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13)

1. 不能食

(灌漿落痂二門參看)

凡痘家,能食者不問稠密皆吉,不能食者痘雖疏亦難發難靨,瘡密者危。蓋人絕水穀則死,表裡皆病則困也。有欲食而不能食者,必喉舌有痘作痛,艱於吞嚼也,以爛粥米飲頻頻與之,以助脾胃之氣,更以甘桔湯牛蒡子以解咽喉,利胸膈也。〔翁〕夫痘瘡之出也,固賴元氣以發之,而元氣之壯也,必滋乳食以養之,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後,飲食不減,二便如常,雖不起發,不紅綻,或陷塌,用藥得宜,可保無虞。使乳食減少,兼以泄瀉,則元氣自此而日衰,雖無前證,日後必至藥亦難效,去生遠矣。

故四五日前而不食者,此毒盛於裡,猶可治也,至六七日後而不能食者,雜證百出,行漿不實,雖藥之,亦何益哉。有稟受壯實,又發於五歲之外者,又不可以例論也。有痘已痂起而不食,宜調脾胃,若痘起而倍能食,乃胃中宿熱消穀,能食而大便秘,宜四順飲之類微解之,恐胃熱不去,為口瘡。又有脾胃壯實能食,大便如常,不必服藥。

此治痘者、可不知所審耶。〔張〕不食,有虛實之異,其人怯弱,精神慢而不食,或因犯胃氣臟腑自利而不食者為虛,當溫養之,益黃(脾)理中(吐逆)姜附、輩主之。身熱中滿而不食者為實,當清利之,白虎湯(發熱)五苓散(驚)輩主之。如腹脹不食,口角流涎者,小異功散主之(吐瀉)。

初出,胸前稠密而減食者,此毒盛脾弱也,宜消毒飲加酒洗紫草山楂人參輩。已出,或因煩渴飲冷過多,或誤投涼劑傷冷腹脹,大小便利,腹中虛鳴不能食者,當以溫中藥疏逐冷氣;治法見腹脹條。有內實之人,皮厚肉密,而毒氣難於發越者,又當服解毒勻氣之藥。凡痘出而飲食少進者,多因虛而毒發不透,或兼有積滯故也,以秘傳大透肌散(出不快)加枳實厚朴服之。飲食不化,手足逆冷者,脾氣虛寒也,四君子湯乾薑,甚則附子

瘡痂既起,則中氣暴虛,多不能食,只宜四君子輩徐徐調養之。或有瘡痂起而能食者,乃胃中宿有蘊熱也,蓋胃熱則消穀,故能食,更兼大便秘結者,宜三黃丸利之,庶不生他變也。然亦有一等脾胃素壯實者,亦自能食,大便亦不至有秘結之患,則不必用此藥也。

靨後大小便如常而食少者,宜胃愛散、小異功散雙和散之類調補。痂落潮熱,唇紅口渴不食者,四君子湯陳皮、山楂、黃連。渴甚,白朮散。不解,以大連翹飲黃芩主之。

脾胃傷於飲食者,枳實丸(傷食)主之。大便酸臭,不消化,畏食或吐者,枳朮丸(傷食)。傷冷飲食者,宜溫之,神應丸(傷食)主之。然神應丸內有巴豆,善醫者臨證,須量虛實斟酌,少與之,庶不壞事。

趙氏治瘡痘不進乳食,用白朮苦參湯。宿食不消者陳皮枳實湯。如因熱壅不食者,二和湯加黃芩。胃虛弱不調,而不能食者,人參養胃湯麥冬參朮散七珍散、俱可選用。或有雜證者,去其雜證,氣和自能食矣。或大小便秘者,利之。

四君子湯

人參,白茯苓白朮甘草(各一兩)

上㕮咀。用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四分,溫服,每帖三錢。

六神散,治脾胃虛弱,津液燥少,內虛不食,身發虛熱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,黃耆(密炙)

上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抄二錢,用水半盞,生薑一片,棗一枚,同煎至三分,去滓溫服之,不拘時候。身熱甚者,加烏梅少許,同煎服。

七珍散,調胃進食。

山藥,人參,茯苓,黃耆,白扁豆(各一錢),白朮(二錢),甘草(七分)

上,銼為粗散。加粟米一撮,姜二片,棗三枚,水煎,不拘時溫服。

人參養胃湯,補脾進食之劑。

白朮,陳皮,神麯(各一錢五分),人參,茯苓,梔子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八分)

銼散。分為二服,水煎,不拘時服。

麥冬參朮散,調胃進食,兼消積之藥。

麥門冬,白朮(各二錢),陳皮(一錢半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厚朴(七分)

上銼散。分為二服,水煎,無時。

二和湯,消食扶氣之劑。

藿香香附(各等分)

上,為極細末。滾水放溫,調下二三錢。

白朮苦參湯,治小兒患痘,不進乳食。

白朮,白芍藥,檳榔訶子柴胡青皮(各一錢),苦參(一錢二分),鼠黏子,厚朴,陳皮,砂仁烏藥,紫草(各一錢)

上銼散。每服四五錢,水煎,食遠服。

陳皮枳實湯,治患痘宿食不消。

陳皮(一錢二分),鼠黏子,厚朴(各一錢一分),枳實,青皮,烏藥,紫草茸,砂仁,神麯,檳榔,草果桔梗(各一錢),升麻(八分)

上銼散。每服四五錢,水煎,食遠服。

凡痘瘡,飲食之間毋令太飢,毋令太飽,毋太寒、太熱,以損脾胃,但與糜粥爛飯,淡薄滋味以養之,切忌肥甘、煎炒、五辛、一切動風動火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