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幼科証治準繩》~ 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集之四·心臟部二 (8)

1. 虛實

〔萬〕不知虛實者,不可以為工。經曰:無虛虛,無實實。虛實之分,不可不知也。經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瘠,以調其氣之虛實。此以形體別虛實也。又曰: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。此以飲食別虛實也。又曰: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。此以脈別虛實也。又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

此以邪正別虛實也。大抵實者、邪氣實也,虛者、正氣虛也。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是也。又云:五實死者,謂邪氣之實也。五虛死者,謂正氣之虛也(凡人診同)。瘡痘之證,其人形體肥健,飲食能多,六脈洪實,素無疾病,大便如常,瘡色紅潤者,此表裡正氣俱實也,不須服藥。

若形體羸怯,素多疾病,飲食減少,六脈微弱,吐利頻頻,瘡色淡嫩者,此表裡正氣俱虛也,陳氏溫補之法可用。如瘡勢太盛,焮腫痛脹,大熱不退,煩渴昏睡,大小便秘,此表裡邪氣俱實也,錢氏涼瀉之法可用。如瘡本稠密,焮發紅活,吐利不食者,此表實裡虛也,於補湯中加解毒藥。

如瘡色淡白,發不透滿,大小便秘,浩飲大嚼者,此裡實表虛也,於解利中加發藥。又如瘡痛者邪氣實也,當活血以開其鬱。若痛如刀剜,悶亂大叫者,勿治。瘡癢者,正氣虛也,當補氣以燥其濕,如爬搔不定,破爛皮脫者,勿治。灰白者,氣虛也,參耆之功為大。乾燥者,血虛也,歸芎之力宜多。

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中病即已,無過其制,此治之權衡也。若本實而反補之,則毒氣彌盛,或為潰爛,或為癰腫,或為目病,或為咽瘡,或為失血,皆補之過也。如本虛而反瀉之,則正氣益虛,或為吐,為利,為厥逆,皆瀉之過也。經云:母致邪,母失正,絕人長命。其此之謂歟。

〔翁〕夫氣有生血之功,血無益氣之理,故氣不可虧,虧則陽會不及,而痘之圓暈之形不成。血不可盈,盈則陰乘陽位,而痘之倒陷之禍立至。是痘有氣血虛實之殊也。大抵寒為虛,熱為實,氣虛則宜溫補,氣實熱則宜清涼,血虛則宜補血,血熱則宜解毒,必取其氣血中和,無過不及可也。

何謂氣血虛實,且如氣過則泡,血過則癍,氣不及頂陷不起,血不及漿毒不附,凡痘色淡白,頂不堅實,不礙指,不起脹,皆屬氣虛,大宜保元,倍加酒炒黃耆、肉桂、川芎、丁香、人乳、好酒同服。

根窠不紅,或紅而散亂,以手摸過即轉白,痘上如寒毛豎起,枯澀不活者,皆血虛也,宜保元加川芎、當歸、酒洗紅花,及下山楂以消參耆之滯,再下木香數分以行滯氣,而血自活也。凡用黃耆,當在痘盡出之後,凡用熱藥,當看毒盡解之時,又察氣血虛實而治之,則藥無不效矣。凡補血首尾用地黃,防滯血必用薑製,用芍藥恐酸寒伐胃氣,必用酒炒。

白話文:

不懂得虛實變化的人,不能算是個好醫生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不要在虛弱的時候再用瀉法,不要在強壯的時候再用補法。」虛實的分辨,是必須要知道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一定要先觀察病人體型的胖瘦,來調整他氣的虛實。」這是用體型來區分虛實。又說:「飲食消化好,氣就旺盛;飲食消化不好,氣就虛弱。」這是用飲食來區分虛實。又說:「脈象強勁,血也充足;脈象虛弱,血也虛少。」這是用脈象來區分虛實。又說:「邪氣旺盛就是實證,精氣虧損就是虛證。」這是用邪氣和正氣來區分虛實。總的來說,實證就是邪氣過盛,虛證就是正氣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入侵的地方,一定是因為那裡的氣虛;邪氣留在那裡不走,病就會變成實證。」又說:「五種實證死,是指邪氣過於強盛;五種虛證死,是指正氣過於虛弱(一般人診斷也是這樣)。」

像是長瘡或出痘子的病人,如果體型肥壯健康,食量大,脈象洪大有力,平時沒有其他疾病,大便正常,瘡或痘子的顏色紅潤,這是表裡正氣都很充足,不需要吃藥。如果體型瘦弱虛弱,平時就很多病,食量小,脈象微弱,常常吐或拉肚子,瘡或痘子的顏色淡而嫩,這是表裡正氣都很虛弱,可以用陳氏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瘡勢太猛,紅腫疼痛脹大,高燒不退,煩躁口渴,昏睡,大小便不通,這是表裡邪氣都很強盛,可以用錢氏清涼瀉火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瘡或痘子長得密集,紅潤發亮,但卻有嘔吐拉肚子,吃不下東西,這是屬於表面實證,內裡虛證,要在補藥湯中加入解毒的藥。如果瘡或痘子的顏色淡白,發不出來,大小便不通,卻一直想喝水大吃大喝,這是屬於內裡實證,表面虛證,要在疏通的藥中加入幫助發出來的藥。

另外,如果瘡或痘子會痛,代表邪氣強盛,應該要活血化瘀來疏通阻塞。如果痛得像刀割,悶亂大叫,就不要治療了。如果瘡或痘子發癢,代表正氣虛弱,應該要補氣來乾燥濕氣,如果抓個不停,抓到破皮脫落,就不要治療了。如果瘡或痘子的顏色是灰白色,代表氣虛,使用人參和黃耆的效果很好。如果瘡或痘子乾燥,代表血虛,使用當歸和川芎的效果較好。

虛就應該補,實就應該瀉,病好了就要停止,不要過度治療,這是治療的準則。如果本來是實證卻反而用補法,毒氣就會更加旺盛,可能導致潰爛、癰腫、眼睛疾病、喉嚨痛、出血等等,這些都是補過頭造成的。如果本來是虛證卻反而用瀉法,正氣就會更加虛弱,可能導致嘔吐、拉肚子、昏厥等等,這些都是瀉過頭造成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不要讓邪氣入侵,不要失去正氣,這樣才能長壽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氣有生血的功能,血卻沒有補氣的功能,所以氣不可以虧損,虧損就會導致陽氣不足,痘子的圓暈形狀就無法形成。血也不可以過多,過多就會導致陰氣壓制陽氣,痘子就會凹陷。所以痘子有氣血虛實的不同。總的來說,寒是虛,熱是實,氣虛就應該溫補,氣實發熱就應該清涼,血虛就應該補血,血熱就應該解毒,一定要讓氣血達到平衡,不要過多或不及。

什麼是氣血的虛實呢?比如氣過多會導致痘子像泡泡,血過多會導致痘子變成斑點,氣不足會導致痘子無法向上隆起,血不足會導致痘子沒有漿液。凡是痘子顏色淡白,頂端不堅實,摸起來軟軟的,不腫脹,都屬於氣虛,應該要大補元氣,加倍使用用酒炒過的黃耆、肉桂、川芎、丁香、人乳、好酒一起服用。

如果痘子的根部不紅,或者紅而散亂,用手摸過就變成白色,痘子上像寒毛豎起,乾燥沒有生氣,都屬於血虛,應該要補元氣,加上川芎、當歸、用酒洗過的紅花,以及用山楂來消除人參和黃耆的滯膩,再加入少許木香來運行氣,這樣血就會活起來。凡是使用黃耆,應該在痘子都發出來之後,凡是使用熱藥,應該要觀察毒素都解開的時候,又要觀察氣血的虛實來治療,這樣藥物才會有效。凡是補血,開始和結束都要用地黃,為了防止血滯要用薑製過的地黃,使用芍藥怕它酸寒會傷胃氣,一定要用酒炒過。