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5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5)

1. 五色丹

《聖惠》夫小兒五色丹者,由丹發而改變無常,或青黃白黑赤,此是風毒之熱有盛有衰,或冷或熱,故發為五色丹也。

《孔氏家傳》用小柴胡湯如法煎服,以滓敷丹上,良。川大黃、川芒硝、梔子仁、黃芩、干藍葉、商陸各等分,為細末,水調塗。棗樹根四兩、丹參三兩、菊花一兩半、銼細,每二兩,水五升,煮三升。避風,適寒溫浴兒。苧根葉一斤細銼,赤小豆三合,以水五升,煮三升,去滓。

避風處溫浴兒。青慄球有刺者柞碎,水煮,浴兒。蒲席灰、雞白和塗。牛屎敷之,干即易。豬槽下爛泥敷之,干即易。縛母豬頭骨,臥枕之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方》提到,小兒五色丹這種病症,是由丹毒發作引起的,病況變化無常,可能會出現青色、黃色、白色、黑色或紅色的斑點。這是因為風邪的毒熱時盛時衰,有時發冷,有時發熱,所以才出現五色丹的病狀。

《孔氏家傳》記載,可以用小柴胡湯依照常規方法煎服,然後把藥渣敷在丹毒處,效果很好。另外,還可以將川大黃、川芒硝、梔子仁、黃芩、干藍葉、商陸等份磨成細末,用水調和後塗抹患處。或者用棗樹根四兩、丹參三兩、菊花一兩半,切碎後,每次取二兩,加水五升煮到三升,避開風寒,用適當溫度的水給孩子洗澡。也可以用苧麻根葉一斤切碎,加上赤小豆三合,加水五升煮到三升,去渣,然後避開風寒,用溫水給孩子洗澡。青色帶刺的栗子外殼,搗碎後加水煮,用來給孩子洗澡。也可以將蒲席的灰和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。或者用牛糞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。也可以用豬槽下的爛泥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。另外,還可以用母豬的頭骨綁好,讓孩子枕著睡。

2. 白丹

夫白丹者,由挾風冷之氣、故使色白也,初發癢痛,微虛腫如吹奶起,不痛不赤,而白色也。

酸母草、五葉草各五兩,絞汁塗。川大黃杵為末,以馬齒莧自然汁調塗。

爛杵蓼葉塗。爛杵蘭香葉塗。醋、和梁上塵塗。豬脂和鹿角灰塗。燒豬糞灰,雞子白和塗。

張渙香豉散,治白丹疰痛,虛腫如吹方

香豉(二兩,炒焦),伏龍肝(一兩)

上為末。生油調,塗之。

《聖惠》又云:夫白胗者,由風氣折於肌中,與風相搏,遂為胗也,得天陰而冷則劇,出風中亦劇,得睛暖則滅,身暖亦瘥,宜用此方。

枳實(銼)

上用水煮,取汁,洗拭丹上。

治小兒風熱毒腫白色,或有惡核瘰癧,附骨癰疽,節解不舉,白丹走滿身中,白胗搔不已。五香連翹湯

青木香,薰陸香,雞舌香,沉香,麻黃,黃芩(各一分),大黃(八分),麝香(半分),連翹,海藻,射干,升麻,枳實(各二分),竹瀝汁(三合)

上,水四升,煮藥至一半,內竹瀝,煮取一升二合。兒生百日至二百日,一服二合。二百餘日至晬,一服五合。

《外臺備急》治白丹。

苧根(三斤),小豆(四升)

上,以水二斗煮,日浴三四次。(兼治一切丹,妙。)

白話文:

所謂的白丹,是因為受到風寒之氣侵襲,所以皮膚顏色才會呈現白色。剛開始發作時會感覺到癢痛,稍微有點虛腫,像吹起的奶泡一樣,不痛也不紅,就是呈現白色。

可以用酸母草、五葉草各五兩,擠出汁液塗抹。或是將川大黃搗成粉末,用馬齒莧的天然汁液調和後塗抹。

也可以用搗爛的杵蓼葉塗抹。或是搗爛的蘭香葉塗抹。或是用醋調和屋梁上的灰塵塗抹。或是用豬油調和鹿角灰塗抹。或是燒豬糞的灰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。

_張渙香豉散_這個方子,可以治療白丹引起的痠痛,虛腫像吹氣一樣的症狀。

藥方內容:香豉(二兩,炒焦),伏龍肝(一兩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生油調和後塗抹。

《聖惠方》中也提到:所謂的白疹,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之中,與風邪搏鬥所產生的,天氣陰冷時會加劇,在風中也會加劇,天氣晴朗溫暖時就會減輕,身體溫暖也會好轉,適合用以下的方子。

藥方內容:枳實(切碎)

將以上藥材加水煮,取汁,用來擦洗白丹患處。

治療小兒因風熱毒引起的腫脹發白,或是有惡核瘰癧,附骨癰疽,關節活動不利,白丹蔓延全身,白疹搔癢不止。可以用五香連翹湯。

藥方內容:青木香,薰陸香,雞舌香,沉香,麻黃,黃芩(各一分),大黃(八分),麝香(半分),連翹,海藻,射干,升麻,枳實(各二分),竹瀝汁(三合)

將以上藥材加水四升煮到剩下一半,再加入竹瀝汁,煮到剩下一升二合。出生一百天到兩百天的嬰兒,每次服用二合。兩百多天到滿周歲的嬰兒,每次服用五合。

《外臺備急方》記載治療白丹的方法。

藥方內容:苧根(三斤),小豆(四升)

將以上藥材加水二斗煮,每天用來洗澡三四次。(也可以治療各種丹毒,效果很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