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0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30)
1. 瘡瘍
癰疽證治已詳瘍醫準繩,其在小兒,雖肌體柔脆,而天真未鑿,鮮五發之毒,亦無五善七惡之診,初生周晬前後,遍體生瘡,俗忌療治,其他小小癰癤,自可敷貼而消,若憎寒壯熱,沉困躁擾,為心腹之害,又當求其本而治之,乳下嬰兒,母子俱服,是在醫師神而明之,無按圖索驥之理,薛氏乃掇大科癰疽證治,贅附《保嬰》,近於駢拇枝指矣,若夫溯流窮源,明經絡,分表裡,審順逆,則無大小之異,有專科書在,又何贅焉。今第以小兒所專者集為是編,以至危且急,殺人頃刻,莫如丹毒,故首列之,且獨加詳焉。
〔鄭〕夫瘡瘍,皆因臟腑不調,經絡壅滯而得,或由胎毒,或是風化為蟲,或則熱氣有盛,或是驚入皮膚,其大者是滯於血脈而橫出於皮膚之間,若節其氣血則易破,若或風纏,則生癮軫,或是外邪所入,即多㿋癢而不定,其食毒則滯死其血氣,久則化為膿也。或作驚瘡者,驚本無物,亦蹉其血氣,在臟而為積,在腑故出皮膚為瘡,發遍身而四肢難較。
風瘡,亦發遍身,其形甚小,世呼為疥熱毒瘡,發處不定,節滯其血,故作瘡蟲窠,瘡常發於脛後作其窠,窠內有蟲如蟣子,蓋因腹中蟯蟲隨氣而化,其瘡即較而再發,或片子如癬相似,甚有死血癢,若以藥敷較,只是歸腹中,須是取卻蟲方瘥,及與殺蟲藥。
〔曾〕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火鬱內發,致有斯疾,蓋心主乎血,血熱生風,熱鬱內甚,遞相傳襲,故火能生土,血注陽明主肌肉,風熱與血熱相搏,發見皮膚,其名不一,有黃膿而白者,土生金,母歸子也,始生微癢而熱輕,腫痛潰爛為熱極,血凝化水,氣滯成膿,甚至寒熱作而飲食減,尤為可慮,宜宣泄風毒,涼心經,解胃熱,用當歸散加黃連、升麻、乾葛,水薑蔥燈心煎服,及三解散、牛蒡湯、木通散,雖服,塗以四黃散、一抹金。
當歸散潮熱)三解散驚)牛蒡湯咽喉)木通散(淋)
四黃散,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,抓破有汁不幹。
淨黃連,黃柏,黃芩,大黃,滑石(五味各半兩),五倍子(去蟲屑,二錢半),
上銼、曬,為末。用清油和調二錢至三錢,塗搽患處。仍服四順散、消毒飲。
一抹金,治小兒遍身生瘡,潰爛如糜梨,燥痛,膿汁不幹。
藜蘆(淨洗,焙),蛇床子(去埃土),紅丹(水飛過。三味各五錢),硫黃,赤石脂,明白礬(火飛過),五倍子(去蟲屑),黃柏(去粗皮。五味二錢半),輕粉(五十帖)
上,前八味或曬或焙,為末,仍同輕粉在乳缽再杵勻,用生肥豬膏碎切,以瓦缽和藥末爛杵。塗抹患處,或清油調搽亦可。
〔湯〕小兒血氣凝滯,而有熱毒之氣乘之,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,未結之先,微見有紅頭㿔子、隱起作疼者,急用不語唾、夜半頻頻塗之(飲酒了不可用)即消散。若已結成,當用天烏散貼方。
若內顯躁熱不寧等證,即須內服漏蘆散,真良方也,熱甚者用青解毒丸,四順清涼飲加防風、連翹,玄參劑亦可服,五福化毒丹尤良,連翹湯可服,青露散掩之留小孔,後用驚毒掩子收瘡口。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。(方類列於後)
白話文:
[瘡瘍]
癰和疽的治療方法在《瘍醫準繩》這本書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小兒雖然身體嬌嫩,但天性純真,很少有像成人那樣的五種發毒現象,也沒有五善七惡的診斷。剛出生不久或滿周歲前後,全身可能會長瘡,民間習俗忌諱治療。其他小小的癰或癤子,通常塗抹藥物就可以消退。但如果出現發冷、發高燒、精神萎靡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那就是傷及心腹的表現,這時就應該找出病因並加以治療。哺乳期的嬰兒,母親和孩子都要同時服藥,這需要醫生能夠靈活判斷,不能照搬書本上的方法。薛氏把大科的癰疽治療方法,附在《保嬰》這本書中,就像是把多餘的腳趾頭連接在一起一樣,是多此一舉。如果能追溯病源,了解經絡,分辨表裡,判斷順逆,那麼無論大小的瘡瘍,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。既然有專門的書籍介紹,又何必多此一舉呢?現在我只是把小兒特有的瘡瘍疾病匯集成這本書。其中最危險、最緊急、轉眼間就會奪人性命的,莫過於丹毒,所以把它放在首位並詳細說明。
[鄭] 大凡瘡瘍,都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阻塞而引起的,也可能是胎毒所致,或者是風邪化為蟲,也可能是體內熱氣過盛,或者是受到驚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比較大的瘡瘍是因氣血停滯在血脈,橫向突出於皮膚之間,如果能疏通氣血就容易破潰。如果是風邪纏繞,就會出現隱疹。也可能是外邪侵入,多會出現搔癢不止的現象。如果吃了有毒的食物,就會導致氣血停滯而死亡,久而久之就會化膿。還有一種叫驚瘡,驚嚇本身不是具體的東西,也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,在臟腑內會形成積滯,在皮膚表面就會出現瘡瘍,這種瘡瘍會遍布全身,四肢比較難以分辨。
風瘡也會遍布全身,形狀非常小,民間俗稱疥熱毒瘡。發病部位不固定,會導致氣血停滯,形成像蟲窩一樣的瘡,常常在小腿後方出現蟲窩,窩內有像蟣子一樣的蟲子,這是因為腹內的蟯蟲隨著氣血運行而變化產生的,這種瘡常常反覆發作。有時候會出現像癬一樣的片狀瘡,還會出現死血和搔癢,如果塗藥只能把蟲子趕回肚子裡,必須把蟲子去除才能痊癒,並且要服用殺蟲藥。
[曾] 《內經》說:「一切痛癢瘡瘍,都屬於心火。」這是因為心火內鬱,導致發病。心主血,血熱生風,熱鬱於內,相互傳染,心火能生脾土,血注入陽明經,陽明主肌肉,風熱與血熱相互搏擊,發於皮膚表面,其名稱各不相同。出現黃色且稀薄的膿液,這是土生金,母歸子,剛開始會輕微搔癢、發熱,腫痛潰爛則是熱毒極盛,血凝滯化為水,氣滯形成膿液,甚至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食慾下降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應該宣泄風毒,清涼心經,解除胃熱。可以用當歸散加上黃連、升麻、葛根,用水、生薑、蔥白、燈芯草一起煎服,再配合三解散、牛蒡湯、木通散服用,外用藥可以使用四黃散或一抹金塗抹患處。
-
當歸散 (適用於潮熱)
-
三解散 (適用於驚嚇)
-
牛蒡湯 (適用於咽喉)
-
木通散 (適用於淋症)
-
四黃散:治療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、搔癢,抓破後有汁液且不易癒合。
-
組成:淨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滑石(各半兩),五倍子(去蟲屑,二錢半)。
-
製法:將藥材切碎、曬乾、研磨成粉末。
-
用法:用清油調和二至三錢,塗抹患處。同時服用四順散、消毒飲。
-
一抹金:治療小兒全身生瘡,潰爛如爛梨,乾燥疼痛,膿液不易乾。
-
組成:藜蘆(洗淨、焙乾),蛇床子(去塵土),紅丹(用水飛過。三味各五錢),硫磺,赤石脂,明礬(火煅過),五倍子(去蟲屑),黃柏(去粗皮。五味二錢半),輕粉(五十帖)。
-
製法:將前八味藥材曬乾或焙乾後研磨成粉末,與輕粉混合在乳缽中再次研磨均勻。用新鮮肥豬膏切碎,在瓦缽中與藥末一起搗爛。
-
用法:塗抹患處,也可以用清油調和塗抹。
[湯] 小兒血氣凝滯,再加上熱毒之氣侵襲,就會結聚成癰、癤、腫毒。在還未結成之前,如果只是看到紅色的疹子、輕微隆起、疼痛,就要馬上用不語唾液在半夜頻繁塗抹(飲酒後不可用),就可以消散。如果已經結成,就要用天烏散貼敷。
如果內在出現煩躁不安等症狀,就要內服漏蘆散,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。如果熱毒很盛,可以用青解毒丸,四順清涼飲加防風、連翹,玄參劑也可以服用,五福化毒丹效果更好,連翹湯也可以服用,青露散敷在患處留一個小孔,之後用驚毒掩子收斂瘡口。如果熱毒很盛,涼膈散也可以服用。(相關方劑將在後面列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