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1)

1. 胎毒瘡瘍

〔薛〕《寶鑑》云:初生芽兒一塊血,也無形證也無脈,有驚即系是胎驚,有熱即系是胎熱。嬰兒實與乳母一體,凡患瘡疾,但審乳母肝經有熱,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,肝經虛熱用加味逍遙散之類。腎水不能生肝用地黃丸。心經積熱用柴胡梔子散。心經虛熱用茯苓補心湯。膏粱積熱,用東垣清胃散。

白話文:

薛氏的《寶鑑》說:初生的嬰兒像血塊一樣,沒有明顯的症狀和脈搏,受到驚嚇就是胎驚,發熱就是胎熱。嬰兒和乳母實際上是一體的,凡是患瘡病,只要檢查乳母的肝經是否有熱,用加味小柴胡湯一類的藥來治療。肝經虛熱用加味逍遙散一類的藥來治療。腎水不能滋生肝用地黃丸來治療。心經積熱用柴胡梔子散來治療。心經虛熱用茯苓補心湯來治療。膏粱積熱,用東垣清胃散來治療。

脾經鬱熱,用錢氏瀉黃散;脾經虛熱,用錢氏異功散。若服犀角丸、化毒丹,外敷寒涼之藥,復傷生氣,乃促其危也。

白話文:

脾經鬱熱的,服用錢氏瀉黃散;脾經虛熱的,服用錢氏異功散。如果服用了犀角丸、化毒丹,外敷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損傷生氣,加速病情惡化。

2. 熱毒瘡瘍

因食膏梁厚味,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,若腫腎作痛,氣血凝滯也,用表證。口渴便秘,熱毒內蘊也,用四順清涼飲,佐以如聖餅。腫硬色赤,熱毒凝聚也,用活命飲,佐以隔蒜灸。腫焮不消,欲作膿也,用托裡消毒散。不成膿或成膿不潰,氣血虛也,用八珍湯。潰而肉赤不斂,脾血虛也,用四物參朮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食用過多膏梁厚味,或因乳母心情鬱結,導致火氣過旺而引起的。此時的疼痛,是由於氣血凝滯造成的。治療時要以表證方為主。

  2. 口渴便祕,是體內蘊積熱毒導致的。治療時要用四順清涼飲,並配合如聖餅一起使用。

  3. 腫硬色紅,是熱毒凝聚造成的。治療時要用活命飲,並配合隔蒜灸一起使用。

  4. 腫焮不消,有化膿的跡象。治療時要用託裡消毒散。

  5. 如腫瘤沒有化膿,或化膿後不潰破,是氣血虛弱造成的。治療時要用八珍湯。

  6. 潰破後,肉色紅潤,皮膚不收斂,是脾血虛弱造成的。治療時要用四物參朮。

肉白而不斂,脾氣弱也,用四君芎歸。食少體倦而不斂,脾氣虛也,用六君當歸升麻。凡藥對證,無有不愈,設或妄行攻毒,元氣虧損,則變惡證而難治矣。大抵瘡瘍屬腑者易治,元氣無虧者不治自愈。屬臟者難治,元氣虧損者則變為惡證。誤行克伐,元氣虧損,尤難療理,故切不可用峻厲之劑。

白話文:

肉色蒼白不紅潤,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來治療。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,而且不紅潤,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、升麻來治療。凡是藥物對症下藥,沒有不治好的,如果隨便使用攻毒的藥物,元氣虧損,就會變成惡性證狀而難以治療。一般來說,屬於腑部的瘡瘍容易治癒,元氣沒有虧損的,不治也能自行痊癒。屬於臟部的瘡瘍難以治癒,元氣虧損的,就會變成惡性證狀。錯誤地使用克伐的方法,元氣虧損,就更難治療,因此絕對不可使用峻厲的藥劑。

觀東垣、丹溪云,但見腫痛,參之脈證,虛弱便與滋補,血氣無虧,可保終吉,若用驅逐敗毒,不免有虛虛之禍矣。

白話文:

東垣、丹溪說,只要看到腫痛,參考脈象和症狀,虛弱便給滋補,血氣沒有虧損,可以保全終極吉祥,如果使用驅逐敗毒的藥物,難免有虛弱的禍害。

漏蘆散,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。(見丹毒),當歸散(見潮熱)

白話文:

漏蘆散:治療小兒癰瘡和丹毒瘡癤。(見丹毒)

當歸散:(見潮熱)

解表消毒飲,治小兒瘡瘍,腫高焮痛,便利調和,脈浮而洪,有表證者用之。

白話文:

解表消毒飲,用來治療小兒瘡瘍,腫高發紅疼痛,排便正常,脈搏浮而有力,有表證的人。

黃耆(上部、酒拌炒,中部、米泔拌炒,下部、鹽水炒,一錢半),葛根,升麻,赤芍藥,玄參,牛蒡子(炒研),麻黃(去根節),甘草(各五分),連翹(一錢),更看是何經分野,加引經藥:手少陰加細辛(三分)。足少陰加獨活(七分)。手太陰加桔梗、白芷(各五分)。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:上部用酒拌炒,中部用米泔水拌炒,下部用鹽水炒,取一錢半。

  • 葛根:五分。

  • 升麻:五分。

  • 赤芍藥:五分。

  • 玄參:五分。

  • 牛蒡子:炒研後使用,五分。

  • 麻黃:去除根部和節,五分。

  • 甘草:五分。

  • 連翹:一錢。

另外,根據病人的經絡分野不同,再加入引經藥:

  • 手少陰經:加細辛三分。
  • 足少陰經:加獨活七分。
  • 手太陰經:加桔梗和白芷各五分。

足太陰加蒼朮(七分)。手厥陰加柴胡(七分)。足厥陰加柴胡、青皮(各五分)。手太陽加藁本(五分)。足太陽加羌活(七分)。手陽明加白芷(五分)。足陽明加升麻、葛根(各七分)。手足少陽加柴胡(七分)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陰加蒼朮(七分),手厥陰加柴胡(七分),足厥陰加柴胡、青皮(各五分),手太陽加藁本(五分),足太陽加羌活(七分),手陽明加白芷(五分),足陽明加升麻、葛根(各七分),手足少陽加柴胡(七分)。

水一鍾,生薑三片,蔥白一根,煎七分,溫服,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一杯清水,三片生薑,一根蔥白,煎煮至七分熟,溫熱服用,不拘泥於時間。

攻裡消毒飲,治小兒瘡瘍,腫硬痛深,大便秘澀,脈沉而實,有里證者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「攻裡消毒飲」是一種中藥方劑,用於治療小兒瘡瘍,症狀包括腫脹變硬、疼痛深層、大便祕結、脈搏沉實,以及有內在症狀者。

以下是「攻裡消毒飲」的

「攻裡消毒飲」是一種中藥方劑,用於治療小兒瘡瘍。症狀包括腫脹變硬、疼痛深層、大便祕結、脈搏沉實,以及有內在症狀者。

此方劑的作用機理是:

  • 清熱解毒:方中的黃連、黃芩、金銀花、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,可以幫助清除瘡瘍部位的熱毒,減輕腫脹和疼痛。
  • 活血化瘀:方中的當歸、紅花、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,可以幫助改善瘡瘍部位的血流,促進瘀血消散,減輕疼痛和腫脹。
  • 攻裡通便:方中的大黃、芒硝等具有攻裡通便的功效,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滯的宿便,緩解便祕,從而減輕瘡瘍的症狀。

栝蔞(連皮子,細切,三錢),連翹,牛蒡子(炒,研),當歸,白芍藥(各一錢),川大黃(一錢半),芒硝(五分),甘草(七分)

白話文:

栝蔞(連皮子切碎,三錢),連翹、牛蒡子(炒過並研成粉末),當歸、白芍藥(各一錢),川大黃(一錢半),芒硝(五分),甘草(七分)。

上,用水一鍾,煎至七分,大溫服。未利,再服。

連翹散,治癰癤等。

白話文:

用一杯水煮沸,煮到只剩下七分滿時,趁熱服用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再服一次。

連翹散,用於治療疔瘡等症。

連翹(一兩),沉香,黃耆(各半兩),白蘞,川朴硝,川大黃(炮),甘草(各一分)

白話文:

連翹(六克),沉香、黃耆(各三克),白蘞(一克),川朴硝、川大黃(炮)、甘草(各零點六克)

上,搗為粗散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抄入麝香一錢,煎五分,去滓放溫,食後服。

寄生散,治毒腫甚者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搗成粗碎的粉末。每次服藥一錢,加水一杯,加入麝香一錢,煎到藥液剩下五分之二,去渣滓,放溫後,飯後服用。

桑寄生,獨活,川大黃(各一兩),犀角屑,朴硝,甘草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桑寄生、獨活、川大黃(各一兩),犀角屑、朴硝、甘草(各半兩)

上,搗、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煎五分,去滓放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玄參劑,解諸般熱,消瘡癤。

生地黃,玄參(各一兩),大黃

白話文:

取上述藥物,搗碎後過篩成為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二,去渣後放溫服用,根據孩童年齡大小適量增減。

玄參劑,能解各種熱症,消除瘡癤。

生地黃、玄參(各一兩)、大黃。

末之,煉蜜、丸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燈心、竹葉,煎湯化下,入沙糖少許,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連翹防風。

白話文:

最後,將煉好的蜜混合桐子大的丸藥服用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燈心、竹葉煎湯,化開丸藥後服用,可以加入少量沙糖,也可以加入羌活、川芎、赤芍、連翹、防風等藥材。

涼膈散,治小兒臟腑積熱煩躁,多渴頭昏,唇焦咽燥,舌腫喉閉,目赤鼻衄,頷頰結硬,口舌生瘡,痰實不利,涕唾稠黏,睡臥不寧,譫語狂妄,腸胃燥結,便溺赤澀,一切風腫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涼膈散,用於治療小兒臟腑積熱煩躁,口渴頭暈,嘴脣乾裂咽喉乾燥,舌頭腫脹喉嚨閉塞,眼睛發紅流鼻血,腮幫和臉上長有硬結,口舌生瘡,痰液積聚,鼻涕唾液粘稠,睡覺不安,胡言亂語,腸胃乾燥結實,大便小便赤紅澀痛,各種因風邪引起的腫脹病症,都可以服用此藥。

川大黃,朴硝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,梔子仁,黃芩,薄荷葉(去土。各半兩),

白話文:

四兩大黃,一兩硝石,一兩甘草(炙製),二兩連翹,半兩梔子仁,半兩黃芩,半兩薄荷葉(去除泥土)

上,銼散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竹葉七個,蜜少許,煎四分,食後溫服,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兩錢,加一碗水,加入七片竹葉和少許蜂蜜,煎煮至四分之一後,於飯後溫熱服用。劑量可根據具體情況增減。

四順清涼飲(發熱)

上,解表攻裡之藥,皆為腫瘍挾有內證者設也,潰瘍勿拘此例。

托裡榮衛湯,治瘡瘍外無焮腫,內亦便利調和,乃邪客經絡,宜用此藥調理。

白話文:

四順清涼飲(用於發熱)

以上,解表攻裡的藥物,都是為了腫瘤伴有內在症狀的人設置的,對於潰瘍的情況則不必遵循這些規則。

托裡榮衛湯,用於治療外觀沒有紅腫的瘡瘍,內部也沒有不便或調和失常,而是邪氣停留於經絡之中,適合使用此藥進行調理。

黃耆(炒),紅花(各一錢),蒼朮(米泔浸,炒),柴胡,連翹,羌活,防風,當歸身(酒拌),甘草(炙),黃芩,人參(各一錢),桂枝(七分)

白話文:

黃耆(炒一錢),紅花(一錢),蒼朮(用米泔浸泡後炒一錢),柴胡(一錢),連翹(一錢),羌活(一錢),防風(一錢),當歸身(用酒拌炒一錢),甘草(炙一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桂枝(七分)

上,用水一鍾,酒半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秘方托裡散,治一應瘡毒,始終常服,不致內攻。

白話文:

上方,用一杯水,半杯酒,煎至八分滿,飯後服用。

秘密配方托裡散,治療各種瘡毒,始終持續服用,可防止毒素內攻。

栝蔞(大者一枚,杵),當歸(酒拌),黃耆(如前法制),白芍藥(各一兩半),皂角刺(炒),金銀花,天花粉,熟地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栝蔞(取一個大的,搗碎)

  • 當歸(用酒拌一下)

  • 黃耆(像前面做法一樣處理)

  • 白芍藥(各取一兩半)

  • 皁角刺(炒過)

  • 金銀花、天花粉、熟地(各取一兩)

上為粗末。每服,以三歲兒為率,用藥一兩,以酒一鍾,入瓷器內厚紙封口,再用油紙重封,重湯煮之,仍覆以蓋,煮至藥香,取出分服,直至瘡愈。

仙方活命飲

白話文:

用粗米和細米各一半作藥引,每次服藥,以三歲小孩的藥量為準,取一兩藥材,一鍾酒(約250毫升),放入瓷器內,用厚紙封口,再用油紙包好扎緊,然後放入滾水中煮,並覆蓋鍋蓋,煮到藥香出來,取出藥汁分次服用,直到瘡痊癒為止。

金銀花,橘皮(各三錢),皂角刺(炒),穿山甲(蛤粉同炒),防風,沒藥,白芷,乳香,當歸(各一),貝母,天花粉,甘草節(各八分)

白話文:

  • 金銀花:3錢

  • 橘皮:3錢

  • 皁角刺(炒):1錢

  • 穿山甲(蛤粉同炒):1錢

  • 防風:1錢

  • 沒藥:1錢

  • 白芷:1錢

  • 乳香:1錢

  • 當歸:1錢

  • 貝母:8分

  • 天花粉:8分

  • 甘草節:8分

上,每服五錢,酒煎服。嬰兒每服一兩,母子同服。為末酒調服亦可。毒在表者加麻黃散下毒,在內者加大黃下之,當臨時制宜。此解毒回生起死妙劑。

白話文:

上,每次服用五錢,用酒煎服。嬰兒每次服用一兩,母親和孩子一起服用。也可以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。毒在表證的患者,加麻黃散攻下。毒在內證的患者,加大黃攻下。應根據當時的情況,臨時決定用藥。這是一帖解毒、回生、起死回生的妙藥。

神效解毒散,治一切瘡毒初起,腫者即消,已潰仍腫者即散,已潰毒不解者即愈。

金銀花(一兩),甘草節(五錢),黃耆,皂角刺(炒),當歸(各三錢),乳香,沒藥(各二錢),

白話文:

「神效解毒散」用於治療各種初期瘡毒,腫脹者即消,已經潰爛但仍然腫脹者即散,已經潰爛毒不解者即癒合。

上為散。每服二錢,酒煎,溫酒調服亦可。嬰兒病乳母亦服。如瘡已潰,腫痛已止者,去乳沒金銀花,倍加黃耆甘草。

治發背癰癤方

羌活(一兩),穿山甲(炒焦,半兩),生人骨(煅存性,半兩),麝香(少許)

白話文:

上面的藥方是散劑,每次服用的劑量是二錢,可以用酒煎服,也可以用溫酒調和後服下。如果嬰兒生病,哺乳的母親也需要服用。如果瘡已經潰爛,腫痛已經停止,就可以把乳沒和金銀花去掉,加倍的黃耆和甘草。

上末,煎麻黃、薄荷,酒調。如陰瘡,頭平向內者服之即突出,其功效不可盡述,若小兒痘瘡黑陷者,只一服而起,萬不失一。

玄參丸,治疹痘後餘毒不散,遍身生瘡不已,大能解毒。

白話文:

將麻黃和薄荷研磨成末,用酒調和,如果小兒瘡是向內長、沒有破,服用它就會冒出膿頭,藥效只能以神效來形容。如果小兒的痘瘡是黑陷的,服用它一劑就有效,萬次都不會出錯。

玄參,赤芍藥,生地黃,赤茯苓,荊芥,防風,木通,桔梗,黃芩,硃砂,青黛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玄參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赤茯苓、荊芥、防風、木通、桔梗、黃芩、硃砂、青黛(以上各等份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薄荷湯下,大小加減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丸劑,每粒丸劑的大小與芡實相當。每次服用一粒,以薄荷湯送服,劑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。

五福化毒丹,治熱毒蘊積,頰赤咽乾,口舌生瘡,或頭面瘡癤,譫語不寧。(方見驚搐)

白話文:

五福化毒丹,用於治療熱毒蘊積,出現臉頰發紅、咽喉乾燥、口舌生瘡等症狀,或頭面長瘡癤,神志昏亂不安。(配方見驚搐條)

按:前方,生血涼血,解毒寒中之劑,形病俱實者殊有良驗,但一二丸即止,不可過多,過多則反傷元氣,變證不可言也。

犀角消毒丸,治積熱及痘疹後餘毒生瘡。

白話文:

註解:在前述的方劑中,有生血涼血和解毒寒症的藥物,對於實證且具有明確症狀的患者,藥效極佳。但此類藥物服用一兩丸即可,不能過量,否則會損傷根源的元氣,造成難以預料的嚴重生病。

生地黃,防風,當歸,犀角(鎊屑),荊芥穗(各一兩),牛蒡子(杵,炒),赤芍藥,連翹,桔梗(各七錢),薄荷,黃芩,甘草(各五錢)

上為末,煉蜜、丸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防風、當歸、犀角(磨成粉末)、荊芥穗(搗碎、炒熟)、牛蒡子(搗碎、炒熟)、赤芍藥、連翹、桔梗(各七錢)、薄荷、黃芩、甘草(各五錢)。

按:前二方,善損中氣,傷陰血,若大人形病俱實,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,恐芽兒臟腑脆嫩,不能勝此。經云:氣主噓之,血主濡之。氣者,胃中衝和之元氣,若胃氣一傷,不能噓濡消散,膿已成者不能腐潰,膿已潰者不能生肌收斂,因而難治,甚致不起,不可不慎也。

托裡消毒散,治胃經虛弱,或因克伐,致瘡不能潰散。瘡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,腐肉自去,新肉自生。

白話文:

注意:前兩種藥方,容易損傷人體的元氣,傷害陰血,如果病人是成年人,身體健康,脾胃強壯,那麼可以考慮使用這些藥方。但兒童臟腑脆弱,恐怕不能承受這些藥方的副作用。經典醫書說:元氣主導人的呼吸,血液主導人的營養供應。元氣,是指胃中和諧協調的元氣,如果胃氣受到損傷,不能推動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,那麼已經形成的膿液就不能腐爛潰散,已經潰散的膿液就不能生肌收斂,從而導致疾病難以治癒,甚至有生命危險,所以不可不慎重。

人參,黃耆,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炒)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金銀花,白芷,甘草(炙),連翹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耆、當歸(用酒拌過)、川芎、炒過的芍藥、炒過的白朮、茯苓(各一錢)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炙過的甘草、連翹(各五分)

上,作二劑,水煎,徐徐服。

托裡散,治瘡瘍因氣血虛,不能起發,腐潰收斂,及惡寒發熱,宜用此補托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分成兩劑,用水煎煮,慢慢服用。

托裡散,用於治療因氣血虛弱導致的瘡瘍無法正常發出、腐爛難以收斂,以及伴有惡寒發熱的情況,適宜使用此方進行補充和支持。

人參(氣虛倍用),黃耆(炒),當歸(血虛倍用),白朮(倍用),茯苓,芍藥(酒炒。各五分),熟地黃(二錢,生者自制)

白話文:

人參(氣虛時加倍使用),炒黃耆,當歸(血虛時加倍使用),白朮(加倍使用),茯苓,酒炒芍藥(各五分),熟地黃(二錢,生地黃自行加工炮製成)。

上,作兩三劑,水煎服。

八味茯苓補心湯,治心氣不足,血氣不和,而患瘡證。(薛制)

白話文:

服用兩到三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八味茯苓補心湯,用於治療心氣不足、血氣不和所引起的瘡症。(薛制)

茯苓,酸棗仁(炒。各二錢),五味子(炒),當歸(各一錢),人參(一錢五分),白朮(炒,一錢),菖蒲(五分),遠志(去心,六分),甘草(炒,五分)

上,作二三服,水煎。

〔外治〕

天烏散貼方

白話文:

茯苓、酸棗仁(炒,各二錢)、五味子(炒)、當歸(各一錢)、人參(一錢五分)、白朮(炒,一錢)、菖蒲(五分)、遠志(去心,六分)、甘草(炒,五分)

天南星,赤小豆,草烏,黃柏

白話文:

  • 天南星:是一種中藥材,又稱「天葵」、「海芋」、「蒟蒻」,具有消腫、止癢、祛風散寒的功效。

  • 赤小豆:是一種紅色的豆子,具有利尿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草烏:是一種有毒的中藥材,又稱「烏頭」、「附子」,具有祛風除濕、活血止痛的功效,但使用時需謹慎,以免中毒。

  • 黃柏:是一種中藥材,又稱「黃連」,具有清熱燥濕、解毒明目的功效。

上等分,為末。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,用米醋調尤佳。

青露散,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。

白話文:

上等的部分,磨成粉末。用生薑的自然汁液調勻後敷在患處,如果用米醋來調勻效果更佳。

青露散,用於治療背部疽腫以及所有惡性瘡瘍,能夠促進藥效發揮,使瘡口容易開裂。

白芨,白蘞,白薇,白芷,白蘚皮,朴硝,青黛,黃柏,大黃,天花粉,青露葉(即芙蓉葉),老龍皮(即老松樹皮)

白話文:

白芨:具有止血、收斂、止痛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出血、疼痛等症狀。

白蘞:具有止血、涼血、清熱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出血、熱毒等症狀。

白薇:具有清熱、涼血、祛風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風熱感冒等症狀。

白芷:具有祛風、解表、通竅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風寒感冒、頭痛、鼻塞等症狀。

白蘚皮:具有清熱、涼血、利尿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尿路感染等症狀。

朴硝: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腫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瘡瘍、腫毒等症狀。

青黛: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涼血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瘡瘍、腫毒等症狀。

黃柏:具有清熱、燥濕、解毒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痢疾、瘡瘍等症狀。

大黃:具有瀉熱、通便、解毒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便祕、瘡瘍等症狀。

天花粉:具有清熱、涼血、止渴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口渴等症狀。

青露葉(即芙蓉葉):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涼血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病、瘡瘍、腫毒等症狀。

老龍皮(即老松樹皮):具有補腎、壯陽、固精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各種腎虛、陽痿、遺精等症狀。

上各等分,為細末。生薑自然汁調塗,留小孔,如干,再用生薑汁潤。

驚毒掩,治瘡癤初發,掩上即退,已成速破。

白話文:

將各藥材等量,研磨成細粉。用生薑汁調勻塗抹,保留一小孔,若乾燥可再用生薑汁潤濕。

驚毒掩,用於治療瘡癤初期,塗上後症狀即可緩解,若瘡癤已形成則能促使其快速破裂。

蔥根(七個),木鱉子(七個),白芷(三個),巴豆(十四個),黃丹(二兩),香油(肆兩)

白話文:

蔥根(七個):七根蔥根

木鱉子(七個):七顆木鱉子

白芷(三個):三個白芷

巴豆(十四個):十四顆巴豆

黃丹(二兩):二兩黃丹

香油(肆兩):四兩香油

上,先用油入前四味,武火熬,用柳木篦攪,以白芷焦黑為度,用綿濾去滓,再入銚用文火熬,卻入黃丹,熬令紫黑色成膏為度。治諸般瘡癤,去膿收瘡口。

驚毒諸般腫痛掩子

白話文:

首先將油倒入前四種藥材中,用大火煮沸,用柳木篦攪拌,以白芷焦黑為標準。用棉花過濾掉渣滓,再倒入銚子用小火煮。然後加入黃丹,煮到呈現紫黑色膏體為止。用來治療各種瘡癤,清除膿液收斂瘡口。

蒲黃,大黃,黃柏,連翹,白芷,白芨,白蘞,真粉,牡蠣,丹參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蒲黃、大黃、黃柏、連翹、白芷、白芨、白蘞、真珠粉、牡蠣、丹參(各取等量)

上為末。水調塗腫處。

敷藥鐵箍散,治一切瘡癤癰疽。

芙蓉葉,黃柏,大黃,五倍子,白芨

上為末。用水調搽四圍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清水調和後,塗抹在腫脹的地方。

將這些藥材做成散劑,用於治療各種瘡癤、癰疽。

取芙蓉葉、黃柏、大黃、五倍子、白芨,研磨成粉末。用清水調和後,塗抹在患處周圍。

按:前方,乃寒涼解熱收斂之劑,或有用白蘞、商陸根者,有用寒水石、天花粉者,有用蒼耳、金銀花者,有用芭蕉、赤小豆者,有用草烏、白芷、之類者,皆不分寒熱溫涼之雜餌。《內經》云: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,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。又云: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,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。

白話文:

前面提到的藥物,都是寒涼解熱收斂的藥性,有的用白蘞、商陸根,有的用寒水石、天花粉,有的用蒼耳、金銀花,有的用芭蕉、赤小豆,有的用草烏、白芷等等,這些藥物並沒有分清寒熱溫涼的特性,胡亂使用。《內經》中說:先腫後痛是因為身體受傷了,先痛後腫則是氣血受損了。還說:五臟失調,九竅不通,六腑失和,就會造成瘀積,形成癰疽。

《外科精義》云:凡瘡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,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,肉色不變,發於骨髓,蓋必有諸中,而後形諸外,故受證之經與所患之位,各有不同,豈宜一概外敷涼藥,惟脾胃無虧,血氣不和者,庶幾有效。若服化毒之類,脾胃復傷,血氣凝滯,亦不能消矣。至如疔瘡之類,正欲宣拔其毒,若復用前藥,肌肉受寒,血氣凝滯,必致毒氣入內而不救。

白話文:

《外科精義》中說:凡是瘡腫又腫又軟,是發源於血管;腫脹又硬,是發源於筋腱;肉的顏色不變,是發源於骨髓,一定是被內臟感染,之後纔在表面顯形,所以受傷的經絡與患病的位置,各不相同,難道適合只用外敷清涼藥嗎?只有脾胃沒有虛弱,血氣運轉正常,纔有可能有效。如果再服用化解毒素的藥,脾胃反而受到傷害,血氣凝滯,那就什麼都治不了了。像是疔瘡之類的病症,正該發散毒素,若再用前述的藥,肌肉受寒,血氣凝滯,必定是毒氣入內而無法挽救。

治法必察其腫之高漫,色之赤白,痛之微甚,作膿之難易,出膿之稠薄,生肌之遲速,以別其屬陰屬陽,或半陰半陽,或純陰純陽,而用相宜之藥以涼之、熱之、和之。又當審受證之敷變,五臟之相勝,而以調補脾胃為主,庶不致變惡證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必須觀察腫瘤的隆起和蔓延程度,顏色的赤紅或蒼白,疼痛的輕微或劇烈,化膿的難易,流膿的稀稠,生肌的快慢,以區別腫瘤屬於陰性還是陽性,或是陰陽兼有,或是純陰純陽,而使用相應的藥物來清涼它、溫熱它、調和它。還應該審察疾病症狀的變化,五臟的相生相剋,並以調補脾胃為主,這樣才能避免病情惡化。

神功散,治瘡瘍初起腫焮者,用之可消,加血竭更好,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。

白話文:

神功散,用於治療剛剛開始腫脹紅熱的瘡瘍,使用後症狀可消退,加入血竭的效果會更好,丹毒未穿破時也可以使用。

黃柏(炒),草烏(生用)

上,各另為末,等分。用漱口水調敷,常漱口水潤之。

上,敷貼、散腫、排膿、生肌、收口、等方,並見《瘍醫準繩》,宜於彼中查之,茲不贅述。

白話文:

黃柏(炒過),草烏(生用)

以上兩味藥各自研磨成粉末,份量相等。使用漱口水調勻後外敷,經常用漱口水保持濕潤。

上述藥物可用於敷貼、消腫、排膿、促進肉芽生長、傷口愈合等療效,具體方法可參閱《瘍醫準繩》,這裡不再多做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