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19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八·脾臟部(下) (19)

1. 疳瘡

《聖惠》夫小兒疳瘡生於面鼻上,不癢不痛,常有汁出,汁所流處,隨即成瘡,亦生身上,小兒多患之。亦是風濕搏於血氣,所以不癢不痛,故名疳瘡也。錢乙論疳在外,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,上有瘡不著痂,漸繞耳生瘡。治鼻瘡爛,蘭香散。諸瘡,白粉散(二方並見鼻疳條。)主之。

〔張渙〕,四珍丹,治諸疳羸瘦,毛髮焦黃,口鼻生瘡。

干大蟾(一枚,去四足,掰開腹,入胡黃連半兩在腹內,以線縫合,用濕紙三兩重裹,以泥四面固濟,用木炭火燒,令通赤為度,放冷、去泥,搗為細末),蘆薈(半兩,研),麝香(一分,研)

上件都拌勻,再研令細,以白麵糊和,如黍米大。每服五粒至七粒,粥飲下,量兒大小加減。

熊膽膏,治疳瘡不瘥。

熊膽,蚺蛇膽,蘆薈(各半兩),黃礬(一分,瓜州者良。以上搗羅為細末,次用),麝香,牛黃(各一分),龍腦(一錢。並細研)

上件細研勻,以井華水三合攪勻,盛銀器中,重湯煮成膏。每用少許塗患處。

治小兒一切疳毒有瘡方

苦楝皮(五斤,銼),七姑葉(半兩,銼),甘草,白礬(各二兩),蔥白(十莖)

上粗搗令勻,用水五斗煮五七沸,旋旋添洗瘡處,如久患,只兩服,立效。

《譚氏殊聖》治小兒疳肥瘡,多生頭上,浸淫久不瘥,及耳瘡等,悉皆治之。

石綠,白芷(各等分)

上,以生甘草水洗瘡敷藥自愈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方》說,小孩子臉上和鼻子上長的疳瘡,不癢也不痛,常常有汁液流出,汁液流到哪裡,那裡就會長瘡,也可能長在身上,很多小孩都會得這種病。這是因為風濕侵入血氣,所以不癢也不痛,因此稱為疳瘡。錢乙認為,疳瘡長在外面,鼻孔下方會紅腫潰爛,孩子會揉鼻子,瘡上面不會結痂,然後慢慢蔓延到耳朵附近。治療鼻瘡潰爛,可以用蘭香散。各種瘡,可以用白粉散(這兩個方子都可以在治療鼻疳的條目中找到)。

〔張渙〕的四珍丹,可以治療各種疳病導致的身體瘦弱、頭髮焦黃、口鼻生瘡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乾蟾蜍(一隻,去掉四肢,剖開腹部,放入半兩胡黃連在腹中,用線縫合,用三兩重的濕紙包裹,再用泥巴固定四周,用木炭火燒至通紅,放涼後,去掉泥土,搗成細末),
  • 蘆薈(半兩,研磨成粉),
  • 麝香(一分,研磨成粉)。

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,再次研磨成細末,用白麵糊調和成黍米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用粥水送服,根據孩子的大小酌量增減。

熊膽膏,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疳瘡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熊膽,
  • 蟒蛇膽,
  • 蘆薈(各半兩),
  • 黃礬(一分,瓜州出產的最好。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),
  • 麝香,
  • 牛黃(各一分),
  • 龍腦(一錢。以上藥材均磨成細粉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,用三合井華水攪拌均勻,放入銀器中,隔水加熱煮成膏狀。每次取少量塗抹在患處。

治療小兒一切疳毒引起的瘡的藥方:

藥方組成:

  • 苦楝皮(五斤,切碎),
  • 七姑葉(半兩,切碎),
  • 甘草,
  • 白礬(各二兩),
  • 蔥白(十根)。

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混合均勻,用水五斗煮五到七次沸騰,慢慢用藥水清洗患處,如果是長久的病,洗兩次就會見效。

《譚氏殊聖》記載,治療小兒疳肥瘡,多長在頭上,蔓延開來很久不癒,以及耳朵的瘡等,都可以用以下藥方治療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石綠,
  • 白芷(各等份)。

將以上藥材與生甘草水一起清洗患處,然後敷上藥就會痊癒。

2. 通治一切疳方

銅壁山人曰:凡治疳,不必細分五疳,但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,冷則溫之,吐則治吐,利則治利,積則治積,蟲則治蟲,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,屢試屢驗。

集聖丸

蘆薈,五靈脂,夜明砂(炒),砂仁,橘紅,木香,莪朮(煨),使君子肉(各二錢),川連,川芎,乾蟾(炙。各三錢),當歸,青皮(各一錢半)

因於虛者,加人參二錢、白朮三錢,去莪朮、青皮。因於熱者,加龍膽草三錢,去砂仁、莪朮。因於吐瀉下痢者,加白朮二錢、肉果、煨訶肉各一錢五分,去青皮、莪朮。因於積痛者,加煨三稜、川楝子肉、小蘹香各二錢,去當歸、川芎。因於瘧者,加鱉甲醋炙三錢。因於蟲者,加白蕪荑一錢五分、川楝子肉二錢,去當歸、川芎。

因於渴者,加人參、白朮各二錢,去莪朮、砂仁。

上為細末,用雄豬膽汁二個和麵糊為丸,看大小服,米飲送下。此方乃十全丹去檳榔、白豆仁,加黃連、夜明砂、砂仁,不熱不寒,補不致滯,消不致耗,至穩至妥。

疳積散,治鬾乳病乳,夾乳夾食,大病之後飲食失調,平居飲食過飽傷脾,致成疳積,面黃腹大,小便色如米泔,大便瀉黃酸臭,頭皮乾枯,毛髮焦穗,甚至目澀羞明,睛生雲翳,形體骨立,夜熱晝涼,丁奚哺露等證,並用主之。

厚朴(厚而紫色有油者佳,去粗皮,切片,生薑自然汁炒熟為末,淨一兩),廣陳皮(去白,為末,八錢),粉甘草(去皮淨,為末),真蘆薈(淨末。各七錢),蕪荑(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,去白衣殼,淨末五錢),青黛(取顏料鋪中浮碎如佛頭青色者研,淨末三錢),百草霜(乃山莊人家鍋底墨也,淨末二錢),旋覆花(淨末一錢半)

上件勻和成劑用。每一歲用藥一分,用燈心湯早上空腹時調服。服後,病即愈,當再用肥兒丸調理,如脾氣未實,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。如疳氣未盡,用陳皮一兩、白朮香三錢、白茯苓五錢、加好平胃散三錢,陳米粥湯調服。

疳眼方,用生雞肝一具(不拘大小雄雌),二三歲者只用半具,外去衣,內去筋膜,研細如面,入疳積散若干,調極勻,加好熟白酒厚薄相和,隔湯頓溫熱,空心通口服。用甜麴酒少加熟白酒亦佳。服至眼開翳散方止。

疳瀉痢紅白積滯,用散子加黃連(薑汁、土炒)肉果,用濃燈心湯稍加熟蜜少許調服。食積成疳,砂仁湯調服。《集驗方》治小兒疳氣不可療。

神效丹

綠礬(用火煆,通赤取出,用釅醋淬過復煆,如此三次)

上細研,用棗肉和丸,如綠豆大。溫水下,日進二三服。

《元和紀用經》,麝香丸,主小兒疳瘦,面黃發穗,骨立減食,肌熱驚癇疳蟲。

麝香(研),蘆薈(研),胡黃連(末)

上等分,研勻,滴水丸黃米大。一歲三丸,三歲五丸至七丸,人參湯下,日三服,無比奇效。一方,胡黃連四分,餘二物各二分,療疳痢溫瘧,無比尤驗,一名聖丸。疳藥百數,無如此者,小兒癲癇驚風,五疳三蟲,服之立見功效,蛔蟲作疾枯瘁,久痢不住,熱藥調護,最難得法,唯此若神。

經以四味飲、黑散、紫丸、至聖散、五加皮治不能行、蜀脂飲、並此麝香丸七方,謂之育嬰七寶,紫陽道士亦名保子七聖至寶方,專為一書者,此是也。

《靈苑》,千金丸,治小兒一切疳,久服,令兒肥壯無疾。

川楝子肉,川芎(各等分)

上,同為末,豬膽汁和杵為丸,如麻子大。量兒大小加減丸數,每以飯飲吞下,日二服,常服三丸至五丸。《張氏家傳》丸如綠豆大,分五分,用硃砂、青黛、白定粉、光墨、密陀僧名為五色丸,非時進,米飲下。《孔氏家傳》治疳熱下蟲方同,用臘月干豬膽膏為丸,如干,湯化動,丸綠豆大。十丸十五丸肉湯下。疳蟲如發,便看即見,稍遲即化。

太醫局蘆薈丸,治疳氣羸瘦,面色痿黃,腹脅脹滿,頭髮作穗,揉鼻咬甲,好吃泥土,痢色無定,寒熱往來,目澀口臭,齒齦爛黑,常服長肌、退黃、殺疳蟲、進乳食。

干蝦蟆,大皂角(以上二味,等分,同燒存性,為末,每末一兩,入後藥),青黛(二錢半,研),蘆薈(研),麝香(研),硃砂(飛研。各一錢)

上合研勻,湯浸蒸餅為丸,如麻子大。三歲兒服二十丸,不計時候,溫米飲下,量兒大小加減。

〔錢氏〕,膽礬丸,治疳消癖,進食止瀉,和胃遣蟲。

膽礬(真者,一錢,為粗末),綠礬(真者,二兩),大棗(十四個,去核),好醋(一升),以上四物,同熬令棗爛,和後藥:使君子(二兩,去殼),枳實(去穰,炒,三兩),黃連,訶梨勒(去核。各一兩,併為粗末),巴豆(二七枚,去皮破之),以上五物,同炒令黑,約三分干,入後藥:夜明砂(一兩),蝦蟆灰(存五分性,一兩),苦楝根皮(末,半兩)

以上三物,再同炒候乾,同前四物,杵羅為末,卻同前膏和,入臼中杵千下,如未成,更旋入熟棗肉,亦不可多,恐服之難化,太稠即入溫水,可丸即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溫水下,不拘時。

蝦蟆丸,西京丁左藏,肥孩兒,常服得效。

干蝦蟆(大者一枚,泔浸三宿,去腸肚頭爪,淨洗,酥炙令黃香),陳皮(去白,二錢半),胡黃連(一兩),鬱金,蕪荑仁(各半兩)

上為末,於陶器內用豶豬膽汁和令稀稠得作於飯上蒸熟為度,取出半日,丸如綠豆大。常服五、七丸,陳米飲下。

〔張氏〕,神麯散,治小兒諸般疳。

神麯,陳橘皮(不去白),大黃(紙裹,炮熟),芍藥(各一錢二分半),桔梗,川芎,厚朴(薑汁製),枳殼(去穰,麩炒),白茯苓(各二錢半),人參(一錢半),甘草(五錢,炙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入姜一片,如茶法煎服,無時。

治小兒一切疳,肌膚消瘦,瀉痢不止,口鼻生瘡,水穀不化方

蝦蟆灰(存性),白礬,烏賊魚骨(炙),密陀僧(各二錢半),麝香(一錢二分半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綠豆大。溫水下三丸。《聖惠方》同,但麝香用半兩。(莊氏第五候用此方)

治小兒一切疳方(莊氏第十四候用此方)

蟾頭(一個,炙),膩粉,豆豉,蕪荑,黃連(各二錢半)

上為末,軟粟米飯為丸,麻子大。早晚米飲下三丸。

又方(莊氏第十七候用此方及香連丸)

蘆薈,胡黃連,硃砂,青黛,麝香(各二錢半),蟾酥(少許)

上為末,飯為丸,如芥子大。每服空心、臨臥,溫熟水下五、七丸。

洪州張道人傳治小兒一十二種疳,肝疳、急疳、風疳、肉疳、脊疳、口疳、腦疳、食疳、蛔疳、脾疳、腎疳、心疳,定生死。有此候者取得蟲青者死,黃者可治,須服。

定命丹

木香,夜明砂,麝香(各一分),蟬蛻(三分),胡黃連(二錢),金箔,銀箔(各五片)

上件為末,米飯丸,如麻子大。空心米飲下三丸,日三服。忌鹹酸油膩。

第一肝疳,小兒雖飲乳,漸喜食肉,尤愛酸鹹,只服定命丹,次服此藥。

肉豆蔻(三個),枳殼(炒,七錢半),茯苓,胡黃連(各半兩),大黃,甘草,丁香,麝香(各二錢)

上為末。每服一字,米飲下,日兩服,久者五服效。

〔演山使君〕,檳榔丸,治小兒食肉太早,傷及脾胃,水穀不分,積滯不化,疾作疳痢等候,並宜服之。

肉豆蔻(一個),生檳榔(一個),宣連,胡黃連,陳皮,青皮,川楝肉(炒),蕪荑(炒,去皮),神麯,麥糵(並炒),木香,夜明砂(淘淨,炒),蘆薈,川芎(各一錢),麝(一字)

上件為末,豶豬膽汁、薄荷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飯飲下。

議曰:積是疳之母,所以有積不治,乃成疳候。又有治積不下其積,存而臟虛,成疳尤重。大抵小兒所患疳證,泄瀉無時,不作風候者何?惟疳瀉名熱瀉,其臟腑轉動有限,所以不成風候,雖瀉不風,亦轉它證,作渴虛熱煩躁,下痢腫滿喘急,皆疳候虛證。古云:疳虛用補虛,是知疳之為疾,不可更利動臟腑。

發作之初,名曰疳氣。腹大脹急,名曰疳虛。瀉痢頻並,名曰疳積。五心虛煩,名曰疳熱。毛焦發穗,肚大青筋,好吃異物,名曰疳極(受病傳臟已極。)熱發往來,形體枯槁,面無神采,無血色,名曰疳勞。手足細小,項長骨露,尻臀無肉,肚脹臍突,名曰丁奚。食加嘔噦,頭骨分開,作渴引飲,蟲從口出,名曰哺露。

此皆疳候。又因多食生冷甘肥黏膩,積滯中脘不化,久亦成疳。治疳之法,量候輕重,理其臟腑,和其中脘,順其三焦,使胃氣溫而納食,益脾元壯以消化,則臟腑自然調貼,令氣脈與血脈相參,則筋力與骨力俱健,神清氣爽,疳消蟲化,漸次安愈。

若以藥攻之五臟,疏卻腸胃,下去積毒,取出蟲子,雖曰醫療,即非治法,蓋小兒臟腑虛則生蟲,虛則積滯,虛則疳羸,虛則脹滿,何可利下,若更轉動,腸胃致虛,由虛成疳,疳虛證候,乃作無辜,無辜之孩,難救矣。

胡黃連丸,治嬰兒一切疳候,及一切虛痢,他藥無功,此藥極效。

胡黃連,蘆薈,草黃連,肉豆蔻(炮),桂心,人參,硃砂,使君子(去殼),木香,釣藤,龍齒,白茯苓(以上各一錢),麝香(一字研)

上件各生用,為細末,取豶豬膽二枚裂汁,和末令勻,卻入袋內盛之,用線扎定,湯煮半日取出,切破袋子,加莨菪子(二錢)、黃丹(一錢)二味,另研如粉,入前藥和勻,搗五百杵,丸如綠豆大。但是疳與痢,用粥飲下五七丸,子幼者三丸,不吃粥飲,乳頭令吮。能治一十二種痢及無辜者,功效非常。

議曰:疳之疾危,發由於漸,痢之後逆,傳自於延(延久為逆),初見其輕,言之曰常,後知其重,告之無門,是以痢疳皆由積毒、嬌恣口腹,因虛以致虛,因害而傷害,醫工見有此等,自是憂疑,病家欲得便蘇,豈無性急,更遷取活,展轉逾深,或疳極而腹下痢,或熱盛而加作渴,或煩躁四體虛浮,或飲食一時嘔吐,常方不能安愈,快劑恐越傷和,並宜服此。

肥肌丸,治小兒一切疳氣,肌瘦體弱,神困力乏,常服殺蟲消疳,開胃進食。

黃連(去須),川楝肉(炒),川芎(各半兩),陳皮,香附子(各二錢半,酒煮,炒乾),木香(二錢)

上件為末,水煮細麵糊、為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飯飲下。

議曰:驚疳積痢,各分證候用藥,今有小兒患疳虛困,又作痢疾,二候相加,最為惡重。疳痢並行,臟腑虛乏之極,熱毒差重,皆系積之久滯,雖曰系積,無積可療,乃虛受之,然謂其虛,補之不及,所見其證,不得良方,以何對治,雖獲其方,不審其候,亦難療也。良由脈與病同,藥與證對,醫工運巧,扶而起之,必得安樂。

胡黃連丸無以加矣,肥肌良方,亦佐勝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