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七·脾臟部(上) (3)

1. 不乳食

〔薛〕經曰:胃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,人身氣血腑臟,俱由胃氣而生,故東垣之法,一以脾胃為主,所謂補腎不若補脾,正此意也。在小兒雖得乳食,水穀之氣未全,尤仗胃氣,胃氣一虛,則四臟俱失所養矣,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。若面色㿠白,目無晴光,口中氣冷,不食吐水,肌瘦腹痛,此胃氣虛寒之證,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。若大便不實,兼脾虛也,加乾薑溫之。

中滿不利,脾不運也,加木香開之。喜冷便秘,胃實熱也,用瀉黃散涼之。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者,用八味丸補之。稟賦胃氣不足,亦用此丸。蓋下焦真陽充盛,則上生脾元,自能溫蒸水穀矣。

平胃散,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脹痛,口苦短氣,噁心噯氣吞酸,面黃體瘦,嗜臥體痛,霍亂吐瀉等證。

厚朴(薑汁,五兩),陳皮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蒼朮(米泔浸,焙,八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薑棗水煎,沸湯點服亦得。常服調氣暖胃,化宿食,消痰飲,闢四時不正之氣。

愚按:前證,若乳食停滯,噯腐吞酸,嘔噦噁心者,宜服是方。若飲食既消,脾胃虛弱,嘔吐噁心者,則宜四君子湯。

調中丸,治脾胃虛寒。

白朮,人參,甘草(炒。各五分)

八味地黃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附子、各一兩,治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,或飲食少思,及食而不化,腹臍疼痛,夜多漩溺等證,《內經》謂:益火之源以消陰翳。正此藥也。

錢氏益黃散(一名補脾散),治脾胃虛冷吐瀉。(方見前)

愚按:前方若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,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,或痰涎上湧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者,宜用此方。若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柴胡。如不應或手足俱冷者,屬虛寒,加木香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亦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者,其母、兼服加味歸脾湯。

參苓白朮散,主脾胃虛弱,飲食不進,多困少氣,中滿痞噫嘔吐逆,此藥不寒不熱,性味和平,常服調脾悅色,順正去邪。

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粉草,白朮,白扁豆(炒,去殼),山藥(去黑皮),縮砂仁,薏苡仁,桔梗(銼、炒。九味各一兩),蓮子肉(去心)

上,銼焙為末。每服半錢至一錢,用棗湯空心調服,或溫米湯亦可。

健脾飲,建脾養胃,理嘔吐,治瀉痢,及諸病後氣色虛弱,有痰噁心,腹中微痛,飲食減,精神慢,並宜服之。

厚朴(去粗皮,銼碎,薑汁浸一宿,慢火炒乾,再入醇醋、淬透,仍以慢火炒),人參(去蘆。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肉豆蔻,半夏(湯者透濾,仍銼、焙乾),益智仁,淨香附,良薑(銼片,東壁土炒),訶子肉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五錢)

白話文:

[不乳食]

《醫經》說:「胃是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,人體氣血、臟腑的生成,都依靠胃氣。所以,東垣的治療方法,是以脾胃為中心,所謂補腎不如補脾,就是這個意思。小孩子雖然吃母乳或食物,但水穀之氣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,更要依賴胃氣。如果胃氣虛弱,就會導致其他臟腑失去滋養。因此,朱丹溪說小兒多患肝脾疾病。如果小孩面色蒼白,眼睛沒有神采,口中氣息冰冷,不肯吃東西,還會吐出水,身體瘦弱,腹部疼痛,這就是胃氣虛寒的表現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來治療。如果大便不成形,加上脾虛,可以加用乾薑來溫補。

如果腹部脹滿不適,是脾氣不能正常運化的問題,可以加用木香來疏通。如果喜歡吃冷的,又便秘,是胃裡有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來清熱。如果命門火衰弱,無法生養脾土,可以用八味丸來補養。先天稟賦胃氣不足,也可以用這個藥丸。下焦真陽充足,就能向上生養脾氣,自然能溫暖蒸發水穀。

平胃散,可以治療脾胃不和,不想吃東西,心腹脹痛,口苦,呼吸短促,噁心,打嗝,反酸,面色發黃,身體消瘦,喜歡躺著,身體疼痛,以及霍亂吐瀉等症狀。

配方:厚朴(用薑汁製,五兩),陳皮,甘草(炙,各一兩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烘乾,八兩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、大棗煎水服用,也可以用開水沖服。經常服用可以調理氣機、溫暖腸胃、消化積食、消除痰飲,並能預防四季不正之氣。

我認為:前面說的症狀,如果是因乳食積滯導致打嗝有腐敗味、反酸、噁心嘔吐,可以用這個方子。如果飲食已經消化,但脾胃虛弱,出現嘔吐噁心,則適合用四君子湯。

調中丸,可以治療脾胃虛寒。

配方:白朮、人參、甘草(炒,各五分)

八味地黃丸,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加上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可以治療先天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養脾土,導致脾土虛寒,或食欲不振、吃不下東西,腹部肚臍疼痛,夜裡尿頻等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「補益火之源,以消除陰霾。」說的就是這個藥。

錢氏益黃散(又名補脾散),可以治療脾胃虛冷導致的吐瀉。(配方在前面)

我認為:前面說的方子,如果脾土虛寒,或寒水侵犯脾土,導致嘔吐腹瀉,手腳冰涼,或者痰涎上湧,睡覺時眼睛半睜,不願意吃奶或食物,適合用這個方子。如果脾土虛弱導致的吐瀉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。如果沒有效果,或手腳冰涼,是屬於虛寒,可以加用木香和炮薑。如果是因為乳母脾虛肝氣鬱結導致的,也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。如果乳母因為心情鬱悶憤怒導致小孩出現前面說的症狀,那乳母也應同時服用加味歸脾湯。

參苓白朮散,主要治療脾胃虛弱,食欲不振,總是感到疲倦乏力,氣短,腹脹,打嗝,嘔吐等症狀。這個藥性質平和,不寒不熱,經常服用可以調理脾胃,使人容光煥發,扶正祛邪。

配方:人參(去蘆頭),白茯苓(去皮),甘草,白朮,白扁豆(炒,去殼),山藥(去黑皮),縮砂仁,薏苡仁,桔梗(切碎,炒,以上九味各一兩),蓮子肉(去心)

將以上藥材切碎焙乾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,用紅棗湯空腹調服,也可以用溫米湯沖服。

健脾飲,可以健脾養胃,調理嘔吐,治療腹瀉,以及各種疾病痊癒後氣色虛弱、有痰、噁心、腹部輕微疼痛、食欲下降、精神不振等情況。

配方:厚朴(去粗皮,切碎,用薑汁浸泡一夜,用小火炒乾,再用醋浸泡,再用小火炒乾),人參(去蘆頭,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肉豆蔻,半夏(用湯煮透,過濾,再切碎烘乾),益智仁,淨香附,良薑(切片,用東邊的土炒),訶子肉(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五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