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二·肝臟部 (35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二·肝臟部 (35)

1. 眼札

〔薛〕小兒雀盲,眼札。服煮肝丸而目明,服四味肥兒丸而目不札。一小兒發搐目扎。屬肝膽經風熱。先用柴胡清肝散治其肝,後用地黃丸補其腎而愈。一小兒因驚眼札,或搐。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蕪荑、黃連以清肝熱,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生肝而痊。一小兒兩目連札,或色赤,或時拭眉。此肝經風熱,欲作肝疳也。用四味肥兒丸加龍膽草而瘥。

目睛瞤動

目直

目動(俱見驚搐門)

胎黃(見初生門)

白話文:

[眼札]

有個小孩得了夜盲症,眼睛經常眨個不停。吃了煮肝丸後眼睛就看得清楚了,吃了四味肥兒丸後眼睛眨不停的情況就沒好轉。

有個小孩抽搐,眼睛也眨個不停,這是肝膽經有風熱引起的。先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他的肝,之後再用地黃丸來補腎,病就好了。

有個小孩因為受到驚嚇而眼睛眨個不停,有時還會抽搐。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上蕪荑、黃連來清除肝熱,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臟、促進肝臟的生長,病就好了。

有個小孩兩眼不停地眨,有時眼睛發紅,有時會揉眉毛。這是肝經有風熱,要變成肝疳了。用四味肥兒丸加上龍膽草,病就好了。

眼睛的眼珠不停地跳動。

眼睛直直地瞪著。

眼睛會動(以上都可以在驚搐門看到相關說明)。

胎黃(在初生門有相關說明)。

2. 小便不通

〔曾〕嬰兒小便不通者,有陰陽二證。陰閉者,為冷濕乘虛入里,因而不通,名曰陰閉,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,及用炒鹽以絹帕兜,令帶熱熨臍四圍,並投五苓散入靈砂末,鹽湯空心調服,其效尤速。陽閉者,因暴熱所逼,澀而不通,名曰陽閉。又有癃閉,與淋不同,《內經》宣明五氣篇曰:膀胱不利為癃。

蓋癃者,乃內臟氣虛,受熱壅滯,宣化不行,非澀非痛,但閉不通,腹脹緊滿,但以㕮咀五苓散加車前子、燈心、之類,及投木通散、玉露飲、益元散皆可用之,或貼姜豉餅於臍上取效,不拘陰陽二證,悉能療之,並與萬安飲尤妙。

〔薛〕東垣云:小便不利,有在氣在血之異,夫小便者,足太陽膀胱之所主,長生於申,申者金也,金能生水,肺中伏熱,水不能生,是絕小便之源也,治法,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皆為淡滲能泄肺中之熱,而滋水之化源也。若不渴,熱在下焦,是熱澀其流而溺不泄也,須用氣味俱厚,陰中之陰藥治之。

二者之病,一居上焦,在氣分而必渴,一居下焦,在血分而不渴,血中有濕,故不渴也,二者之殊,至易分別耳。竊謂前證若津液偏滲於腸胃,大便瀉利,而小便澀少者,宜分利。若熱蘊於下焦,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,宜滲泄。若脾胃氣澀,不能通調水道者,宜順氣。若乳母肝心二經有熱者,用梔子清肝散。

肝經怒火者,用柴胡梔子散。若因父母曾服燥劑而致者,用四物、麥門、甘草。數而黃者,用四物加山茱萸、黃柏、知母、五味、麥門。肺虛而短少者,用補中益氣加山藥、麥門。陰挺痿痹而頻數者,用地黃丸。熱結膀胱而不利者,用五淋散。脾肺燥不能化生者,用黃芩清肺飲。

膀胱陰虛,陽無以生而淋瀝者,用滋腎丸。若膀胱陽虛,陰無以化而淋瀝者,用六味丸。若因乳母厚味、酒面積熱者,用清胃散、五淋散。仍參諸淋覽之。一小兒十四歲,肢體倦怠,發熱晡熱,口乾作渴,吐痰如湧,小便淋瀝,或面目赤色,躁不欲衣。此稟賦腎虛陰躁也。用補中益氣湯、加減八味丸而愈。

一兒五歲,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分利澹泄之藥,益加不通,小便陰囊漸腫。先兄謂:前藥復損真陰也。用六味丸料加牛膝、肉桂、車前子,佐以補中益氣湯而痊。一兒八歲,先小便澀滯,服五苓散益甚,加木通、車前之類,腹脹吐痰,加枳殼、海金砂,而胸滿陰腫,遍身發浮。余用六味丸煎送滋腎丸而痊。

此皆稟父氣所致,其作濕熱痰氣治之,而歿者多矣。一兒八歲,先因小便黃赤,服五苓、導赤、等散,後患便血。余以為稟賦虛熱也,用六味丸,及補中益氣湯而痊。

〔錢〕,捻頭散,治小便不通。

玄胡索,川苦楝(各等分)

上同為細末。每服半錢或一錢,捻頭湯調下,量大小多少與之,食前服。(捻頭湯即沸湯中滴油數點是)

〔湯〕,木通散,治心經伏熱,小便不通,啼叫。

木通(一兩),牽牛子(炒,半兩),滑石(一兩)

上為末。燈心、蔥白水煎服。

冬葵子散,治小兒腹急悶。

冬葵子(一兩),木通(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煎。

〔張〕,葵石散,治小便不通、悶亂者。

葵根(一握,銼),滑石,木通(各一兩),牽牛子(半兩,炒)

上件,搗為粗末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大盞,入燈心、蔥白各少許,煎六分,去滓,放溫服,乳食前。

車前散,治熱盛,積於小腸,甚則尿血。

牡蠣(燒為粉,半兩),車前子,甘草(炙微黃,銼),川朴硝(各一分)

上件藥,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芎黃散,治臟腑有熱,小便澀,兼大便不通。

芎藭(一兩),川大黃(銼,微炒),郁李仁(湯浸去皮,微炒。各七錢半)

上件,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溫水調下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
硃砂丹,治證同前。

硃砂(細研水飛),續隨子(各半兩),膩粉(一錢)

上件藥,都研令勻,煉蜜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七粒,以溫水下,量兒大小加減,乳食後。

硃砂散,治心神煩躁,小便赤澀不通。

硃砂(一兩,另研細),滑石,犀角屑(各半兩),黃芩,甘草(炙微赤,銼),車前子(各七錢半)

上件藥,搗羅為散,入硃砂同拌勻。每服半錢,煎竹葉湯調下,食前。

〔曾〕,白芍藥散見疝)五苓散見驚)玉露飲,益元散,萬安飲俱見積熱)木通散見驚),

清肺散,治渴而小便閉,或黃或澀。

五苓散加琥珀(半錢),燈心,通草,車前子(炒。各二錢半),瞿麥(半錢),木通,萹蓄(各一兩七錢半),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煎,食前服。

〔薛〕,八正散,治蘊熱咽乾口燥,大渴引飲,心忪面熱,煩躁不寧,目赤睛疼,或咽舌生瘡,小便赤閉,或熱淋血淋。

車前子,瞿麥(炒),大黃(麵裹煨),山梔,滑石,萹蓄,木通,甘草(炙。各一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三錢,入燈心水煎,食前服。

梔子仁散,治小便不通,臍腹脹悶,心神煩熱。

梔子仁(五枚),茅根,冬葵子(各半兩),甘草(炙二錢)
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煎,空心服。

滋腎丸梔子清肝散柴胡梔子散(即柴胡清肝散,三方並見發熱)

白話文:

【小便不暢】

曾氏提到,嬰兒小便不暢可分為陰證和陽證兩種情況。陰閉是因為虛弱之際,寒濕之邪侵入體內,導致小便不暢,這種情況稱為陰閉。治療上可以使用白芍藥湯加南木香,另外,可以用熱鹽袋敷於肚臍四周,再配合服用五苓散加入靈砂末,以鹽湯空腹調服,效果會更快。陽閉是因為突然的高熱所導致,使得小便變得乾澀不通,這種情況稱為陽閉。另一種癃閉,與淋病不同,根據《內經》中的描述,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癃閉。

癃閉是由於內臟氣虛,熱氣壅塞,使膀胱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,病人感覺不到疼痛,但小便卻完全無法排出,腹部會感到脹滿緊繃。治療上可以使用五苓散加車前子、燈心草等藥材,以及木通散、玉露飲、益元散,或將薑豆餅敷於肚臘上,這些方法對於陰閉和陽閉都有療效,尤其萬安飲的效果更佳。

東垣先生指出,小便不暢有氣滯和血瘀的不同,小便是由膀胱所主管,膀胱在申時開始生長,申屬金,金能生水,如果肺中有熱,水的生成就會受到影響,這是造成小便不暢的根源。治療上可以使用清燥的藥材,如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草、通草、車前草、瞿麥、萹蓄等,這些藥材能清熱滲濕,滋養水源。如果病人不口渴,表示熱氣在下焦,使得小便通道受阻,需要使用陰中之陰的藥材來治療。

這兩種病症,一種在上焦,屬於氣分,病人一定會口渴;另一種在下焦,屬於血分,病人不會口渴,因為血液中有濕氣,所以不會感到口渴。兩者的差異很容易辨別。如果病人的津液偏向於腸胃,導致大便瀉利,小便卻少且不暢,應該使用分利的方法。如果熱氣積聚在下焦,津液乾燥,小便無法排出,應該使用滲泄的方法。如果脾胃氣滯,無法調節水道,應該使用順氣的方法。如果母親在哺乳期間肝心兩經有熱,可以使用梔子清肝散。

如果是由於母親曾經服用過燥熱的藥物,導致孩子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麥門冬、甘草。如果小便頻繁且黃色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山茱萸、黃柏、知母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如果肺虛導致小便量少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、麥門冬。如果陰部萎縮或頻繁小便,可以使用地黃丸。如果膀胱熱結,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五淋散。如果脾肺燥熱無法生成津液,可以使用黃芩清肺飲。

如果膀胱陰虛,導致小便頻繁,可以使用滋腎丸。如果膀胱陽虛,導致小便頻繁,可以使用六味丸。如果母親吃太多辛辣食物、喝酒或食用醃製食品,導致孩子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清胃散、五淋散。如果十四歲的孩子身體疲倦、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小便頻繁,面色紅潤、煩躁不安,這可能是先天腎虛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加減八味丸來治療。

錢氏提供了一個小便不暢的治療方子,叫做捻頭散,主要成分包括玄胡索和川苦楝,需要將它們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捻頭湯調和服用,飯前服用。湯氏提供的木通散,用於治療心經伏熱引起的小便不暢,主要成分包括木通、炒牽牛子和滑石,需要用水煎煮燈心草和蔥白後服用。

張氏提供的葵石散,用於治療小便不暢和悶亂,主要成分包括葵根、滑石、木通和炒牽牛子,需要將它們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少量燈心草和蔥白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車前散用於治療熱氣積聚在小腸,導致尿血,主要成分包括燒為粉的牡蠣、車前子、炙微黃的甘草和川朴硝,需要將它們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芎黃散用於治療臟腑有熱,小便澀滯,大便不通,主要成分包括芎藭、炒微黃的川大黃和湯浸去皮、炒微黃的郁李仁,需要將它們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調和後服用。硃砂丹用於治療心神煩躁,小便赤澀不通,主要成分包括硃砂、續隨子和膩粉,需要將它們混合均勻,加入煉蜜,每次服用七粒,用水吞服,飯後服用。

硃砂散用於治療心神煩躁,小便赤澀不通,主要成分包括硃砂、滑石、犀角屑、黃芩、炙微赤的甘草和車前子,需要將它們磨成粉,加入硃砂拌勻,每次服用半錢,用水煎煮竹葉後服用,飯前服用。清肺散用於治療口渴、小便閉塞或黃色或乾澀,主要成分包括五苓散加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炒車前子、瞿麥、木通和萹蓄,需要將它們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,飯前服用。

八正散用於治療蘊熱、咽喉乾燥、大渴、心悸、面紅、煩躁不安、眼紅、咽舌生瘡、小便赤閉或熱淋血淋,主要成分包括車前子、炒瞿麥、麵裹煨的大黃、山梔、滑石、萹蓄、木通和炙甘草,需要將它們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三錢,加入燈心草用水煎煮後服用,飯前服用。

梔子仁散用於治療小便不通、臍腹脹悶、心神煩熱,主要成分包括梔子仁、茅根、冬葵子和炙甘草,需要將它們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。滋腎丸、梔子清肝散和柴胡梔子散(即柴胡清肝散)的治療原理相同,都用於治療發熱。 以上是古代治療小便不暢的各種方子,但在實際應用中應遵循醫生指導,並根據病情進行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