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11)

1.

《素問》通評虛實論帝曰: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何如?岐伯曰: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,緩則生,急則死。〔曾〕小兒喘疾,重於咳嗽,然有虛實冷熱之分,不可概舉。實熱者,投清肺飲(嗽)加五和湯(裡熱),水薑蔥煎,及瀉肺湯(嗽)、碧玉丸為治。經云:喘急多因氣有餘,蓋肺主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通評虛實論

黃帝問:小孩子中風發熱,喘鳴呼吸急促,脈象如何?

岐伯答:喘鳴呼吸急促,脈象實大,緩慢則生,急促則死。

【評註】兒童的喘疾,比咳嗽更為嚴重,但有虛實冷熱之分,不能一概而論。實熱證,使用清肺飲(咳嗽)加上五和湯(裡熱),水薑蔥煎,以及瀉肺湯(咳嗽)、碧玉丸治療。經書上說:喘急多因氣有餘,這是因為肺主氣的緣故。

虛冷者,投枳實湯水姜煎,並如意膏補肺散坎離湯自效。此肺虛感風,氣不升降,致有是證。及用定喘飲常驗,不拘冷熱,皆可服。涎壅失音,二聖散主之。〔薛〕喘急之證,有因暴驚觸心者,有因寒邪壅盛者,有因風邪外客者,有因食鹹酸痰滯者,有因膏粱積熱熏蒸清道者,然喘與氣急,有輕重之別,喘則欲言不能,隘於胸臆,氣急但息短心神迷悶耳。治法,因驚者,用雄朱化痰定喘丸,佐以天麻定喘飲

白話文:

虛冷的人,可以服用枳實湯水姜煎,外用如意膏、補肺散、坎離湯等均有效。這是因為肺虛感受風寒,氣不升降,導致出現了這些癥狀。也可以服用定喘飲,無論是冷還是熱,都可以服用。涎水壅盛導致失音,可以使用二聖散治療。

喘急的病因很多,有的因為突然受到驚嚇而影響了心臟,有的因為寒邪過於旺盛,有的因為風邪入侵,有的因為吃了太多鹹酸的食物導致痰滯,有的因為油膩的食物積聚在體內,薰蒸清道而導致。但是,喘和氣急,有輕重之分。喘是想要說話卻說不出來,憋在胸腔裡,而氣急只是呼吸短促,心神迷悶而已。

治療方法:因驚嚇而引起的喘急,可以使用雄朱化痰定喘丸,佐以天麻定喘飲。

寒傷肺氣者,用小青龍湯。風邪傷肺者,用三拗湯加減之。食鹹酸傷肺者,啖以生豆腐。熱傷肺氣者,當涼肺定喘。哮喘喉聲如鋸者,梅花飲,兼用半夏丸。前證多因脾肺氣虛,腠理不密,外邪所乘,真氣虛而邪氣實者為多,若已發,則散邪為主,未發則補脾為主,設概攻其邪,則損真氣,逕補其肺,則益其邪。

白話文:

寒氣損傷肺臟氣血的患者服用小青龍湯治療。風邪損傷肺臟氣血的患者服用三拗湯加減。飲食生冷寒涼傷肺的患者服用生豆腐。熱邪損傷肺臟氣血的患者應採用涼肺定喘法治療。哮喘且喉嚨發出像鋸木頭的聲音的患者服用梅花飲,並配合服用半夏丸。上述病證大多是由於脾肺氣虛,腠理不密,外邪乘虛而入,真氣虛弱而邪氣實盛所致。如果病已發作,則以驅散邪氣為主;若未發病,則以補益脾氣為主。如果單純地攻邪,就會損傷體內元氣,直接補肺,只會壯大邪氣。

凡喘嗽之證,若小便不利,則必生脹,脹則必生喘,要分標本先後,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,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,蓋肺金司降,外主皮毛,肺朝百脈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肺既受邪,則失降下之令,故小便漸短,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,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也,治當清金降火為主,而行水次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喘息咳嗽的證狀,如果小便不順暢,那麼必定會產生脹滿,脹滿就必定會產生喘息,治療時要把病因和病徵先後分清楚,先喘後脹的人,主因在於肺部;先脹後喘的人,主因在於脾臟,肺金主降,外主皮毛,肺部統領著全身的脈絡,調暢水道,往下輸送到膀胱,肺部如果受到邪氣侵犯,就會失去降下的命令,所以小便逐漸減少,導致水分溢滿皮膚而產生脹滿,這時喘息是主因,脹滿是病徵,治療時應以清金降火為主,其次是促進水液運行。

脾土惡濕,而主肌肉,土能剋水,若脾土受傷,不能制水,則水濕妄行,浸漬肌肉,水既上溢,則邪反侵肺,氣不能降,而生喘矣,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也,治當實脾行水為主,而清金次之。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,則金燥而喘愈甚,脾病而用清金之藥,則脾寒而脹益增,觀其證若中氣虛弱者,用六君子湯;中氣虛寒者,前方加炮姜。鬱結氣滯者,用歸脾湯柴胡、山梔。

白話文:

脾臟屬土,不喜歡濕氣,而脾臟主導肌肉,土能剋制水,如果脾臟受傷,不能控制水,水濕就會亂行,浸漬肌肉,水氣又往上溢出,邪氣反而侵犯肺臟,氣不能下降,就會產生喘息,所以脹氣是根本原因,而喘息是表徵,治療應該以健脾利水為主,其次是清肺降氣。如果只看肺臟的症狀,而使用燥脾的藥物,那麼金氣燥熱,喘息會更加嚴重。如果脾臟有病,而使用清肺的藥物,那麼脾臟會更虛寒,脹氣會加劇。觀察病人的症狀,如果是中氣虛弱的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;如果是中氣虛寒的,在前方的藥方中加入炮姜;如果是鬱結氣滯的,可以使用歸脾湯,加入柴胡、山梔。

肝木克脾土者,用六君、柴胡、山梔。肺氣壅滯者,用紫蘇飲白朮。食鬱壅滯者,用養胃湯木香。肺中伏熱、水不能生而喘者,用黃芩清肺飲五淋散。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,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。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,用清胃散滋腎丸。心火刑金不能生水者,用人參平肺散,亦用滋腎丸。

白話文:

  1. 肝木克脾土症:使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山梔子。

  2. 肺氣壅滯症:使用紫蘇飲加白朮。

  3. 食鬱壅滯症:使用養胃湯加木香。

  4. 肺中伏熱、水不能生而喘症:使用黃芩清肺飲及五淋散。

  5. 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症:使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。

  6. 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症:使用清胃散及滋腎丸。

  7. 心火刑金不能生水症:使用人參平肺散,亦可使用滋腎丸。

腎水虧、虛火爍金、小便不利者,用六味丸及補中益氣湯。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。脾胃虛寒臍凸腹脹者,用八味地黃丸。脾腎虛寒,不能攝水如蠱脹者,用加減腎氣丸。凡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,或二便不調,及牽引作痛者,俱用六味、八味、加減腎氣等丸治之。仍參傷風咳嗽證。

白話文:

  1. 腎水不足、虛火灼傷肺金、小便不利的患者,可以使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。

  2. 肝木過於旺盛,剋制脾土,導致喘息的患者,可以使用六君湯、柴胡、升麻。

  3. 脾胃虛寒,臍部凸出,腹部脹滿的患者,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。

  4. 脾腎虛寒,不能約束水液,導致腹脹如蠱蟲攪動的患者,可以使用加減腎氣丸。

5.凡是因虧損足三陰(肝、脾、腎)而導致喘息、脹滿,或二便失調,以及牽引作痛的患者,都可以使用六味丸、八味丸、加減腎氣丸等藥物治療。

  1. 還需要參照傷風咳嗽的證狀進行治療。

錢氏論肺盛復有風冷云:胸滿短氣,氣急喘嗽上氣,當先散肺,後發散風冷,散肺、瀉白散(肺),發散風冷,大青膏主之(吐瀉)。肺只傷寒,則不胸滿。潔古云:肺實,則喘而氣盛,瀉白散。

白話文:

錢氏在論述肺盛兼有風寒時提到:如果出現胸悶、呼吸急促、氣喘、上氣等症狀,首先應該宣發肺氣,然後驅散風寒。宣發肺氣、清熱化痰,可以用瀉白散。驅散風寒,可以服用大青膏。如果是單純的肺熱,則不會出現胸悶。潔古也說:如果肺有實熱,就會出現喘息和氣盛,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。

白散(肺),清肺飲(嗽),五和湯(裡熱)

碧玉丸,治痰嗽氣喘胸滿,飲食減少,睡不得寧,煩躁有熱。

青黛,明白礬(生用),天南星(生用),滑石(四味各二錢半),輕粉(五十帖),全蠍(十五尾,去尖毒),巴豆(四十九粒,去殼膜心,存油,碎切,入乳缽極細杵)

白話文:

  • 青黛:2.5錢

  • 明礬(生用):2.5錢

  • 天南星(生用):2.5錢

  • 滑石:2.5錢

  • 輕粉:0.5錢

  • 全蠍:15隻(去除尖毒針)

  • 巴豆:49粒(去殼膜,保留油,切碎,用乳缽研磨成極細粉末)

上除輕粉、巴豆外,餘五味,或曬或焙,為末,仍入前二味,同在乳缽杵勻,薑汁煮糯米粉為糊、丸粟殼大。每服七丸,至九丸或十一丸,用淡薑湯空心投,熱甚者,薄荷湯下,或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除了輕粉、巴豆以外,其餘五味藥,或曬乾或烘烤,搗成粉末,仍然加入前兩種藥,一起在乳鉢中研磨均勻。用薑汁煮糯米粉為糊,丸成粟殼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七丸,直到九丸或十一丸,用淡薑湯空腹服用,如果發熱嚴重,可以使用薄荷湯送服,或者不拘泥於服用時間。

錢氏論肺藏怯云:唇白色,當補肺,阿膠散主之(方見本門)。若悶亂氣粗,喘促哽氣者難治,肺虛損故也。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,脾者肺之母也,母子皆虛,不能相營,故名曰怯,肺主唇,唇白而澤者吉,白如枯骨者死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說:肺臟怯弱,脣色蒼白,應該補肺,可以用阿膠散來治療(配方見相關章節)。如果呼吸不暢,氣粗,喘不過氣,哽咽,就難以治癒,這是因為肺臟虛損的緣故。脾肺病症久了就會虛弱,嘴脣蒼白,脾是肺的母親,母親和兒子都虛弱,不能互相扶助,因此叫做怯。肺主嘴脣,嘴脣蒼白而有光澤的是吉兆,嘴脣蒼白像枯骨一樣的是死兆。

補肺散,治久患咳嗽,肺虛氣促,有痰噁心。

阿膠(一兩半,銼,炒),白茯苓馬兜鈴(去老梗),糯米(三味各半兩),杏仁(二十一粒,湯泡,去皮尖),甘草(四錢,炙)

白話文:

  1. 阿膠(15克,銼碎,炒熟)

  2. 白茯苓(15克)

  3. 馬兜鈴(去老梗,15克)

  4. 糯米(15克)

  5. 杏仁(21粒,用湯泡過,去皮和尖端)

  6. 甘草(4克,炙甘草)

上銼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無時溫服。

坎離湯,治虛喘晝輕夜重,食減神昏。

蓽澄茄石菖蒲(各一錢),白朮,白茯苓(去皮),南木香(草上各二錢),甘草(炙),半夏(湯煮透,濾,仍銼,焙乾),紫蘇子(略炒,杵碎。草上四錢)

白話文:

蓽澄茄、石菖蒲(各一錢),白朮、白茯苓(去皮),南木香(草上各二錢),甘草(炙),半夏(湯煮透,濾,仍銼,焙乾),紫蘇子(略炒,杵碎。草上四錢)。

上銼。每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無時。

《聖惠》,杏仁煎,治小兒咳嗽,心煩喘粗。
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天門冬(去心),寒食麵(各一兩),蜜,酥(各一合),生地黃汁(一大盞),貝母(半兩,微炒)

白話文:

杏仁(用湯浸泡,去皮和尖端,麩皮炒至微黃),天門冬(去除中間的部分),寒食麵(各一兩),蜂蜜,酥油(各一合),生地黃汁(一大盞),貝母(半兩,微炒)

上件,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,便研,絞取汁,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。每服,用溫水調下半錢已來,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
白話文:

把前一個方子中的貝母和天門冬煎到五分熟,研磨成粉,絞出汁液,加入杏仁膏一起熬成稀粥狀。每次服用時,用溫水調服半錢到一錢,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。

八味理中丸,治小兒心肺不和,息數脈急,上下不升降,中膈痞滿,郁隘胸臆,坐臥煩悶,神情不樂,飲食不下。

白話文:

八味理中丸,治療小兒心肺不和諧,呼吸急促,脈搏快速,上下不通暢,中膈痞滿,胸悶憋氣,坐臥不安,精神不振,飲食不順。

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,乾薑枳實(制炒),白茯苓,五味子(去梗),桑白皮(去赤皮)

白話文:

人蔘:補氣益血,健脾益肺,生津止渴

甘草(炙)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緩急止痛

白朮:健脾益氣,燥溼利水,止瀉固精

乾薑:溫中散寒,回陽通脈,溫中止瀉

枳實(制炒):破氣消痞,行氣寬中,化痰止咳

白茯苓:健脾益氣,祛溼止瀉,寧心安神

五味子(去梗):補腎益精,生津止渴,斂肺固澀

桑白皮(去赤皮):清熱涼血,瀉肺止咳,養陰生津

上件等分,為細末,煉蜜為丸,小指頭大。每服一丸,淡豆豉五粒,水一小盞,煎至半,去豉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這些藥材等分,研成細末,用蜂蜜將它們煉製成丸藥,藥丸的大小要像小指頭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一丸藥,搭配五粒淡豆豉,和一小杯水,一起煎煮到水量減少一半,把豆豉去除掉,趁藥汁溫熱時服用,服用的時間不限。

張渙,蟬殼湯,治小兒肺氣不利病。

白朮五味湯,治小兒咳嗽氣逆上喘。(二方並見咳嗽)

《聚寶方》,平氣散,治小兒氣不和,定喘和氣,補虛思食。

人參,白茯苓,百合,甘草(炙),白朮,桔梗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百合、甘草(炙)、白朮、桔梗各等分。

上六味,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八分,生薑少許,同煎至五分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