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21)

1. 落痂證治

或三五處腫灌潰爛,不結痂者,疳蝕瘡也。若已正靨,痂起自脫。或面上,或手足,或片結硬瘡,頭雖焦,中蓄膿漿者,此是原出瘡子之初,其處太密,糊塗成片,無復顆粒,所以毒壅於裡,不能起發作膿結痂也,但用滅瘢救苦散(收靨)和百花膏(收靨)塗之,待膿盡痂起自愈。

或手足腕膝之間,瘡窠連串作大一塊,膿化作水,停蓄於中,恰如囊袋,皮不破,水不去,日久只如是者,此裡面肌肉已好,原日瘡皮、剩於外也,宜用針決去其水,自干脫矣。

【能食不能食】瘡痂既落,中氣暴虛,多不能食,必藉人參白朮散去葛根,加陳皮、木香、以調養之。其間或有瘡痂起而能食者,是胃中宿有蘊熱故也,蓋胃熱則消穀,所以能食,其人必大便稍秘,或大便難,當用三黃丸利之,否則恐胃熱不去,郁為口臭,齒腐生風之證,流散四肢,則發為癰疽腫毒。然有一等脾胃素壯實者,平素能食,大便亦不至有秘結之患,此又不可一概論也。

【瘢痕赤白】痘痕赤白,各有所因,治法亦異。凡痕赤而作癢,血虛而有熱也,用四味牡丹皮。赤而作痛,餘熱也,用四君、連翹、金銀花。若發熱而大便調和者,脾胃虛熱也,用五味異功散。若發熱而大便秘結者,腸胃內熱也,用《聖濟》犀角地黃湯。若母有肝火,用加味逍遙散。

若母有鬱怒,用加味歸脾湯,佐以加味逍遙散治之。白者,屬氣虛而血衰也,宜固元氣為本。癢而作渴者,氣血俱虛也,十全大補湯之類。乳食減少,四肢倦怠者,中氣虛也,五味異功散之類。氣虛發熱者,補中益氣湯之類。血虛發熱者,當歸補血湯之類。須參兼變之證治之。

此證若服藥而漸紅活者可治,色不轉者不治,雖經年後多患瀉利而死,若妄投攻伐,禍在反掌。一小兒痘瘡如期而愈,痕赤如赭。余謂此乳母有熱也,診之,果有肝脾鬱火,先用加味逍遙散四劑,與母服之,子各飲少許而並愈。一小兒痘痕色赤作痛,熱渴喜冷,大便不利。先用前胡枳殼散,便利渴止,再用《聖濟》犀角地黃湯而安,又用芹菜汁而靨。

一小兒十六歲,痘痕白,用獨參湯數斤,色漸如舊,又用地黃丸、大補湯、而安。

【禁忌】痘瘡新瘥之後,氣血未復,視之未靨,尤加調護可也。蓋痂皮起落,肌肉新嫩,不宜澡洗,增減衣服則表已虛,寒暑之氣易襲也。瘡毒內作,臟腑俱傷,毒雖外散,腸胃已弱,不宜飲冷,傷飢過飽則裡氣虛,飲食之物易傷也,時俗不知此理,謂之已痊,再無他變,怠玩縱弛,致生後災,一旦病生,悔之晚矣。

【檮杌痘】〔袁〕按:孫氏揭檮杌痘以垂世,而不註解其詳,迨黃石峰盡註明白。且痘澄膿結痂,自頭抵足,靨已脫矣,又身發火熱,舊靨盆處,重出一番痘,疏囊聚膿,痛愈加甚,服藥調護,庶免夭亡,倘飲食不節,風寒不避,邪氣感迫,囊破潰爛,肚腹漸脹,陰陽不分,死在旦夕矣。若起於頭面者,須防陋井湧泉(陋井、腮頰穿陋,湧泉、眼沿陋)。

白話文:

落痂證治

有的地方三五處腫脹潰爛,卻不結痂,這是因為疳蝕造成的瘡。如果已經形成正常的凹陷,痂皮就會自然脫落。有的長在臉上,有的長在手腳,或是成片結成硬瘡,頭部雖然乾焦,中間卻蓄積著膿液,這是因為最初出的瘡子太密集,糊成一片,沒有顆粒狀,所以毒素積聚在裡面,無法發膿結痂。這時只要用滅瘢救苦散(收斂瘡口)和百花膏(收斂瘡口)塗抹,等膿液排盡,痂皮自然就會結起並痊癒。

有的長在手腕、腳腕或膝蓋之間,瘡口連成一塊大的,膿液化成水,積聚在裡面,就像一個囊袋,皮膚不破,水就無法流出,時間久了就一直那樣。這是因為裡面的肌肉已經長好了,只是原來的瘡皮殘留在外面。這時應該用針刺破放出水,瘡口自然就會乾涸脫落。

【能食不能食】

瘡痂脫落後,身體的元氣會突然虛弱,大多會沒有食慾。必須藉由人參白朮散去掉葛根,加入陳皮、木香來調養。如果瘡痂脫落後反而能吃,是因為胃裡原本就積有熱氣。胃熱能促進消化,所以能吃,但這種人通常會有輕微便秘或排便困難。應該服用三黃丸來幫助排便,否則胃熱不去,可能會導致口臭、牙齒腐爛,甚至引發風邪,擴散到四肢,形成癰疽腫毒。然而,也有一部分人脾胃原本就很強壯,平時能吃,也不會有便秘的困擾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

【瘢痕赤白】

痘痕呈現紅色或白色,各有不同的原因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痘痕紅且發癢,是因為血虛有熱,要用四味牡丹皮來治療。紅且疼痛,是因為餘熱未消,要用四君子湯,加上連翹、金銀花。如果發熱且大便正常,是因為脾胃虛熱,要用五味異功散。如果發熱且便秘,是因為腸胃內熱,要用《聖濟》犀角地黃湯。如果母親有肝火,要用加味逍遙散。

如果母親有鬱悶或憤怒的情緒,要用加味歸脾湯,輔以加味逍遙散治療。痘痕呈現白色,是因為氣虛且血衰,應該以固本培元為根本。發癢且口渴,是因為氣血兩虛,要用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。如果食慾減少、四肢疲倦,是因為中氣虛弱,要用五味異功散之類的藥方。氣虛發熱,要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。血虛發熱,要用當歸補血湯之類的藥方。必須要根據各種兼夾的症狀來對症治療。

這種情況如果服藥後,痘痕顏色漸漸紅潤,表示可以治癒;如果顏色沒有改變,就表示難以治癒。即使經過多年,多半會因為腹瀉而死。如果隨意用攻伐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曾經有一個小孩痘瘡如期痊癒,但痘痕紅如赭石。我認為是乳母有熱,診斷後,果然發現有肝脾鬱火,就先用加味逍遙散給乳母服用四劑,小孩也各喝一點,就都痊癒了。還有一個小孩痘痕顏色紅且疼痛,發熱口渴喜歡喝冷的,大便不通暢。先用前胡枳殼散,使大便通暢,口渴停止,再用《聖濟》犀角地黃湯就康復了,又用芹菜汁敷在痘痕上,痘痕就消失了。

另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,痘痕呈現白色,用獨參湯數斤,痘痕顏色漸漸恢復,又用地黃丸、大補湯,就康復了。

【禁忌】

痘瘡剛痊癒後,氣血還沒有恢復,看起來還沒完全消退的時候,更要特別注意調養。因為痂皮剛脫落,肌肉還很嬌嫩,不適合洗澡,增減衣服會讓身體表面更加虛弱,容易被寒氣暑氣侵襲。瘡毒在體內發作,臟腑都會受到損傷。雖然毒素已經散發到體外,腸胃仍然很虛弱,不適合喝冷飲,過度飢餓或過飽都會讓體內更加虛弱,飲食也會容易造成傷害。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認為已經痊癒就沒有什麼變化,放鬆警惕,結果造成後續的災禍,一旦生病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
【檮杌痘】

孫氏揭示了檮杌痘的情況,但沒有詳細解釋。直到黃石峰才詳細註解明白。這種痘瘡會流出膿液並結痂,從頭到腳都長滿,痂皮脫落後,身體又發熱,原本的痘痕部位,又會重新長出痘瘡,形成膿包,疼痛更加劇烈。要服用藥物並好好調養,或許可以避免夭折。如果飲食不節制、不避風寒,邪氣入侵,膿包破潰,腹部漸漸脹大,陰陽失調,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長在頭部或臉部,必須預防出現「陋井湧泉」的併發症(「陋井」指的是腮幫子穿孔,「湧泉」指的是眼眶穿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