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21)

1. 舌白苔

〔丹溪〕云:舌上生如微粒,桑白皮汁敷之,三兩次妙。

白話文:

丹溪(朱震亨)說:舌頭上長出像細小顆粒的東西,用桑白皮汁塗抹,塗個兩三次就會很有效。

2. 舌上瘡

《本草》治小兒舌上瘡,飲乳不得。以白礬和雞子置醋中,塗足底,二七即愈。《千金方》以蜂房燒灰、屋間塵各等分,和勻,敷之。又以桑白汁塗乳,與兒飲之。又以羊蹄骨中生體和胡粉敷之。《外臺·小品》以烏賊魚骨燒末,雞子黃和,塗之。《嬰孺》燒葵根為灰,每日少許敷之。《張雞峰方》野薔薇根,銼碎,

每用一匙頭,以水二盞,煎至六分,去滓,熱含,冷即吐了。治口舌生瘡,久不瘥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記載,治療小孩舌頭長瘡,喝奶困難的情況,可以用白礬和雞蛋混合,放在醋中,塗抹在腳底,大約兩週就會痊癒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可以用蜂巢燒成灰,加上屋簷下的灰塵,兩者等量混合均勻,敷在患處。也可以用桑樹的汁液塗在乳頭上,讓小孩喝奶。還可以用羊蹄骨中間的骨髓和胡粉混合敷在患處。《外臺·小品》記載,可以用烏賊魚的骨頭燒成末,和雞蛋黃混合塗抹。《嬰孺》記載,可以將葵花的根燒成灰,每天少量敷在患處。《張雞峰方》記載,將野薔薇的根切碎,每次用一匙的量,加兩杯水煎至剩六分,去除藥渣,趁熱含在口中,冷卻後就吐掉。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治療口舌生瘡,很久都無法痊癒的情況。

3. 舌上血出

《千金翼》治舌上黑,有數孔出血如湧泉,此心臟病也方。

戎鹽,黃芩,黃柏,大黃(各五兩),人參,桂心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

上七味,末之,煉蜜丸,如梧子。每服十丸,日三服。仍燒鐵烙之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舌頭上出現黑色,並且有數個孔洞像泉水般湧出鮮血的症狀,這是心臟方面的疾病。

藥方如下:

戎鹽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(各五兩),人參、桂心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烤過)。

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另外,還需要用燒紅的鐵器烙灼患處。

4. 諸失血證

〔曾〕小兒九道出血,何為而然?蓋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也,心者,血之主,肺者,氣之主,氣主呴之,血主濡之,榮養百骸,灌溉絲脈,升降上下,榮衛諧和,自然順適,一或不調,疾由生矣,或外為六淫所侵,內因七情所沮,氣乃留而不行,血乃壅而不濡,內外抑鬱,不能流注以榮於身,必有妄動之患。

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,在七表屬陽故也,陽明主乎多氣多血,未有不因熱而得,蓋氣血俱熱,熱鬱內逼,失其常度,是以妄行。有在襁褓患此證者,固非七情所傷,皆因乳母執著,不自寬釋,及啖辛辣之物,流於乳絡,兒飲之後,停滯不散,鬱蒸於內,亦能動血。或居重幃暖閣,火氣熏逼,不令常見風日,積溫成熱,熱種則湧泄,或吐或衄,或大小腑亦多血來者。

有氣虛而邪熱乘之,則血不得循流故道,滲於諸經,亦生走失之證,其面㿠白,脈沉微,血淡紫,口氣緩,是也。又況嬰孩脆弱,易虛易實,因熱內攻,血隨氣行,或壅而上逆,或下而忘返,遂有吐血、衄血、瀉血、溺血之證,然而血不苟動,因氣使之,風不自生,因熱而起,由是而論,可以類推。治法,先明虛實,審得病源,隨經施治,藥餌無瘥,則不失其機要。

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、絲茅根,或苦參亦好,並用水煎服。或㕮咀五苓散合五和湯,亦加絲茅根、苦參、水煎,及投消毒飲。次用《局方》雞蘇丸、三黃丸、間服。虛則理中湯,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。間有醫者見其血盛,以為熱極,過投涼劑,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流,其色紫黯而凝滯,或成小片,當服姜附之劑以溫之,自然流暢,毋致妄行為佳。

小柴胡湯(潮熱),五苓散(驚),五和湯(裡熱),消毒飲(喉痹),《局方》雞蘇丸(大吐血),三黃丸(裡熱),理中湯(吐瀉)

人參芎歸湯,治九道血妄行。

人參(去蘆),川芎,當歸(酒洗。各半兩),荊芥(二錢半)

上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,無時。

黃芩丸,治小兒衄血、吐血、下血。

上,以黃芩為末,煉蜜、丸如雞頭大。三歲一丸,濃鹽湯下。柏葉、石榴花,為末吹鼻,治衄血吐血。一方,定州瓷器末,治嘔血,破血止血。

茅花湯,治鼻衄不止,吐血下血。

用茅花一大把,水三盞,煎濃汁一盞,分二服,即瘥。無花,根梗代之。兼治血痢黑痢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出現九種出血的情況,是怎麼造成的呢?人的身體根本在於血和氣,心是血的主管,肺是氣的主管。氣負責推動,血負責滋養,共同營養全身,灌溉脈絡,使氣血上升下降,運行順暢,身體才能協調舒適。一旦失調,疾病就會產生。可能是外在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侵襲,也可能是內在受到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影響,導致氣滯不通,血瘀而不滋潤,內外鬱結,無法正常流動以滋養身體,必然會出現亂動的狀況。

根據醫學典籍,脈象出現「芤脈」表示有失血的情況,因為這種脈象屬於陽,而陽明經主管多氣多血,所以失血通常是由熱引起的。氣血都熱,熱鬱積在體內,超過正常程度,就會亂行。有些嬰兒在襁褓中就出現這種情況,當然不是受到情緒影響,而是因為乳母太過執著,不能放鬆心情,或者吃了辛辣的食物,導致乳汁也受到影響,嬰兒喝了之後,停滯不散,熱鬱積在體內,也會導致出血。或者因為居住在厚重帷幔的溫暖房間,受到火熱熏烤,不常接觸風和陽光,積熱成病,熱積聚就會導致出血,可能出現嘔吐、流鼻血,或者大小便出血等情況。

還有可能是氣虛,導致邪熱趁虛而入,使得血液不能按照正常途徑運行,滲透到各個經絡,也可能出現失血的狀況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面色蒼白,脈象沉而微弱,血色淡紫,呼吸微弱,都是氣虛的表現。何況嬰兒身體虛弱,容易虛也容易實,如果熱邪內攻,血液會隨著氣血運行,可能鬱積而上逆,也可能下行而不回,就出現了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出血、小便出血等情況。然而,血液不會無緣無故亂動,都是因為氣的推動,就像風不會自己產生,都是因為熱而引起的。從這些方面來看,可以以此類推。治療方法,首先要判斷虛實,弄清楚病因,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,藥物有效才能抓住治療的關鍵。

屬於實證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、白茅根,或者苦參也可以,用水煎服。或者用五苓散加上五和湯,也要加白茅根、苦參,用水煎服,並服用消毒飲。然後服用《局方》的雞蘇丸、三黃丸,間隔服用。屬於虛證的,可以用理中湯,或者人參芎歸湯都可以服用。有些醫生看到出血量多,以為是熱極,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反而導致血液寒冷不能歸源而亂流,血色呈現紫黯而凝滯,甚至形成小血塊。這時候應該服用薑附的藥物溫補,血液自然會流暢,不要再讓它亂行。

小柴胡湯(治療潮熱),五苓散(治療驚風),五和湯(治療內熱),消毒飲(治療咽喉腫痛),《局方》雞蘇丸(治療大量吐血),三黃丸(治療內熱),理中湯(治療嘔吐腹瀉)

人參芎歸湯,治療各種出血亂行。

人參(去蘆),川芎,當歸(用酒洗過。各半兩),荊芥(二錢半)

以上藥材,每次取二錢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,溫服,不限時間。

黃芩丸,治療小兒流鼻血、吐血、大便出血。

取黃芩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子,大小如雞頭。三歲的小孩服用一丸,用濃鹽水送服。也可以將柏葉、石榴花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孔,治療流鼻血、吐血。另一個偏方,用定州瓷器的粉末,治療嘔血,有破血止血的功效。

茅花湯,治療流鼻血不止,吐血,大便出血。

用茅花一大把,用水三碗煎成濃汁一碗,分兩次服用,即可痊癒。沒有茅花,可以用根莖代替。也可以治療血痢、黑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