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3)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33)
1. 齒落久不生
《千金方》
上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,小開豆頭,以注齒根處,數度即生。
《經驗方》治小兒大人,多年牙齒不生。
上,用黑豆三十粒,牛糞火內燒令煙盡,細研,入麝香少許,一處研勻。先以針挑不生齒處令血出,用末少許揩。不得見風,忌酸鹹物。
《聖惠》治齒落久不生方
上取路旁遺卻稻粒,於齒落處點三七下,其齒自生,神效。
《靈苑》治大人小兒生齒神驗方
上用雄雌雞糞各十四顆,焙乾,同研如粉,入麝香少許。仍先以針挑破損齒腳下血出,將散子敷之,年高者不過二十日生,年少者十日,不計傷損及少自退落,並再生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記載,取牛糞中的大豆十四顆,將豆子前端稍微撥開,放入牙齒根部,重複幾次就會長出新牙。
《經驗方》記載,治療小孩或大人多年不長牙的情況,取黑豆三十顆,放在牛糞火中燒到冒煙燒盡,仔細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麝香,一起研磨均勻。先用針挑開不長牙的地方讓它出血,再用藥粉塗抹。塗藥後要避免吹風,並且忌吃酸鹹食物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牙齒脫落很久都不再生的方法,取路邊被丟棄的稻米,在牙齒脫落的地方點三七下,牙齒自然就會長出來,效果神奇。
《靈苑》記載,治療大人小孩長牙非常有效的方法,取公雞和母雞的糞便各十四顆,烘乾後一起研磨成粉,加入少許麝香。先用針挑破牙齦下方讓它出血,再將藥粉敷在上面,年紀大的不超過二十天就會長出牙齒,年紀小的十天就會長出,無論是外傷或自然脫落的牙齒,都能夠再生。
2. 頰車蹉閃
《千金》治失欠,頰車蹉閃不合方
上,用一人以手指牽其頤,以漸推之,則復入矣。推當疾出指,恐誤齧傷人指也。
又方,消蠟和水敷之
又方,治牙車急口眼根引舌不轉方
牡蠣(熬),伏龍肝,附子(炮去皮),礬石(燒)
上四味,等分末之。以白酒和為泥,敷其上,干則易之,取瘥止。
《千金》灸法,失欠頰車蹉,灸背第五椎,一日二七壯,滿三日未瘥,灸氣衝二百壯,胸前喉下甲骨中是,亦名氣堂。又,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,或三寸五分,百壯三報,此三陰交穴也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記載治療打哈欠時,下巴骨脫臼錯位的處理方法:
方法一:讓一個人用手指拉住患者的下巴,慢慢地將其推回原位。在推的時候,手指要快速移開,避免被患者咬傷。
方法二:將融化的蠟和水混合後敷在患處。
另一個治療方法,針對牙關緊閉、眼角抽搐、舌頭僵硬不能轉動的情況:
使用煅燒過的牡蠣、伏龍肝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)、燒過的明礬,將這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以等比例混合。用白酒將藥粉調成泥狀,敷在患處,乾燥後更換,直到痊癒為止。
《千金方》中還提到,對於因打哈欠造成的下巴骨錯位,可以使用灸法:
灸背部的第五椎,一天灸十四壯,連續三天若未見好轉,則灸氣衝穴(胸前喉嚨下方,鎖骨中間的位置,也叫做氣堂穴),灸兩百壯。也可以灸足內踝向上三寸或三寸五分凹陷處的三陰交穴,每次灸一百壯,連續灸三次。
3. 耳
〔張渙〕小兒耳中諸病,由風入於腦,停積於手太陽之脈,則令耳聾。風與濕相搏,則兩耳生瘡。又,兒稍大,見月初生,以手指之,則耳下生瘡者,名月蝕瘡。又,乳母與兒洗浴,誤令水入耳中,水濕停積,搏於血氣,蘊結成膿,謂之聤耳。
〔薛〕耳者,心腎之竅,肝膽之經也,心腎主內症精血不足,肝膽主外證風熱有餘,或聾聵,或虛鳴者,稟賦虛也,或脹痛,或膿癢者,邪氣客也,稟賦不足宜用六味地黃丸(腎)。肝經風熱宜用柴胡清肝散。若因血燥用梔子清肝散(發熱)未應,佐以六味丸,間服九味蘆薈丸(疳)。
若因腎肝疳熱,朝用六味丸,夕用蘆薈丸。若因食積內熱,用四味肥兒丸(疳)。若因乳母膏粱積熱而致者,宜加味清胃散(齒痛)。脾經鬱結而致者,加味歸脾湯(驚悸)。肝經怒火而致者,加味逍遙散(虛熱),皆令乳母服之,兼與其兒少許。不可專於治外,不惟閉塞耳竅,抑亦變生他證,延留日久,遂成終身之聵矣,慎之。
《寶鑑》歌云:太陽入耳損聽聰,氣滯時多耳必聾,鳴是風並氣相系,痛應腦戶有邪風,腎熱鬱蒸聤耳患,日深疼痛出稠膿,不有稠膿非此患,只因滴水入其中。
白話文:
翻譯:
關於耳朵
[張渙] 小孩耳朵裡的各種疾病,是因為風邪侵入腦部,積聚在手太陽經脈,就會導致耳聾。風邪和濕氣互相搏鬥,就會使兩隻耳朵都長瘡。另外,小孩稍微長大,看到初生的月亮,用手指指它,耳朵下面就長瘡的,叫做月蝕瘡。還有,哺乳的母親和小孩洗澡時,不小心讓水進入耳朵裡,水濕停留在耳中,和血氣相搏,蘊積結成膿,就叫做聤耳。
[薛] 耳朵,是心腎的竅孔,也是肝膽經脈循行的地方。心腎主管內部的疾病,像是精血不足;肝膽主管外部的疾病,像是風熱過盛。若是耳聾或是聽到虛幻的聲音,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;若是耳朵脹痛,或是流膿發癢,則是外邪入侵。先天體質虛弱的,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。肝經風熱的,應該服用柴胡清肝散。如果因為血燥而服用梔子清肝散(治療發熱)沒有效果,可以搭配六味丸,偶爾服用九味蘆薈丸(治療疳積)。
如果是因為腎、肝有疳積的熱,早上服用六味丸,晚上服用蘆薈丸。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而導致的內熱,服用四味肥兒丸(治療疳積)。如果是因為哺乳母親飲食肥膩、積熱而導致的,應該服用加味清胃散(治療牙痛)。如果是因為脾經鬱結而導致的,服用加味歸脾湯(治療驚悸)。如果是因為肝經怒火而導致的,服用加味逍遙散(治療虛熱),這些藥都讓哺乳母親服用,也給小孩少量服用。不可以只專注於治療外部的症狀,否則不僅會阻塞耳朵的孔竅,還會引發其他疾病,拖延時間久了,就會變成終身的耳聾,要謹慎小心。
《寶鑑》歌訣說: 太陽經的邪氣進入耳朵會損害聽力,氣滯不通時常發生就會耳聾,耳鳴是風邪和氣血相連所致,耳朵痛則可能是腦戶有邪風。腎熱鬱悶蒸發產生聤耳這種疾病,病情加深會疼痛流出濃稠的膿液。如果不是膿液很稠就不是這種病,而是因為洗澡時水滴進入耳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