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43)
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43)
1. 疳瘡
《聖惠》夫小兒疳瘡生於面鼻上,不癢不痛,常有汁出,汁所流處,隨即成瘡,亦生身上,小兒多患之。亦是風濕搏於血氣,所以不癢不痛,故名疳瘡也。錢乙論疳在外,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,上有瘡不著痂,漸繞耳生瘡。治鼻瘡爛,蘭香散。諸瘡,白粉散(二方並見鼻疳條。)主之。
〔張渙〕,四珍丹,治諸疳羸瘦,毛髮焦黃,口鼻生瘡。
干大蟾(一枚,去四足,掰開腹,入胡黃連半兩在腹內,以線縫合,用濕紙三兩重裹,以泥四面固濟,用木炭火燒,令通赤為度,放冷、去泥,搗為細末),蘆薈(半兩,研),麝香(一分,研)
上件都拌勻,再研令細,以白麵糊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五粒至七粒,粥飲下,量兒大小加減。
熊膽膏,治疳瘡不瘥。
熊膽,蚺蛇膽,蘆薈(各半兩),黃礬(一分,瓜州者良。以上搗羅為細末,次用),麝香,牛黃(各一分),龍腦(一錢。並細研)
上件細研勻,以井華水三合攪勻,盛銀器中,重湯煮成膏。每用少許塗患處。
治小兒一切疳毒有瘡方
苦楝皮(五斤,銼),七姑葉(半兩,銼),甘草,白礬(各二兩),蔥白(十莖)
上粗搗令勻,用水五斗煮五七沸,旋旋添洗瘡處,如久患,只兩服,立效。
《譚氏殊聖》治小兒疳肥瘡,多生頭上,浸淫久不瘥,及耳瘡等,悉皆治之。
石綠,白芷(各等分)
上,以生甘草水洗瘡敷藥自愈。
白話文:
《聖惠方》說,小孩子臉上和鼻子上長的疳瘡,不癢也不痛,常常有汁液流出,汁液流到哪裡,那裡就會長瘡,也可能長在身上,很多小孩都會得這種病。這是因為風濕侵入血氣,所以不癢也不痛,因此稱為疳瘡。錢乙認為,疳瘡長在外面,鼻孔下方會紅腫潰爛,孩子會揉鼻子,瘡上面不會結痂,然後慢慢蔓延到耳朵附近。治療鼻瘡潰爛,可以用蘭香散。各種瘡,可以用白粉散(這兩個方子都可以在治療鼻疳的條目中找到)。
〔張渙〕的四珍丹,可以治療各種疳病導致的身體瘦弱、頭髮焦黃、口鼻生瘡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
- 乾蟾蜍(一隻,去掉四肢,剖開腹部,放入半兩胡黃連在腹中,用線縫合,用三兩重的濕紙包裹,再用泥巴固定四周,用木炭火燒至通紅,放涼後,去掉泥土,搗成細末),
- 蘆薈(半兩,研磨成粉),
- 麝香(一分,研磨成粉)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,再次研磨成細末,用白麵糊調和成黍米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用粥水送服,根據孩子的大小酌量增減。
熊膽膏,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疳瘡。
藥方組成:
- 熊膽,
- 蟒蛇膽,
- 蘆薈(各半兩),
- 黃礬(一分,瓜州出產的最好。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),
- 麝香,
- 牛黃(各一分),
- 龍腦(一錢。以上藥材均磨成細粉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,用三合井華水攪拌均勻,放入銀器中,隔水加熱煮成膏狀。每次取少量塗抹在患處。
治療小兒一切疳毒引起的瘡的藥方:
藥方組成:
- 苦楝皮(五斤,切碎),
- 七姑葉(半兩,切碎),
- 甘草,
- 白礬(各二兩),
- 蔥白(十根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混合均勻,用水五斗煮五到七次沸騰,慢慢用藥水清洗患處,如果是長久的病,洗兩次就會見效。
《譚氏殊聖》記載,治療小兒疳肥瘡,多長在頭上,蔓延開來很久不癒,以及耳朵的瘡等,都可以用以下藥方治療。
藥方組成:
- 石綠,
- 白芷(各等份)。
將以上藥材與生甘草水一起清洗患處,然後敷上藥就會痊癒。
2. 通治一切疳方
銅壁山人曰:凡治疳,不必細分五疳,但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,冷則溫之,吐則治吐,利則治利,積則治積,蟲則治蟲,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,屢試屢驗。
集聖丸
蘆薈,五靈脂,夜明砂(炒),砂仁,橘紅,木香,莪朮(煨),使君子肉(各二錢),川連,川芎,乾蟾(炙。各三錢),當歸,青皮(各一錢半)
因於虛者,加人參二錢、白朮三錢,去莪朮、青皮。因於熱者,加龍膽草三錢,去砂仁、莪朮。因於吐瀉下痢者,加白朮二錢、肉果、煨訶肉各一錢五分,去青皮、莪朮。因於積痛者,加煨三稜、川楝子肉、小蘹香各二錢,去當歸、川芎。因於瘧者,加鱉甲醋炙三錢。因於蟲者,加白蕪荑一錢五分、川楝子肉二錢,去當歸、川芎。
因於渴者,加人參、白朮各二錢,去莪朮、砂仁。
上為細末,用雄豬膽汁二個和麵糊為丸,看大小服,米飲送下。此方乃十全丹去檳榔、白豆仁,加黃連、夜明砂、砂仁,不熱不寒,補不致滯,消不致耗,至穩至妥。
疳積散,治鬾乳病乳,夾乳夾食,大病之後飲食失調,平居飲食過飽傷脾,致成疳積,面黃腹大,小便色如米泔,大便瀉黃酸臭,頭皮乾枯,毛髮焦穗,甚至目澀羞明,睛生雲翳,形體骨立,夜熱晝涼,丁奚哺露等證,並用主之。
厚朴(厚而紫色有油者佳,去粗皮,切片,生薑自然汁炒熟為末,淨一兩),廣陳皮(去白,為末,八錢),粉甘草(去皮淨,為末),真蘆薈(淨末。各七錢),蕪荑(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,去白衣殼,淨末五錢),青黛(取顏料鋪中浮碎如佛頭青色者研,淨末三錢),百草霜(乃山莊人家鍋底墨也,淨末二錢),旋覆花(淨末一錢半)
上件勻和成劑用。每一歲用藥一分,用燈心湯早上空腹時調服。服後,病即愈,當再用肥兒丸調理,如脾氣未實,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。如疳氣未盡,用陳皮一兩、白朮香三錢、白茯苓五錢、加好平胃散三錢,陳米粥湯調服。
疳眼方,用生雞肝一具(不拘大小雄雌),二三歲者只用半具,外去衣,內去筋膜,研細如面,入疳積散若干,調極勻,加好熟白酒厚薄相和,隔湯頓溫熱,空心通口服。用甜麴酒少加熟白酒亦佳。服至眼開翳散方止。
疳瀉痢紅白積滯,用散子加黃連(薑汁、土炒)肉果,用濃燈心湯稍加熟蜜少許調服。食積成疳,砂仁湯調服。《集驗方》治小兒疳氣不可療。
神效丹
綠礬(用火煆,通赤取出,用釅醋淬過復煆,如此三次)
上細研,用棗肉和丸,如綠豆大。溫水下,日進二三服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,麝香丸,主小兒疳瘦,面黃發穗,骨立減食,肌熱驚癇疳蟲。
麝香(研),蘆薈(研),胡黃連(末)
白話文:
銅壁山人說:治療疳病,不必細分是哪種疳,只要是虛弱就補養,有熱就清熱,寒冷就溫暖,嘔吐就止吐,腹瀉就止瀉,有積滯就消積,有蟲就驅蟲。基本上用集聖丸這張方子加減變化即可,屢試屢驗。
集聖丸
蘆薈、五靈脂、炒過的夜明砂、砂仁、橘紅、木香、煨過的莪朮、使君子肉(各八克),川黃連、川芎、炙過的乾蟾(各十二克),當歸、青皮(各六克)。
如果是因為虛弱引起的,就加人參八克、白朮十二克,去掉莪朮、青皮。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,就加龍膽草十二克,去掉砂仁、莪朮。如果是因為嘔吐、腹瀉、下痢引起的,就加白朮八克、肉豆蔻、煨過的訶子肉各六克,去掉青皮、莪朮。如果是因為積滯疼痛引起的,就加煨過的三稜、川楝子肉、小茴香各八克,去掉當歸、川芎。如果是因為瘧疾引起的,就加醋炙過的鱉甲十二克。如果是因為有蟲引起的,就加白蕪荑六克、川楝子肉八克,去掉當歸、川芎。
如果是因為口渴引起的,就加人參、白朮各八克,去掉莪朮、砂仁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公豬膽汁兩個和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適中服用,用米湯送服。這個方子是十全丹去掉檳榔、白豆蔻,加上黃連、夜明砂、砂仁而成,不偏寒也不偏熱,補養不會造成積滯,消積不會過於耗損,非常穩妥可靠。
疳積散,治療嬰兒吃奶時夾雜奶塊或食物,大病之後飲食失調,平時飲食過飽損傷脾胃,導致疳積,出現面色發黃、肚子大、小便像米泔水、大便稀黃酸臭、頭皮乾燥、頭髮焦黃、甚至眼睛乾澀怕光、長翳、身體消瘦、夜裡發熱白天涼、以及其他疳積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。
厚朴(選厚實、紫色、有油的為佳,去掉粗皮,切片,用生薑汁炒熟後磨成粉,40克)、廣陳皮(去掉白瓤,磨成粉,32克)、粉甘草(去掉皮,磨成粉)、真蘆薈(磨成粉,各28克)、蕪荑(選孔洞大、多白衣的為佳,去掉白衣外殼,磨成粉,20克)、青黛(選顏料鋪中顏色像佛頭青的研磨,磨成粉,12克)、百草霜(山莊人家鍋底的煙灰,磨成粉,8克)、旋覆花(磨成粉,6克)
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。每歲用藥0.4克,用燈心草煮的水早上空腹調服。服用後,病就好了,再用肥兒丸調理,如果脾氣虛弱,就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。如果疳氣還沒完全消除,就用陳皮40克、白朮香12克、白茯苓20克,加上好平胃散12克,用米粥水調服。
疳眼方,用生雞肝一個(不論大小公母),兩三歲的小孩用半個即可,去掉外面的衣膜和裡面的筋膜,研磨成泥,加入適量疳積散,攪拌均勻,加入適量的溫熱白酒調成糊狀,隔水加熱後,空腹服用。用甜酒麴加少量熟白酒效果也很好。服用直到眼睛好轉、翳消失為止。
對於疳積引起的腹瀉、痢疾、紅白色黏液積滯,可以用疳積散,加上黃連(用薑汁炒過)、肉豆蔻,用濃燈心草水加少量蜂蜜調服。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疳積,可以用砂仁湯調服。《集驗方》記載了治療小孩疳氣久治不癒的方法。
神效丹
綠礬(用火燒紅,取出後用濃醋淬過,再燒,如此三次)
將以上研磨成細粉,用棗肉做成藥丸,像綠豆大小。用溫水送服,一天服用兩三次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記載:麝香丸主治小孩疳瘦、面色發黃、頭髮焦黃、骨瘦如柴、食慾減退、肌肉發熱、驚厥抽搐、有疳蟲等症狀。
麝香(研磨)、蘆薈(研磨)、胡黃連(磨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