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2)

1.

人參安胃散,治脾胃虛熱
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(去白各一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半錢),白芍藥(七分),白茯苓(四分),黃連(少許)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二三錢,水煎五沸,去滓溫服。

四君子湯六君子湯(二方見吐瀉)

〔海〕脾實,以枳實瀉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瀉黃散瀉之,實則瀉其子,肺乃脾之子,以桑白皮瀉肺。

瀉黃散,〔錢氏〕,又名,瀉脾散
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子仁(一兩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三兩),防風(四兩,去蘆、切,焙)
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至二錢,水一盞,煎至五分,溫服清汁,無時。

〔薛〕前證,若作渴飲冷,臥不露睛,手足熱甚,或遍身發黃,屬胃經實熱,宜用瀉黃散。若作渴飲湯,臥而露睛,手足並冷,屬胃經虛熱,宜用異功散。若面青搐搦,乳食少思,肝乘脾也,用秘旨補脾湯。若面赤驚悸,身熱昏睡,心乘脾也,用秘旨安神丸。若面白喘嗽,肢體倦怠,肺乘脾也,用補中益氣湯。

若唇黑泄瀉,手足指冷,腎乘脾也,用益黃散。病後津液不足,口乾作渴,宜用七味白朮散。若乳母膏粱厚味,七情鬱火所致,當審其因而治其母。

白話文:

人參安胃散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有熱的。

藥材有:黃耆(八克),人參、陳皮(去除白色內膜,各四克),生甘草、炙甘草(各二克),白芍藥(約三克),白茯苓(約一點六克),黃連(少量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八到十二克,用水煎煮到沸騰五次後,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。

四君子湯六君子湯(這兩個方子在治療嘔吐腹瀉的部分有提到)。

(海氏的觀點)如果脾臟功能過於強盛,可以用枳實來瀉掉它。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錢氏瀉黃散來瀉脾。按照「實則瀉其子」的原則,肺是脾的子臟,所以可以用桑白皮來瀉肺。

瀉黃散,(錢氏所創),又名瀉脾散。

藥材有:藿香葉(二十八克),山梔子仁(四十克),石膏(二十克),甘草(一百二十克),防風(一百六十克,去除根莖,切片後烘烤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蜂蜜和酒略微炒香,然後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四到八克,用水一杯煎煮至剩下一半,溫服清湯,不拘時間。

(薛氏的觀點)先前說的症狀,如果出現口渴想喝冷飲,睡覺眼睛半睜,手腳發熱很嚴重,或者全身發黃,這是屬於胃經實熱,應該用瀉黃散。如果口渴想喝熱湯,睡覺眼睛睜開,手腳冰冷,這是屬於胃經虛熱,應該用異功散。如果臉色發青,抽搐,吃不下奶或食物,這是肝臟侵犯脾臟,要用秘旨補脾湯。如果臉色發紅,驚慌心悸,身體發熱昏睡,這是心臟侵犯脾臟,要用秘旨安神丸。如果臉色蒼白,氣喘咳嗽,身體疲倦無力,這是肺臟侵犯脾臟,要用補中益氣湯。

如果嘴唇發黑,腹瀉,手腳冰冷,這是腎臟侵犯脾臟,要用益黃散。生病後身體津液不足,口乾口渴,應該用七味白朮散。如果是哺乳期的母親因為吃太多油膩食物或情緒不佳導致的內火,應該要仔細診斷病因,然後治療母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