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幼科》~ 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16)
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16)
1. 汗下
錢氏云:瘡疹惟用溫平藥治之,不可妄下,及妄攻發。《活人書》云: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,頭痛身熱,足冷脈數,疑似之間,只與升麻湯解肌,兼治瘡子,已發未發皆可服,但不可疏轉,此為大戒。傷寒身熱,固不可下,瘡疹發熱在表,尤不可轉,世人不學,乃云初覺以藥利之,宣其毒也,誤矣。
白話文:
中醫師錢氏說:瘡疹只需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,不可隨便使用瀉藥或攻發藥物。《活人書》中說:小兒瘡疹與傷寒相似,頭痛、發熱、手腳冰冷、脈搏跳動,在診斷不清的狀態下,只用升麻湯來解除肌肉疼痛,同時治療瘡疹,無論瘡疹是否發作都可以服用。惟這個藥方不可以隨便變更,這是必須嚴格遵守的戒律。傷寒發熱,本就不可以使用瀉藥,瘡疹發熱是在表,更不可以使用瀉藥。普通人沒有學過醫術,卻說在剛開始發覺時就使用藥物瀉下來,宣散它的毒氣,真是大錯特錯。
(海藏云,此論雖當,在經則可,若熱甚過極足冷,或內傷腹熱足冷,宜以寒藥如洗心、調胃,及化食藥通膈之類主之,然當求責臟腑秘與不秘,脈道何如耳。許氏云,上熱下冷,傷食也,癍疹初熱,手足亦冷,惟傷寒一身盡熱,不與足冷相類,此傷食,非傷冷也,若傷冷不宜用。王德孚用感應丸治之。
白話文:
海藏說,這個論述雖然正確,但是依照經書的原則是可以的,如果熱度很高,超過極限,但是四肢卻很冷,或者內傷導致肚子發熱、四肢卻很冷,應該用寒藥治療,例如洗心湯、調胃散、以及化食導滯的藥物為主。但是一定要辨證清楚臟腑的祕與不祕、脈象的狀態。許氏說,上半身發熱、下半身發冷,是食物積滯引起的。疹子剛開始發作時發熱,手腳卻很冷,只有傷寒症狀是全身發熱,不會同時出現四肢發冷的情況。所以這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不是傷寒引起的,如果真的是傷寒,就不能使用這個方法。王德孚用感應丸來治療。
)痘瘡已出,不可疏轉,出得已定,膿血太盛,卻用疏利、亦非也。(海藏云,此言若在經而出不盡者為當,若腹胃有垢膩,便時後重如痢疾,及脈滑在裡者,亦當微下。)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。(海藏云,臟府有凝滯者,不可拘此。)小兒身耳尻冷,咳嗽,輒用利藥,即害人。
白話文:
1.痘瘡已經發出來了,不能疏通轉移。痘瘡已經確定出來了,膿血太多,卻用疏通利瀉的方法,這也是不對的。(海藏說,這句話如果說的是在發痘瘡期間而痘瘡沒有完全出來的時候,那樣做是合適的。但如果腹胃中有垢膩,便時後重宛如痢疾,以及脈象滑利在裡,也應該稍微通下。)總之,痘瘡疹瘡的始終都不可通下。(海藏說,臟腑有凝滯的人,不可拘泥於這一點。)
2.小兒身體、耳後冷,咳嗽,就用利藥,立刻就會害了人。
(海藏云,此言里和而少陽之氣,在經熱者,故用化毒犀角湯,為氣出里,若氣未出,里未盡,求責疏利,亦可。)凡治疹痘,才瀉則令內陷,決不可輕易轉下,惟大小便多日不利,宜微微利之,及痘已靨,尚有餘熱停留,或作熱,或作瘡痍,或成癰,宜四順飲下之,不特消餘毒,亦免生他證,累試累驗。
白話文:
(海藏說,這句話意思是,裡氣平和而少陽之氣,在經絡裡發熱,因此使用化毒犀角湯,讓氣從裡排出,如果氣沒有排出,裡氣還沒有完全消散,求助於疏利的方法,也是可以的。)凡是治療疹痘,剛瀉下就使之內陷,決不可輕易轉下,只有大小便很多天不通暢,才宜稍微通利一下,還有,直到痘已結痂,尚有餘熱停留,或化膿,或成瘡痍,或成癰,宜用四順飲瀉下,不單單可以消除餘毒,也可避免產生其他證候,累次試驗,多次驗證。
每見疹痘者服發表麻黃藥出汗,陽氣盡出膚表,遂至癍爛臟虛,虛則腹痛自利,或作寒戰,或作陰癇,死者多矣。凡瘡疹證見及癍點既生,若無內外寒熱虛實者,但安養之,任其自然,則非惟不生他證,亦易於調理,今人則才見癍點,不顧所蘊輕重,惟恐不出,用藥表之,服以紫草、蟬蛻,副以人齒、猴梨,並與酒麴芫荽,無所不試,曾不知毒氣遇發,則一倍變為十倍,十瘡合為一瘡,名為癍爛,五內七竅,至於皆有,則重者不救,輕者為聲啞,為目疾,為癍爛,為閉耳塞鼻之患。又有過用表藥,里無陽氣以應之,為虛脫者多矣,此妄表之過也。
白話文:
我經常看到出疹生痘的人服用發汗麻黃藥出汗,陽氣全部出現在皮膚表面,於是導致瘡爛臟虛,虛弱的話會腹痛自利,或者發寒顫慄,或者又變成陰癇,死者很多。所以,凡是出疹症狀出現以及瘡點已經生成後,如果沒有內外寒熱虛實的情況,只要好好調養,讓病情自然發展,則不僅不會產生其他症狀,而且也容易調理。可是,現今的人一看到瘡點,不考慮病情的輕重,只擔心瘡點不出,就用發表的藥物治療,用紫草、蟬蛻作為輔藥,再配以人牙齒、猴梨,連酒麴和芫荽都一起用,什麼方法都試過了,卻不知道毒氣遇到發汗藥,就會成倍的增長,十個瘡口合為一個瘡口,叫做瘡爛,五臟七竅都有這種情況發生,那麼病情重的就沒救了,輕的則會啞巴、眼睛有疾病、瘡爛、閉耳塞鼻。還有人過度使用發表的藥物,使體內沒有陽氣可以相應,導致虛脫的人很多,這是過度發表的後果。
大抵瘡疹已出,正賴胃氣運其毒氣,善攻其熱者,熱甚則利小便,蓋小便利,則心火有所導引,雖不用冷藥,熱亦自減矣。熱輕則解其熱,蓋小熱不解,大熱必生,小熱而利其小便,則慮損氣,故但當解熱也。利小便之藥導赤散為上,解毒之劑如玳瑁湯、獨勝散、安癍散、如聖散、紫草湯、犀角飲皆可選用。
白話文:
一般而言,瘡疹已經出現,正是依靠胃氣運轉毒氣,善於治療熱毒的人,會以促進小便的方法來治療熱氣大盛的症狀。
因為小便通暢,則心火有所導引,即使不用寒涼藥物,熱氣也會自行減少。
如果熱氣輕微,可以治療熱氣,因為如果不治療輕微的熱氣,必定會演變成嚴重的熱氣。
至於輕微的熱氣,可以通過利小便來治療,但要考慮到會損傷人體的正氣,所以只需要治療熱氣即可。
促進小便的藥物,以導赤散為最佳選擇。
解毒的藥方如玳瑁湯、獨勝散、安癍散、如聖散、紫草湯、犀角飲皆可擇一使用。
昧者但言瘡疹是熱,時進涼劑,致胃氣轉虛,令兒胸滿腹脹,又且下之,內虛毒入,則殺人甚速,此不善下之過也。若小兒鼻塞唇焦,內伏熱也。脈細,面色痿黃或青色,皮膚慢,口吐青涎者,此誤下證也,或里無蘊熱,亦何可下?要之,治熱以溫,涼而行之,未至於冷。治寒以溫,未至於熱。
白話文:
無經驗的醫生只知道瘡疹是熱病,常常給予寒涼藥物,導致胃氣虛弱,使小孩胸悶腹脹,加上瀉下,內部虛弱,毒氣入侵,很容易死亡,都是因為亂用瀉下藥物所造成的。如果小孩鼻塞、嘴脣發乾,那是內熱。脈細,面色萎黃或青色,皮膚麻木,口吐青色唾液,這是誤用瀉下藥物的證據。或內部沒有蘊熱,又何以瀉下?總之,治療熱證要用溫藥,但又不能太涼。治療寒證要用溫藥,但又不能太熱。
當從其漸而已。潔古云:大凡癍疹首尾皆不可下,恐動則生變,此謂少陽通表,宜和之也。當先安里解毒,次微發之,解毒須安五臟,防風湯是也。如大便不秘者,須微發之,藥宜錢氏方中選而用之。如大便過秘,宜微利之,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是也。初知癍疹,若使之並出,小兒難禁,是以別生他證也。
白話文:
應該慢慢調理。古人說:「凡是癍疹,頭尾都不可以下針,擔心移動會發生變化,這是說的少陽經通於表,應該和解它。」應該先安撫裡氣、解毒,然後稍微發散一下毒氣,解毒必須安撫五臟,防風湯就可以。如果大便不祕結的,需要稍微發散一下毒氣,藥物可以選擇錢乙的書裡提供的方法使用。如果大便太祕結,應該稍微通一下便,可以選擇當歸丸、棗變百祥丸。剛開始知道癍疹時,如果讓它一起發出來,小兒難以承受,因此會另外產生其他的症狀。
首尾不可下者,首曰上焦,尾曰下焦,若既吐利,安可下,便宜安里。若不吐瀉者,先與安里藥三五服,如能食而大便秘結內實者,宜疏利之。若內虛而利者,宜用安里藥一二服,末後一服調以微發之藥,要之,安里之藥多,發表之藥少,秘則微疏之,令邪氣勿壅並,而能作番次出,使兒易禁也。身溫者順,身涼者逆,二者,宜多服防風湯和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既吐又瀉,就不可以再用瀉藥了,最好的辦法是扶助中氣。如果不吐瀉,先用扶助中氣的藥服上三、五劑,如果能吃東西,但大便祕結、內實,應該用藥瀉下。如果內虛而洩瀉,應該用扶助中氣的藥一、二劑,最後一劑加點發邪外出藥。總體來說,扶助中氣的藥多,發邪外出的藥少,如果大便祕結,就用藥稍微通一下,這樣邪氣纔不會壅聚在一起,可以分次外出,小孩的病也容易控制住。發熱就是順,發冷就是逆,這兩種情況,都應該多服防風湯來調和。
(防風湯方見大法。)海藏云:假令五日已里,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,不可疑作癍疹,必須發之,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,皆不妨癍出,若強發之,其變不可勝數矣。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,為癍未顯於表,下則邪氣不得伸越,此脈證有表而無里,故禁首不可下也。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,內無根蒂,大便不實,無一切里證,下之則癍氣逆陷,故禁尾不可下也。
白話文:
(防風湯的方劑見《大法》。)《海藏》說:假設經過五天,諸病與癍疹不能明確區分時,不要懷疑是癍疹,應該讓它發出來,但要根據受傷的部位進行治療,這都不會妨礙癍毒的排出。如果勉強讓它發出來,其變化將不可勝數。前人說,發病初期和末期都不能用下法,因為癍毒還沒有顯現於表,用下法則邪氣不得伸展。此時脈象證狀有表無裡,所以禁止用下法。發病末期不能用下法,是因為癍毒已經顯現於外,沒有內在根源,大便不實,沒有任何裡證,用下法則癍氣逆陷,所以禁止用下法。
又言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,以癍未出,或身表涼而惡寒,或天令寒而惡冷,溫暖蓋覆,不令通風也,癍若已出,身熱天暄,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,後人執此二句,首尾俱不敢下,溫燠不令通風,不知天令之所加,人身之所盛,致使誤人多矣。大抵前人之言,隨時應變,後之人不知其變,故常執而不移也。
白話文:
又說:溫暖蓋覆,不讓風通,是因為疾病還沒有發出來,或者身體表面涼而怕冷,或者天氣寒冷而怕冷,所以要溫暖蓋覆,不讓風通。但如果疾病已經發出來了,身體發熱,天氣溫和,何必要蓋覆而不讓它通風呢?後人執著於這兩句話,從頭到尾都不敢改變,溫暖不讓通風,不知道是天時所加,人身所盛,因此誤人甚多。總之,前人的話,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說的,後人不瞭解它的變化,所以經常執著不移。
噫、首尾俱不可下者,以其始終臟腑元無凝滯也,若有一切里證,及大便結者,安得不下。溫暖不使之通風,以其發在冬時,故如此也,若發在夏時,癍雖未出,亦不用此也。癍之用藥,大率以脈為主,浮中沉之診,平舉按之,候察其虛實,定其中外,則可以萬全矣。〔萬〕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,聽者和之,曰痘宜溫補,汗下,不可也。
白話文:
唉!痘疹的始終都不可發汗、下泄,是因為痘疹的始發和發展的過程裏都無凝滯的症狀。如果痘疹已經出現內裏的證狀,以及大便乾燥的情況,怎麼能夠不下泄呢?中醫溫暖的方法不使痘疹的熱氣向外發散,是因為痘疹發生的季節是冬天,所以這樣做。如果痘疹發生在夏季,即使痘疹沒有發出來,也不採用這種方法。痘疹的用藥,大多以脈象為主,通過浮沉的診斷,平舉按壓的方式,來觀察痘疹的虛實,決定是內證還是外證,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了。現在有的人治療痘疹時說痘疹的始終都不可發汗、下泄,聽的人也都認同,都說痘疹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發汗、下泄都是不妥當的。
此亦喜補惡攻之遺弊。殊不知治痘之法,莫要於解毒,或攻或補,務使毒氣得解而已,如其氣血和暢,榮衛流通,表裡無邪,其出則盡,其發則透,其收則時,非但不可汗下,雖溫補亦不可用也。設使外感風寒,約束皮膚,閉密腠理,瘡出不快,此當汗之,令陰陽和,榮衛通,而瘡易出,毒得解散可也,苟不汗之,則毒無從得出,留伏於內,未免閉門留寇之禍矣。
白話文:
這也是喜補惡攻的遺留禍患。殊不知治療痘瘡的方法,沒有比解毒更重要的了,或攻或補,務必使毒氣得以解除就可以了,如果氣血和暢,榮衛流通,表裡無邪,痘瘡就會完全發出,痘瘡就會透發,痘瘡就會及時收斂,不但不可以發汗、瀉下,即溫補也不可用。假使外感風寒,束縛皮膚,閉塞腠理,痘瘡出得不好,這種情況就要發汗,使陰陽和合,榮衛通暢,痘瘡就容易發出,毒邪就能解散。如果出痘之前不發汗,那麼毒邪就沒有從出路,留在身體裡面,難免發生閉門留寇的禍患。
如大熱不退,煩渴轉增,譫妄昏沉,便溺阻塞,此毒蓄於腸胃之間,與穀氣並,宜急下之,使臟腑疏通,陳莝滌去可也,苟不下之,則藏汙蓄毒,煎熬於中,寧無養虎遺患之悔乎。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,而致和平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高燒不退,口渴症狀加重,神志不清,大小便不通,說明毒氣積存在腸胃之間,和穀氣(指食物中精微營養物質)相合,應該迅速瀉下,使臟腑通暢,陳腐的積熱得以清除。如果不瀉下,毒氣和汙濁物質積蓄於體內,煎熬著臟腑,難道不怕養虎遺患嗎?所以《大要》說:謹慎掌握病情,各司其職,有症狀的要尋找病因,沒有症狀的也要尋找病因,病情嚴重的要抓緊治療,病情虛弱的也要抓緊治療,一定要先用五勝之氣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元氣),疏通血氣,使之暢通,達到平和的狀態。這就是(治療疾病的)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