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7)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7)
1. 五硬
五硬者,仰頭取氣,難以動搖,氣壅作痛,連於胸膈,腳手心冷而硬,此陽氣不營於四末也。經曰:脾主四肢。又曰:脾主諸陰。今手足冷而硬者,獨陰無陽也,故難治。若肚筋青急者,木乘土位也,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桂、柴胡、升麻,以復其真氣,若系風邪,當參驚風治之。此證從肝脾二臟受患,當補脾平肝,仍參急慢驚風門治之。
《百問》云,如審系風證,依中風治之,必有回生之理,小續命湯加減。
小續命湯,治中風不省人事,涎鳴反張,失音厥冷。
麻黃(去節),人參,黃芩,川芎,芍藥,甘草(炙),杏仁(去皮尖,炒),漢防己,官桂(去皮。各半兩),防風(七錢半),附子(炮,去皮臍,七錢半)
上,除附子、杏仁外,搗為粗末,次入二味夾和。每一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有熱去附子,官桂減半。
經云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,故收此方,非的風證勿用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五硬」,是指病人頭部後仰、張口呼吸,身體難以動彈,體內氣機壅塞造成疼痛,疼痛會向上延伸到胸腔及橫膈膜的部位,而且手腳掌心冰冷僵硬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無法運行到四肢末梢所導致的。中醫經典說:「脾臟主管四肢的活動。」又說:「脾臟主管身體的陰液。」現在手腳冰冷僵硬,表示體內陰盛陽衰,所以很難治療。如果肚子上的筋脈呈現青色且繃緊,表示肝木之氣過強,壓制脾土之氣。這時要趕快服用六君子湯,並加上炮薑、肉桂、柴胡、升麻等藥材,來恢復體內真正的陽氣。如果病因是風邪入侵,就必須參考治療小兒驚風的方法來處理。這個病症是由肝、脾兩個臟腑受損引起的,應該要補益脾氣、平息肝氣,並參考治療急慢驚風的方法來處理。
《百問》這本書說,如果仔細判斷確定是風邪引起的病症,就依照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,一定有機會可以恢復健康。可以使用小續命湯,再根據情況增減藥材。
小續命湯,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導致昏迷不醒、口中痰液多到發出聲音、身體反張、失聲、手腳冰冷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麻黃(去除莖節)、人參、黃芩、川芎、芍藥、甘草(炙燒過)、杏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,炒過)、漢防己、官桂(去除外皮,各半兩)、防風(七錢半)、附子(炮製過,去除外皮和臍,七錢半)。
使用方法:除了附子、杏仁之外,將其他藥材搗成粗末,再加入附子、杏仁攪拌均勻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薑、棗煎煮後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有發熱的現象,就去除附子,官桂的用量減半。
醫書說:「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症狀,都屬於風邪引起的。」所以收錄這個藥方,但如果不是風邪引起的病症,就不要使用這個藥方。
2. 寒熱往來
凡寒熱往來無定期,其有定期者,瘧也。巢氏曰:風邪外客於皮膚,而痰飲內漬於腑臟,致令血氣不和,陰陽更相乘克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陰陽之氣,為邪所乘,邪與正相干,陰陽交爭,時發時止,則寒熱往來也。《全生指迷》論曰:若其人翕翕如熱,淅淅如寒,無有時度,支節如解,手足痠疼,頭目昏暈,此由榮衛虛弱,外為風邪相乘,搏於陽則發熱,搏於陰則發寒,久不治,成勞。宜荊芥散。
又曰:若寒熱如瘧,不以時度,腸滿膨脝,起則頭暈,大便不通,或時腹痛,胸膈痞悶,此由宿谷停留不化,結於腸間,氣道不舒,陰陽交亂,宜備急丸。經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寒熱往來,此乃陰陽相勝也,故寒氣並於陰則發寒,陽氣並於陽則發熱,寸口脈微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尺脈弱為陰不足,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,陽不足則先寒後熱,陰不足則先熱後寒,陰陽不歸其分,則寒熱交爭也。
又,上盛則發熱,下盛則發寒,陽盛則乍熱,陰盛則乍寒,陰陽相勝,虛實不調,故邪氣更作,而寒熱往來,或乍寒乍熱也。少陽膽者,肝之府,界乎太陽、陽明之間,半表半裡之分,陰陽之氣,易於相乘,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,以小柴胡湯加減調之。若只見寒熱,起居如常,久而不愈,及大病後元氣未復,悉屬陰虛生熱,陽虛生寒,宜用八珍湯(虛羸)補之,甚者十全大補湯(汗)。
有食積為病,亦令寒熱,用保和丸(宿食)消之,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(吐瀉),厥冷飲熱,人參理中丸(瀉);作渴不止,七味白朮散(渴);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,肝邪乘脾,所勝侮所不勝也,用異功散(吐瀉)加柴胡、山梔。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。
〔湯〕食積寒熱如瘧,渴瀉氣急,要合地臥。此候先當取下積,只用平胃散,次常服進食丸。(平胃散、見不乳食,進食丸,見積。)
〔錢〕曹宜德子三歲,面黃時發寒熱,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。眾醫以為潮熱,用牛黃丸不愈,及以止渴乾葛散,服之反吐。錢曰當以白餅子下之,後補脾,乃以消積丸磨之,此乃解也,後果愈。何以故?不食但飲水者,食伏於脾內不能消化,致令發寒熱,用止渴藥吐者,藥沖脾故也,故下之即愈。
〔子和〕高巡檢子八歲,病熱,醫者皆為傷冷,治之以熱藥。欲飲冰水,禁而不與,內水涸竭,煩躁轉生,前後皆閉,口鼻俱干,寒熱往來,咳嗽時作,遍身無汗。又欲灸之。適遇戴人,戴人責其母曰,重裀厚被,暖炕紅爐,兒已不勝其熱,尚可灸乎。其母謝以不明。
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,遂連進數服,下爛魚腸之類,臭氣異常,渴欲飲水,聽其所欲,冰雪冷水連進數杯,節次又下三四十行,大熱方去,又與通膈丸、牛黃丸,復下十餘行,兒方大痊。前後約五十餘行,略計所用冰雪水飲計一斛,向灸之,當何如哉。
太醫局小柴胡湯,治大人小兒傷寒溫熱病,身熱惡風,頸項強急,胸滿脅痛,嘔噦煩渴,寒熱往來,身面皆黃,小便不利,大便秘硬,或過經未解,或潮熱不除,及瘥後勞復,發熱頭痛,婦人傷風,頭痛煩熱,經血適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,及產後傷風,頭痛煩熱,並宜服之。
柴胡(去蘆頭秤半斤),黃芩,人參(去蘆頭秤),甘草(炙。各三兩),半夏(湯洗七次,焙乾秤二兩半)
上五味,同為粗末。每服三大錢,以水一盞半,入生薑五片,棗一枚擘破,同煎至七分,濾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,小兒分作二服,更量大小加減。
〔張渙〕,秦艽湯,治小兒寒熱往來。
秦艽(去苗),鱉甲(醋炙微黃,去裙襴各一兩)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,麻黃(去根節。各半兩),竹茹,甘草(炙。各一分)
上件搗,羅為粗散,每服一錢,水一盞,入蔥白二寸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人參前胡散
人參(去蘆頭),前胡,柴胡(去苗。各一兩),桔梗,地骨皮,甘草(炙),半夏(湯洗七遍,焙乾。各半兩)
上件搗,羅為細末,每服一大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半盞,去滓放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芍藥湯
赤芍藥(一兩),黃芩,當歸(銼,焙乾),柴胡(各半兩),肉桂,甘草(炙,各一分)
上件搗,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八分一盞,入生薑二片,棗一枚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量兒加減。
《王氏手集》,柴胡人參湯,治小兒脾熱生風,往來寒熱(子和柴胡飲子有黃芩、大黃、當歸,無茯苓),柴胡,人參,芍藥,茯苓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上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至四分,溫服。
《全生指迷》,荊芥散
荊芥穗,人參,白朮,當歸(切、洗,焙),黃耆,芍藥,桂(去粗皮。各一兩),柴胡(去苗,二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《全生指迷》,備急丸
大黃(濕紙裹,煨),巴豆(去皮心,去油),乾薑(去皮。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一丸,米飲下。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,以大便快利為度。
《千金》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
上細切柳枝煮取汁洗兒,若渴,絞冬瓜汁飲之。
《水鑑》孩子百日內忽有寒熱,何以治之。與冷藥吃,即乳寒嘔逆,若與熱藥治之,其病加甚,無神法聖術,因循喪兒之命,博覽石室秘方,用之應妙,歌云:桃花蔭末一錢余,甘草沖湯力更殊,藍花只消一兩字(陰乾),灌之入口立消除。上三味為末,每服半錢,湯調灌之。
《莊氏家傳》療少小卒寒熱不佳。不能服藥,李葉浴兒方
上用李葉不拘多少,煮湯浴兒。(又白芷,又苦參。)
《玉訣》云,先調氣,次解虛熱,熱不去,下真珠丸取。
真珠丸,治小兒寒熱虛積,五臟煩滿,及下風涎積滯,驚食疳積。
南星,半夏,滑石(各末,二錢),輕粉(四錢匕),巴豆(二七粒,去心油)
上末之,麵糊丸芥子大。每服十五二十丸,煎蔥湯吞下。
《嬰孺》,六味湯,治少小寒熱進退,啼呼腹痛。
地黃,桂心(各八分),芍藥,寒水石,黃芩(炙),甘草(炙。各二分)
上切細,以水三升,煮一升半。一歲兒二合至三合,量與服之。
大黃丸,療小兒寒熱,食不生肌肉。
大黃(一兩,蒸之二斗米下),桂心,乾薑(炮。各二分),巴豆(五十粒,去皮心,熬),消石(三分,熬,無者以芒硝代之)
上五味,搗篩四味,別搗巴豆令如泥,合和以蜜,更搗二千杵,丸如梧子。每一丸,湯服之。但熱在膈上當吐,在膈下當利,預作粥,如服他吐下丸法,服藥兩食頃不吐下,以熱飲動之,若不得吐下,可更服一丸半,能藥壯人可二丸。此藥優於他下藥丸,故宜大小。下多,冷粥解之。
若有瘡綿挺如指,蜜和一丸塗挺頭,旦內瘡中,喁出之,不瘥更作。溫病不得大便,服之得下佳,宿食不消,亦服之。飛屍遁屍,漿服半丸,日一,應須臾止。心腹脹滿痛,服一丸。瘧者,依發日,先宿勿食,清晨服一丸,丁壯人服二丸,得吐下,忍飢,過發時乃食。婦人產後血結中奔,走起上下,或絕產無子,或月經不調,面目青黃,服半丸。
小兒淋瀝寒熱,臚脹大腹,不欲食,食不生肌,三四歲如麻子大一丸,日一服,六七歲兒服二丸,比三十日,心腹諸病瘥,兒小半之,愈,大良。忌野豬肉、蘆筍、生蔥。
按:病兒若無實積,或有積而虛,皆不宜用此,若疳勞一路,自當求之肥兒之屬。
《聖惠》,柴胡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乳食不下,四肢無力,心腹脹滿,上焦痰壅,漸漸羸瘦。
柴胡(去苗),鱉甲(塗醋炙令黃色,去裙襴。各一兩),人參,前胡,桔梗,訶梨勒皮,地骨皮,赤芍藥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(炙,微赤)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。各半兩)
上件藥搗,篩為散,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五味子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不欲乳食,羸瘦心脹。
五味子,當歸(銼碎,微炒),人參,桔梗,前胡(各去蘆頭),白朮,赤茯苓,黃芩(各用一分),甘草(半分,炙微赤,銼),麥門冬(半兩,去心,焙)
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日三四服,更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人參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食少羸瘦。
人參(去蘆頭),黃耆(銼),柴胡(去苗),白茯苓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木香(各半兩),甘草(炙微赤,銼),白朮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。各一分),訶梨勒皮(三分)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,量兒大小加減服之。
黃耆丸,治小兒往來寒熱,多汗心煩,小便赤黃,不欲乳食,四肢羸瘦。
黃耆(銼),麥門冬(去心,焙),赤茯苓,白朮,子芩,甘草(各一分),柴胡(去苗)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。各半兩)
上件藥搗,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以粥飲下五丸,日三四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張渙香甲散,治寒熱往來肌瘦。
鱉甲(酥炙黃,去裙襴),木香(各一兩),川大黃(微炒),陳橘皮(去白,焙乾),當歸(洗,焙乾),柴胡(去苗),知母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檳榔(三枚)
上件搗,羅為粗散。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