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6)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6)
1. 天柱倒
王先生云:小兒久患疳疾體虛,久不進飲食,患來日久,諸候退,只是天柱骨倒,醫者不識,謂之五軟候。須進金靈散、生筋散。《形證論》歌:天柱才倒道難醫,算來此病非心脾,若患先須因吐瀉,不曾調氣至尫羸,大患傷寒無汗脈(鳳髓經此一句云:卻被傷寒無浮脈),定應妙藥療他遲,無此卒然生此患,又兼不辨四肢肥,身軟難堪頭似石,面紅唇赤臉如緋,此病多應傷腎熱,後來因熱病相隨(此兩句在鳳髓經即云:此患只應傷膽熱,後來伏熱又相隨。
)肝受熱風天柱倒,但將涼藥與維持,貼須性熱筋方緩,立見溫和請莫疑,吐瀉項軟唯調氣,傷寒柱倒不須醫。此或傷寒或吐或瀉,乘虛邪毒透入肝脈,熱邪所侵,是致令筋軟長,或手足軟而不解舉,或項頸軟而不解舉,若有前證,即須涼膈,若吐瀉,則先調胃氣,貼項並服涼肝膽藥,不可太熱,亦恐過冷。
金靈散
上,用白殭蠶不拘多少,直者,去絲炒,為末。每服半錢一錢,薄荷酒調下,一日三服。更須用生筋散貼之。
生筋散
木鱉子(三個),蓖麻子(三十個)
上各取肉同研。每用一錢許,津唾調貼,急抱揩項上令熱,貼之。
四十八候貼項藥方
川烏頭,白芷,地龍,五靈脂,赤小豆(各等分)
上末,生薑自然汁與酒同調貼在項上。更服竹茹散。
竹茹散
菊花(三錢),黃芩,人參(各一錢),大黃(半兩),甘草(二錢)
上為末,竹葉煎湯下。
三十六種貼項藥方
草烏頭,赤小豆(各等分)
上為末,薑汁調攤帛子上,貼經宿,項立起。
貼頭起項膏,(吉氏),治小兒肝熱膽冷,頭項軟倒。
川烏(末),肉桂(末),蕓薹子,天南星,蓖麻子(各一錢),黃丹(炒,一錢匕)
上大蒜一頭,煨熟去皮,乳缽內研和,藥細,每用一錢,入米醋和勻,貼項上一日許。
狼毒丸(吉氏),治小兒膽熱肝風,天柱倒折,宜服此藥,更用前起頭貼項藥。
狼毒(酒浸,焙),白附子,大附子(尖),天麻,防風,羌活(以上各一分),硃砂,地龍(去土。各一錢),麝香(半字)
上為細末,法酒煮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七丸至十五丸,用黑豆薄荷湯入酒一滴,吞下。
白話文:
王先生說:小孩長期患有疳積,身體虛弱,很久不吃東西。病程久了,其他症狀都消退了,只是頸椎(天柱骨)軟弱無力,醫生不認識,把它當成五軟症來治療。這應該服用金靈散和生筋散。《形證論》中說:「頸椎軟倒很難醫治,算來這病不是心脾的問題。如果發病前有過吐瀉,沒有好好調理氣機,導致身體虛弱;大病如傷寒沒有發汗,脈象沉伏(《鳳髓經》說:是傷寒但沒有浮脈),這時用藥效果就會延遲。如果不是突然發病,又無法分辨出四肢的肥瘦;身體軟弱無力,頭卻像石頭一樣硬,臉色紅潤,嘴唇紅赤,像塗了胭脂一樣。這個病大多是因為腎臟受熱引起的,後來會因為熱病而纏身(《鳳髓經》說:這個病應該是膽受熱引起的,後來潛伏的熱又會跟著發作)。肝受熱,風邪侵襲,導致頸椎軟倒,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維持。外貼的藥膏應該選擇藥性溫熱的,讓筋脈放鬆,立刻就能看到效果,請不要懷疑。吐瀉引起的頸項軟弱,只需要調理氣機;傷寒引起的頸椎軟倒,則不用再治療。這可能是因為傷寒、吐瀉,或者其他原因導致身體虛弱,邪毒趁虛進入肝脈,熱邪侵襲,導致筋脈軟弱、鬆弛,或者手腳軟弱無力不能舉起,或者頸部軟弱無力不能抬頭。如果出現以上症狀,就要用清熱涼血的藥來治療。如果是由於吐瀉引起的,則先調理胃氣。外貼藥膏在頸部,並服用清肝膽的藥物,不可太熱,也怕過於寒涼。
金靈散
用白殭蠶,不論多少,選擇筆直的,去除絲線後炒過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薄荷酒調服,一天三次。還要用生筋散外貼。
生筋散
木鱉子(三個),蓖麻子(三十個)
分別取出果肉一同研磨。每次用一錢左右,用口水調勻後外敷,並快速按摩頸部使其發熱。
四十八種外敷頸部藥方
川烏頭、白芷、地龍、五靈脂、赤小豆(各等分)
以上磨成粉末,用生薑自然汁和酒一起調勻後敷在頸部。再服用竹茹散。
竹茹散
菊花(三錢),黃芩、人參(各一錢),大黃(半兩),甘草(二錢)
以上磨成粉末,用竹葉煎水送服。
三十六種外敷頸部藥方
草烏頭、赤小豆(各等分)
以上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勻後攤在布上,敷一夜,頸部就能挺起來。
貼頭起項膏(吉氏),治療小孩因肝熱膽寒引起的頭頸軟弱無力。
川烏(末)、肉桂(末)、蕓薹子、天南星、蓖麻子(各一錢)、黃丹(炒,一錢匕)
以上加一頭煨熟去皮的大蒜,在乳缽內一起搗成細末,每次用一錢,加入米醋調勻,敷在頸部一天左右。
狼毒丸(吉氏),治療小孩膽熱肝風,導致頸椎軟倒,應該服用此藥,並配合之前提到的貼頭起項藥膏。
狼毒(酒浸,焙乾),白附子、大附子(尖部),天麻、防風、羌活(以上各一分),硃砂、地龍(去泥土,各一錢),麝香(半字)
以上磨成細末,用酒煮糊做成丸子,如小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七到十五丸,用黑豆薄荷湯加一滴酒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