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·肺臟部·腎臟部 (8)

1. 齁䶎

〔曾〕郭氏曰:小兒此疾,本因暑濕所侵,未經發散,邪傳心肺,變而為熱,有熱生風,有風生痰,痰實不化,因循日久,結為頑塊,丸如豆粒,遂成痰母。推本其原,或啼哭未休,遽與乳食;或飼以酸鹹,氣鬱不利,致令生痰;或節令變遷,風寒暑濕侵襲;或墮水中,水入口鼻,傳之於肺;故痰母發動而風隨之,風痰潮緊,氣促而喘,乃成痼疾。

急宜去風化痰,先以五苓散同寬氣飲(俱驚)寬熱飲(裡熱)用少薑汁和勻,沸湯調服,次進知母湯、雄黃散、如意膏、半夏丸(痰涎)。

知母湯,治齁䶎氣喘,痰鳴發熱,咳嗽惡風。

知母,甘草(各半兩),貝母,羌活,滑石(別研),大黃,小麥(各三錢),麻黃(去根節,湯泡,去沫,焙),苦葶藶,訶子肉(各一錢半),薄荷(去梗,二錢)

上件㕮咀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二片,煎七分,無時溫服。

雄黃散,主暴中急慢驚風,齁䶎痰涎滿口,及雨侵閉汗不通,或涼或熱,坐臥生煩。

雄黃(紅亮者,二錢半),白藥(去黑皮),川烏(炮裂,去皮臍),草烏(炮裂,去皮),天麻(明亮者),川芎(五味各半兩)

上除雄黃外,餘五味銼焙,同雄黃為末。驚風痰壅,每服半錢或一錢,用薑汁、茶清調下。發汗,水薑蔥薄荷同煎,並投三服,取效。

如意膏,治痰喘氣促,咳嗽連聲不已,冷熱二證皆可投。

半夏(炮裂),南星(炮裂。二味各一兩半)

上二味為末,以生薑汁和勻,捻作小餅如錢樣,用慢火炙乾,再為末,復取薑汁如前,經兩次炙乾,仍焙為末,煉蜜丸芡實大。每服一丸至二丸,仍用姜蜜湯無時化服,有熱,以薄荷湯下。

雄黃丹,治小兒齁䶎,喘滿咳嗽,心胸煩悶,傷熱蠲毒。

雄黃,硃砂(各一錢,另研),杏仁(十四粒,炒),巴豆(七粒),豆豉(淡者,二十一粒)

上杏、巴、豉三味,用米醋半盞,乾薑一片指大,煮令乾,研成膏,皂角一寸蜜炙焦,先去子與皮,法制牛膽一分,同雄朱與杏膏研細和勻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一歲兒五丸,壯者七丸,二歲十丸,淡生薑湯下。

《玉訣》,貝母丸,治小兒齁䶎。

貝母,天南星(薑汁製),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白附子(各等分),皂角子(七枚,炮)

末之,煉蜜丸小豆大。每服五七丸,薄荷湯吞下。

油袞丸,治小兒齁䶎及蟲積。

雷丸,五靈脂(各一分),巴豆(十五粒,取霜)

上末之,滴水丸。每三五丸麻油滾過,井水吞下。

《惠眼》,內金丸,治小兒齁䶎咳嗽。

雞內金,雌黃(細研,水飛過,去水,露三日方使),半夏(生),延胡索(各等分)
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小豆大。周歲三丸至四丸,燈心湯下。

《吉氏家傳》治奶齁方

天竺黃,蚌粉(炒)

上件等分,研勻。蜜調塗奶頭上,與吃。

腦子散,治小兒傷風,咳嗽不住,兼治瘕呷。

大黃(一分),鬱金(二錢)

上件二味,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時,取切片子,焙乾為末,次入粉霜、腦子各少許,再同研令勻。每服一字,沙糖水調下,量兒肥瘦,加減用之。

白話文:

郭氏說,小孩子的這個病,起因是暑濕侵襲身體,沒有及時發散,邪氣傳到心肺,轉變成熱。有熱就會生風,有風就會產生痰,痰積聚不化,時間長了就會結成硬塊,像豆子一樣,最終形成痰母。追溯根本原因,可能是小孩啼哭不止時就餵奶,或者餵食酸鹹食物,導致氣機鬱滯不暢,從而產生痰;也可能是因為季節變化,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;或是因為跌落水中,水從口鼻進入肺部;所以痰母發作,風邪也跟著來,風痰上湧,呼吸急促喘息,就成了頑固的疾病。

應該趕快祛風化痰,先用五苓散配合寬氣飲(針對驚嚇)或寬熱飲(針對裡熱),用少量薑汁調和,用開水送服。接著再用知母湯、雄黃散、如意膏、半夏丸(針對痰涎)等藥物。

知母湯,治療齁䶎引起的氣喘、痰鳴、發熱、咳嗽、怕風。

知母,甘草(各半兩),貝母,羌活,滑石(另外研磨),大黃,小麥(各三錢),麻黃(去掉根節,用開水泡過,去掉浮沫,烘乾),苦葶藶,訶子肉(各一錢半),薄荷(去掉梗,二錢)

將以上藥物切碎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杯,加薑兩片,煎煮至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

雄黃散,主要治療突發的急性或慢性驚風,齁䶎痰涎滿口,以及因為雨淋導致汗出不暢,或冷或熱,坐立不安。

雄黃(紅亮者,二錢半),白藥(去掉黑皮),川烏(炮製開裂,去掉皮和臍),草烏(炮製開裂,去掉皮),天麻(明亮者),川芎(以上五味各半兩)

除了雄黃,將其他五味藥切碎烘乾,再和雄黃一起研磨成粉。驚風痰多,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薑汁、茶水調服。如果需要發汗,用水、薑、蔥、薄荷一起煎煮,連服三次,即可見效。

如意膏,治療痰喘氣促,咳嗽不停,不論是寒證或熱證都可使用。

半夏(炮製開裂),南星(炮製開裂。這兩味藥各一兩半)

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粉,用生薑汁調勻,捏成小餅,像錢幣一樣大小,用小火烘乾,再研磨成粉,再次用薑汁如前法炮製,經過兩次烘乾,再烘烤研磨成粉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用薑蜜水不拘時化服,有熱的話,用薄荷水送服。

雄黃丹,治療小兒齁䶎,喘息氣滿咳嗽,心胸煩悶,消除熱邪和毒素。

雄黃,硃砂(各一錢,另外研磨),杏仁(十四粒,炒過),巴豆(七粒),豆豉(淡的,二十一粒)

將杏仁、巴豆、豆豉三味藥用半盞米醋和一片拇指大的乾薑煮乾,研成膏狀,皂角一寸蜜炙焦,先去掉籽和皮,用此法炮製的牛膽一分,和雄黃、硃砂、杏仁膏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像麻子大小。一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五丸,體格強壯的服用七丸,兩歲的孩子服用十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
《玉訣》記載的貝母丸,治療小兒齁䶎。

貝母,天南星(用薑汁炮製),人參,茯苓,甘草(炙過),白附子(各等分),皂角子(七枚,炮過)
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用薄荷湯吞服。

油袞丸,治療小兒齁䶎以及蟲積。

雷丸,五靈脂(各一分),巴豆(十五粒,取其霜)
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,滴水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用麻油滾過,再用井水吞服。

《惠眼》記載的內金丸,治療小兒齁䶎咳嗽。

雞內金,雌黃(細研磨,用水飛過,去掉水,暴露三天後才能使用),半夏(生的),延胡索(各等分)
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,用棗肉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。一歲的孩子服用三到四丸,用燈心草湯送服。

《吉氏家傳》治療奶齁的方子

天竺黃,蚌粉(炒過)

將以上藥物等分研磨均勻,用蜂蜜調和塗在乳頭上,讓孩子吸吮。

腦子散,治療小兒傷風,咳嗽不止,也治療瘕呷(小兒腹部腫塊)。

大黃(一分),鬱金(二錢)

將以上兩味藥,先用豬牙皂角煮一個時辰,取出切片,烘乾研磨成粉,再加入少許粉霜和腦子,再次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一字(小劑量),用沙糖水調服,根據孩子體質肥瘦增減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