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9)

1. 五硬

五硬者,仰頭取氣,難以動搖,氣壅作痛,連於胸膈,腳手心冷而硬,此陽氣不營於四末也。經曰:脾主四肢。又曰:脾主諸陰。今手足冷而硬者,獨陰無陽也,故難治。若肚筋青急者,木乘土位也,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桂、柴胡、升麻,以復其真氣,若系風邪,當參驚風治之。此證從肝脾二臟受患,當補脾平肝,仍參急慢驚風門治之。

白話文:

五硬是指:仰著頭呼吸,身體僵硬難動,氣血瘀滯導致疼痛,胸部和橫膈膜部位疼痛,手腳冰涼而僵硬,這是因為陽氣不暢通導致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。經書上說:脾臟負責四肢的健康。又說:脾臟負責陰氣的運作。現在手腳冰涼而僵硬,那是因為獨陰無陽的緣故,所以很難治療。如果肚臍周圍的筋脈發青而且緊張,那是因為木氣剋制土氣的緣故,需要趕緊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、肉桂、柴胡、升麻,來恢復正常的元氣,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就要治療驚風。這種疾病是由肝臟和脾臟受損引起的,應該補脾平肝,並且參照急性和慢性的驚風疾病治療方法。

《百問》云,如審系風證,依中風治之,必有回生之理,小續命湯加減。

小續命湯,治中風不省人事,涎鳴反張,失音厥冷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《百問》云,如審系風證,依中風治之,必有回生之理,小續命湯加減。

續命湯,治中風不省人事,涎鳴反張,失音厥冷。]

麻黃(去節),人參,黃芩,川芎,芍藥,甘草(炙),杏仁(去皮尖,炒),漢防己,官桂(去皮。各半兩),防風(七錢半),附子(炮,去皮臍,七錢半)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巴),人參,黃芩,川芎,芍藥,甘草(烤過的),杏仁(去除皮尖,炒過),漢防己,官桂(去除樹皮。各半兩),防風(七錢半),附子(烤過的,去除皮和肚臍,七錢半)

上,除附子、杏仁外,搗為粗末,次入二味夾和。每一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有熱去附子,官桂減半。

經云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,故收此方,非的風證勿用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,除附子、杏仁外,搗為粗末,次入二味夾和。每一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有熱去附子,官桂減半。

經云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,故收此方,非的風證勿用。]

2. 寒熱往來

凡寒熱往來無定期,其有定期者,瘧也。巢氏曰:風邪外客於皮膚,而痰飲內漬於腑臟,致令血氣不和,陰陽更相乘克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陰陽之氣,為邪所乘,邪與正相干,陰陽交爭,時發時止,則寒熱往來也。《全生指迷》論曰:若其人翕翕如熱,淅淅如寒,無有時度,支節如解,手足痠疼,頭目昏暈,此由榮衛虛弱,外為風邪相乘,搏於陽則發熱,搏於陰則發寒,久不治,成勞。宜荊芥散。

白話文:

凡是寒熱交替沒有規律的,有規律的,則為瘧疾。巢氏說:風邪侵襲皮膚,痰飲停積於臟腑,導致血氣不和,陰陽互相乘克。陽氣盛則發熱,陰氣盛則發寒。陰陽之氣被邪氣所乘,邪氣與正氣相糾纏,陰陽交爭,時發時止,這就是寒熱交替。在《全生指迷》中說:如果一個人忽冷忽熱,無一定時間,四肢關節鬆懈,手腳痠痛,頭暈目眩,這是由於榮衛虛弱,外感風邪侵襲,搏擊於陽則發熱,搏擊於陰則發寒。時間久了,會變成勞疾。應服用荊芥散治療。

又曰:若寒熱如瘧,不以時度,腸滿膨脝,起則頭暈,大便不通,或時腹痛,胸膈痞悶,此由宿谷停留不化,結於腸間,氣道不舒,陰陽交亂,宜備急丸。經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寒熱往來,此乃陰陽相勝也,故寒氣並於陰則發寒,陽氣並於陽則發熱,寸口脈微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尺脈弱為陰不足,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,陽不足則先寒後熱,陰不足則先熱後寒,陰陽不歸其分,則寒熱交爭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如果寒熱像瘧疾一樣,沒有規律,肚子脹滿,起來就頭暈,大便不通,或者偶爾腹痛,胸悶,這是由於食物積滞在腸胃中沒有消化,阻塞腸道,氣道不暢,陰陽失衡所致,應該服用備急丸。經書上說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寒熱交替,這是陰陽相互制衡的結果。所以寒氣聚集在陰位則發冷,陽氣聚集在陽位則發熱。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上行進入陽位則怕冷;尺脈微弱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進入陰位則發熱。陽氣不足則先寒後熱,陰氣不足則先熱後寒,陰陽失調,則寒熱交替。

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而且不是按時發作,腸胃脹滿,起身時頭暈目眩,大便不通,有時腹痛,胸膈痞悶等症狀,這可能是由於宿食停留在腸胃裡沒有消化,結在腸道裡造成的。氣道不暢,陰陽交亂,所以應該服用「備急丸」治療。

中醫理論認為,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寒熱交替,是陰陽相剋的結果。寒氣聚集在陰中就會發寒,陽氣聚集在陽中就會發熱。寸口脈搏微弱是陽氣不足,陰氣上升進入陽中就會惡寒;尺脈弱是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進入陰中就會發熱。陽氣不足,就會先寒後熱;陰氣不足,就會先熱後寒。陰陽不歸其位,就會出現寒熱交爭的症狀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而且不是按時發作,腸胃脹滿,起身時頭暈目眩,大便不通,有時腹痛,胸膈痞悶等症狀,這可能是由於宿食停留在腸胃裡沒有消化,結在腸道裡造成的。氣道不暢,陰陽交亂,所以應該服用「備急丸」治療。

中醫理論認為,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寒熱交替,是陰陽相剋的結果。寒氣聚集在陰中就會發寒,陽氣聚集在陽中就會發熱。寸口脈搏微弱是陽氣不足,陰氣上升進入陽中就會惡寒;尺脈弱是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進入陰中就會發熱。陽氣不足,就會先寒後熱;陰氣不足,就會先熱後寒。陰陽不歸其位,就會出現寒熱交爭的症狀。]

又,上盛則發熱,下盛則發寒,陽盛則乍熱,陰盛則乍寒,陰陽相勝,虛實不調,故邪氣更作,而寒熱往來,或乍寒乍熱也。少陽膽者,肝之府,界乎太陽、陽明之間,半表半裡之分,陰陽之氣,易於相乘,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,以小柴胡湯加減調之。若只見寒熱,起居如常,久而不愈,及大病後元氣未復,悉屬陰虛生熱,陽虛生寒,宜用八珍湯(虛羸)補之,甚者十全大補湯(汗)。

白話文:

另外,上盛則發熱,下盛則發寒,陽盛則乍熱,陰盛則乍寒,陰陽相爭,虛實不調,所以邪氣更加嚴重,而寒熱交替,或者忽冷忽熱。小陽膽,是肝臟的府臟,介於太陽和陽明之間,是半表半裡的區別,陰陽之氣,容易相互作用,所以寒熱多主肝膽經證,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治。如果只見到寒熱,起居生活一切正常,長久都不見好轉,以及大病後元氣還沒有恢復,都屬於陰虛生熱,陽虛生寒,應該用八珍湯(虛羸)來補益,嚴重的用十全大補湯(汗)。

有食積為病,亦令寒熱,用保和丸(宿食)消之,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(吐瀉),厥冷飲熱,人參理中丸(瀉);作渴不止,七味白朮散(渴);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,肝邪乘脾,所勝侮所不勝也,用異功散(吐瀉)加柴胡、山梔。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。

白話文:

食物停滯在體內,導致生病,也會使人發熱發冷,可以用保和丸來消化掉食物,如果同時有嘔吐和腹瀉,可以用六君子湯,如果虛脫又喝熱的東西,可以用人參理中丸。如果口渴不止,可以用七味白朮散。如果食物積聚已經消化掉了,但是寒熱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那麼就是肝膽邪氣侵犯了脾胃, 用異功散(治嘔吐、腹瀉)加上柴胡、山梔。如果是瘧疾引起的寒熱,請參閱瘧門。

〔湯〕食積寒熱如瘧,渴瀉氣急,要合地臥。此候先當取下積,只用平胃散,次常服進食丸。(平胃散、見不乳食,進食丸,見積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患有因飲食而積滯而引起的寒熱,有如瘧疾症狀,伴有口渴、腹瀉、氣急等症狀,需要在地上平躺休息。出現這種情況時,首先要排除積滯,可以使用平胃散來治療。之後,可以經常服用進食丸來進補。(平胃散的配方,請參閱「不乳食」這個方劑;進食丸的配方,請參閱「積」這個方劑。)

〔錢〕曹宜德子三歲,面黃時發寒熱,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。眾醫以為潮熱,用牛黃丸不愈,及以止渴乾葛散,服之反吐。錢曰當以白餅子下之,後補脾,乃以消積丸磨之,此乃解也,後果愈。何以故?不食但飲水者,食伏於脾內不能消化,致令發寒熱,用止渴藥吐者,藥沖脾故也,故下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曹宜德的小孩三歲,面黃並且時常發寒發熱,不想吃東西,但是一直喝水和喝奶。其他醫生都以為是潮熱,使用了牛黃丸,但病情沒有好轉。醫生又使用了止渴乾葛散,但是服了之後反而會吐出來。錢曹說應該使用白餅子來瀉下,之後再補脾,就拿消積丸磨碎給他服用,這種方法纔是對症下藥,最後果然痊癒了。為什麼呢?不吃東西卻一直喝水的人,食物都堆積在脾臟裡面不能消化,導致發寒發熱,使用了止渴藥會吐出來,是因為藥物刺激了脾臟。所以只要瀉下積滯就痊癒了。

〔子和〕高巡檢子八歲,病熱,醫者皆為傷冷,治之以熱藥。欲飲冰水,禁而不與,內水涸竭,煩躁轉生,前後皆閉,口鼻俱干,寒熱往來,咳嗽時作,遍身無汗。又欲灸之。適遇戴人,戴人責其母曰,重裀厚被,暖炕紅爐,兒已不勝其熱,尚可灸乎。其母謝以不明。

白話文:

高巡檢的兒子八歲,得了熱病。醫生都認為是受了寒氣,於是用熱藥治療。孩子想喝冰水,家人不讓喝。結果,孩子體內的水分耗盡,煩躁不安,大小便不通,口鼻乾燥,寒熱交替,時不時咳嗽,遍身沒有汗。醫生又想用艾灸來治療。碰巧遇到戴人。戴人責備孩子的母親說,蓋著厚厚的棉被,睡在暖烘烘的炕上,旁邊還放著紅彤彤的火爐,孩子已經受不住熱了,怎麼還能用艾灸呢?孩子的母親謝罪說自己糊塗。

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,遂連進數服,下爛魚腸之類,臭氣異常,渴欲飲水,聽其所欲,冰雪冷水連進數杯,節次又下三四十行,大熱方去,又與通膈丸、牛黃丸,復下十餘行,兒方大痊。前後約五十餘行,略計所用冰雪水飲計一斛,向灸之,當何如哉。

白話文:

戴先生先給病人服用了人參柴胡飲,病人連續服用了好幾帖,開始排便下痢像腐爛魚腸那樣的東西,而且臭氣熏天。病人覺得很渴想喝水,戴先生就讓他儘量多喝冰雪冷水,病人連喝了好幾杯後,又連續排便下痢了三四十次,之後體內的大熱才緩解消退。然後戴先生又給病人服用了通膈丸、牛黃丸,病人又排便下痢了十幾次,最後才徹底痊癒。前後病人大約排便下痢了五十多次,估計用掉了大約一斛冰雪冷水。請問像這樣的情況,還適合使用艾灸嗎?

太醫局小柴胡湯,治大人小兒傷寒溫熱病,身熱惡風,頸項強急,胸滿脅痛,嘔噦煩渴,寒熱往來,身面皆黃,小便不利,大便秘硬,或過經未解,或潮熱不除,及瘥後勞復,發熱頭痛,婦人傷風,頭痛煩熱,經血適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,及產後傷風,頭痛煩熱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太醫局的小柴胡湯,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傷寒溫熱病。症狀包括發燒、怕冷、頸項僵硬、胸悶脅痛、嘔吐或噁心、口渴、寒熱交替、全身發黃、小便不利、大便乾燥,或月經沒有結束,或潮熱不安,以及病癒後勞累後復發的發燒頭痛,還有婦女傷風、頭痛煩熱、月經剛結束、寒熱似瘧疾、發作有規律,以及產後傷風、頭痛煩熱的情況,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

柴胡(去蘆頭秤半斤),黃芩,人參(去蘆頭秤),甘草(炙。各三兩),半夏(湯洗七次,焙乾秤二兩半)

白話文:

柴胡(去掉細毛和蘆頭,秤重半斤),黃芩,人參(去掉蘆頭並秤重),甘草(經過炙烤。各三兩),半夏(用熱水清洗七次,烘乾後秤重二兩半)

上五味,同為粗末。每服三大錢,以水一盞半,入生薑五片,棗一枚擘破,同煎至七分,濾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,小兒分作二服,更量大小加減。

〔張渙〕,秦艽湯,治小兒寒熱往來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藥材,都屬於粗藥。每次服用三錢重的藥材,加入一杯半的水,再放入五片生薑和一顆切破的棗子,一起煎煮至剩七成,過濾掉藥渣,待藥汁稍冷後服用,不限時間。如果是給小孩子服用,可以分為兩次服用,並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調整藥量。

秦艽(去苗),鱉甲(醋炙微黃,去裙襴各一兩)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,麻黃(去根節。各半兩),竹茹,甘草(炙。各一分)

白話文:

秦艽(去除根須),鱉甲(以醋炙烤至微黃,去除裙邊和腹部,各一兩),川大黃(切碎,稍微炒一下),麻黃(去除根和節,各半兩),竹茹,甘草(炙烤,各一分)

上件搗,羅為粗散,每服一錢,水一盞,入蔥白二寸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人參前胡散

白話文:

將上等藥材搗碎,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一碗煎至五分之三,去渣取汁,溫熱服用。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增減用量。

人參(去蘆頭),前胡,柴胡(去苗。各一兩),桔梗,地骨皮,甘草(炙),半夏(湯洗七遍,焙乾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蘆頭),前胡,柴胡(去掉苗,每味一兩),桔梗,地骨皮,甘草(炙過),半夏(用熱水洗七遍,焙乾,每味半兩)

上件搗,羅為細末,每服一大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半盞,去滓放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芍藥湯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件搗,羅為細末,每服一大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半盞,去滓放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芍藥湯]

赤芍藥(一兩),黃芩,當歸(銼,焙乾),柴胡(各半兩),肉桂,甘草(炙,各一分)

上件搗,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八分一盞,入生薑二片,棗一枚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量兒加減。

白話文:

赤芍藥(半斤),黃芩、當歸(切碎,烘乾),柴胡(各四分之一斤),肉桂、炙甘草(各八錢)

《王氏手集》,柴胡人參湯,治小兒脾熱生風,往來寒熱(子和柴胡飲子有黃芩、大黃、當歸,無茯苓),柴胡,人參,芍藥,茯苓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
白話文:

《王氏手集》記載的柴胡人參湯,用於治療小兒脾熱化風,寒熱往來(子和柴胡飲子含有黃芩、大黃、當歸,不含有茯苓),組成:柴胡、人參、芍藥、茯苓、甘草(炒至微黃。各等分)。

上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至四分,溫服。

《全生指迷》,荊芥散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至四分,溫服。

《全生指迷》,荊芥散]

荊芥穗,人參,白朮,當歸(切、洗,焙),黃耆,芍藥,桂(去粗皮。各一兩),柴胡(去苗,二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《全生指迷》,備急丸

白話文:

荊芥穗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(切、洗,再焙乾)、黃耆、芍藥、桂(去粗皮。各一兩)、柴胡(去苗,二兩)、甘草(炙,半兩)

大黃(濕紙裹,煨),巴豆(去皮心,去油),乾薑(去皮。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大黃(用濕紙包起來,煨熱)、巴豆(去掉皮、心、油)、乾薑(去掉皮。每種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一丸,米飲下。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,以大便快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把藥材研磨成細小的末狀,然後與蜂蜜調和成丸狀,每個藥丸的大小如同豌豆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一丸,大小如同綠豆,以大便順暢為準。

《千金》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

上細切柳枝煮取汁洗兒,若渴,絞冬瓜汁飲之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《千金》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

上細切柳枝煮取汁洗兒,若渴,絞冬瓜汁飲之。]

《水鑑》孩子百日內忽有寒熱,何以治之。與冷藥吃,即乳寒嘔逆,若與熱藥治之,其病加甚,無神法聖術,因循喪兒之命,博覽石室秘方,用之應妙,歌云:桃花蔭末一錢余,甘草沖湯力更殊,藍花只消一兩字(陰乾),灌之入口立消除。上三味為末,每服半錢,湯調灌之。

《莊氏家傳》療少小卒寒熱不佳。不能服藥,李葉浴兒方

白話文:

《水鑑》提到,嬰兒在百日內如果突然發燒,應該怎麼治療。如果給予寒涼藥物,就會造成乳寒嘔吐;如果給予溫熱藥物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若是沒有神藥仙術,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病死。我在《石室祕方》中找到了一個有效的方法,有一首歌謠這樣唱:「桃花蔭末一錢餘,甘草沖湯力更殊,藍花只消一兩字(陰乾),灌之入口立消除。」

這三味藥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用湯調服。

上用李葉不拘多少,煮湯浴兒。(又白芷,又苦參。)

白話文:

用李樹的樹葉,用多少都沒有限制,煮水之後洗澡。(還可以用白芷、苦參。)

《玉訣》云,先調氣,次解虛熱,熱不去,下真珠丸取。

真珠丸,治小兒寒熱虛積,五臟煩滿,及下風涎積滯,驚食疳積。

南星,半夏,滑石(各末,二錢),輕粉(四錢匕),巴豆(二七粒,去心油)

上末之,麵糊丸芥子大。每服十五二十丸,煎蔥湯吞下。

《嬰孺》,六味湯,治少小寒熱進退,啼呼腹痛。

地黃,桂心(各八分),芍藥,寒水石,黃芩(炙),甘草(炙。各二分)

上切細,以水三升,煮一升半。一歲兒二合至三合,量與服之。

大黃丸,療小兒寒熱,食不生肌肉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《玉訣》云,先調氣,次解虛熱,熱不去,下真珠丸取。

真珠丸,治小兒寒熱虛積,五臟煩滿,及下風涎積滯,驚食疳積。

南星,半夏,滑石(各末,二錢),輕粉(四錢匕),巴豆(二七粒,去心油)

上末之,麵糊丸芥子大。每服十五二十丸,煎蔥湯吞下。

《嬰孺》,六味湯,治少小寒熱進退,啼呼腹痛。

地黃,桂心(各八分),芍藥,寒水石,黃芩(炙),甘草(炙。各二分)

上切細,以水三升,煮一升半。一歲兒二合至三合,量與服之。

大黃丸,療小兒寒熱,食不生肌肉。]

大黃(一兩,蒸之二斗米下),桂心,乾薑(炮。各二分),巴豆(五十粒,去皮心,熬),消石(三分,熬,無者以芒硝代之)

白話文:

大黃(一兩,蒸過後和二斗米一起服用),桂心和乾薑(炮製後,各二分),巴豆(五十粒,去皮去心,煮過),消石(三分,煮過,沒有消石可以用芒硝代替)

上五味,搗篩四味,別搗巴豆令如泥,合和以蜜,更搗二千杵,丸如梧子。每一丸,湯服之。但熱在膈上當吐,在膈下當利,預作粥,如服他吐下丸法,服藥兩食頃不吐下,以熱飲動之,若不得吐下,可更服一丸半,能藥壯人可二丸。此藥優於他下藥丸,故宜大小。下多,冷粥解之。

白話文:

將五種藥材先搗碎,篩去四味藥粉,把巴豆另外研磨成泥,將所有材料混合,加上蜂蜜,再次搗合二千次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一粒,用熱湯送服。如果熱在隔上,服用後應會嘔吐;如果熱在隔下,服用後應會腹瀉。服用前先準備粥。依照服用其他瀉藥的規範,服用藥丸後等兩餐的時間,若沒有吐瀉,就用熱飲催吐,如果沒有吐瀉,可以再服一到一粒半的藥丸。能夠承受藥性的健康人可服兩粒。此藥優於其他瀉藥,依照虛實體質而服用。若瀉下過多,應喝冷粥來緩解。

若有瘡綿挺如指,蜜和一丸塗挺頭,旦內瘡中,喁出之,不瘥更作。溫病不得大便,服之得下佳,宿食不消,亦服之。飛屍遁屍,漿服半丸,日一,應須臾止。心腹脹滿痛,服一丸。瘧者,依發日,先宿勿食,清晨服一丸,丁壯人服二丸,得吐下,忍飢,過發時乃食。婦人產後血結中奔,走起上下,或絕產無子,或月經不調,面目青黃,服半丸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瘡口化膿成瘡,塗上蜂蜜混合一丸藥,放進瘡中,如果沒有治癒,再塗一次。

  2. 溫病導致便祕,服用藥物可以治癒。飲食不消,也可以服用藥物。

  3. 飛屍和遁屍,喝下半丸藥,每天一次,很快就能治癒。

  4. 心腹脹滿疼痛,服用一丸藥。

  5. 瘧疾,在發作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吃東西,天一亮服用一丸藥,壯年人服用兩丸藥,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,要忍飢挨餓,直到發作時間過後才能吃東西。

  6. 婦女產後血瘀腹中,上下走動,或者生育,或者月經不調,臉色青黃,服半丸藥。

小兒淋瀝寒熱,臚脹大腹,不欲食,食不生肌,三四歲如麻子大一丸,日一服,六七歲兒服二丸,比三十日,心腹諸病瘥,兒小半之,愈,大良。忌野豬肉、蘆筍、生蔥。

按:病兒若無實積,或有積而虛,皆不宜用此,若疳勞一路,自當求之肥兒之屬。

白話文:

兒童淋病發熱,頭大腹脹,不想吃東西,吃了也不長肉,三四歲的兒童服一丸,如麻子大小,每天一服,六七歲的兒童服用兩丸,服用三十天後,心臟、腹部疾病痊癒,兒童服用量減半,就能痊癒,療效非常好。忌食野豬肉、蘆筍、生蔥。

《聖惠》,柴胡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乳食不下,四肢無力,心腹脹滿,上焦痰壅,漸漸羸瘦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》中的柴胡散,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因寒熱不定的病症,引起飲食減少、四肢無力、心腹脹滿,上腹部因痰氣壅塞而脹滿、逐漸消瘦等症狀。

柴胡(去苗),鱉甲(塗醋炙令黃色,去裙襴。各一兩),人參,前胡,桔梗,訶梨勒皮,地骨皮,赤芍藥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(炙,微赤)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柴胡(去掉根)1兩,鱉甲(塗上醋,烤炙到黃色,去掉裙邊。1兩),人參、前胡、桔梗、訶梨勒皮、地骨皮、赤芍藥各半兩,杏仁(用熱水泡過,去掉皮和尖端,用麩皮炒到微黃),甘草(烤炙到微紅),陳橘皮(用熱水泡過,去掉白色的部分,烘烤。各半兩)。

上件藥搗,篩為散,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五味子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不欲乳食,羸瘦心脹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件藥搗,篩為散,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五味子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不欲乳食,羸瘦心脹。]

五味子,當歸(銼碎,微炒),人參,桔梗,前胡(各去蘆頭),白朮,赤茯苓,黃芩(各用一分),甘草(半分,炙微赤,銼),麥門冬(半兩,去心,焙)

白話文:

  • 五味子

  • 當歸(切碎,微炒)

  • 人參

  • 桔梗

  • 前胡(各去掉根部)

  • 白朮

  • 赤茯苓

  • 黃芩(各取一份)

  • 甘草(取半份,烤至略微變紅,切碎)

  • 麥門冬(半兩,去核,烘乾)

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日三四服,更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
人參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食少羸瘦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日三四服,更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
人參散,治小兒寒熱往來,食少羸瘦。]

人參(去蘆頭),黃耆(銼),柴胡(去苗),白茯苓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木香(各半兩),甘草(炙微赤,銼),白朮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。各一分),訶梨勒皮(三分)
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。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,量兒大小加減服之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去掉根莖),黃耆(切碎),柴胡(去掉根莖和葉子),白茯苓,鱉甲(塗上醋烤至黃色,去掉裙邊),木香(各半兩),甘草(烤到微紅,切碎),白朮,桃仁(用熱水浸泡,去掉皮和尖端,用麩皮炒至微黃。各一分),訶梨勒皮(三分)

黃耆丸,治小兒往來寒熱,多汗心煩,小便赤黃,不欲乳食,四肢羸瘦。

白話文:

黃耆丸,用於治療兒童的往來寒熱,多汗心煩,小便赤黃,不想要吃奶,四肢瘦弱的症狀。

黃耆(銼),麥門冬(去心,焙),赤茯苓,白朮,子芩,甘草(各一分),柴胡(去苗),鱉甲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切碎)

  • 麥門冬(去中心,烘烤)

  • 赤茯苓

  • 白朮

  • 子芩

  • 甘草(各一分)

  • 柴胡(去莖)

  • 鱉甲(塗醋烘烤至黃色,去裙襴。各半兩)

上件藥搗,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以粥飲下五丸,日三四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張渙香甲散,治寒熱往來肌瘦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,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,直接給我內容,不需要解釋,不需要原文,也不需要提示,文字內容:[上件藥搗,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以粥飲下五丸,日三四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張渙香甲散,治寒熱往來肌瘦。]

鱉甲(酥炙黃,去裙襴),木香(各一兩),川大黃(微炒),陳橘皮(去白,焙乾),當歸(洗,焙乾),柴胡(去苗),知母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檳榔(三枚)

上件搗,羅為粗散。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二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  • 鱉甲(酥油烘烤,去除腹部和裙邊)一兩

  • 木香一兩

  • 川大黃(稍微炒過)一兩

  • 陳橘皮(去除白色的果皮,烤乾)半兩

  • 當歸(洗淨,烤乾)半兩

  • 柴胡(去除根莖)半兩

  • 知母半兩

  • 甘草(烘烤)半兩

  • 檳榔三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