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1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1)

1. 胎毒瘡瘍

〔薛〕《寶鑑》云:初生芽兒一塊血,也無形證也無脈,有驚即系是胎驚,有熱即系是胎熱。嬰兒實與乳母一體,凡患瘡疾,但審乳母肝經有熱,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,肝經虛熱用加味逍遙散之類。腎水不能生肝用地黃丸。心經積熱用柴胡梔子散。心經虛熱用茯苓補心湯。膏粱積熱,用東垣清胃散。

脾經鬱熱,用錢氏瀉黃散;脾經虛熱,用錢氏異功散。若服犀角丸、化毒丹,外敷寒涼之藥,復傷生氣,乃促其危也。

白話文:

薛氏《寶鑑》說:嬰兒剛出生時,就像一團血塊,沒有明顯的形狀和病症,也沒有脈象可循。如果出現驚嚇的症狀,那就是胎驚;如果出現發熱的症狀,那就是胎熱。嬰兒其實和哺乳的母親是一體的,凡是嬰兒患有瘡瘍等疾病,只要觀察哺乳的母親是否肝經有熱,就可以使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;如果哺乳母親是肝經虛熱,則使用加味逍遙散之類的藥方。若是腎水不足以滋養肝,就使用地黃丸。如果是心經有積熱,就使用柴胡梔子散。如果是心經虛熱,就使用茯苓補心湯。如果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而產生積熱,就使用東垣清胃散。

如果是脾經有鬱熱,就使用錢氏瀉黃散;如果是脾經虛熱,就使用錢氏異功散。如果使用犀角丸、化毒丹這類的藥,或者外敷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身體的生氣,加速病情惡化,導致危險。

2. 熱毒瘡瘍

因食膏梁厚味,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,若腫腎作痛,氣血凝滯也,用仙方活命飲。口渴便秘,熱毒內蘊也,用四順清涼飲,佐以如聖餅。腫硬色赤,熱毒凝聚也,用活命飲,佐以隔蒜灸。腫焮不消,欲作膿也,用托裡消毒散。不成膿或成膿不潰,氣血虛也,用八珍湯。潰而肉赤不斂,脾血虛也,用四物參朮。

肉白而不斂,脾氣弱也,用四君芎歸。食少體倦而不斂,脾氣虛也,用六君當歸升麻。凡藥對證,無有不愈,設或妄行攻毒,元氣虧損,則變惡證而難治矣。大抵瘡瘍屬腑者易治,元氣無虧者不治自愈。屬臟者難治,元氣虧損者則變為惡證。誤行克伐,元氣虧損,尤難療理,故切不可用峻厲之劑。

觀東垣、丹溪云,但見腫痛,參之脈證,虛弱便與滋補,血氣無虧,可保終吉,若用驅逐敗毒,不免有虛虛之禍矣。

漏蘆散,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。(見丹毒),當歸散(見潮熱)

解表消毒飲,治小兒瘡瘍,腫高焮痛,便利調和,脈浮而洪,有表證者用之。

黃耆(上部、酒拌炒,中部、米泔拌炒,下部、鹽水炒,一錢半),葛根,升麻,赤芍藥,玄參,牛蒡子(炒研),麻黃(去根節),甘草(各五分),連翹(一錢),更看是何經分野,加引經藥:手少陰加細辛(三分)。足少陰加獨活(七分)。手太陰加桔梗、白芷(各五分)。

足太陰加蒼朮(七分)。手厥陰加柴胡(七分)。足厥陰加柴胡、青皮(各五分)。手太陽加藁本(五分)。足太陽加羌活(七分)。手陽明加白芷(五分)。足陽明加升麻、葛根(各七分)。手足少陽加柴胡(七分)。

水一鍾,生薑三片,蔥白一根,煎七分,溫服,不拘時。

攻裡消毒飲,治小兒瘡瘍,腫硬痛深,大便秘澀,脈沉而實,有里證者用之。

栝蔞(連皮子,細切,三錢),連翹,牛蒡子(炒,研),當歸,白芍藥(各一錢),川大黃(一錢半),芒硝(五分),甘草(七分)

上,用水一鍾,煎至七分,大溫服。未利,再服。

連翹散,治癰癤等。

連翹(一兩),沉香,黃耆(各半兩),白蘞,川朴硝,川大黃(炮),甘草(各一分)

上,搗為粗散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抄入麝香一錢,煎五分,去滓放溫,食後服。

寄生散,治毒腫甚者。

桑寄生,獨活,川大黃(各一兩),犀角屑,朴硝,甘草(各半兩)

上,搗、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煎五分,去滓放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玄參劑,解諸般熱,消瘡癤。

生地黃,玄參(各一兩),大黃

末之,煉蜜、丸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燈心、竹葉,煎湯化下,入沙糖少許,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連翹防風。

涼膈散,治小兒臟腑積熱煩躁,多渴頭昏,唇焦咽燥,舌腫喉閉,目赤鼻衄,頷頰結硬,口舌生瘡,痰實不利,涕唾稠黏,睡臥不寧,譫語狂妄,腸胃燥結,便溺赤澀,一切風腫,並宜服之。

川大黃,朴硝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,梔子仁,黃芩,薄荷葉(去土。各半兩),

上,銼散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竹葉七個,蜜少許,煎四分,食後溫服,大小加減。

四順清涼飲(發熱)

上,解表攻裡之藥,皆為腫瘍挾有內證者設也,潰瘍勿拘此例。

托裡榮衛湯,治瘡瘍外無焮腫,內亦便利調和,乃邪客經絡,宜用此藥調理。

黃耆(炒),紅花(各一錢),蒼朮(米泔浸,炒),柴胡,連翹,羌活,防風,當歸身(酒拌),甘草(炙),黃芩,人參(各一錢),桂枝(七分)

上,用水一鍾,酒半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秘方托裡散,治一應瘡毒,始終常服,不致內攻。

栝蔞(大者一枚,杵),當歸(酒拌),黃耆(如前法制),白芍藥(各一兩半),皂角刺(炒),金銀花,天花粉,熟地黃(各一兩)

上為粗末。每服,以三歲兒為率,用藥一兩,以酒一鍾,入瓷器內厚紙封口,再用油紙重封,重湯煮之,仍覆以蓋,煮至藥香,取出分服,直至瘡愈。

仙方活命飲

金銀花,橘皮(各三錢),皂角刺(炒),穿山甲(蛤粉同炒),防風,沒藥,白芷,乳香,當歸(各一),貝母,天花粉,甘草節(各八分)

上,每服五錢,酒煎服。嬰兒每服一兩,母子同服。為末酒調服亦可。毒在表者加麻黃散下毒,在內者加大黃下之,當臨時制宜。此解毒回生起死妙劑。

神效解毒散,治一切瘡毒初起,腫者即消,已潰仍腫者即散,已潰毒不解者即愈。

金銀花(一兩),甘草節(五錢),黃耆,皂角刺(炒),當歸(各三錢),乳香,沒藥(各二錢),

上為散。每服二錢,酒煎,溫酒調服亦可。嬰兒病乳母亦服。如瘡已潰,腫痛已止者,去乳沒金銀花,倍加黃耆甘草。

治發背癰癤方

羌活(一兩),穿山甲(炒焦,半兩),生人骨(煅存性,半兩),麝香(少許)

上末,煎麻黃、薄荷,酒調。如陰瘡,頭平向內者服之即突出,其功效不可盡述,若小兒痘瘡黑陷者,只一服而起,萬不失一。

玄參丸,治疹痘後餘毒不散,遍身生瘡不已,大能解毒。

玄參,赤芍藥,生地黃,赤茯苓,荊芥,防風,木通,桔梗,黃芩,硃砂,青黛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薄荷湯下,大小加減服之。

五福化毒丹,治熱毒蘊積,頰赤咽乾,口舌生瘡,或頭面瘡癤,譫語不寧。(方見驚搐)

按:前方,生血涼血,解毒寒中之劑,形病俱實者殊有良驗,但一二丸即止,不可過多,過多則反傷元氣,變證不可言也。

犀角消毒丸,治積熱及痘疹後餘毒生瘡。

生地黃,防風,當歸,犀角(鎊屑),荊芥穗(各一兩),牛蒡子(杵,炒),赤芍藥,連翹,桔梗(各七錢),薄荷,黃芩,甘草(各五錢)

上為末,煉蜜、丸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。

按:前二方,善損中氣,傷陰血,若大人形病俱實,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,恐芽兒臟腑脆嫩,不能勝此。經云:氣主噓之,血主濡之。氣者,胃中衝和之元氣,若胃氣一傷,不能噓濡消散,膿已成者不能腐潰,膿已潰者不能生肌收斂,因而難治,甚致不起,不可不慎也。

托裡消毒散,治胃經虛弱,或因克伐,致瘡不能潰散。瘡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,腐肉自去,新肉自生。

人參,黃耆,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炒)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金銀花,白芷,甘草(炙),連翹(各五分)

上,作二劑,水煎,徐徐服。

托裡散,治瘡瘍因氣血虛,不能起發,腐潰收斂,及惡寒發熱,宜用此補托之。

人參(氣虛倍用),黃耆(炒),當歸(血虛倍用),白朮(倍用),茯苓,芍藥(酒炒。各五分),熟地黃(二錢,生者自制)

上,作兩三劑,水煎服。

八味茯苓補心湯,治心氣不足,血氣不和,而患瘡證。(薛制)

茯苓,酸棗仁(炒。各二錢),五味子(炒),當歸(各一錢),人參(一錢五分),白朮(炒,一錢),菖蒲(五分),遠志(去心,六分),甘草(炒,五分)

上,作二三服,水煎。

〔外治〕

天烏散貼方

天南星,赤小豆,草烏,黃柏

上等分,為末。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,用米醋調尤佳。

青露散,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。

白芨,白蘞,白薇,白芷,白蘚皮,朴硝,青黛,黃柏,大黃,天花粉,青露葉(即芙蓉葉),老龍皮(即老松樹皮)

上各等分,為細末。生薑自然汁調塗,留小孔,如干,再用生薑汁潤。

驚毒掩,治瘡癤初發,掩上即退,已成速破。

蔥根(七個),木鱉子(七個),白芷(三個),巴豆(十四個),黃丹(二兩),香油(肆兩)

上,先用油入前四味,武火熬,用柳木篦攪,以白芷焦黑為度,用綿濾去滓,再入銚用文火熬,卻入黃丹,熬令紫黑色成膏為度。治諸般瘡癤,去膿收瘡口。

驚毒諸般腫痛掩子

蒲黃,大黃,黃柏,連翹,白芷,白芨,白蘞,真粉,牡蠣,丹參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水調塗腫處。

敷藥鐵箍散,治一切瘡癤癰疽。

芙蓉葉,黃柏,大黃,五倍子,白芨

上為末。用水調搽四圍。

按:前方,乃寒涼解熱收斂之劑,或有用白蘞、商陸根者,有用寒水石、天花粉者,有用蒼耳、金銀花者,有用芭蕉、赤小豆者,有用草烏、白芷、之類者,皆不分寒熱溫涼之雜餌。《內經》云: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,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。又云: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,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。

《外科精義》云:凡瘡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,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,肉色不變,發於骨髓,蓋必有諸中,而後形諸外,故受證之經與所患之位,各有不同,豈宜一概外敷涼藥,惟脾胃無虧,血氣不和者,庶幾有效。若服化毒之類,脾胃復傷,血氣凝滯,亦不能消矣。至如疔瘡之類,正欲宣拔其毒,若復用前藥,肌肉受寒,血氣凝滯,必致毒氣入內而不救。

治法必察其腫之高漫,色之赤白,痛之微甚,作膿之難易,出膿之稠薄,生肌之遲速,以別其屬陰屬陽,或半陰半陽,或純陰純陽,而用相宜之藥以涼之、熱之、和之。又當審受證之敷變,五臟之相勝,而以調補脾胃為主,庶不致變惡證也。

神功散,治瘡瘍初起腫焮者,用之可消,加血竭更好,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。

黃柏(炒),草烏(生用)

上,各另為末,等分。用漱口水調敷,常漱口水潤之。

上,敷貼、散腫、排膿、生肌、收口、等方,並見《瘍醫準繩》,宜於彼中查之,茲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