲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可以用八正散。如果痰涎很多,可以用利驚丸或抱龍丸,依照病情輕重來使用。

疹子快要發出來時,身體先發熱,接著出現驚跳、抽搐的症狀,這不是一般的驚風,應該用發散藥物來治療。

以上這些症狀,疹子還沒出來就先出現抽搐,是因為體內的毒氣從心經跑出來。如果病情比較輕微,或是身體比較虛弱的人,不應該使用太強烈的藥物,以免耗損元氣,反而讓毒氣內陷,疹子發不出來。有時候,也可能是外感風寒,加上體內疹子的熱氣互相搏鬥,或是肝血不足,導致火氣旺盛而生風。這時應該以補元氣為主,再搭配治療其他症狀的藥物。前面提到的藥方大多比較強烈,必須確定有這些症狀才能使用,並且要觀察臉色是紅還是白,同時注意脾胃的狀況。虛弱就用溫補,實證就用解毒。

痘瘡剛開始發生,還沒看到疹子時就出現驚搐,是體內毒氣從心經出來的緣故。如果沒有仔細分辨內外證,就使用銀粉、青黛等藥物,反而會使心臟變冷,毒氣內陷,往往會造成生命危險,或疹子隱隱出現卻已經來不及治療。治療的方法應該用導赤散,加上防風、辰砂末,搭配瀉青丸一起治療。如果抽搐很嚴重,可以用抱龍丸。如果還是無法止住抽搐,而且小便通暢,可以用導赤散搭配牛黃清心丸或粉紅丸來治療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不要這樣治療。

惺惺散(用於初期發熱)、升麻湯(用於初期發熱)。紅綿散,是解表的藥物。

全蠍(五個)、麻黃(去節)、殭蠶、白芷、川芎、桔梗、天麻(各二錢)、甘草、蘇木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上少許紅綿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有發熱,就加入荊芥,趁熱服用。另一個方子,可以加入薄荷葉三片,以及少許酒一起煎煮。

羌活散,調和三制辰砂末,加上防風、荊芥來發散表邪。(方子在初熱證治中)。

麻疹、痘疹引起的驚搐方:

人參、羌活、防風、殭蠶(醋炒)、南星(薑製)、白附子(薑製)、甘草(炙)。

將以上藥材等分,加上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服用,抽搐就能立刻停止。

以上這些都是解表的藥物,也就是像潔古所說的外感風寒,以及丹溪所說的應該使用發散藥物。

解毒丸:

寒水石(研磨)、石膏(研磨,各一兩)、青黛(半兩)。

將寒水石和石膏磨成細粉,加入青黛混合均勻,用湯浸過的蒸餅做成丸子,像芡實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新打上來的井水吞服,或是細嚼後用薑水吞服也可以。三歲的小孩服用半丸,依照年齡大小增減用量。

犀角地黃湯(用於失血)。

柴胡二連丸,治療肝經實火。

柴胡、宣黃連、胡黃連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以上是解毒、涼血、瀉肝火的藥物,適合有發熱症狀的人使用。

導赤散(用於心臟問題)、八正散(用於小便不利)、六一散(用於發熱)。

以上是利小便的藥物,適合小便不利的人使用。然而,瀉丙火(心火)來瀉肝的子火,是治療驚搐的首要方法,不只小便不利的人適用。

紫草快癍散(也就是加減大紫草散,有木通,沒有黃耆,方子在痘灰白中)、東垣消毒散(也就是消毒救苦湯,方子在大法中)、參耆四聖散(用於膿瘡)、八物湯(用於虛弱)、柴胡梔子散(也就是梔子清肝散,方子在五臟熱中)、地黃丸(用於腎臟問題)、小異功散(也就是四君子湯,加上陳皮)、益氣湯(也就是補中益氣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