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五·心臟部三 (4)

1. 起發證治

上銼細。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溫服。

紫草飲子

紫草茸,人參,白芍藥,蟬蛻,甘草,穿山甲(土拌,炒。各等分)

上銼細。用水一盞,煎五分,作三四次溫服。

內托散,治痘瘡毒根在裡,頂陷,灰白色,不起發,根窠不紅,內托毒化,立驗。

人參,甘草,肉桂,白芷,白芍藥,川芎(各一兩),黃耆(一兩五錢),桔梗,防風(各二兩)

用當歸(五錢),木香(二錢)

上,水煎服。瀉,加訶子內、肉豆蔻。有癍,減肉桂,加紫草、酒炒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之類。

治痘塌陷不起,,回陽丹

此方用於四五朝前,其效甚速,若用於六七日後,則噬臍矣。製法,將彌月將生胞羊,酒洗淨,隨用黃麻纏攏一團,把臘糟裹外,置新瓦上四圍炭火炙之,俟其外糟焦了如墨樣,削去其糟,再焙乾,另為末,入官桂末、丁香末各五錢,人參末一兩,木香末三錢,再研極細。

升麻煎酒漿調服,十歲以上服二錢,十歲以下服一錢,十五歲以上服三錢,年多服多,年少服少,加減而用,無不獲效。若加大附子一兩,去木香,則為附子回生丹。胞羊須預囑屠肆,遇便收制,若特殺傷生,大不祥。

〔頂凸〕痘瘡起發,有心中凸起,四圍干平無水者,或里紅外黑者,此由平日感受風寒,皮膚堅木,以致痘毒鬱而不散,宜桂枝葛根湯(初熱)十宣散(見形)以散表邪,外用水楊湯浴之(見前)。

〔黏連〕痘瘡起發,貴於顆粒分明,如其彼此相串,皮腫肉浮,或於本痘四傍,旋出小痘,攢聚胖長,漸成一塊,此候最重,宜以快癍湯合消毒飲(俱見形)加燒人屎服之,更宜禁忌,以防瘙癢之變。

〔陷伏〕凡痘瘡,以起發光壯,紅活肥澤為順,若將起發之時,中間有乾黑不起者,須急治之,不可因循,以致傳變加多,不可救藥矣。

痘瘡內而不出謂之伏,外而復入謂之陷,瘡痘黑陷,當分四證。

一則感風寒肌竅閉塞,血凝而不行,必身痛,四肢微厥,癍點不長,或變黑色,或青紫癮疹,此為倒伏也。宜溫肌發散,桂枝葛根湯(初熱)加麻黃、蟬蛻,或以紫草飲(出不快)吞奪命丹(見形),外用胡荽酒噴之,須令溫散寒邪,然後熱氣復行,則其癍自長矣。

二則毒氣太盛,內外蒸爍,毒復入里,必心煩狂躁,氣喘妄言,如見鬼神,大小便秘,渴而腹脹,此為倒陷伏也。病邪輕者,宜利小便解毒,連翹湯、通關散(俱便悶),甚者以百祥丸、牛李膏(俱黑陷),以瀉膀胱之毒,令陽氣復還,脾胃溫暖,服之身溫,欲飲水者可治,是脾強勝腎,陷者當復出矣,若加以寒戰身冷汗出,耳尻反熱,死。

然百祥丸太峻,今以宣風散(發熱)、三乙承氣湯(便悶)代之,外以水楊湯浴之(見前)。

白話文:

[起發證治]

一般煎藥法:

把藥材磨碎。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,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。

紫草飲子:

紫草茸、人參、白芍藥、蟬蛻、甘草、穿山甲(用土拌炒過,各等份)。

把藥材磨碎。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五分,分三四次溫熱服用。

內托散:

這個方子是治療痘瘡毒根在體內,導致痘子頂部凹陷、呈灰白色、無法發出,而且根部不紅的情況。用這個方子可以幫助毒素化解,效果很快。

人參、甘草、肉桂、白芷、白芍藥、川芎(各一兩),黃耆(一兩五錢),桔梗、防風(各二兩)。

另外加入當歸(五錢)、木香(二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如果出現腹瀉,可以加入訶子和肉豆蔻。如果出現斑疹,減少肉桂的用量,加入紫草、用酒炒過的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之類的藥材。

回陽丹:

這個方子是治療痘子凹陷無法發出的情況,效果很快,最好在痘瘡出現後的四五天內使用,如果超過六七天,可能會導致臍部潰爛。

製作方法:選擇剛出生不久的羊胎盤,用酒洗淨後,用黃麻包成一團,再用酒糟包裹在外,放在新的瓦片上,用炭火在四周炙烤,等到外面的酒糟燒焦成黑色,去掉酒糟,再烘乾,磨成粉末,加入官桂末、丁香末各五錢,人參末一兩,木香末三錢,再次研磨至極細。

用升麻煎的酒漿調服,十歲以上服用二錢,十歲以下服用一錢,十五歲以上服用三錢,年紀越大用量越多,年紀越小用量越少,根據情況調整用量,效果都很好。如果要加強效果,可以加入大附子一兩,去掉木香,就成了附子回生丹。羊胎盤要提前跟屠宰場預定,如果為了這個方子特意殺羊,很不吉利。

[頂凸]

痘瘡發出時,如果出現中間凸起,四周平坦沒有水泡,或者痘子內部紅,外部黑的情況,這是因為平時感受風寒,皮膚緊實,導致痘毒無法散開。應該用桂枝葛根湯(在初發熱時)和十宣散(在痘子出現時)來散發體表的邪氣,外面可以用水楊湯洗浴。

[黏連]

痘瘡發出時,最好是顆粒分明。如果痘子彼此連串,皮膚腫脹浮腫,或者在痘子旁邊又長出小痘,聚集成一塊,這種情況最嚴重。應該用快癍湯和消毒飲(都在痘子出現時使用),加入燒過的人屎服用,並且要注意飲食,防止皮膚發癢。

[陷伏]

痘瘡發出時,以發出順利、紅潤飽滿為好。如果在發出時,中間出現乾黑不發出的情況,必須馬上治療,不能拖延,以免病情惡化。

痘瘡在體內不出,稱為“伏”;發出後又縮回體內,稱為“陷”。痘瘡黑陷,要分為四種情況來治療:

第一種: 因為感受風寒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血液凝滯不通,一定會出現身體疼痛,四肢輕微發冷,斑點不長,或者變成黑色、青紫色的隱疹,這是“倒伏”。應該溫暖肌肉,發散寒邪,使用桂枝葛根湯(在初發熱時),加入麻黃、蟬蛻,或者用紫草飲(在發出不順利時),吞服奪命丹(在痘子出現時)。外面用胡荽酒噴灑。要使寒邪散開,然後熱氣恢復運行,斑疹自然就會長出來。

第二種: 因為毒氣太盛,內外煎熬,毒氣又回到體內,一定會出現心煩躁動、氣喘胡言亂語,好像看到鬼神,大小便不通暢,口渴腹脹,這是“倒陷伏”。病情較輕的,應該用利尿解毒的方法,使用連翹湯和通關散(都在大小便不暢時使用);病情嚴重的,使用百祥丸和牛李膏(都在黑陷時使用),來排出膀胱的毒素,使陽氣恢復,脾胃溫暖。如果服藥後身體溫熱,想喝水,表示可以治療,這是脾氣強盛而勝過腎氣,凹陷的痘子就會重新長出來。如果再加上寒戰、身體發冷出汗、耳朵和臀部反而發熱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

但是百祥丸藥性太過峻猛,現在用宣風散(在發熱時使用)和三乙承氣湯(在大小便不暢時使用)代替,外面可以用水楊湯洗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