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5)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5)
1. 不乳食
等分,細末。半小錢,棗湯調,空心、日午服。(漢東觀音散,少白朮粟米、多神麯白芷木香黃耆)
《聖惠》治脾胃不和,見食欲嘔,心胸壅悶。前胡散
前胡,蘆根(各三分),桂心(一分),人參,白朮,赤茯苓,枇杷葉(去毛,炙),甘草(炙),厚朴(姜炙,各半兩)
粗羅。一錢,水一小盞,姜少許,煎五分,不時,量溫服。
〔張渙〕集香煎,治脾胃虛,不欲食,羸瘦。
藿香葉,厚朴(薑製),丁香,沉香,木香(各一兩),白茯苓,白豆蔻,白朮(炮。各半兩)
上為細末。入麝香一錢,水一升,蜜半斤,大棗三十枚,姜二十片,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,去薑棗,通風處陰乾,每皂子大,乳前米飲下。
調中散,治小兒冷熱不調,致脾胃不和。
木香(銼),人參(去蘆頭),青橘皮(湯浸、去白,焙乾,各一兩),丁香,白朮,白茯苓,大腹皮(銼),甘草
上件,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生薑三片,煎五分,去滓溫服。
益胃丹,調冷熱,和脾胃。
當歸(洗,焙乾),木香,白朮,沉香(各一兩),白芍藥,人參(去蘆頭),蓬莪朮,縮砂仁(各半兩)
上件,搗羅為細末,白麵糊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至十五粒,點麝香湯下。量兒大小加減。
丁香黃耆散,治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飲食,已漸傷損榮衛,致令肌體羸瘦,時時下痢,面色青白。
丁香,綿黃耆(銼),人參(去蘆頭),白朮,當歸(洗、焙乾),鱉甲(塗酥炙黃,去裙襉。各一兩),胡黃連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件,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入生薑二片,棗二枚,同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,食前。
《千金》地黃丸,治胃氣不調,不嗜食生肌肉。
乾地黃,大黃(各兩六銖),茯苓(十八銖),杏仁,柴胡,當歸(各半兩)
上為末,蜜丸如麻子。每服五丸,日三。
《嬰孺》治三七歲兒不食,或嘔,或頭熱,或下利,或渴,或手腳熱,有時冷。每日一劑,便能食。
鱉甲(一兩),當歸,甘草(炙),升麻(各二錢半),椒(五十粒,汗)
上切,水一升,煮八合,為三服,相去人行六七里,再服,覺身上潤,衣蓋取汗,微汗勿深。
白話文:
不乳食
將所有藥材等份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半小錢(古代的計量單位),用棗湯調和,在空腹時或中午服用。(漢東觀音散的配方,可以稍微減少白朮和粟米,增加神麯、白芷、木香和黃耆的用量)
《聖惠》的前胡散,用來治療脾胃不和,出現食慾不佳、想嘔吐、心胸悶塞的症狀。
前胡、蘆根(各三分)、桂心(一分)、人參、白朮、赤茯苓、枇杷葉(去掉毛,炙烤過)、甘草(炙烤過)、厚朴(用生薑炙烤過,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粗略地磨成粉。每次取一錢,加一小杯水,少許生薑,煎煮至剩下一半,不拘時間,溫熱服用。
張渙的集香煎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不想吃東西,身體消瘦的情況。
藿香葉、厚朴(用生薑製過)、丁香、沉香、木香(各一兩)、白茯苓、白豆蔻、白朮(炮製過,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麝香一錢,然後用水一升、蜂蜜半斤、大棗三十枚、生薑二十片,在銀製或石製的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。去除生薑和大棗後,放在通風處陰乾。每次服用如皂角子般大小,在餵奶前用米湯送服。
調中散,用來治療小兒因冷熱不調導致的脾胃不和。
木香(切碎)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青橘皮(用熱水浸泡過,去掉白色的部分,烘乾,各一兩)、丁香、白朮、白茯苓、大腹皮(切碎)、甘草。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加一小杯水,放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下一半,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益胃丹,用來調和寒熱,調理脾胃。
當歸(洗淨,烘乾)、木香、白朮、沉香(各一兩)、白芍藥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蓬莪朮、縮砂仁(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,用白麵糊混合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粒至十五粒,用加入麝香的湯送服。根據兒童的大小酌情增減用量。
丁香黃耆散,用來治療小兒脾胃虛弱,不能進食,已逐漸損傷了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,導致肌肉消瘦,時常腹瀉,面色青白的情況。
丁香、綿黃耆(切碎)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白朮、當歸(洗淨,烘乾)、鱉甲(塗上酥油後烤至黃色,去掉邊緣部分,各一兩)、胡黃連、甘草(炙烤過,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加一小杯水,放入生薑兩片、紅棗兩枚,一起煎煮至剩下一半,去除藥渣後在飯前溫熱服用。
《千金方》的地黃丸,用來治療胃氣不調,不想吃生肉的情況。
乾地黃、大黃(各兩六銖)、茯苓(十八銖)、杏仁、柴胡、當歸(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丸,每日三次。
《嬰孺方》的藥方,用來治療三到七歲兒童不吃飯,或者嘔吐,或者頭部發熱,或者腹瀉,或者口渴,或者手腳發熱,有時又感到寒冷的情況。每天服用一劑,就能夠進食。
鱉甲(一兩)、當歸、甘草(炙烤過)、升麻(各二錢半)、花椒(五十粒,用汗法處理過)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一升,煮至剩下八合,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間隔約走六七里的路程。再次服用時,如果感覺身體滋潤,就蓋上被子取汗,微微出汗即可,不要大汗淋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