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49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六·心臟部四 (49)

1. 麻疹

柴胡橘皮湯

柴胡,橘皮,黃芩,半夏,人參,白茯苓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加竹茹一團,生薑三片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疹子欲出未出之時,宜早發散,以解其毒,則無餘災。若不預解使之盡出,以致毒蓄於中,或為壯熱,日久枯瘁,或成驚癇,或為瀉痢,或咳血喘促,或作疳䘌而死,此雖一時戾氣之染,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者。

【收後】疹子收後,身有微熱者,此虛熱也,不須施治,待氣血和暢,自然退去。若熱太甚,或日久不減,以柴胡麥門冬散。甚則以黃連解毒湯(煩躁)合人參白虎湯(痘渴),與前方相間服之。如發枯毛豎,肉消骨立,漸漸羸瘦者,柴胡四物湯主之。

疹子初起,多瀉不妨,惟愈後最忌重熱,此不可不調治者。蓋疹子發熱,多至十一二日,少亦不下五七日,熱久元氣虛矣,加之疹出飲食不進,而復重熱,陰陽耗竭,不死何待。故再熱者必大補氣血可也。余見忽以為常,而死者屢矣。

柴胡麥門冬散

柴胡(五分),龍膽草(三分),麥門冬(八分),甘草(二分),人參,玄參(各半錢)

上銼細。水煎服。

柴胡四物湯

柴胡,人參,黃芩,當歸身,川芎,生地黃,白芍藥,地骨皮,知母,麥門冬,淡竹葉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疹後熱不除,忽作搐者,不可與急驚風同論,用導赤散(心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送服安神丸(痘譫妄),小便清者可治,短少者不可治。

凡疹後牙齦黑爛,肉腐血出,臭息沖人者,曰走馬疳,馬鳴散主之(痘餘毒)。若面頰浮腫,環口青黑,頰漏齒脫,唇崩鼻壞者,死證也。如唇口多瘡,其聲嗄啞者,曰狐惑,以化䘌丸主之(痘餘毒)。更煩躁昏悶失聲者,死證也。

文蛤散,麻毒入胃,牙肉黑爛出血,走馬疳證。

雄黃(五錢),五倍子(二錢),枯礬(五分),蠶蛻紙(燒、存性,一錢)

上細末。米泔水洗淨,以藥搽之。

雄黃散,治同上。

雄黃(一錢),黃柏(二錢),麝香(一分)

先用艾湯淨洗,後搽藥。

疹退之後,微微咳嗽者,此餘毒未盡也,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。若咳甚氣喘,連聲不住,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,此熱毒乘肺而然也,宜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,見血,加茅根汁、阿膠珠主之。但見胸高如龜殼,肩聳而喘,血出口鼻,擺手搖頭,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,皆不可治也。

門冬清肺湯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,貝母,桔梗,款冬花,甘草,牛蒡子,杏仁(去皮尖,研),馬兜苓,桑白皮,地骨皮(各等分)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疹出之時,曾作泄利,未經清解。至疹退之後,變為休息痢,不問赤白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此餘毒在大腸也,以黃芩湯送下香連丸。虛者、加人參。滑者、加椿根白皮。俱於丸藥內加之,勿入煎藥。

白話文:

麻疹

柴胡橘皮湯

配方:柴胡、橘皮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白茯苓(各等分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一團竹茹和三片生薑,用水一杯煎煮至七分,濾去藥渣,溫服,服用時間不拘。

麻疹在要發出但還沒完全發出來的時候,應該及早使用藥物來疏散,藉此化解體內毒素,才能避免後續的災禍。如果沒有及早處理,讓毒素積聚在體內,可能會導致高燒,久了會變得乾枯憔悴,或者引發驚厥、抽搐,或者導致腹瀉,甚至咳血、呼吸急促,或是變成疳病(營養不良)而死亡。這些雖然是受到一時的疫氣感染,但大多是人為處理不當所致。

【疹子消退後】疹子消退後,如果身體有微微發熱,這是虛熱的現象,不需要特別治療,等氣血調和暢通,自然就會退熱。如果發燒嚴重,或者持續不退,可以用柴胡麥門冬散來治療。如果更嚴重,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合併人參白虎湯來治療(煩躁),如果出現口渴,則用人參白虎湯,這兩種藥可以輪流服用。如果出現毛髮乾枯豎起、肌肉消瘦、骨頭突出,身體漸漸虛弱消瘦的狀況,可以用柴胡四物湯來治療。

麻疹剛開始發作時,容易腹瀉是正常的,不用太過擔心,但是麻疹痊癒後最忌諱再次發熱,這是必須要調理治療的。麻疹發熱,大多會持續十一二天,少則也會五七天,長時間發熱會導致元氣虛弱,加上麻疹發作期間食慾不振,如果又再次發熱,會導致陰陽耗竭,會有生命危險。所以,再次發熱必須要大補氣血。我見過許多人因為輕忽這個狀況而死亡。

柴胡麥門冬散

配方:柴胡(五分)、龍膽草(三分)、麥門冬(八分)、甘草(二分)、人參、玄參(各半錢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柴胡四物湯

配方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當歸身、川芎、生地黃、白芍藥、地骨皮、知母、麥門冬、淡竹葉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一杯水煎煮至七分,濾去藥渣,溫服,服用時間不拘。

疹子消退後,如果發熱沒有消退,突然出現抽搐,不可以當作一般的急驚風來處理,應該用導赤散來治療(心熱),並加入人參、麥門冬,然後搭配安神丸一起服用(麻疹導致胡言亂語),如果小便清澈,可以治療,如果小便短少,則無法治療。

凡是麻疹過後,牙齦出現黑爛、肉腐爛出血、口氣惡臭的情形,稱為「走馬疳」,可以用馬鳴散來治療(麻疹餘毒)。如果出現臉頰浮腫、嘴巴周圍發青黑色,臉頰潰爛、牙齒脫落、嘴唇崩裂、鼻子壞死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如果嘴唇和口腔出現許多瘡,聲音沙啞,稱為「狐惑」,可以用化䘌丸來治療(麻疹餘毒)。如果出現更嚴重的煩躁、昏迷、失聲的狀況,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
文蛤散,用於麻疹毒素侵入胃部,導致牙肉黑爛出血,走馬疳的症狀。

配方:雄黃(五錢)、五倍子(二錢)、枯礬(五分)、蠶蛻紙(燒成灰,留存藥性,一錢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米泔水洗淨患處後,將藥粉塗抹上去。

雄黃散,治療方式與文蛤散相同。

配方:雄黃(一錢)、黃柏(二錢)、麝香(一分)。

做法:先用艾草水清洗患處,再塗抹藥粉。

麻疹消退後,如果出現輕微咳嗽,這是餘毒未清的現象,可以用瀉白散合併消毒散來治療。如果咳嗽嚴重,氣喘不停,甚至連喝水都會嗆到,這是熱毒侵入肺部所致,應該用門冬清肺湯加上枇杷葉來治療。如果咳血,則加入茅根汁、阿膠珠。如果出現胸部隆起如龜殼、肩膀聳起而喘氣、口鼻出血、手腳亂動、面色青、赤、白而枯槁,都是無法治癒的徵兆。

門冬清肺湯

配方: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款冬花、甘草、牛蒡子、杏仁(去皮尖,研磨)、馬兜鈴、桑白皮、地骨皮(各等分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一杯水煎煮至七分,濾去藥渣,飯後溫服。

麻疹發作期間,如果曾出現腹瀉,而且沒有及時調理,等到麻疹消退後,可能轉變為慢性痢疾,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,都有裡急後重、排便次數頻繁的症狀,這是餘毒留在大腸所致,應該用黃芩湯搭配香連丸服用。體虛者,可以在丸藥中加入人參,腹瀉嚴重者,加入椿根白皮。這些藥都加在丸藥中,不要加入煎煮的藥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