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5)

1. 起發證治

三則內虛而不能使陽氣以副榮衛者,出而覆沒,癍點白色,或黑色,其人必不能乳食,大便自利,或嘔或厥,此胃虛而不出,謂之陷伏也,宜用溫中之劑,令其胃暖,榮衛復行,則當自出矣,宜調元湯(大法)加丁香、官桂,理中湯(泄利)加黃耆、官桂,甚則陳氏木香散(泄利)異攻散(出不快)皆可用也。外用胡荽酒(見形)噴之。

或因誤下之後,毒氣入里而黑陷者,則宜溫養而表出之,先以理中湯溫養其里,後以桂枝葛根湯疏解於表也,不出,再加麻黃。

四則被房室等雜穢惡氣沖觸而黑陷者,則宜熏解之,內服紫草飲子(見前),外用胡荽酒噴之,及茵陳熏法。(余詳前禁忌條內)

茵陳熏法

用干茵陳研末,搗棗膏、和丸如雞子大,曬乾。烈火燒煙燻之。

〔大便〕痘瘡自起發之後,大便常宜堅實,緣小兒脆弱,身熱而大便不通者則易實,大便自利者則易虛,雖四五日不便,無憂也,不能食者聽其自便,賴舊穀氣為養,至五日後則膿成毒化,解利之劑可用也。能食者三日後不通,不腹滿,不裡急後重,則亦不必攻之,可用膽導法(便悶)導之,不通,以當歸丸(便悶)微令潤過,使氣道升降,無壅遏之患,不可妄下。

凡能食者,大便喜潤,賴新谷以為養,而舊汙之不留,自然臟腑流利,血氣和平,不可妄用溫補,反增裡熱之證。胃主腐熟水穀,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,故食多少,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,大便滑澀,可以知人臟腑之冷熱,大便如常,是亦瘡疹之一順也。

如起發之時忽然泄瀉,此宜急止之,恐腸胃虛,真氣脫也,須辨冷熱虛實,如瀉而手足冷,面色青白,瘡不紅(綻)者,冷證也,理中湯丸、豆蔻丸(俱泄利)、益黃散(脾)、甚則陳氏木香散(泄利)、異功散(出不快)皆可用也。瀉下之物黃又酸臭,渴,手足心熱,面赤,瘡紅綻焮發者,熱證也,黃芩湯、(泄利)五苓散(驚搐)主之。脾胃怯弱,精神慢而不食者為虛,當溫養之,益黃散。

身熱中滿,渴而不食者為實,當清利之,五苓散。其人或臟氣自脫,或因服寒藥,致令瘡毒陷入大腸,瀉下如豆汁,或便膿血,或便黑汁,口內臭氣,唇焦目閉,加腹脹者必死之證。方論詳泄瀉本門。

不二散,治痘當起脹灌漿時泄瀉不止,以此止之,只一服愈,如服此不已,是元氣已脫,不可為矣。

蓮肉(炒,去心,一兩),真鴉片(二錢,另研)

上,各取淨末,和勻。每服三四分,米飲調下。此方不但止瀉,亦治煩、癢、二證。夫固大腸之滑脫、易知也,斂心火之浮游、難知也。

〔手足〕痘瘡起發欲透,惟四肢稍遠,難得均齊,必脾胃素強能食多者,不須慮此,若脾胃素弱又食少者,手足上瘡常發不透,蓋脾主四肢,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溉灌四肢,所以發遲,以補脾為主快癍越婢湯,如不令透,其後手足必作癰毒。又手足瘡痘,多發水泡者,此肝乘脾也,先瀉肝,羌活湯(發熱)加柴胡。

白話文:

起發證治

有些情況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,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到全身,使得毒邪外發時反而會潛伏下去,出現白色或黑色的斑點。這種情況患者通常會無法進食,腹瀉,甚至出現嘔吐或昏厥。這表示胃氣虛弱,毒邪無法順利發出,稱為「陷伏」。這時應該使用溫中補氣的藥物,溫暖胃部,使氣血重新運行,毒邪自然就會發出來。可以使用調元湯(基本方)加上丁香、官桂,或是理中湯(針對腹瀉)加上黃耆、官桂。嚴重時,可以用陳氏木香散(針對腹瀉)或異攻散(針對毒邪無法順利發出)。外用可以噴灑胡荽酒。

另一種情況是因為誤用瀉藥後,毒邪反而進入體內,呈現黑色的潛伏狀態,這時應該用溫養的方式來引導毒邪從體表發出。先用理中湯溫養內部,再用桂枝葛根湯來疏散表邪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加入麻黃。

還有一些情況是因為接觸不潔的環境或穢氣,導致毒邪潛伏,這時要用熏蒸的方式來解毒。內服紫草飲子(之前提過),外用胡荽酒噴灑,並配合茵陳熏法(詳細方法在之前的禁忌條目)。

茵陳熏法

將乾燥的茵陳磨成粉末,加入搗爛的棗泥做成雞蛋大小的丸子,曬乾後用猛火燒出煙來熏。

大便

在痘瘡發作後,大便通常應該保持結實。因為小孩體質虛弱,發燒時大便容易變硬,腹瀉則容易虛脫。即使四五天沒有大便,也不用擔心。如果無法進食,就讓它自然發展,依靠體內原有的穀氣來維持營養。等到五天後,膿液形成,毒素開始轉化時,就可以使用一些緩瀉藥物。如果能夠進食,三天後大便不通,但沒有腹脹、裡急後重等症狀,也不必強行攻下,可以用膽導法(針對大便悶塞)來引導。如果仍然不通,可以用當歸丸(針對大便悶塞)微微潤滑一下,使氣機升降順暢,避免壅塞的危險,千萬不要隨意使用瀉藥。

通常,能夠進食的人,大便應該保持濕潤,依靠新攝取的穀物來補充營養,並將體內舊的廢物排出。這樣臟腑自然會通暢,氣血也會調和,千萬不要隨意使用溫補藥物,反而會增加體內熱氣。胃負責消化食物,大腸負責傳送消化後的殘渣。所以,從進食量的多少可以判斷體內穀氣的虛實,從大便的滑澀可以判斷臟腑的寒熱。如果大便正常,也是痘瘡順利發展的跡象。

如果痘瘡剛開始發作時就突然腹瀉,應該立即止瀉,以免腸胃虛弱,正氣脫失。需要辨別是寒證還是熱證、虛證還是實證。如果腹瀉時手腳冰冷,臉色青白,痘瘡顏色不紅潤(也不突起),是寒證,可以使用理中湯丸、豆蔻丸(皆針對腹瀉)、益黃散(補脾),嚴重時可以使用陳氏木香散(針對腹瀉)或異功散(針對毒邪無法順利發出)。如果腹瀉物呈黃色且酸臭,口渴,手腳心發熱,臉色紅赤,痘瘡紅腫發炎,則是熱證,可以使用黃芩湯(針對腹瀉)或五苓散(針對驚厥抽搐)。如果脾胃虛弱,精神不振,食慾不佳,是屬於虛證,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調養,可以使用益黃散。

如果身體發熱、腹部脹滿、口渴但不想進食,是屬於實證,應該用清瀉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有些人可能因為臟氣衰竭,或因為服用了寒涼的藥物,導致毒邪下陷到大腸,腹瀉如豆汁,或是排出膿血、黑水,口中發臭,嘴唇乾裂、眼睛閉合,加上腹脹,是屬於必死的證候。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腹瀉相關章節。

不二散,用來治療痘瘡在開始脹大、漿液充盈時的腹瀉,只需要服用一次就能止瀉。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,表示元氣已經脫失,無法救治。

成分:蓮子肉(炒過,去心,一兩),真鴉片(二錢,另研磨)

用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四分,用米湯調服。這個藥方不僅能止瀉,也能治療煩躁和搔癢。可以理解的是它能固澀大腸,阻止滑脫,但它能收斂心火浮游這一點,就比較難理解了。

手足

痘瘡想要順利發出,四肢通常因為距離較遠而難以均勻分布。如果平時脾胃強健、食慾旺盛的人,不需要擔心。如果脾胃虛弱、食慾不佳的人,手腳上的痘瘡常常難以順利發出。因為脾主四肢,脾虛則無法將津液輸送到四肢,所以痘瘡發的比較慢。這時要以補脾為主,使用快斑越婢湯。如果痘瘡仍然發不出來,之後手腳上就容易長癰瘡。另外,手腳上的痘瘡如果有很多水泡,這是因為肝木乘脾土的緣故,應該先瀉肝火,可以使用羌活湯(針對發熱)加柴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