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4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4)
1. 傷食發丹
傷食發丹者,因脾胃之氣未充,乳食過多,不能運化,蘊熱於內而達於肌表也。若因乳食停滯者,先用保和丸消之;大便秘結,量加大黃通之。乳食既消,而丹尚作者,用清中解鬱湯治之。丹邪既去,而乳食不思者,用五味異功散補之。發熱作渴,或飲食少思者,用七味白朮散補之。
大凡飲食厚味所致者,赤暈或行而緩慢。若飲燒酒,或誤吞信石所致者,遍身赤暈,其行甚速。又有瘡瘍發焮,周圍有赤暈,其熱消散,或膿出自退,凡此俱忌砭法,皆宜安里為主,不可攻伐。若自吐瀉,亦不可止之,吐瀉中有發散之意。因飲燒酒者,飲冷米醋一二杯解之,此神妙之法也。
因母多食炙爆膏粱,或飲燒酒,或服辛熱燥藥,或鬱怒傷肝脾,致兒為患者,當參胎熱毒瘡瘍治之。
白話文:
因為脾胃功能還不夠強壯,加上攝取過多奶水或食物,導致消化不良,熱氣積聚在體內,進而發散到皮膚表面,就會產生「傷食發丹」的情況。
如果是因為奶水或食物積滯,可以先服用保和丸來幫助消化;如果出現便秘,則需要增加大黃的用量來通便。當奶水或食物消化後,丹毒的症狀還在的話,就用清中解鬱湯來治療。如果丹毒消退後,卻出現食慾不振,就用五味異功散來補養脾胃。如果發燒口渴,或者食慾不佳,就用七味白朮散來補養。
一般來說,因為攝取過多油膩厚味的食物所引起的丹毒,紅暈會比較慢且緩慢擴散。如果是因為喝了烈酒,或是誤食砒霜所引起的丹毒,紅暈會快速擴散至全身。另外,如果瘡瘍發炎紅腫,周圍出現紅暈,熱度消退後,或是膿液排出後就會好轉。以上這些情況都不能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治療,應該以調理身體內部為主,不可用攻伐的方式治療。如果身體自行出現嘔吐或腹瀉,也不要阻止,因為嘔吐腹瀉有助於身體排除毒素。如果是因為喝了烈酒引起的丹毒,可以喝一兩杯冷米醋來解毒,這是很有效的辦法。
如果是因為母親經常吃燒烤、油膩的食物,或是喝酒,或是服用辛辣燥熱的藥物,或是因為情緒鬱悶、怒氣傷肝脾,而導致嬰兒發生丹毒,應該參考治療胎熱毒瘡瘍的方式來處理。
2. 驚丹
〔曾〕嬰孩生後百日之內,半歲以上,忽兩眼胞紅暈微起,面帶青黯色,向夜煩啼,或臉如胭脂,此伏熱在內。亦有臉不紅者,始因居胎之時,母受重驚,驚邪傷胎,遞相傳襲,形發於外,初發時散生滿面,狀如水豆,腳微紅而不壯,出沒休息無定,次到頸項,赤如硃砂,名為驚丹。
用四聖散先洗其目,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,與解驚熱丹毒,牛蒡湯、當歸散、三解散、黃芩四物湯,皆可為治。如驚丹發至胸乳間,微有痰喘作搐,急宜宣熱拔毒,免致內流,為害不淺,五和湯加升麻、生乾地黃、水姜燈心煎服,則自消除,仍用前數藥調治,不生他證。或投萬安飲。
黃芩四物湯,治諸瘡、丹毒、赤瘤、燥癢。
黃芩(一兩),當歸(酒洗),生乾地黃,赤芍藥,川芎(四味各半兩),何首烏(去粗皮),草烏(炮,去皮),玄參(三味各二錢半),甘草(六錢),薄荷(二錢)
上㕮咀。每服,水一盞,煎七分,無時,溫服。
四聖散初生目不開)石解散驚)五和湯發熱)牛蒡湯咽喉)當歸散(,三解散俱發熱)
白話文:
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,或半歲以上,忽然兩眼皮出現紅暈,臉色帶有青黑色,晚上會煩躁啼哭,有時臉色像塗了胭脂一樣紅,這是體內潛伏著熱氣。也有些嬰兒臉色不紅,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嚴重的驚嚇,驚邪傷及胎兒,這樣一代傳一代,病症就顯現在外。剛開始發作時,像水痘一樣散佈在臉上,腳部稍微紅腫但不嚴重,時有時無,沒有固定時間,接著蔓延到脖子,像硃砂一樣紅,這就叫做驚丹。
先用四聖散清洗眼睛,接著用百解散加上五和湯一起煎煮,用來解除驚嚇、熱毒。牛蒡湯、當歸散、三解散、黃芩四物湯,都可以用來治療。如果驚丹發到胸部和乳房之間,稍微有痰喘,甚至抽搐,就要趕快疏通熱氣、拔除毒素,以免毒素內流,造成嚴重傷害。可以用五和湯加上升麻、生地黃、生薑和燈心草煎煮服用,這樣就能消除症狀,然後繼續用前面提到的藥物調養,就不會產生其他病症,也可以服用萬安飲。
黃芩四物湯,可以治療各種瘡瘍、丹毒、紅瘤、皮膚乾燥發癢。
黃芩(一兩),當歸(用酒洗過),生地黃,赤芍藥,川芎(這四味藥各半兩),何首烏(去掉外皮),草烏(炮製過,去掉外皮),玄參(這三味藥各二錢半),甘草(六錢),薄荷(二錢)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,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,不拘時間,溫服。
四聖散(用於治療新生兒眼睛睜不開),石解散(用於治療驚嚇),五和湯(用於治療發熱),牛蒡湯(用於治療咽喉腫痛),當歸散(用於治療發熱),三解散(也是用於治療發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