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2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2)

1. 挾表證宜發表

羌活散,治傷風時氣,頭痛發熱,身體煩疼,痰壅咳嗽,失音鼻塞聲重。及解時行下痢赤白。

人參(去蘆),羌活,赤茯苓(去皮),柴胡(去蘆),前胡(去蘆),川芎,獨活,桔梗(銼炒),枳殼(去瓤,麩炒微黃色),蒼朮(米泔水浸一宿,去粗皮,濾干,銼片,炒至微黃色),甘草(各一兩)

上銼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二片,薄荷三葉,煎七分,無時溫服。發散風邪,入蔥白同煎。痢證,薑、倉米煎。

白話文:

羌活散這個方劑,是用來治療感受風寒時邪引起的病症,像是頭痛發燒、身體煩躁疼痛、痰多咳嗽、聲音沙啞鼻塞、以及聲音變得低沉等。也可以用來治療流行性的拉肚子,大便呈現紅色或白色。

藥方組成有:人參(去除蘆頭)、羌活、赤茯苓(去皮)、柴胡(去除蘆頭)、前胡(去除蘆頭)、川芎、獨活、桔梗(切碎炒過)、枳殼(去除瓤,用麩皮炒至微黃色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個晚上,去除粗皮,濾乾,切成片狀,炒至微黃色)、甘草(每種藥材各一兩)。

使用方法是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二錢,加水一碗,生薑兩片,薄荷三片,煎煮至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如果是要發散風邪,可以加入蔥白一起煎煮。如果是治療拉肚子,則加入薑和倉米一起煎煮。

2. 有積宜下之

〔湯〕治痢之法,若欲取積,只用《官局》進食丸(痞)甚穩,雖取積,又能治痢,萬無一失。積以下,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、訶子補之,次服厚腸香連丸得效。

〔丹〕治小兒痢疾。

黃連,黃芩,大黃,甘草

上煎服。赤痢,加紅花桃仁。白痢,加滑石末。

治小兒赤白痢,多體弱不堪下,大困重者。麻子一合炒令香熟,為末,每服一錢匕,蜜漿水和服,效。

水浸丹,治瀉痢,先鋒之藥。

黃丹(研細,一兩),巴豆(大者、二十五個,去皮膜研細、出油。或黃丹二兩半)

上研勻,用黃蠟半兩,熔作汁拌勻,量大小旋丸,水浸,吞下。湯使更臨病隨意用。一方,黃丹一兩,巴豆四十九粒,乳香二錢,麻油二錢,蠟半兩熔汁和丸,名頓止丹。又,冷證,加木香二錢半。

寬腸丸,治痢后里急,大腑閉澀不通。

枳殼(水浸,去穰,銼片,麥麩、炒微黃,仍用清油浸透,一兩、焙乾五錢),麻仁(去殼),木通(去皮節),大黃(半生半炮),檳榔,大腹皮(淨洗,焙乾。各二錢半)

上,除麻仁用乳缽極細杵,外五味,檳榔不過火,余焙,同研成末,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杵勻,煉蜜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仍以枳殼、甘草煎湯,空心送下。一二歲嬰孩,溫蜜湯下。

白話文:

[有積宜下之]

[湯藥] 治療痢疾的方法,如果想要去除積滯,只用《官局》裡的進食丸(專治痞塊)效果就很穩定,雖然能去除積滯,又能治療痢疾,絕對不會有失誤。把積滯瀉下後,馬上用四君子湯加入豆蔻、訶子來補養身體,接著服用厚腸香連丸就能見效。

[藥丸] 治療小兒痢疾的藥方。

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。

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是赤痢(血便),加入紅花、桃仁。如果是白痢(黏液便),加入滑石粉。

治療小兒赤白痢,大多因為體弱無法承受瀉下藥,病情嚴重者。將麻子一合炒熟至香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匙,用蜂蜜水調和服用,有效。

水浸丹,是治療瀉痢的先鋒藥。

黃丹(研成細末,一兩)、巴豆(大的二十五個,去皮膜研成細末,使其出油。或用黃丹二兩半)。

以上藥材研磨均勻,用黃蠟半兩,融化成汁液,拌勻,根據藥丸大小捏成藥丸,用水浸泡,吞服。服用時,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隨意搭配藥湯。另有一方,用黃丹一兩,巴豆四十九粒,乳香二錢,麻油二錢,黃蠟半兩融化成汁液,混合製成藥丸,名叫頓止丹。如果是寒症,加入木香二錢半。

寬腸丸,治療痢疾後裡急後重,大便閉塞不通。

枳殼(用水浸泡,去除內瓤,切成片狀,用麥麩炒至微黃,再用清油浸泡透,一兩,焙乾後用五錢),麻仁(去殼),木通(去皮節),大黃(一半生用,一半炮製),檳榔,大腹皮(洗淨,焙乾。各二錢半)。

以上藥材,除了麻仁用乳缽極細研磨外,其餘五味藥材,檳榔不需經過火烤,其餘焙乾,一同研磨成末,放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次研磨均勻,用煉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,用枳殼、甘草煎的藥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一兩歲的嬰孩,用溫熱的蜜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