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2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2)
1. 吐血
《全嬰》論云:夫吐血者,榮衛氣逆也,榮者血也,衛者氣也,榮衛相濟,不失常道,一有所勝,則致妄行。血者水也,決之東則東流,決之西則西流,氣之使血,其勢如此。巢氏云: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,熱乘於血,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,氣逆則血隨氣上,故令吐血也。
白話文:
《全嬰》這部醫書說:吐血是榮衛二氣逆亂造成的。榮指血,衛指氣。榮衛相輔相成,順應常道運行。如果一方過於強盛,就會導致異常運行。血是具有流動性的,打開東面的出口它就往東流,打開西面的出口它就往西流。氣支配血的運行,就是這種情況。巢元方說:血是溫熱之氣旺盛而血液虛弱引起的。溫熱之氣控制著血液,血液的性質受到溫熱之氣影響就會流散、異常運行。氣逆則血隨氣上升,所以導致吐血。
又或飲食太飽之後,脾胃內冷,不能消化,忽吐所食之物,氣血相沖,因傷肺胃,亦令吐血。若久嗽氣逆,面目浮腫而嗽吐血者,是虛損也。〔薛〕清者為榮,濁者為衛,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蓋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故能入於脈。夫榮者,陰血也,所主在心,統化在脾,藏內在肝,宣布在肺,輸泄在腎,灌溉一身,滋養百脈,諸經由此而生毓焉。
白話文:
有的人飲食過飽後,脾胃內部寒冷,無法消化食物,突然嘔吐出所吃的食物,氣血相互衝擊,因此傷及肺胃,也會導致吐血。若是長期咳嗽氣逆,臉部浮腫而咳嗽吐血的人,是身體虛損所造成的。(薛氏註解)清者是榮,濁者是衛,榮在脈中運行,衛在脈外運行。榮是水穀的精氣,在五臟中和調,在六腑中散佈,因此能夠進入脈中。榮是陰血,主掌在心,化生在脾,收藏在肝,宣發在肺,輸洩在腎,灌溉全身,滋養全身的脈絡,諸經由此而產生和發育。
然血之所統者氣也,故曰氣主呴之,血主濡之,是以氣行則血行,氣止則血止,陽生陰長,夫倡婦隨之道也。若氣一傷,則變證百出,故妄行則吐衄,衰涸則虛勞,降下則便紅,熱陷則溺赤,滲於腸胃則為腸風,陰虛陽搏則為崩漏,此皆氣有殄戾之乖,而血乃生滲溢之患也。然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。
白話文:
然而,血之所以通行的關鍵在於氣,所以說氣能推動血液,血液能滋潤身體。因此,氣運行,血液也運行,氣停止,血液也停止。陽氣生長,陰氣增長,就像男人帶領女人一樣。如果氣受到損傷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例如,氣運行過快就會吐血、流鼻血,氣衰竭就會虛弱勞累,氣下降就會大便出血,氣熱陷於下就會小便帶血,氣滲入腸胃就會變成痢疾,陰虛陽盛就會崩漏,這些都是氣的變化引起的疾病,而血液則會發生滲溢的疾病。因此,滋養陰氣的人怎麼能不知道先滋養陽氣的方法呢?
小兒患之多因稟賦積熱,或食膏粱厚味,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。治法,若氣虛血弱,當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陰生血也。若四物湯者,獨能主血分受傷,為氣不虛也。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,血虛也,四物湯加參朮。浮而無力,氣虛也,變證。尺脈數或無力,腎虛也,六味地黃丸。
白話文:
小兒患此病多因先天體質積熱,或食用油膩厚味食物,或乳母七情鬱結,導致肝火旺盛所致。治療方法:
-
若氣虛血弱,應服用人參以補氣血。陽氣旺盛則陰血自然增生。
-
若服用四物湯,獨能以補血為主,而非補氣。
-
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,是血虛,應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和白朮。
-
若脈浮而無力,是氣虛,應佐以變化之證。
-
若尺脈數或無力,是腎虛,應服用六味地黃丸。
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,肺胃熱也,犀角地黃湯,後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。尺脈數而無力,陰虛也,用六味地黃丸。若面黃目澀,眵多手麻者,脾肺虛也,用黃耆芍藥湯。
白話文:
如果右寸關脈搏數且有力,是肺胃有熱的症狀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後來用四物湯加上參苓白朮。如果是尺脈數且無力,是陰虛的症狀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如果面黃眼澀、流淚多、手麻木,是脾肺虛弱的症狀,可以用黃耆芍藥湯治療。
四物湯,治血虛發熱煩躁,或晡熱作渴,頭目不清。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,用四君子湯。
白話文:
四物湯,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發熱煩躁,或下午發熱口渴,頭腦昏沉不清等症狀。如果由於脾虛不能生血引起的,應使用四君子湯。
當歸,熟地(各二錢),芍藥,川芎(各一錢)
上,水煎服。
補中益氣湯(虛熱),六味地黃丸(腎)
白話文:
當歸、熟地黃各二錢,芍藥、川芎各一錢。
犀角地黃湯,治傷寒溫病,失於表汗,致內有瘀血,吐血面色黃,大便黑,及瘡痘出多,以此解之。
白話文:
犀角地黃湯,用於治療傷寒溫病,由於沒有及時發汗解表,導致體內有瘀血,症狀是吐血、面色發黃、大便發黑,以及瘡痘出現過多,可用此方來治療。
犀角(鎊),牡丹皮(各一兩),生地黃(八錢),赤芍藥(七錢)
上,每服二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犀牛角(研成粉末),牡丹皮(各一兩),生地黃(八錢),赤芍藥(七錢)
黃耆芍藥湯,治衄多歲,面黃眼澀,多眵手麻。
白話文:
黃耆芍藥湯,治療多年的流鼻血,面色發黃,眼睛乾澀,眼疾頻發,手麻木。
黃耆(三兩),甘草(炙),升麻,葛根,芍藥(炒黃。各一兩),羌活(半兩)
白話文:
黃耆(120公克),甘草(炙),升麻、葛根、芍藥(炒黃。各60公克),羌活(30公克)
上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按:此手足太陰、陽明藥也,然血虛久,則陽亦虛矣,故血不足則麻木,陰虛火動,變證百出,實非風也,此出升陽滋陰例。
白話文:
此藥方服用時,每次服用三錢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註解:此藥方適用於手足太陰、陽明經的疾病。然而,如果血虛已經很長時間了,那麼陽氣也會虛弱,因此血不足就會導致麻痺,陰虛火動,就會出現各種變化,這其實不是風邪引起的。此藥方出自《升陽滋陰例》。
人參黃耆散,治虛勞客熱,消瘦倦怠,口燥咽乾,日晡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胸滿,
食少作渴,咳唾、時有膿血。
白話文:
人參黃耆散,治療虛勞引起的發熱,身體消瘦,倦怠乏力,口乾舌燥,下午傍晚時發熱,手掌、腳掌、心窩發熱,盜汗,胸悶。
天門冬(去心,三兩),半夏,知母(炒黃),桑白皮,赤芍藥(炒),黃耆(炒),紫菀,甘草(炙),鱉甲(醋炙。以上各半兩),白茯苓,柴胡,秦艽,生地黃,熟地黃,地骨皮(各二兩),人參,桔梗(各一兩)
白話文:
天門冬(去心,三兩):天門冬,去除中心部分,三兩。
半夏:半夏,半兩。
知母(炒黃):知母,炒至黃色,半兩。
桑白皮:桑白皮,半兩。
赤芍藥(炒):赤芍藥,炒至,半兩。
黃耆(炒):黃耆,炒至,半兩。
紫菀:紫菀,半兩。
甘草(炙):甘草,炙烤後,半兩。
鱉甲(醋炙):鱉甲,用醋炙烤後,半兩。
白茯苓:白茯苓,二兩。
柴胡:柴胡,二兩。
秦艽:秦艽,二兩。
生地黃:生地黃,二兩。
熟地黃:熟地黃,二兩。
地骨皮:地骨皮,二兩。
人參:人參,一兩。
桔梗:桔梗,一兩。
上銼散。每服三五錢,水煎服。大人亦得。(一方,有生薑)
白話文:
上銼散,每次服三錢到五錢,用清水煎服,大人也可服用。(另有一方,有加入生薑)
柏枝飲,治小兒衄血吐血。
柏枝(乾者),藕節(乾者),
白話文:
柏枝飲,用於治療小兒鼻血和吐血。
使用乾燥的柏枝,以及乾燥的藕節。
上等分為末。三歲半錢,藕汁入蜜,沸湯調下。一方,白芍藥為末,磨犀角汁調,治咯血、衄血。
白話文:
上等的當歸切碎磨成粉末。每次三錢半,用藕汁和蜂蜜調勻,用滾燙的湯送服。
另一種方法,用白芍藥磨成粉末,加入犀牛角汁調勻,用來治療咯血、衄血。
辰膠散,治小兒吐血。
阿膠(炒),蛤粉(等分),辰砂(少許)
上為末,和粉紅色。三歲一錢,藕汁和蜜調下。
紫參散,治吐血。
白話文:
辰膠散,用於治療小兒吐血。
阿膠(炒過),蛤粉(等量),辰砂(少量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呈粉紅色。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,用藕汁和蜂蜜調勻後服下。
紫參散,用於治療吐血。
紫參,山梔子,生乾地黃(各一兩),刺薊(一分,燒灰),亂髮(一分,燒灰、俱存性。以上搗羅為細末,次用),蒲黃,伏龍肝(各一分,並細研)
上件,都拌勻。每服半錢至一錢,煎竹茹湯調下。
白話文:
紫參、山梔子、生乾地黃各一兩,刺薊、亂髮各一分,燒成灰,但保留其原本的性質,以上研磨成細粉,備用。蒲黃、伏龍肝各一分,研磨成細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