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7)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7)
1. 痰涎
硃砂(細研、水飛),半夏(湯浸七遍),牛膽南星(各一兩),白茯苓(半兩。三味為末),石膏(半兩,細研、水飛),金箔(二十片,研)
上件,都拌勻,再細研,用生薑自然汁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,煎人參湯下,乳後。
〔譚氏〕金珠丸,治小兒驚悸心忪,化涎痰,利胸膈煩熱,止咳嗽。
天南星(炮),白礬(焙),半夏(湯浸,七錢),硃砂(研細,各半兩),人參,乾山藥(各一錢),膩粉(二錢),金箔(十片)
上為細末,薄荷汁同水打糊為丸,如綠豆大,金箔為衣。每服一丸,食後,生薑湯下。量力服。
半夏丸,治小兒脾熱,乳食不下,胸膈多涎。
半夏(半分,生薑湯洗七遍,去滑),皂角子仁(半兩)
上件藥搗、羅為末。用生薑汁和丸,如麻子大。不計時候,以溫水下三丸。隨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〔劉氏〕消乳痰丸,此方,出禁中,小兒無疾,亦宜常服。
大半夏(半兩,切作頭子大,用蘿蔔一個,亦切作頭子大,用水一碗煮,水盡為度,不用蘿蔔),人參(二錢半,取末、二錢)
上二味,焙乾,同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或三十丸,生薑湯下,食後服。看兒大小加減。
白話文:
金珠丸: 將細磨過並用水淘洗過的硃砂、用湯浸泡過七次的半夏、以及牛膽南星(各一兩),再加上白茯苓(半兩,這三種藥材磨成粉末),以及細磨過並用水淘洗過的石膏(半兩),和磨碎的金箔(二十片),全部混合均勻後再次細磨,用新鮮的生薑汁調和,製成如同黍米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粒,用煎煮的人參湯送服,在哺乳後服用。此藥丸可治療小兒驚嚇心悸、化解痰液、疏通胸膈的煩悶熱感、並止咳。
半夏丸: 將炮製過的天南星、焙過的白礬、用湯浸泡過的半夏(各七錢),再加上磨細的硃砂(半兩),以及人參、乾山藥(各一錢),還有膩粉(二錢)和金箔(十片),全部磨成細末,用薄荷汁和水打成糊狀製成藥丸,大小如同綠豆,外層裹上金箔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生薑湯送服,根據孩童的體質狀況調整用量。此藥丸可治療小兒脾胃有熱、消化不良、胸膈多痰的情況。
消乳痰丸: 將半夏(半兩,切成如同頭子般大小,並用一個同樣切成頭子大小的蘿蔔,加一碗水同煮,煮到水乾即可,不使用蘿蔔)和人參(二錢半,取其中二錢磨成粉末),這兩味藥材烘乾後,一同磨成細末,用新鮮的生薑汁煮成糊狀製成藥丸,大小如同綠豆。每次服用二十丸或三十丸,飯後用生薑湯送服,根據孩童的體質狀況調整用量。此藥方出自皇宮,即使小孩沒有生病,也可以經常服用。
半夏丸: 將半夏(半分,用生薑湯洗七次,去除滑膩)和皂角子仁(半兩),搗碎並過篩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如同麻子。不拘時間,用溫水送服三丸,並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酌量增減。此藥丸可治療小兒脾胃有熱、消化不良、胸膈多痰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