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8)
集之三·心臟部一 (18)
1. 心痛
小兒心痛,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。
心痛吐水者,蟲痛。心痛不吐水者,冷心痛。
錢氏靈礬散,治小兒蟲咬心痛,欲絕。
五靈脂(二錢),白礬(火飛,半錢),
上,同研。每服一二錢,水一鍾,煎至五分,溫服,無時。當吐出蟲。
《聖惠》治小兒心痛,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,是心痛不可忍,宜服。芍藥散,方
赤芍藥,人參(去蘆),白朮,黃芩,川大黃(微炒,銼),當歸(以上各一分)
上,搗羅為粗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,量兒大小加減,溫服。
〔茅先生〕治小兒心痛。金鈴散
金鈴子(炮,去皮核),蓬莪朮(炮、各一兩),茴香,木香(炮),荊三稜(炮。各半兩)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半錢,用熱酒、調下。
白話文:
小孩子心痛,可以參考大人心痛的治療方法。
心痛會吐水的,是蟲痛;心痛不會吐水的,是冷心痛。
「錢氏靈礬散」可以治療小孩子被蟲咬引起的心痛,痛到快要昏厥的程度。
藥方組成:五靈脂(二錢)、白礬(用火燒過,去除水分,半錢)
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一碗水煎到剩下一半,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。應該會吐出蟲子。
《聖惠方》治療小孩子心痛,只要看到孩子用手數著數字、撫摸心腹就哭鬧,這是心痛難以忍受,適合服用「芍藥散」。
藥方組成:赤芍藥、人參(去除蘆頭)、白朮、黃芩、川大黃(稍微炒過、切碎)、當歸(以上各一份)
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散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少量水煎到剩下一半,去除藥渣,不拘時間,依照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,溫熱服用。
〔茅先生〕治療小孩子心痛的方子是「金鈴散」。
藥方組成:金鈴子(炮製過,去除皮核)、蓬莪朮(炮製過,各一兩)、茴香、木香(炮製過)、荊三稜(炮製過,各半兩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熱酒調服。
2. 煩躁
〔薛〕仲景云;火入於肺則煩,入於腎則躁。夫心者君火也,火王則金燔水虧,而火獨存,故肺腎合而為躁也。《活人》云:但煩熱者,虛煩也,諸虛煩熱,與傷寒相似,但不惡寒,身不疼,故知非傷寒也,頭不痛,脈不緊,故知非裡實也。不可發汗攻下,當與竹葉湯,兼嘔者與橘皮湯。
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,翕翕發熱,其脈浮緊而大是也。蓋煩者,心中煩擾而內熱,故屬陽。躁者,肢體躁動、或裸身欲入井中,為外熱,故屬陰。外熱者,無根之火也,是以為虛。在小兒當辨其嗞煎不安是煩,嗞啀不定是躁。嗞煎者,心經有熱,精神恍惚,煩滿生驚。嗞啀者,心經有風,煩躁驚搐也。
熱甚者,黃連解毒湯,輕者,導赤散,風熱者,至寶丹,脈數而實,便閉有熱者,神芎丸,此皆實熱之治法也。若煩而頭痛短氣,口乾咽燥不渴者,虛也,用四君加芎歸。因藥攻伐而作渴者,用竹茹湯。煩而不得眠者,酸棗仁湯。心神顛倒,煩熱欲吐者,硃砂安神丸。面戴陽,目內赤,六脈洪大按之全無者,血虛發躁,用當歸補血湯。
若躁而裸體欲入井中,脈沉細或浮大,按之如無者,此皆陰盛發躁也,宜用參附湯,有回生之功。
清熱解毒丸,治五臟積熱,毒氣上攻,胸臆煩悶,咽喉腫痛,赤眼壅腫,頭面發熱,唇口乾燥,兩頰生瘡,精神恍惚,心忪悶亂,坐臥不寧。及傷暑毒面赤身熱,心煩躁而渴,飲食不下。
寒水石,石膏(各八兩),青黛(四兩),
上研末,入青黛和勻,蒸餅七個水調為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,新汲水化下,或細嚼,生薑湯下。如中諸毒,並宜服之。及驚風潮熱,痰涎壅塞,心胸煩躁,頰赤多渴,坐臥不穩,每服半粒,量大小加減。
竹茹湯(吐)
橘皮湯
橘皮(一兩半),甘草(炙),竹茹(各半兩),人參(二錢五分)
上,每服五錢,姜水煎,食前服。
黃連解毒湯,治時疾三日,汗已解,若煩悶乾嘔,口燥呻吟,發熱不臥。
黃連(炒,三錢),黃柏(炒,半兩),梔子(炒,四枚),黃芩(炒,二錢)
上,每服二三錢,水煎。未效再服。亦治熱痢。
導赤散(心)
至寶丹,治諸驚癇心熱,及卒中客忤、煩躁風涎搐搦,或傷寒狂語,伏熱嘔吐。
生犀角(鎊),生玳瑁(鎊),琥珀,硃砂(水飛),雄黃(水飛。各一兩),金箔(五十片,一半為衣),銀箔(五十片),片腦(一匙),麝香(一錢),牛黃(半兩),安息香(一兩半,為末,酒掬去砂,取一兩,酒煎成膏),
上各另研為末,和勻,入安息香膏,如干,入熟蜜少許,丸桐子大。每服一二丸,人參湯化下。量兒加減用之。
神芎丸,治風熱壅滯,頭目昏眩,口舌生瘡,牙齒疳蝕,或遍身瘡疥咬牙,驚惕怔忡,煩躁作渴,或大便澀滯,或積熱腹滿,驚風潮搐等證。
白話文:
煩躁:
張仲景說,火邪侵入肺部就會產生煩,侵入腎臟就會產生躁。心屬於君火,當心火旺盛時,會導致肺金被焚燒、腎水虧損,只剩下火獨自存在,所以肺和腎合起來就形成了躁動不安的狀態。《活人》這本書說,只是感到煩熱的人,通常是虛煩。各種虛弱引起的煩熱,和傷寒症狀相似,但不會怕冷、身體也不會疼痛,因此可以判斷不是傷寒;頭不痛、脈搏不緊,所以也不是裡實證。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服用竹葉湯,如果同時有嘔吐,則服用橘皮湯。
另外,心氣虛弱的人會先感到煩躁,然後口渴,並伴隨發熱,脈象浮而緊且大的情況。所謂的煩,是指心中煩亂且內熱,所以屬於陽。躁,是指肢體躁動不安,或脫光衣服想跳進井裡,這是外熱,所以屬於陰。外熱是無根之火,因此屬於虛證。在小孩身上,可以辨別「嗞煎」的不安是煩,「嗞啀」的不定是躁。「嗞煎」是心經有熱,精神恍惚,煩悶而容易受到驚嚇;「嗞啀」是心經有風,煩躁且容易抽搐。
熱邪嚴重的,用黃連解毒湯治療;比較輕微的,用導赤散;風熱引起的,用至寶丹;脈搏數而有力,大便不通且有熱的,用神芎丸。這些都是實熱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感到煩躁,且頭痛、呼吸短促、口乾咽燥卻不口渴,則是虛證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來治療。如果因為服用藥物攻伐而感到口渴,則用竹茹湯。如果煩躁而睡不著,則用酸棗仁湯。如果心神顛倒、煩熱想吐,則用硃砂安神丸。如果臉色發紅像戴著陽氣,眼睛內充滿紅血絲,脈搏洪大但按下去卻感到空虛,這是血虛發躁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。
如果躁動不安到脫光衣服想跳進井裡,脈象沉細或浮大,按下去感覺空虛,這些都是陰盛發躁,應該用參附湯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
清熱解毒丸:可以治療五臟積熱、毒氣上攻,引起的胸悶煩躁、咽喉腫痛、眼睛紅腫、頭面發熱、嘴唇乾燥、兩頰生瘡、精神恍惚、心神不寧、坐立不安。以及中暑毒導致的面色潮紅、身體發熱、心煩口渴、食不下嚥等症狀。
組成:寒水石、石膏(各八兩)、青黛(四兩),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與青黛混合均勻,用蒸過的餅七個用水調和製成藥丸,如芡實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新汲的水化開服用,或細嚼後用生薑湯送服。如果中了各種毒,都適合服用此藥。對於驚風潮熱、痰涎壅塞、胸悶煩躁、臉頰潮紅、口渴多飲、坐臥不安的症狀,每次服用半粒,可根據病情大小適當增減用量。
竹茹湯(用於嘔吐) 橘皮湯: 組成:橘皮(一兩半)、炙甘草、竹茹(各半兩)、人參(二錢五分)。 用法:每次服用五錢,用生薑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黃連解毒湯:可以治療時疫病三天,汗出後發熱減退,但如果仍然感到煩悶、乾嘔、口乾、呻吟、發熱而睡不著的症狀。 組成:炒黃連(三錢)、炒黃柏(半兩)、炒梔子(四枚)、炒黃芩(二錢)。 用法: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用水煎服。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。也可以治療熱痢。
導赤散(用於心經有熱) 至寶丹:可以治療各種驚癇、心熱,以及突然中邪、煩躁風涎、抽搐、傷寒引起的胡言亂語、伏熱嘔吐等症狀。 組成:生犀角(鎊)、生玳瑁(鎊)、琥珀、硃砂(水飛)、雄黃(水飛,各一兩)、金箔(五十片,一半為藥衣)、銀箔(五十片)、片腦(一匙)、麝香(一錢)、牛黃(半兩)、安息香(一兩半,研磨成粉後用酒浸泡去除雜質,取一兩,用酒煎成膏狀)。 用法: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,混合均勻後,加入安息香膏,如果太乾,加入少量熟蜜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到二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可根據兒童病情酌情增減用量。
神芎丸:可以治療風熱壅滯引起的頭暈目眩、口舌生瘡、牙齦潰爛、或全身瘡疥、咬牙、驚恐不安、煩躁口渴、大便不通暢、或積熱腹脹、驚風潮搐等症狀。 組成:生大黃、黃芩(各二兩)、生牽牛末(一兩)、滑石(四兩)、黃連、薄荷葉、川芎(各半兩)。 用法: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水調和成糊狀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到四丸,用溫水送服。
酸棗仁湯: 組成:去殼酸棗仁、炙甘草、生地黃、梔子仁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當歸身(各等分)。 用法:以上藥材切碎。加入燈心草,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服用。
硃砂安神丸(用於心神不安) 當歸補血湯(用於虛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